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臺山曾經是自貢地區最早開發的「小區」,時過境遷這裡的建築群也早已深深地烙上歲月的痕跡。富臺山內昆鐵路旁的山頂有一處民國建築群——「協理公館」,這是富臺山上最早的建築群,而且有著不同尋常的歷史。
「協理公館」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民國建築,歐式建築風格,中式的小青瓦。目前保存下來的有6棟建築,整體保存較好。為什麼自貢會有「協理公館」這樣的民國建築群存在呢?「協理公館」有哪些歷史淵源呢?
當年自貢地區的鹽稅可觀,除軍閥外,外國殖民者對自貢也虎視眈眈。民國二年(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同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籤訂了總數為2,500金鎊的「善後借款合同」 。該「合同」中規定「以中國鹽稅收入之全部作為擔保」。至此,殖民者延續了清末的特權,繼續染指自貢鹽業。同年,外國殖民者在北京設「鹽務審核所」 ,在自流井(自貢)設「川南鹽務審核分所」,對鹽業進行瘋狂的掠奪。審核分所,設經理華員一人,協理洋員一人,會同負擔徵收、存儲鹽務收入之責任。從形式上看,這一機構的權力,似乎華洋平分,事實上,洋員協理按殖民者的意志辦事,華員經理沒有發言權,無權過問鹽稅收入。洋人協理館由六國代表輪流派充。先後擔任川南鹽務審核分所協理的有:德國人柯納普,英國人樂基、柏理穩,俄國人迪德生.英國人祝開福,日本人北亨大村,挪威人柏克,英國人蒲克扎士。他們在自貢富臺山修建別墅「協理公館」,結交官僚,逢迎軍閥,劫掠鹽商,鎮壓鹽工,斂聚財富。因此「協理公館」是中國屈辱史的一個歷史見證。
抗日戰爭時期,近現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宋氏三姐妹」,即宋慶齡和她的大姐宋靄齡、三妹宋美齡,在1940年的4月21日,宋氏三姐妹到貢井的自貢市兒童保育院看望難童,然後到井鹽生產現場實地參觀,晚上下榻「協理公館」。
「協理公館」民國建築群後改為民居,這一棟可能是因為歷史久遠破損嚴重,整個牆面已經用水泥全部修復,看不到裸露的青磚。
「協理公館」在富臺山的左側山頂,這個建築群依山勢遞進,當年的建築難度可以想像有多大。
二樓陽臺的欄杆還有簡單的造型,欄杆上的費木質部分早已脫落。
這兩棟的距離只有兩三米,兩旁增加了不少附屬建築。
石欄杆雖有破損,整體保存還不錯,特別是下部的裝飾基本完好。
「協理公館」周邊也被菜地包圍
這棟位於富臺山的左側山頂,是「協理公館」海拔最高的一棟,目前人去樓空。
左邊的屋頂和二樓窗戶已經開始破損
這棟公館的窗戶還是比較講究,從窗戶口隱約可見裡面的木質樓梯。
這一面已經綠植滿牆,可見已經荒廢了許久。
這棟公館單獨位於富臺山的主幹道旁,沒有與山頂的「協理公館」建築群相連。
「協理公館」民國建築群是中國屈辱史的歷史見證,是外國殖民者對自貢鹽業進行瘋狂掠奪的歷史證據。整個建築群規模較大且集中,具有一定的歷史和建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