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血栓就是一種致命的存在!
事實也的確如此,有很多致命性疾病的罪魁禍首,就是小小的「血栓」!
這包括了高發的腦梗、心梗等疾病,都和血栓存在有一定關係。
因為血管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向身體各處輸送新鮮血液,而這些新鮮的血液含有大量氧氣、營養成分,以此來維持器官、組織的正常需求。
當血栓堵塞了血管之後,機體局部就會處於缺血氧狀態,從而造成器官或組織的損害和壞死,最終引發更大的健康危機!
不單單是動脈血管會出現血栓,深靜脈也是容易發生血栓的部位,特別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尤為多見。血管堵塞深靜脈血栓,不僅會引發下肢疼痛、活動障礙,同時血栓還可脫落並隨著血管遊走,一旦進入肺部,就可誘發嚴重的肺栓塞,患者甚至會因此猝死。
血栓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心血管系統的血管出現了損傷,而血流又會在血管內壁剝落出或修補處的表面形成的小塊!它一般都是由沉積的血小板、紅細胞、不溶性纖維蛋白等物質組成的。而且,並非是所有的血栓都可能誘發嚴重疾病,在某些情況下,人體還能自動清除血栓!
這主要是因為人體內有兩種十分複雜的機制,也就是凝血系統與抗凝系統!
所謂凝血系統就是會凝聚血液、形成血栓的存在,而抗凝系統則是為了防止血液凝聚、溶解掉人體不需要的血栓。在身體完全健康的情況下,二者在體內是動態平衡的狀態;
就拿最常見的皮膚小傷口來說,在毛細血管受到損傷之後,體內凝血系統會迅速做出反應,集合血小板凝聚在傷口處,將血液凝固成較小的血凝塊,這就會堵住出血的傷口,血液因此不在流出,傷口迅速恢復;
而在止血和修復工作完成之後,這些血栓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抗凝系統在接收到這種信號後,就會釋放出纖維蛋白溶酶,將血栓中的纖維蛋白、蛋白原分解為其他物質,血栓因此被清除。
既然如此,為何血栓患者還需要吃抗血栓的藥物呢?
在身體完全健康的情況下,抗凝和凝血一直都是動態平衡的存在。但是,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了血管內,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就拿高發的心梗疾病來說,血管內的斑塊突然發生破裂,凝血機制會迅速向著破裂處前進,並形成凝血塊來保護冠狀動脈;
此時的凝血系統發揮了最大功效,已然打破了原有的動態平衡,並且會迅速在體內產生更多、更大的血栓。而抗凝系統雖然感知到了這種信號,但是卻沒有能力溶解血栓。
所以血栓會持續性存在,且凝血系統不斷發揮作用,血栓也會不斷增長,最終堵塞冠狀動脈血管,導致心梗發作,患者若不及時治療,短時間內就可因疾病猝死;
所以,期望用身體內的抗凝系統來融化心腦血管中的血栓,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且,從科學研究來看,血管老化、血管內壁損傷,本身就無法依靠抗凝系統維持正常,所以藥物使用是必要手段!
目前,臨床上常用到針對血栓的藥物主要有三種,也就是抗凝、溶血栓類、抗血小板聚集一類。所以,當醫生建議自己服用藥物時,應積極聽從醫生的安排,如此才能降低心腦血管病和猝死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