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史話】開化寺精美得寺觀壁畫

2021-03-05 高平電視臺

開化寺坐落在高平市陳區鎮舍利山腰,距高平市治11.5千米。陳區鎮是一個古老而歷史悠久的集鎮,為春秋時古辰子國的屬地。舍利山高峻秀美,松柏蒼翠,百鳥爭鳴,霞飛雲舞,氣象萬千。山腳下有一座水庫,波光瀲灩。開化寺建造於山清水秀、風光別致的舍利山中,四周群山環抱,峰迴路轉,林木蒼翠,景色優雅,實為一塊清靜幽雅的洞天福地。樓閣高峻,翼角飛虹,與山水泉崗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美好畫卷。山名舍利,寺名開化,蘊含深遠,意義高深。開化寺因年代久遠、古樸、典雅而久負盛名。

五代後唐時,我國著名的高僧大愚公曾主持開化寺,使開化寺走向了繁榮發展的時期,歷經宋元明清昌盛興旺。唐昭宗李曄統治時期,藩鎮混戰,宦官亂政,朝不保夕。此時的大愚禪師在開化寺修禪禮佛,作《心五 狀奏六賊表》,又稱「降魔錶文」,並韻母三十字,上表唐昭宗,得到了唐 昭宗的賞識和賞賜,於是大愚禪師聲震華夏,開化寺也享譽全國。大愚禪 師圓寂後,弟子們為其建塔,時任縣令王希朋作塔銘記並序。大愚禪師塔 建造精美,代表了盛唐時期小石塔的建造水平和高超藝術。金代,縣令王 庭直將大愚禪師的「降魔錶文」刊刻於石,並為之寫了跋,說降魔錶文「真 佛子語也」。該碑現存開化寺,保存完好。

開化寺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漫長歷史, 初名清涼寺,宋天聖八年(1030)改額開化禪院,亦名開化寺。會昌滅佛時, 該寺被拆毀,大順年間(889—891)予以重修,宋熙寧六年(1073)重修大雄寶殿,宋元祐、紹聖年間(1086—1098)繪製大雄寶殿內壁畫,歷經 金元明清各代,屢有修葺,始成現代規模。寺院坐北面南,二進院落,佔 地面積297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大悲閣(即山門)、大雄寶殿、演法堂、 迎賓舍、維摩淨室、觀音閣,東西配殿及兩廡等。開化寺是一座集宋、金、 元、明、清各代的古建築群。

開化寺是一處典型的佛教寺院建築。我國的古建築,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在建築的組群布局上,以中 軸線為主,兩側對稱的格式展開。中軸線上為該組群建築的主體建築,高大壯觀,雄 健沉重,其 餘的建築則 處於陪襯和從屬的地位 而顯得高低 錯落。到了宋代,在整個建築的總體布局上出現了新的特點,開化寺是唐宋時期佛教寺院建築總體布局的一個典型實例。

相關焦點

  • 高平開化寺北宋壁畫-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
    山西高平開化寺北宋壁畫我國現存唯一的北宋大型寺觀壁畫集厚重的文物價值精湛的藝術價值珍貴的史料價值於一身雖跨越千年,卻仍獨具神韻,震撼人心堪稱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高平開化寺位於山西省高平市東北殿內梁架、鬥棋上的彩繪圖案精美,與宋代《營造法式》中的彩繪圖案式樣完全一致,可以說是宋代建築彩繪的最佳實例。殿內保留有北宋元祐七年至紹聖三年(1092年—1096年)的精美壁畫,畫面平均高度2.65米,三面牆壁長達26米,分布在東西兩壁和北部的東西兩個次間,計88.20平方米。三面壁畫中,西壁壁畫最為精美。眾佛之外,還繪有漁翁、織女、官吏等各色人物及亭臺樓閣等各種建築。
  • 山西高平開化寺被整個搬到了德國!
    而大雄寶殿內的我國現存唯一的北宋大型寺觀壁畫,藝術價值極高,更是被譽為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這種現代技術及國際技術合作,令開化寺壁畫得以走向世界,向國外人群展示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此次展覽分為三大區域——大雄寶殿VR區、大雄寶殿3D模型、壁畫平面圖,分別展現了開化寺數字項目的三大數據展現類型。
  • 高平開化寺壁畫:一切法都是世間法
    受時代潮流的深刻影響,世俗形態和儒家倫理逐步滲透到寺觀壁畫的創作之中,形成別具一格的藝術風貌。如果說此前寺院壁畫以超然物外的神聖空靈之美取勝,宋代寺院壁畫則以關注現實的世俗之美取勝,展現出濃鬱的俗世風情和關懷世人的姿態。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便是例證。到達開化寺那天,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山巖清秀,松林蒼翠,格外幽靜深遠。「蒙山崦裡藏神宮,朝光暮翠嵐光濃。
  • 【開化寺】開化寺宋代壁畫栩栩如生
    在開化寺內,有通明萬曆年間所刻的《開化寺重修大悲閣壁記》。在查閱《高平金石志》時,竟有關於雕刻這塊石碑的石匠李仲時的介紹:「李仲時,張壁人,石匠,此人心靈手巧,做工精細,在本地很有名氣,人稱『冒圪斷』。」相比之下,在開化寺繪出「比敦煌好」的壁畫的畫師,人們也僅從留下的題記知道他的名字叫「郭發」。他來自何處,多大年紀,一生繪出多少作品,這些疑問,已無人能找到答案。
  • 【開化寺】這兩天,中國宋代建築讓歐洲人震撼了一把
    ▲山西高平開化寺(侯楠山攝影)高平開化寺位於山西省高平市東北17公裡處陳區鎮王村的舍利山南麓,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現存有觀音閣、大雄寶殿等建築。而大雄寶殿內的我國現存唯一的北宋大型寺觀壁畫,藝術價值極高,更是被譽為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
  • 山西古代壁畫歷代鑑賞圖
    ▲山西忻州市九原崗墓壁畫唐代以後,佛教和道教發展漸趨鼎盛,隨著寺觀的廣泛興建,壁畫繪製十分普遍,宗教藝術開始大規模地發展起來。山西由於擁有豐富的古代建築資源,因而保存了一些珍貴的寺觀壁畫遺蹟。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壁畫,是為數不多的唐代寺觀壁畫遺作,雖然畫面殘損,但畫藝頗精,珍稀之至,堪稱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的開篇佳作。平順大雲院彌陀殿壁畫,為中原地區五代時期寺觀壁畫的孤例,填補了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發展史上的缺環。
  •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六:寺觀壁畫之冠永樂宮
    ,其猶以三清殿壁畫最為精美,純陽殿、重陽殿次之,隨後為龍虎殿。永樂宮位置示意圖由於龍虎殿和重陽殿壁畫無題記,無法確定壁畫繪製的確切年代,但是依據繪畫風格判斷應當是與三清殿和純陽殿同時期的作品。故而縱觀永樂宮的修建年代跨度長達一個多世紀,完整的保留了元代的建築、壁畫等,成為我國元代寺觀壁畫的巔峰之作!
  • 古代壁畫你只知道敦煌嗎?——山西古代壁畫
    古代壁畫是隨著建築的發展而發展的,其內容形式又是隨社會的變革而不斷演變的。兩漢時期宮殿中壁畫已成章法,其時厚葬之風盛行,帝後官吏的墓內四壁也多要作畫。據此產生了宮廷壁畫與墓室壁畫之分。西漢末年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之後,寺廟之中大量繪製以宗教為主題材的壁畫,因此又產生了寺觀壁畫這一重要的壁畫門類。此後,中國古代壁畫便分為三條脈絡而並行發展。
  • 用礦物色,一對山西籍夫妻藝術家在寺觀壁畫間描摹萬象煙雲
    ▲劉向紅《觀自在》 寺觀壁畫, 是中國傳統壁畫的一種, 畫在佛教寺院和道教廟觀的牆壁上 而依附於這些寺觀裡的壁畫, 數量之多、歷史之久、藝術之精, 均為全國所僅見。 本期要說的是, 藝術伉儷申古博、劉向紅。
  • 【古蹟史話】梵音清耳入開化 炫彩霞光匾上臨
    開化寺之名開化,為佛教術語開化。《佛教大詞典》中解釋:「開化,開蒙化惡也。」《無量壽經》上說:「入眾言音,開化一切」。辛莊開化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南北長37.14米,寬25.88米,佔地面積961.18餘平方米。中軸線上建有過殿、正殿,兩側有東西配殿。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東西垛殿、天王殿、齋堂、廂房等。
  • 高平繡活國家級傳承人坐鎮!高平市鳳林刺繡廠招人啦~
    位居山西南部的高平刺繡藝術源遠流長,東周時期它所歸屬的趙國在《史記 蘇秦列傳》中有趙王「繡千純,以約諸侯」的記載,說明高平刺繡在此時繁盛已屬可能。高平自古就有種桑繅絲的傳統,民間更有盛行繡活兒的女紅文化。2006年高平繡活被認定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6月載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開化寺(山西省太原市開化寺街)
    這個新太原城是在當年的唐明鎮的基礎上建起來的,唐明鎮是唐朝時候駐兵的地方,現在的開化寺、大鐘寺、關帝廟,都在唐明鎮的鎮上和附近,新的太原城周圍是十華裡,這個時候,開化寺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當年大鐘寺叫壽寧寺,開化寺叫延壽寺。
  •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二: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明應王殿內所供為水神明應王,大殿四壁皆繪有精美絕倫的壁畫,十三組不同題材的壁畫故事內容穿插組合,共有面積大約200平方米。唐太宗勅建興唐寺圖售魚圖是古代寺觀壁畫中少有的傑作,有四人好似正在飲宴,左上角老者的身份地位最高,另有一位官員一手提稱,一手撥動稱柁,雙眼正目不轉睛的盯著稱杆。而面前漁夫身著黃衫,穿一雙草鞋,面容堆笑,極盡討好之能,左手伸出兩手指正在討價。
  • 中國三大名不見經傳的古寺:善化寺、開化寺、青蓮寺
    化澤視禪明—開化寺開化寺位於高平市東北17千米處的舍利山腰,松柏茂密,路轉峰迴,殿宇樓閣掩映在山巒樹影之中,為當地享有盛名的古剎勝景。宋代名將韓琦《遊開化寺》詩云:「蒙山崦裡藏神宮,朝蒼暮翠嵐光濃。枯松老柏競醜怪,危巒峻岭相彌縫。」寺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唐昭宗時稱清涼蘭若,宋天聖八年(1030)改稱今名。
  • 畫塑雙絕——專訪傳統壁畫傳承人郭成保
    靈石資壽寺有畫塑雙絕,其泥塑佛像的藝術價值已無需贅言,它的壁畫更是歷經滄桑,獨樹一幟,資壽寺壁畫創建於唐朝,畫面構圖豪放,著色渾厚,工筆重彩,技法不俗,寺內所存的壁畫獨具匠心,其畫面分別記述了有關佛祖釋迦摩尼的傳說故事,圖中有青山綠水
  • 尋蹤:晉東南高平地區國保文物建築
    3、開化寺:位於高平市陳區鎮中部的舍利山麓,創建於晚唐昭宗時期,現存大雄寶殿,重建於北宋熙寧六年(1073)到紹聖三年(1096)。大雄寶殿是開化寺內的主體建築,青石殿基。單簷歇山頂,琉璃剪邊。大雄寶殿內的壁畫是我國現存唯一北宋時期大型寺觀壁畫,以說法圖為中心,以佛教經變故事為分主題繪製在90平米篇幅內,畫師為郭發,繪製於北宋元祐七年至紹聖三年(公元1092-1096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