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治黃人」:是黃河選擇了我

2020-12-23 中工網

2020-09-18 14:21:46 來源:中工網

【中國夢·黃河情】新一代「治黃人」:是黃河選擇了我

中工網訊(記者 高衝)微風徐徐,站在黑崗口黃河觀景臺上眺望遠方,波瀾壯闊的大河風光一覽無餘,放眼望去,鬱鬱蔥蔥的景色充斥視野。這裡是開封黃河生態廊道示範帶建設豐碩成果的一個生動剪影。9月16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開封,一起感受這座北方水城的無限魅力。

從黑崗口遠眺黃河 高衝攝

黑崗口生態修復綠化景觀工程是一項集生態景觀、防洪保安、娛樂休閒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生態綠化景觀工程。站在黑崗口觀景臺上,記者見到一位73歲的開封市民祁長明,「現在變化太大了,從景觀方面、交通方面、綠化和水系工程,那都是變化很大的,真的便利很多」,在他眼中,原本「髒亂差」的黑崗口通過生態工程治理,搖身一變成了當地新晉網紅打卡地。記者還發現,在黑崗口觀景臺旁,有一棵泡桐樹尤為突出。據開封市第一黃河河務局局長潘佳良介紹,這是一顆「幸福桐」。這棵桐樹見證了黃河的歲歲安瀾,見證了黃河由害河變成利河,而「幸福桐」的名字也剛好和「幸福河」呼應。黑崗口以黃河為中心進行的黑崗口生態建設工程造福了當地群眾,讓市民可在閒暇時餘,賞黃河美景,品黃河文化。

據介紹,為了讓新老城區水系貫通,把死水變活、汙水變清,開封實施了「一渠六河」連通綜合治理工程,也是「黑臭水體治理」和「四水同治」的重點工程。通過該項工程的實施再現了開封歷史上「水中有城,城中有水」的北方水城風貌,可以說,「一渠六河」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生態工程。

黑崗口在黃河防汛歷史上以「險」出名,這裡流經的黃河是典型的遊蕩性河段,主流擺動較為頻繁,極易形成橫河、斜河等畸形河勢,發生險情。在這裡,我們見到了開封第一河務局工程公司總經理張飛。面對今年如此嚴峻的防汛壓力,張飛和他的戰友們先後處理了多次重大、較大險情。

據了解,張飛是家裡的第三代治黃人,「遠看賣炭翁,近看修防工。」是他的口頭禪,談及為什麼選擇這份職業,張飛脫口道出,「不是我選擇了黃河,是黃河選擇了我」。從姥爺到母親,張飛從小就對黃河有著不一般的感情,從他談起黃河那明亮的眼眸,可見黃河在他心中的份量。談及治黃,張飛談到「現在很多工作裝備、設備也是一年比一年強,現在8個人幹的活能頂那時的100人。」隨著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更為先進的設備被研發出來,再加上有著像張飛一樣對黃河不一般情感的治黃人的存在,母親河必將成為人民的幸福河。

近年來,開封一直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面做著努力工作。開封將繼續以高標準要求打造開封沿黃生態廊道示範段,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開封開花結果,讓黃河在青山綠廊間歲歲安瀾,努力把黃河建設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編輯:徐林

相關焦點

  • ...黃河情】張金良:用科技力量守護黃河安瀾 是新時代治黃人的使命
    作為一名治黃科技工作者,張金良深度參與黃河治理已有35個年頭。他長期從事黃河調水調沙理論與實踐研究,擔任黃河古賢水利樞紐、涇河東莊水利樞紐、南水北調西線、黃河下遊生態廊道建設等重大工程設計總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歲歲安瀾,作為接棒者、建設者、見證者,張金良從治黃人的角度,講述、解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年來看到的變化、黃河水沙治理的關鍵、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以及治黃規劃。
  • 黃河首艘吸泥船建造故事搬上舞臺!新一代「治黃人」再「塑」《紅心...
    「我是第四代治黃人李濤,我們都是黃河人!」9月17日,以黃河第一艘吸泥船「紅心一號」建造過程為背景,編排的本土同名舞臺劇在齊河縣文化中心首演。以時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工務處處長田浮萍為原型,在真實故事基礎上進行改編,情節跌宕起伏又感人至深,形象地刻畫了黃河岸邊普通百姓的精神風貌和生活狀況,再現了人民治黃事業坎坷波瀾、篳路藍縷的奮進之路。「我們採訪了孫承安、張家河、熊平生、劉付香等全程參與過『紅心一號』吸泥船研製的退休老職工,還採訪一位有故事可講的老職工董兆臣。」
  • ...故事改編|舞臺劇《紅心一號》首演 傳承黃河文化 弘揚治黃人精神
    「黃河治理是一項神聖的事業,黃河的發展也折射出了國家的發展。」 9月17日,由德州黃河河務局出品的舞臺劇《紅心一號》在齊河首演。原型故事由於黃河每年進入下遊的泥沙多達16億噸,其中約有4億噸泥沙淤積在下遊河道裡,導致河床不斷抬升,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給防洪保安全帶來了巨大壓力。減少泥沙淤積,確保黃河安瀾,成了歷代治黃人孜孜以求的目標。
  • 爭做出彩河南人|三代「活鐵犀」一家治黃人
    面對朋友們的不理解,這位出身治黃世家的憨厚漢子默默一笑,並沒有做太多的解釋。張飛的姥爺、大舅、母親都是在黃河大堤上工作的,到張飛已經是第三代治黃人了。喝著黃河水長大的張飛,心裡一直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留在黃河邊,像父輩一樣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 爭做出彩河南人|三代「活鐵犀」 一家治黃人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鋼廠工人是許多人羨慕的職業,可聽慣黃河濤聲和船工號子的閆慶彥還是決定到黃河上去,「黃河邊的人哪有離開黃河的道理?」閆慶彥說。  1978年,閆慶彥調到治黃工作隊。1982年汛期時,黃河流量最高達到每秒15300立方米,灘區進水,河槽全滿,大堤之內一片汪洋。閆慶彥就跟工友們一起守護大堤長達一個多月,洪水不退人不還。
  • 治黃能人李義仁 | 賈國忠
    更值得說道的是,清代中期,這裡還出了一個震動大清朝野的治黃能手——李義仁。 鑑於黃河連年治連年害的教訓,這次乾隆帝給劉同勳下了死命令說,黃河洪災連年治連年害的情形不能再繼續下去了,今年要早動手早行動。朕今允你可動用三省道之人力物力財力,百日內把黃河中段百裡內河堤築牢加固,以防汛期河水再泛濫決堤成災之虞。若完成此任,朕賞你黃金萬兩,品加三級;若完不成,那就不客氣了:提頭來見(死罪)!
  • 傳承黃河精神!原創舞臺劇《紅心一號》齊河首演 新一代「治黃人...
    《紅心一號》以50年前老一輩治理黃河淤沙的奮鬥歷程為背景,展示了黃河流域第一艘吸泥船製作的艱辛過程,歌頌了刻苦攻關、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該劇是德州黃河河務局自編自演的本土舞臺劇,講述了黃河齊河段造船組發明黃河第一艘吸泥船的故事。
  • 最後一代黃河縴夫告別貧困
    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新華社太原10月14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曾當過20多年黃河縴夫的山西河曲農民李二不郎,現在每天都在黃河岸邊散步。這位87歲老人,如今已在安度晚年。沿黃各省(區)多位扶貧幹部和黃河文化學者說,隨著國家扶貧政策將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20世紀80年代初退出歷史舞臺的最後一代黃河縴夫已告別貧困。李二不郎生活的村子叫娘娘灘村,四周環水,是黃河上的一個「孤島」,也曾是有名的「縴夫村」。
  • 【中國夢·黃河情】一家三代守河畔,黃土沙地披新顏:聽治黃人講述...
    從黃土高坡上築起的生態屏障,到堅守塞上江南的治沙線,曾經多災多難的黃河流域如今在生態治理的努力下,成為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和源泉。「是黃河選擇了我」河南,這個深植於中原土地的人口大省,已與黃河羈絆千百年。然而,不真正走進河南,很難體會這裡以水而生、與水相依、用水發展的圖景。守護黃河河南段的「豆腐腰」,是中原治黃人長久以來的使命。
  • 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著名治黃專家李殿魁 :《大河之畔》具有重要...
    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著名治黃專家李殿魁 :《大河之畔》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2020-09-20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初心之路|黃河「鎮河鐵犀」河道修防工:一家三代接力保安瀾
    讓黃河造福百姓,不讓它如脫韁野馬禍害百姓,這是開封人的心願。在黃河下遊開封段兩岸大堤上,黃河河道修防工常年駐守,今年38歲的張飛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黃三代」。保黃河安瀾,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奮鬥的目標。
  •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孟州篇:傳承發揚黃河文化 力促...
    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西南隅的孟州市是太行黃河雄山秀水交匯的神奇之地,是千裡黃河大堤起始之處,是一個留得住鄉愁,尋得住根的地方。作為黃河沿岸崛起城市的翹楚,孟州市在黃河水的滋養下,積極發揚「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新時代發展精神,誕生了名人文化、鄉愁文化、尋根文化等為代表的孟州文化。
  • 中國重汽強勢發布新一代黃河重卡
    9月16日下午,以「駕黃河 駛未來」為主題的中國重汽黃河品牌暨新產品發布儀式在山東濟南奧體中心場館開幕。本次活動,中國重汽集團全新打造的高端民族品牌——「黃河」正式重啟,並發布了新一代「黃河」重卡。活動中,黃河重卡的價格也揭開了神秘面紗:集成全新科技 「猛虎」再出山 此次重磅發布的新一代「黃河」重卡,主打高端幹線物流牽引車市場,無論在外觀、內飾,還是動力總成、智能化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突破。新一代「黃河」重卡配色採用充滿科技感的花劍銀,前臉造型靈感來自於猛虎,大氣寬闊。
  • 讓黃河之水滋養心靈!詩人王國欽與《黃河賦》
    讀詩使人靈秀、豪邁,作賦使人深思、完整!在一個物質極度發展的時代,人們更需要賦予心靈滋養的成分……近日,著名詩人王國欽創作了一首《黃河賦》,「七寫」黃河,讓我們先睹為快,去感受詩人的心跳和聲音!詩人心中,黃河是什麼呢?
  • 舞臺劇《紅心一號》首演 傳承黃河文化 弘揚治黃人精神
    19月17日,以黃河上第一艘吸泥船「紅心一號」吸泥船是上世紀70年代,德州黃河人自力更生,在物資、技術各方面緊缺的情況下,歷時9個月打造出的黃河上第一艘機動自航式鋼板吸泥船為大力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德州黃河河務局將這一段塵封了50年的歷史搬上了舞臺。怎樣才能真實地重現那段光輝又艱苦的歲月,對於沒有任何舞臺經驗的德州黃河河務局職工們來說無疑是最困難的。
  •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黃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經》早已給出答案
    中科院教授:大禹治水,可能治的是尼羅河!對於這件事,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有位孫衛東教授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孫教授做的是同位素地球化學,是該領域權威,他曾經在看過山海經的描述之後,覺得搞不好大禹治的不是黃河,而是尼羅河!
  • 行走黃河(上)| 聽,人與長河的交響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河之福,人之福。從「治」河,到「福」河,人與長河的關係,出現古今未有之變,奏響相惜相親的新樂章。  溫暖、齊整的氈房裡,妻子燒好了熱奶茶,揉好了青稞面,為他驅走寒氣。幸福的小日子,讓爾傑仁增覺得格外舒心。  懷揣安家費,拉扯著妻女,與世代牧戶身份訣別。
  • 濟南市章丘區黃河有個「黃河鄉村記憶館」
    濟南市章丘區的黃河街道,作為沿黃流域9個省區唯一以「黃河」命名的行政單位,為了給群眾文化活動提供場所,搭建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充分的宣傳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讓灘區群眾更好的留住鄉愁,在深入推進灘區遷建項目的同時,除了建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配套了圖書閱覽室、書畫創作室、舞蹈排練室、市民大講堂等,還建設了一處「黃河鄉村記憶館」。
  • 林則徐蒞汴治黃詩歌
    這年的黃河水患給河南、安徽兩省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堤防潰決後,開封城外黃流狂奔,人同魚鱉,「水面浮屍如亂麻」「沿堤奔竄皆難民」;城內水深丈餘,房屋淹沒,店鋪關閉,物價飛升。對此林則徐在回復張仲甫詩中描寫了水災造成的慘烈景象,並道出自己的憂愁和期待。其二曰:  尺書來訊汴堤秋,嘆息滔滔注六州。鴻雁哀聲流野外,魚龍驕舞到城頭。
  • 董文華《黃河黃》,奔騰黃河水,滔滔向東流!
    歌詞:黃河的水千年年的淌黃河的河水怎就這麼黃老祖宗用它洗過臉哪留給咱一樣樣的臉龐小事也是這樣,高高的堂叔到我家串門的時候,總會開著玩笑說:「長的太高了也彆扭,到了誰家裡都得低著頭才能進去。」說著就低著頭邁進了門檻,往往我母親就會接上一句:「是因為你長的高了,俺這門容不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