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
話語一出,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有這麼多人收入才這麼點兒呢,掃大街的一個月也有兩三千呢,再說各個地方不是還有最低工資標準嗎。
理解這個數字,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
1. 人口構成
「6億人」中包括老人、孩子還有學生,這些人屬於家庭中的被贍養人群,他們是不工作的人,也是統計口徑中的非就業人口。
人均收入是用整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除以家庭人員數得到的,因此家庭成員中的被贍養人員越多,在家庭收入不變的條件下,人均收入就越少。
比如小王夫婦月收入合計2萬元,育有兩個孩子,家裡還有2個老人一起生活,也就是一家有6口人,那麼小王一家平均每月的人均收入就是20000/6=3333.33元。
即使月入2萬,放到整個家庭裡這麼一平均,是不是也沒有那麼香了呢?
另外,統計口徑中的低收入人口,還包括那些雖然在工作,但是收入仍低於1000元的人,比如農村人口。
2. 地域分布
月收入低於1000元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我國廣大農村和中西部地區。
根據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截止到2020年3月31日,全國月最低工資標準最低的省份是安徽省,其中第四檔為1180元/月。
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比較落後,沒有一些先進行業和大型企業可以給生活在那裡的人們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
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們受教育程度也比不了東部沿海地區,很多人要依靠種地賣糧食來餬口,或者依靠政府低保。
更何況有些地區土壤貧瘠,本身並不適合糧食種植。因此月收入低於1000元的也就不在少數。
從各大招聘網站上每年會公布應屆生薪資報告也能看出來地區差異:
「2020年應屆本科生月薪5900,研究生月薪9200」,數據高到連很多應屆生都要自嘲「高工資是別人的offer,自己是被平均的那一個」。
數據主要取自於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和其他的新一線城市,因為這些地區經濟發達,高校資源也比其他地區更豐富,新增應屆生崗位也要高於其他地區。
根據BOSS直聘2020年的研究報告,一線城市的應屆生需求佔比為7.9%,而三線城市這一數字為29.9%。
3. 財富分配
你聽說過涓滴效應嗎?
它是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給予貧困階層、弱勢群體或貧困地區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或地區通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或認為政府財政津貼可經過大企業再陸續流入小企業和消費者之手,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
可以簡單理解成「先富帶動後富」。
但貧富差距還是越來越大,2010年日本NHK紀錄片顯示,世界上最富有的62個人的資產相當於世界上最貧窮的36億人的總資產。
「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也提醒了我們,儘管這些年我們國家發展舉世矚目,但貧富差距問題仍不容忽視。
怎樣幫助這6億人口脫貧攻堅,縮小財富差距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