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初的一天,長壽路街道「關愛人群信息管理」系統的獨居老人神經元管理模塊突然發出了警報:江寧路1415弄28號某室老年人家中火災煙霧報警。隨即,報警信息發至街道城運中心、居民區、公安等部門接警人員的手機上。
平臺第一時間將信息通知到了相關單位
警情就是命令,街道城運中心隨即提醒居民區相關信息,2分鐘後居委會工作人員已經出現在老人家門口,但敲門始終無人應答,只有室內濃煙不斷冒出。居民區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一面聯繫老人緊急聯繫人,一面協調物業、社區民警等部門人員到場處置。
待進入室內後,大家發現室內已經是濃煙密布,煙味刺鼻,無法進入室內。待驅散煙霧後發現是,老人在家中驅蟲引起大量煙霧觸發報警。儘管是虛驚一場,如果是老人在家中被燻倒,如果支撐的木凳被火星點燃……後果真是不敢設想。
濃煙滾滾原來是老人在家中驅蟲
早在2018年,普陀區就在全區範圍內為獨居老人安裝了煙霧、門禁、可燃氣體、活動狀態等傳感裝置(簡稱獨居老人日常管理四件套),一旦老人或家中出現異常情況,可第一時間將相關信息推送至老人緊急聯繫人或相關政府部門。今年,長壽路街道進一步優化獨居老人「四件套」場景應用功能,將其報警信息管理納入街道一網統管平臺,通過自動發現、派單、處置、核查、結案等網格化閉環管理,實現第一時間自動報警、第一時間上門、第一時間處置。
在獨居老人管理的基礎上,街道全面覆蓋社區獨居老人、失能、弱勢、殘疾、優撫等重點關愛人群群體,積極探索社區老年和弱勢群體幫扶工作應用場景開發,通過「人工+智能+數據可視化」結合:從單一的為老服務向關愛人群全覆蓋管理轉變,從單純的神經元自動報警發現向主動發現、自動發現相結合的前端處置轉變,從分散的紙面的數據統計向立體化、信息化的可視系統轉變。全面打造「有溫度」、有廣度的街道關愛人群服務管理模式。
「人工+智能+數據可視化」相結合
如今,這套「關愛人群信息管理」系統已經初步實現了9大功能 :
數據可視化板塊
將紙面上的數據轉為可直觀、可分析的鮮活動態數據,彌補以往數據採集後人工分析研判滯後、可觀性不強等不足,通過不同群體數據的分布,可直觀展現街道內各群體的分布熱點情況,從而為街道設立幫扶服務場所和提供區域服務提供參考;通過小區內不同樓棟群體數據展示,居民區日常管理和服務可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減輕居民區日常工作量。
獨居老人日常生活監管
通過在獨居老人家中安裝五件套,可採集老人日常生活的部分數據,獲知老人是否有正常室內活動,並可對火災、可燃氣體等安全情況進行監測。一旦有異常告警信息,將直接自動發送至對應居委會、緊急聯繫人手機端,並撒點於大屏上,告警異常顏色,顯示流程,形成閉環。
送餐服務人員板塊
一戶一碼,送餐人員掃碼留下痕跡,確保按時送餐到位,並劃分送餐規定時間,時間內送至為滿意,外為不滿意。實現送餐路徑全展示、送餐過程全監控,確保餐品準點送達,形成處置閉環,切實提升送餐服務滿意度。同時,送餐人員可籤到登記,會同其他渠道數據進行匯總分析研判,提供相關反饋數據給街道部門參考。
關懷預警板塊
結合居民區走四百工作,設置3天為關懷超期限制,對應超過3天未關懷的人員,姓名上打紅點標籤著重提示,關懷狀態列用3種顏色標識超時10天、超時5天、超時1天的信息。可顯示具體關懷臺帳,如果超時未上門查看,一網統管平臺會在大屏端予以撒點提醒,同時PC端也會有相應提示。
救助項目管理板塊
分為「社區臨補申請」「社區臨補審核」「救助人員信息」「長護險信息」「救助流程配置」五個子菜單,居民可提出要求,居委會代為申請相關救助項目,可實時反饋相關人員以往救助信息,予以比對核實。
五年內老人信息研判板塊
通過研判5年內老人的數量和區域分布,為街道和居民區在制定服務措施、設立服務場所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服務片區和養老場所板塊
通過對人流量統計和日常監控巡查管理,對片區和養老場所的日常管理進行監督。
地圖板塊
主要通過相關群體撒點,在地圖上實現重點樓宇(關愛群體相對較多樓宇)、不同關愛群體在各居民區分布情況,為居民區在擬定服務方案、側重點、服務時段、服務項目選址等提供依據。
手機端
通過建立街道人口信息數據,居民區可通過拍照識別身份證基礎信息(如年齡、性別、出生年月),相關工作人員(賦予權限的),通過手機端地址查詢可以看到此地址的相應人口信息,為居民區提供便攜的居民管理系統,可用於疫情防控、人口登記、救助管理等方面。
一圖看懂所有管理信息
社區有序運行背後,是一張線上線下協同的閉環管理網絡,託住了運行的底座。今後,長壽路街道還將通過線上線下的智能聯動,以線上的數據流、管理流,讓線下業務流程全面優化和管理創新,推動城市治理從數位化、智能化到智慧化,讓社區治理更聰明些、更智慧些。
記者:吳越凡
編輯:陶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