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本聖經中,凡是前面有一個空格的「神」字,也可以翻譯為「上帝」。同一個詞,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翻譯?背後各有哪些考慮呢?
不知你是否留意過,有些和合本聖經,「神」字前面常常有一個空格。翻開版權頁,會發現上方寫著兩行字:
同一本聖經,為什麼使用「神」和「上帝」兩種稱呼呢?這要從和合本的翻譯歷史說起。
漢語聖經翻譯有很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七、八世紀,景教(聶斯託留派的天主教)傳入中國唐朝。在公元781年建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有景教經典《尊經》翻譯成中文的記載。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頂部),現收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新教方面的漢語聖經翻譯,則要到19世紀初才真正開始。100年內,漢語聖經譯本可謂百花齊放,如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翻譯的《神天聖書》、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等人修訂的《新遺詔書》和《舊遺詔書》、試圖統一譯名的《委辦譯本》、較通俗的各種淺文理譯本和官話譯本等等。
馬禮遜肖像畫 by John Robert Wildman
到19世紀後半葉,越來越多人呼籲出版一本統一的標準聖經譯本。其實,對比較成熟的教會來說,不同的聖經譯本,有助於信徒更全面地了解原文。但對一個剛剛起步的教會來說,太多譯本恐怕弊大於利。
1890年,各國宣教士在上海舉辦合譯大會。大會決議成立三個不同的翻譯委員會,分別負責深文理、淺文理與官話三種譯本,以達到「聖經唯一,譯本則三」(One Bible in Three Versions)的目的。
翻譯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一些重要神學用詞如何翻譯?
比如「神」或「上帝」的翻譯,是從希伯來文Elohim而來。早期宣教士翻譯聖經時,有人主張用「神」來翻譯,有人則主張用「上帝」。其實兩個詞都可以使用,關鍵是:對使用者來說,哪個譯名比較能表達這位創造主、救贖主?
新教不像天主教,有教宗或主教可作最後裁定的權威。眾多宣教士對這個問題,無法形成一致的意見,所以交由聖經公會來解決。當時英國聖經公會決定採用「上帝」的譯名,美國聖經公會則採用「神」。
討論許久,各有堅持,後來的協議就是各自印刷不同譯名的聖經。但「神」這個字的前面加上一個空格,好讓兩個版本的版面、頁數能夠統一,便於排版。
兩種譯名的選擇,有各自神學上的理由和地方性的理由。
❶ 神學上的理由
支持翻譯為「神」的理由,是希伯來文中Elohim這個詞,可用來單指創造宇宙的那一位,也可泛指一般所謂的「神明」(偶像);可用於單數,也可用於複數。中文的「神」這個名詞,剛好符合Elohim的兩個意思。
支持翻譯為「上帝」的理由,則是翻譯為「神」容易和一般的神明混淆。而且在中國古籍中,「昊天上帝」被視為宇宙最高的主宰。所以用「上帝」來翻譯,才能夠表達獨一崇高的意味。當然,遇到Elohim指一般神明時,還是翻譯成「神」以示區別。
❷ 地方性的理由
有些地區,有自己的語言習慣或宗教文化背景,一講到「神」,就會聯想到眾多神明,容易混淆。對這樣的人來說,翻譯成「上帝」,才能表達獨一崇高的意味。對於沒有這種背景的人,翻譯為「神」則是很自然的。
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選擇「神」還是「上帝」的翻譯,並沒有原則問題,可以依使用習慣而定。
更重要的問題是:無論我們稱呼他「神」還是「上帝」,我們是否真正認識自己所呼求的、三位一體的創造主、救贖主?
陶恕牧師(A. W. Tozer)在《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裡寫下這樣的禱告,盼望也成為我們的禱告——
不可言說的至高君王,我的心渴望見到你!我從灰塵中向你呼籲。然而當我詳細考究你的名字時,我發現它是奧秘的。你隱藏在人所不能靠近的光中。你的存在的真相不可思議,也無法談論,因為你的榮耀是難以述說的。
然而,先知和詩人、使徒和聖徒激勵我相信,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認識你。因此,我禱告祈求:凡你按你自己所喜悅的旨意,向我們啟示的關於你自己的真理,求你幫助我尋找出來,如同尋找比寶石和精金更加珍貴的寶藏。因為我要與你同在,直到黃昏的星辰消失,諸天也不再存有,只有你仍然存留。阿們。
附錄:中文聖經譯本流源
781年景教碑
13世紀末、14世紀初《若望孟高維諾譯本》:詩篇、新約全書(蒙古文)
16世紀末利瑪竇譯「祖傳天主十誡」
1636年陽瑪諾的《聖經直解》
約1700年《巴設譯本》
18世紀末賀清泰《古新聖經》,未有印刷發行
1822年《馬殊曼譯本》
1823年馬禮遜《神天聖書》
1837年麥都思、郭實臘、裨治文、馬儒漢《新遺詔書》
1840年麥都思、郭實臘、裨治文、馬儒漢《舊遺詔書》 郭實臘修訂的《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
十九世紀末太平天國刪印《舊遺詔書》為《舊遺詔聖書》、刪改《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為《新遺詔聖書》
1850年《委辦本四福音》
1852年《委辦譯本新約全書》
1853年高德修譯的《新約全書》
1854年《委辦譯本》
1857年麥都思、施敦力改寫《委辦譯本》的新約官話譯本
1859年《裨治文譯本》的新約
1862年《裨治文譯本》
1866年《北京官話新約全書》
1868年高德、羅爾悌、迪因修譯的《舊約全書》
1872年《北京官話新約全書》(改訂本)
1875年施約瑟的《北京官話舊約全書》 王多默的《宗徒大事錄》
1878年《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
1885年楊格非的《新約淺文理譯本》
1889年揚格非的《新約淺文理譯本》(修訂版)、包約翰、白漢理合譯的淺文理新約全書《楊格非官話譯本》
1892年德雅的《四史聖經譯註》
1897年李問漁的《新約全書》
1902年施約瑟的《二指版》
1905年楊格非的《舊約淺文理譯本》(至雅歌)
1904年《淺文理和合新約聖經》
1906年《深文理和合新約聖經》、《官話和合譯本新約全書》
1919年《文理和合本》《國語和合譯本》
1946年吳經熊的《聖詠譯義》
1949年吳經熊的《新約全集》
1954年徐匯修院的《新譯福音》
1955年狄守仁的《簡易聖經讀本》
1956年蕭靜山的《新經全集》
1967年蕭鐵笛的《新約全書》
1968年《思高聖經譯本》
1970年《呂振中譯本》
1974年《當代福音》
1976年《新約全書新譯本》
1979年《當代聖經》《現代中文譯本》
1993年《聖經新譯本》
1997年《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2001年凸桑《簡明聖經》
2001年《聖經新世界譯本》(漢語版)
2005年《聖經恢復本》(含註解版)
2005年《聖經標準本》,臺灣浸宣出版社修訂和合本
2006年-2010年《聖經和合本修訂版》
2010年《新約全書·新漢語譯本》
2010年《當代譯本》
2011年《中文英皇欽定本》
2011年《中文標準譯本(新約)》
2011-2012 年NET聖經(中譯本)
2012年 NLT聖經(中譯本)
2013年聖經和合本根據拜佔庭多數文本更新版
*微讀聖經APP已有版權方正版授權的13種中英文聖經供大家免費使用、對照閱讀。在讀經界面點擊上方版本名稱,即可更換不同譯本。詳細教程請點☞如何更換不同譯本?
1890年,各國宣教士在上海舉辦合譯大會,商議出版統一的標準聖經譯本。翻譯過程中,對Elohim翻譯成「上帝」還是「神」,宣教士們意見不一。當時英國聖經公會決定採用「上帝」的譯名,美國聖經公會則採用「神」。
兩種譯名的選擇,有各自神學上的理由和地方性的理由。翻譯為「神」,符合Elohim這個詞的兩個意思;翻譯為「上帝」,則體現主的獨一崇高,不與一般神明混淆。今天的我們選擇何種翻譯,沒有原則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真正認識自己所呼求的、三位一體的創造主、救贖主。
資料來源
CHIA-HSING, PI:《中文聖經譯經史》,http://www.fhl.net/main/eternal_qa/eternal_qa541510.html
臺灣聖經公會:《上帝與神》,http://www.biblesociety-tw.org/bmag/bmag17/God%20and%20god.htm
維基百科:和合本聖經
紮根聖經,建造生命。
你可能還喜歡
聖經中文譯本這麼多,我該如何選擇?
將聖經融入自己的生命 ——美國聖經博物館背後的故事
微讀聖經發布新版本!研讀經文更便捷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下載「微讀聖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