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會上網?阿里柔軍推出 「小棉襖熱線」一對一幫助老人

2020-12-14 上遊新聞

11月26日,阿里巴巴客戶體驗事業群(簡稱:CCO)為老人們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條專屬服務熱線。打開手機淘寶,輸入「小棉襖計劃」,即可開啟預約,阿里CCO的小二們將在一周內提供一對一免費服務。

今年10月,阿里CCO在國內率先推出首個關愛老年人專項行動——「小棉襖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專屬熱線、淘寶直播、社區課堂、實體手冊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我們希望這個項目像一件貼心的小棉襖,當子女不在老人身邊時,幫老人切實解決數字生活中的難題,帶他們享受數字生活便利。」項目負責人王希表示。

首次公測開放5000名額 覆蓋日常生活場景

據悉,無論是年輕人替父母,還是老人自己,都可以免費預約「小棉襖熱線」服務。進入手機淘寶首頁,在搜索欄內輸入「小棉襖計劃」,會看到預約頁面,根據提示填寫信息,就能完成預約。或者,也可以在手機淘寶首頁選擇「我的淘寶—客服小蜜—在對話框裡輸入『小棉襖計劃』」進行預約。預約成功後,阿里CCO的客服小二們,會在一周內回訪,進行一對一電話服務。

據了解,「小棉襖熱線」首次公測開放5000個預約名額,服務內容包含網購、支付、打車、健康碼、網上掛號買藥等老年人常用的數位化生活場景,後續將逐步增加預約名額,覆蓋更多老年人。

除此之外,在預約頁面上還可以看到「防詐騙」、「生活便利」等視頻內容。據了解,「小棉襖計劃」不只有「小棉襖熱線」這一部分,該計劃還包括「小棉襖課堂」,即通過直播、視頻、實體手冊等方式,讓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在今天上線的熱線預約頁面上,老人同時能觀看「小棉襖課堂」的教學視頻、直播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在國家開放大學老年大學的官網上,也有相關視頻課程入口。

「 取名『小棉襖』,就是貼心、溫暖、陪伴之意。」 王希介紹,「CCO在阿里內部被稱為阿里柔軍,代表有溫度和專業的用戶服務。我們願意向全社會開放『小棉襖學堂』的內容,並陸續擴展政府、教育機構等多方合作,想方設法為老年人解開數字生活難題。」

「小棉襖計劃」內容持續拓展 幫更多老人輕鬆觸網

據《老年人數字生活報告》顯示,疫情以來,中國60歲以上的銀髮群體加速擁抱數字生活,第三季度老年人手機淘寶月活躍度同比增速遠超其他年齡組,高出整體29.7個百分點。然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普及,相當比例的老年人在生活中仍面臨「數字鴻溝」。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遭遇不便,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老人們迫切需要人陪伴他們,學習網際網路技能,跟年輕人玩在一起。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也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希望通過政策引導,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我們從幾個月前就開始籌備『小棉襖』 項目,所有參與這個項目的小二,都在工作之餘為老人提供服務,沒有報酬,沒有獎勵,大家都是自願報名參與。」 王希表示,大家的出發點只有一個——讓老人們更好地了解網際網路知識,安心享受數字生活帶來的便利,不讓他們在信息化時代被遺忘。據悉,目前「小棉襖課堂」已在杭州、南京兩地進行了線下的課堂互動和線上的直播,數字手冊也已走進社區。目前已覆蓋了數萬老人。「接下去,我們還將持續拓展『小棉襖計劃』的服務內容,從線上、線下幫助更多老人輕鬆觸網。」 王希說。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亮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利用數位化優勢大幅提高智慧助老的效率和覆蓋範圍上,平臺型網際網路企業大有可為,「阿里『小棉襖計劃』本身包含了各種豐富的形態和載體,讓老年人觸網學習有了豐富的選擇,也是一個線上線下聯動、傳統和智能打通的示範。」在馬亮看來,政企聯動,各界參與,能降低老人「掉隊」的不適感,提升老年人數字生活幸福感。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也會反作用於年輕人,讓他們重新思考代際關係,提升全社會的參與度。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 記者 顧立 實習生 冉黎黎

相關焦點

  • 這個城市有個小棉襖熱線 專為老人服務
    為此,阿里CCO近日特意為老人們開闢了一條專屬服務熱線——小棉襖熱線。老人有什麼不會操作的,只需要打開手機淘寶,在搜索欄內輸入「小棉襖計劃」,在預約頁面中填寫信息,就能預約到熱線服務。預約成功後,阿里CCO的客服小二們,會在一周內回訪,進行一對一電話服務。
  • 殷玉娟:空巢老人的「貼心小棉襖」
    殷玉娟為行動不便老人端盤廣陵區曲江街道沙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去年6月升級改造後,剛從社區退休的殷玉娟擔負起管理重任,從此,她就被空巢老人們稱為「貼心小棉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大管家」沙北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有3000多人,80歲以上的超過270人,為打造頤養社區,沙北社區去年對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進行了升級改造,提升到能提供閱讀、上網、棋牌、午休、康復保健等綜合性服務。殷玉娟原來是社區副主任,她退休後就被聘為服務中心負責人。「名義上是負責人,其實就是一個打雜的。」
  • 杭州這個社區開了一堂「小棉襖」課,真暖!老人們邊玩邊學好高興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方力 通訊員 朱銀玲 諸敏芳昨天(12月9日),杭州留下街道和家園社區舉辦了一場為社區老人打造的「小棉襖數字生活擂臺賽」。擂臺賽分為幾輪,每輪設置不同的主題,如購物、打車、坐公交、健康碼、找廁所等等,覆蓋老人常用的數字生活場景。現場報名的30位老人自主組隊,3人一組參賽,一邊玩一邊學。今年66歲的王玉華阿姨很興奮,這樣的活動,對於老年人來說很友好。
  • 90後淘寶客服教90歲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孟蝶曾接了一位90多歲的葉姓老人打來的電話,溝通了將近一個小時。老人曾經參與過原子彈研究,年少成婚,為學業為祖國遠離家鄉,幾十年分隔兩地,對太太滿滿的愧疚,現在就想和太太一起走過最後的歲月。葉老想要幫太太做飯,家裡的油煙機過於老舊,老兩口希望能找到一個可以上門測量、設計安裝的公司。孟蝶搜索了很多商家,最終找到某國產品牌旗艦店有這樣的服務,她幫助葉老聯繫好安裝事宜。
  • 「巾幗風採」邢淑梅:空巢老人的「貼心小棉襖」
    說起邢淑梅,老人們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滿眼幸福地說:「她比我們自己的女兒還強呢,自家的孩子一年才回來一趟,是她常常來照顧我們,她就是我們的貼心『小棉襖』」。說起她為老人做過的好事,老人們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地說個沒完。
  • 網際網路極度發達,但很多老人並不會上網,他們要如何應對科技發展
    但事實上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面,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之中,只有23%會上網,也就是說很多老年人並不會上網,哪怕網絡帶給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多便利,但是很多老人還不會上網,他們根本沒有辦法享受到這份便利。這其實也是令人覺得挺悲哀的一個事情。
  • 幫助老人享受智能生活的美好(青春日記)
    幫助老人享受智能生活的美好(青春日記) 2020-12-13 10:59:23   來源:人民網
  • 幫助老人享受智能生活的美好
    然而一些老人卻因為不會上網、不會用智慧型手機而困難重重:到醫院無法自助掛號,路邊招手打不到計程車,沒有健康碼去不了公共場所……面對這些白髮蒼蒼的老人,我們能做些什麼?2011年起,我和一群小夥伴們一起,在北京郵電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首都40餘所高校成立了夕陽再晨志願服務隊,千餘名志願者利用周末在社區開展科技助老志願服務。
  • 30秒內接起率近100%,天貓618阿里CCO讓售後如絲般順滑
    他們,叫阿里柔軍。阿里柔軍,是阿里巴巴客戶體驗事業群(簡稱阿里CCO)的每一位小二,他們來自一線客服、數據、技術、產品、運營等崗位,共同保障了天貓618期間的消費者售後體驗、商家權益,同時撬動就業,實現社會價值——服務覆蓋17個經濟體;服務了近千萬的消費者,近百萬商家;30秒接起率近100%;提供了2萬餘個就業機會;預計還將在促後幫助商家每月多賺3000萬。
  • 人民日報評論:為農村老人運用智能技術搭橋鋪路
    >在農村地區,不少老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出行沒有健康碼,看病不會預約掛號,怎麼辦?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旨在幫助廣大老年人順利搭上智能技術的快車,共享信息化成果。很多地方陸續推出針對性措施:車站增設「無健康碼」綠色通道,醫療機構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等等。為這些暖心之舉點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僅23%會上網,在農村這個比例更低,農村老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突出。
  • 農村老人言:江湖走的老,六月帶棉襖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老人言:江湖走得老,六月帶棉襖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眾所周知,農村這裡有著非常多的俗語,這些俗語在以前的時候對農民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意義非凡,還有在以前的時候有些農村孩子也可以在大人口中聽到幾句俗語,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忙著賺錢,所以俗語在我們的生活中是越來越不常見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句俗語,看看您們在以前的時候有沒有聽過。
  • 為農村老人運用智能技術搭橋鋪路(話說新農村)
    「銀髮社會」悄然而至,完善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社會支持體系,幫助農村老人克服運用智能技術困難,讓他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舒心。  在農村地區,不少老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出行沒有健康碼,看病不會預約掛號,怎麼辦?
  • 北京消費券「門檻」有點高,老人真犯難
    一位老人告訴記者:「我的手機倒是能下載APP,但身份認證比較麻煩,之前在別人的幫助下,我費了好大的勁,才弄明白怎麼操作。」。據了解,領取消費券需要先進行實名認證並綁定手機號,在彈出的頁面填寫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填寫完畢還要進行刷臉驗證或者用綁定的銀行卡進行驗證。「這麼多步驟,我看著都發蒙,如果沒人幫助操作,我只好放棄。」一位老人說。
  • 一個小藥瓶,11張小紙條,揭秘北京老人60年前真實身份,情報員!
    56年後的一個小藥瓶,無意間還原了,這位北京順義老人史慶雲的真實身份;一件1972年做成的棉襖,直到34年後不經意間掉出的一卷舊紙,才讓這位老人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一名抗日女英雄。一個小藥瓶,揭秘真實身份!
  • 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12月15日,記者在合肥實地探訪發現,針對上了年紀的市民,相關部門推出了切實有效的便民舉措,在盡力幫助老年人適應智能化趨勢的同時,保留傳統服務窗口,配置專門人員為老年群體提供幫助和服務,讓老人生活更加便利。 本報記者 程兆 攝影報導12月15日,合肥市蜀山區西園街道安居苑社區老年學校開辦智慧型手機課堂,志願者幫助老年居民了解和掌握手機購物、出行等生活技巧。
  • 欒川警方聯動「尋找」走失老人
    映象網訊(記者 徐孟國 通訊員 申莉)日前,欒川縣公安局欒川派出所和城關派出兩所在「堅持政治建警全面從嚴治警」教育整頓中,聞警而動、主動作為,聯手在寒日裡尋找一走失老人。近日,欒川縣公安局在縣局接到群眾報警後,立即在內部微信群,發布陝西省鎮巴縣67歲老人黃某彩走失信息。城區兩所,城關派出所和欒川派出所得知情況後,立即展開搜尋,重點圍繞老人行動不便、上穿紅點點棉襖這一特徵,兵分兩路在縣城區域徒步尋找,兩所民、輔警不顧天氣寒冷,分工協作,一路沿路尋找、一路對縣城區飯店進行查尋。
  • 老人成「數字難民」 美德日等國是怎麼應對的?
    與這位老人一樣,很多新加坡老年人面臨著「數位化生存問題」。根據2019年的官方數據,新加坡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老人佔總人口的16%。為適應日新月異的數位化生活,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早在2007年就推出「銀髮族資訊通信計劃」(SII),通過銀髮族資訊中心、銀髮族上網熱點、銀髮族資訊日和銀髮族資訊電腦獎勵計劃等,幫助老年人學習新科技,更多接觸電腦與網絡。
  • 數位化時代,如何利用科技幫助老人融入社會?
    然後在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信部、衛健委、人民銀行等單位齊聲表態,要通過具體措施,幫助老人融入數字世界。CsqedncCsqednc今年爆發並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使得人們 「物理隔離」,進一步加速了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同時老人面臨的窘境也被放大:不會網上購物,「社區團購」可望不可即;不會使用微信支付寶,甚至不能交醫保;不會使用「健康碼」,出行遭遇阻礙……Csqednc這些事件時不時在網際網路上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甚至得到了年輕人的共鳴。
  • 「身邊好人」郴州雷芝蘭:爭做老人身旁的貼心棉襖
    她每次從郴州回村裡的第一件事情就要去村裡的老人家中走走看看,細心問問他們需要什麼、缺什麼,噓寒問暖一番後給他們送水送油。特別是看到雷本程家中缺水,她馬上叫人幫他解決了用水問題,讓老人能夠喝上乾淨的白開水。每當老人向她表達感謝,說自己家中也沒有什麼好的東西能送給她,她總是回答說這是應該的,不用客氣,需要什麼就直接向她提,村裡的老人逢人就會誇她。
  • 老人不會用手機很煩惱?別急,京溪街「手機應用」老人課堂開課啦...
    然而,對於社區老人而言,能靈活運用手機滿足各種日常生活需求的寥寥無幾。想學,苦於無人教;自學,不會上網,怕弄壞了。每天只能守著手機,等待遊子們的呼喚!現在,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的相關要求,幫助社區長者和居民融入智能數字時代,通過智慧型手機應用的學習,掌握穗康碼、防疫行程卡、預約掛號就醫、平安白雲等微信使用方法,以及其他智慧型手機的基本應用,京溪街「紅暖京溪•健康小屋系列活動之手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