上杭古田賴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供奉入閩始祖賴氏標公

2020-12-22 棠梨子樹下

譜載,唐高宗元年(674年),賴標,字允闓,官值殿大將軍,奉命統兵五路由松陽(在今浙江省)入閩剿寇,追至今天的上杭地界而平息, 聖諭敕其鎮守閩疆,賴標遂攜眷由松陽移至今福建上杭古田開基,為該支賴氏入閩始祖。此後,賴標裔孫播遷海內外。主要有賴標裔孫賴七郎(名安、字促儀),妣宗氏,率長子賴法全等,遷廣東梅縣荷泗開基, 裔孫遷居梅縣、蕉嶺、平遠、武平等縣;賴源清一郎,遷廣東梅縣泗都 董田開基;賴福郎、賴祿郎子孫遷廣東興寧、五華開基;賴大郎、賴二郎子孫遷廣東興寧開基;賴六郎攜次子朝美由上杭古田遷永定湯湖開基。

賴六郎季子賴朝英裔孫移居漳州平和、詔安,明代先後移居廣東饒平、普寧、朝陽、惠來等地。賴六郎四子賴朝奉宋季徙福建莆田, 宋元之交,裔孫遷廣東潮州、澄海、潮安開基。賴標裔孫除在上杭縣內發展外,還往長汀、永定、武平、平和、南靖、泉州和江西、廣東等地播遷。千百年來,賴氏裔孫轉遷閩、粵、贛、桂、浙、瓊、川、臺等省及東南亞各國。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古田賴標裔孫用契銀一千兩,向餘姓購買「待鳳口」祠基一座,始建賴氏宗祠——致愛堂。乾隆四十八年 (癸卯歲,1783年)秋商議建造,擇十月初四巳時起工,十一月初七寅 時上梁。乾隆五十一年(丙午歲,1786)冬告竣,次年(丁未歲,1787)四月二十二日午時升神主,供奉入閩始祖標公。建築共用銀計1300餘兩。

致愛堂為府第建築,兩進兩廂。青磚黛瓦,屋簷翼飛,雕梁畫棟, 古樸典雅。祠後圍牆,堂前月池,艮水繞池而過,涓涓匯於乾口,卵石埔坪,圖案別致。精雕石鼓,立於門柱;細琢臥獅,雄視兩廂。至20世 紀中葉,有各時期建豎之石雕華表(俗稱「桅杆」)13柱,形狀各異,錯落有致,聳立兩側,蔚為壯觀。致愛堂遂成為賴氏追思溯源,頂禮朝拜 之聖地。

賴氏宗祠 致愛堂,於2002年12月由古田賴氏各房重修, 2003年8月28日竣工。重修後的致愛堂基本保持原貌,門前石雕華表不再豎立,月池規模比先前有所縮小,但祠堂屋面改鋪琉璃瓦,大門頂上塑有九龍,暗喻賴姓入閩十二世祖九兄弟。

相關焦點

  • 漳州主要賴氏宗祠簡介‖霞葛田心賴氏太始祖宗祠、安厚賴氏宗祠、葛竹賴氏宗祠、心田賴氏宗祠
    始建於宋末元初。宗祠正中奉祀賴氏太始祖叔穎公神祗,此地理乃「鯉魚躍龍門」之風水寶地,相傳為賴氏入閩始祖派下所興建的紀念宗祠。元時寧化萬芳公生九子,其中荊、梁、雍三兄弟子孫曾居其地,蓋報本而奉祀也。荊公、梁公、雍公三派子孫日漸繁衍,分地開基拓展。荊公為大溪安厚賴氏開基祖,梁公為蘆溪葛竹賴氏開基祖,雍公為琯溪心田賴氏開基祖。古譜稱「平和三溪,賴氏同派」.其源蓋由田心而來。
  • 賴氏家族簡介
    臺中賴姓始祖叫賴雲從,為唐末入閩的後代。乾隆年間從漳州移居臺中三份埔的。其曾孫遇公,在任江東知府時,奏請並恩準定為松陽郡,後代子孫以松陽為號.又傳十三至標公,仕唐為錦衣衛.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奉旨西徵,功勳卓著,升直殿大將軍.高宗甲戌年(公元674年)閩省寇亂,加封威武都將軍,統兵五路,由松陽出發,至建寧之疆,亂寇聞而喪膽,追至上杭地界,一鼓而定,蒙聖恩諭敕,鎮守閩汀上杭古田坪埔,遂率春屬而家。公奉旨蒞任,仁政於民,墾荒造田,號稱"周公復生"。
  • 賴氏家族簡介,賴家人轉起!
    臺中賴姓始祖叫賴雲從,為唐末入閩的後代。乾隆年間從漳州移居臺中三份埔的。麒麟賴氏:穎川堂叔穎101世孫賴子達從葛竹鄉移居開鄉創祖---徑水鄉清朝初年,賴姓有進入臺灣者,據載,賴雲從福建漳州渡海至臺中開基,此後,從閩、粵遷往臺灣,進而移居海外者不絕。今日賴姓以廣東居多,約佔全國漢族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 寧都賴氏的播遷
    寧都賴氏的播遷  據《桴源賴氏族譜》相國茹公三修宗支論中記載:「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揭陽令以赤竹地靈人傑奏聞
  • 尋根 ▋百家姓之--賴氏 家族起源族譜
    他們是福建、廣東的賴氏先人之後移居去的,據臺灣<賴氏族譜>:「其由潁川繼遷松陽,自莊公始······莊之子遇,遂以松陽為君·····」;臺中賴羅傳宗親會的資料也載:「泊州世祖燦生七子,其中二子仍居松陽,餘五子均遷江西,其留居松陽者,其後一部分始遷福建,先後散播於汀州、寧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詔安、平和等地。
  • 念一郎公至念七郎公源流簡述
    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受姓122世(江南15世)吉甫公,配林氏,遭金人之亂,棄建康句容,父母兄弟俱途中失散,隻身奔閩居福清縣五福鄉,為藍氏入閩始祖,配林氏七娘,生三男:常新、常美、常秀。宋淳祐六年(1246年),常新公又遷建寧崇善坊,配李氏一娘,生五男:依次取名萬一郎、萬二郎、萬三郎、萬四郎、萬五郎。
  • 福建莆田蒲坂村,一座始建於北宋的《鄭氏宗祠》
    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帶領全家南渡,居江蘇丹陽郡秣陵縣(今江寧縣),後世皆尊鄭庠為渡江始祖。鄭庠次子鄭昭,字元質,官任龍驤將軍,永嘉元年隨父南渡,入閩後官任泉州、建安刺史,後調任晉安(即晉安郡,治所在今福州)太守。鄭昭入閩時初居侯官(今福州),轉永福(今永泰),鄭氏尊鄭昭為入閩始祖。鄭昭開閩後,傳至十餘世後裔鄭勖,勖生五子:岌、金、鐃、辿、子遂。
  • 賴氏淵源考(松陽族訊月刊社)賴氏族譜
    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賴氏宗親會」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賴氏家族大家庭。
  • 福建安溪王氏宗祠集錦
    5.感德龍通王氏宗祠 又稱「西美堂」。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963年翻建,2003年重建。 6.長坑文坪王氏宗祠 共有三座。一是「大都祖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為二房祖祠。二是「大平祖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為三房祖祠。
  • 松陽堂賴坊十六郎公到黃高嶺希優公(汝顕公)世系詳譜2019
    賴坊開基祖十六郎公於大宋寧宗皇帝二十年間至平原二都擇基創業,當時此處無別姓,即以姓名鄉,故稱賴坊,為福建長汀賴坊賴氏始祖。公肇基賴坊,創業維艱。拓荒開田,披荊斬棘。裔孫千億,家口數千。派分八方,美哉盛世。十六郎公裔播福建、廣東、臺灣、江西、廣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地,賴坊主要分布在仁銀屋下、黃高嶺、仙師宮及竹頭子下、矮撩崗下、上、下潭頭、下家、真可謂源遠流長、瓜瓞綿綿。
  • 漳州平和心田賴氏簡介/心田宮/心田賴氏家廟
    賴氏在臺灣百家姓中排名第18位。     據族譜載,從第三代起,心田賴氏先後有一百二十多位祖先遷居外地,第八世起(即明萬曆年間)就開始有人到臺灣謀生,他們是漢人開拓臺灣的早期移民的一部分。移居臺灣有據可查的先祖多達98位。其中又以臺中、彰化最多。     心田賴氏後裔在臺灣歷盡千辛萬苦,披荊斬棘,拓荒墾植,建立村莊。然而當時的臺灣被稱為「瘰瘴之地」,人民水土不服,缺醫少藥,常常生病。
  • 閩侯隨王審知入閩四始祖——王氏文化
    王審知在閩的顯著成就也離不開這些隨王者。以下介紹在閩侯其中四位隨王入閩始祖:  林碩德「六橋林氏」入閩始祖林  碩德(860-926年),號天復,河南光州固始人。一向素以智謀勇略,為鄉裡所推崇。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林碩德率眾投奔王緒領導的壽州(今安徽壽縣)農民起義軍。
  • 上杭孔氏源流,杭川肇基祖思銘,原居臨川,後遷居上杭西門宣德坊
    54代思銘,字新世,原居臨川孔家渡九龍橋,於元至治年間(1312~1322)岀仕汀州,因世亂,寓家上杭西門宣德坊(今孔巷),遂為杭川肇基祖,妣劉恭人,生一男克相。孔氏由原籍山東曲阜遷至上杭,前後相隔233年,歷經8代。 其直系代序為:若古一端問一莘夫一拱阜一元輔——之 紳——湍寵——思銘。
  • 宗祠|廣東揭陽邱氏祠堂
    五、湖崗村「邱氏宗祠」 宗祠清光緒丁亥集資合建2017年丁酉葭月重修少威、少彬、懷雄主捐戶位於揭東縣山湖崗村中心宗祠正門石匾牌為「邱氏宗祠」堂號為「繼志堂」單門二進一天井,坐北朝南建築面積340平方米 開基祖亮海公(烋秀公十二世)清康熙年間帶其祖父維一公、媽黃氏之神位及其父母(應參公、妣陳氏)之骸骨一齊遷來揭東縣山湖崗村開基創業亮海公生玉臣、德臣、義庵、禹臣、如庵五子
  • 武威廖氏始祖 廖氏花公世系
    (玉竹少爺廖府中現存清末修的家譜中記載花公三兄弟之父是文祿公,譜中記載文祿公也是翰林大學士。不過根據廖氏源流歌中的「九子文興花又昌」來看花公之父應該是文興公。) 88世廖花,字循政,號實蕃;妻馮氏。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四年(963)進士,官拜湖廣參政大夫,世居延平廣府順昌縣下陽圩,(960年)遷居上杭廓坊,為福建汀州上杭永定始祖。
  • 李氏宗祠 尋根祭祖
    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清道光16年。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從李火入閩至今800餘年,其後裔遍布閩、臺、粵、贛、桂及東南亞各國。近年來海外李氏子孫到此尋根謁祖者絡繹不絕。李氏大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鄉官田村河谷盆地,四周群山疊翠,風景秀麗。李氏大宗祠系三進四落式的磚木結構建築。有大廳二棟、大小客廳26間,住房104間,佔地5600平方米。
  • 顏氏各地宗祠簡介
    涵江黃巷村黃氏宗祠,建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產」。(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十二)建陽陳氏家族的祠堂,始築於元代。各地大規模營造祠堂,則在明清兩代。此時入閩各家族經過長期發展和繁衍,族眾日益增多,家族為團結族人大興土木,故一時建祠之風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