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召見了這個諸暨人,褒獎他為官清廉,並委以重任

2021-02-14 楓橋泉溪書房

這件事發生在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當時清朝的皇帝雖然是愛新覺羅·載湉,但實際掌權者卻是慈禧太后。這一年的九月初一,一個名叫陳遹聲的諸暨人,突然接到詔令,前去接受慈禧太后的召見。

這一年,陳遹聲61歲,他在官場已經打拼了整整二十年。在慈禧太后(陳遹聲在詩中一律稱其為孝欽皇后)召見之前,陳遹聲已先後為官翰林院編修、松江府太守、政務處(隸屬於內閣)道員。從56歲任道員以來,他一直勤勤懇懇、廢寢忘食地工作,具體是協助軍機大臣錢良(寶臣)負責政務、練兵、稅務等諸多日常事務。

正當陳遹聲在官場上遭遇同僚猜忌、權奸排擠、心生辭官念頭之際,慈禧太后的這一次召見,將陳遹聲從官場的困境中解救了出來。也正是這一次召見,陳遹聲得以在自己的仕途生涯上,書寫了最輝煌的一頁。

慈禧召見陳遹聲,時在九月朔(初一)。那一天的那一刻,陳遹聲在完成臣子進見慈禧太后的那套三跪六拜的繁瑣禮儀之後,終於親耳聆聽了慈禧的金玉良言。朝堂上鴉雀無聲,陳遹聲跪伏在地,老佛爺嘴裡緩緩飄出來的話語,一字不漏地鑽進了自己的耳朵。老佛爺最關鍵性的話語是這樣說的:

「汝守松江,辦事妥洽,聲名甚好。東川地方繁富,兼有交涉,甚欲得一清廉之吏以資撫輯,汝好好去做!」

(孝欽皇后慈禧)

天降大任。皇恩浩蕩。陳遹聲表面上表現得十分鎮定,但內心卻是感恩戴德不已。回到家裡,他舒緩呼吸,平靜心跳,當即寫下了《召對紀恩》的詩:

「香菸拂拂御爐輕,咫尺天顏凜聖明。溫諭不憚重獎勵,微臣有甚好聲名。璽書自昔褒黃霸,宣室何曾棄賈生。慚愧清廉無遠略,東川可似舊茸城。」

一二句寫陳遹聲在皇宮的親眼目睹:見到了香爐,嗅到了異香,看清了孝欽皇后的真容,感受了孝欽皇后的威嚴。三四句寫慈禧對自己的器重,他說孝欽皇后對自己的褒獎出乎意料,自己哪有什麼政績和名聲啊。五六句寫皇恩浩蕩,他說加官封爵的好運原本屬於黃霸這樣的循吏,想不到朝廷從來沒有拋棄像賈誼這樣的讀書人(陳遹聲以賈誼自比)。七八句寫對自己履新的擔憂,他說自己被孝欽皇后譽為「清廉」,並被委以「川東兵備道」的重任,慚愧自己並沒有治理一方的遠略,不知道即將赴任的東川,跟自己曾經治理的松江是否一樣。

順便說一下,「川東兵備道」是朝廷四品官員,與明朝楓橋駱問禮所任的「湖廣按察司分巡武昌道兼管兵備副使」是同一級別,故陳遹聲後來在《初十日重過見大亭有感》一詩中也說:「公(駱問禮)至按察司副使,與今各道同級。」言下之意,陳遹聲與駱問禮做了同級別的官,都是正四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部)級領導幹部。

兵備道的任命,改變了陳遹聲的形象,提升了陳遹聲的威望,同僚們對他的態度立馬有了180度的大轉彎。陳遹聲《村居詩》中記錄了這種官場積久有之的怪現狀:

「辛壬服闕北入覲,召直周廬參庶政。是時朝議方紛紜,長白尚書操戎政。談兵往往至夜分,朝草章奏夕上進。同寮疑忌奸權恨,請改官制撼宸聽。慈宮鎮靜群喙息,老臣(謂仁和相國)心折女中聖。」

一二句寫自己為父守孝滿三年後回朝廷任職之事。辛壬,是1901年和1902年。服闕,指守孝結束(陳遹聲父卒於1898年9月)。入覲,是入朝進見天子,這裡指1902年被朝廷「召」回、且升職為政務處道員一事。直周廬,指在皇宮周圍所設警衛廬舍裡值守。參庶政,即參與各種政務、練兵、稅務等事務。三四句寫當時清末朝廷紛亂的形勢。五六句寫自己的為官情形:日夜討論練兵事務,一天到晚起草奏疏。七八句寫自己在官場的處境——同僚疑忌他,奸權痛恨他,但陳遹聲並不在意,依然大膽提出了改革官制的建議,結果他的建議讓皇帝大為震驚。九十句寫自己的命運轉機:自己最終得到了慈禧的賞識,慈禧不僅沒有聽信關於陳遹聲的負面評論,反而明察秋毫,認為陳遹聲是個清廉的循吏,並委以川東兵備道的重任。慈禧一召見,任命書一下,眾人的議論頓時平息。當時朝廷的老臣如仁和相國,從陳遹聲的任用上,就十分佩服慈禧太后,說她不愧是女中堯舜。

慈禧召見,慈禧褒獎,慈禧重託,成為陳遹聲一生的榮耀,讓他銘記終生,至死都不敢遺忘,並甘願為晚清朝廷肝腦塗地而在所不惜。事實證明,此後三年(1907—1909,實際在任時間為兩年),陳遹聲在川東兵備道任上,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治理鐵腕,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其突出政績是兩個方面:一是平盜,二是治礦。《清史稿·陳遹聲傳》的一半篇幅寫的就是這兩件事,而陳遹聲自己也曾用長篇敘事詩的形式記錄了這兩件事。

特別是治理開礦一事,當時的事態已發展到百姓造反岌岌可危的地步。陳遹聲力挽狂瀾,他既要粉碎奸民與洋人的勾結,又要廢除既定的不平等協議,還涉及到與英國領事館的多次談判。最後,他以回收洋人的開礦機械、賠付一定的損失而收回了礦產開採權,保全了四川全省礦產的完全無缺,四川百姓為之感恩戴德。陳遹聲在1909年所作的《留別川東官民四首》中,記錄了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江北至合州,煤礦延綿數百裡,奸民私售于洋商李德樂,外部(清朝外務部)與之訂約,採煤有年矣。洋商日要求由江北龍王洞至石牛溝蔓及江合一帶煤山;制府復檄商民,籌款三十二萬金,為代築運煤鐵路,並催餘與之訂約。東川礦產,盡歸洋人,勢將延及川北、川南,百姓洶洶,幾釀大變。餘查知石牛溝並非條約中應由之路。時次珊尚書蒞蜀,餘屢牘申明,並持商約公理,日與英領事辯爭,久而理屈,漸就範圍,始議以二十萬金將其龍王洞開礦機械、房產盡行買歸自辦,從此全蜀礦產可期完全無缺。官蜀三年,可對商民者惟此耳。」

在長篇敘事詩《記江北礦事》中,對於賠付洋人款項一事,陳遹聲也有記錄:「以八萬金買其機器,以十二萬金買其地及房產,賠虧只萬金耳。」也就是說,陳遹聲靠著自己的清廉自守,靠著自己的運籌謀劃,通過據理力爭,以最小的代價,擊敗了奸商與洋人,排解了四川礦產資源羊入虎口的危險境地。

川東江北的紳士和商人,有感於陳遹聲的政績,特意將他平息奸商勒索礦產的始末提煉成文字,在石牛溝這個地方,勒巨石以示紀念,而且還特意塑了陳遹聲的雕像。這件事在陳遹聲《再集臨江樓》中有記載:「江北紳商勒礦事始末於石牛溝,並鐫餘像。

(當年採礦留下的鐵軌遺址)

後來,回憶治礦一事,陳遹聲仍心存欣慰。在他離開川東之際,乃至在家安度晚年時,始終念念不忘這件事關百姓利益、事關國家尊嚴的事情。如:

「喧闐車馬溢城闤,置酒張筵送我還。祖帳門東銅馬廟,勒崖江北石牛山。」(《再集臨江樓》節選)這裡記錄的,是陳遹聲解甲歸田時,官民夾道相送、依依不捨的場面。川民在銅馬廟設帳餞行,又在石牛溝勒石塑像,這是陳遹聲「政去人聲後」的真實寫照。

「我性本鯁直,錚鐵無曲鉤。談笑卻盟約,口舌靖戈矛。犒金才逾萬,輸資不待鳩。遂令三川礦,完全無缺甌。忠信行蠻貊,大道洵可由。」(《記江北礦事》節選)這裡記錄的,是陳遹聲大義凜然、舌戰洋人、據理力爭、捍衛礦產的形象。他在洋人面前絲毫沒有卑躬屈膝,緣於對朝廷的忠誠,對百姓的熱愛。

「折衝壇坫御外侮,千裡礦產折價贖。一紙檄抵百萬金,商民顏歡鄰使服。何須磨石頌浯溪,大書紀事石牛谷。」(《村居》節選)這裡記錄的,是陳遹聲在談判桌上的機智沉著、不卑不亢的形象。他是化解矛盾的高手,他以折價的方式,從洋人手裡贖回千裡礦產,讓洋商心服,讓川民感恩,並最終獲得了川民勒石紀功的回報。

陳遹聲平息四川礦產糾紛,為朝廷解除一個後顧之憂,慈禧太后在病床上聽聞了來自四川的這個捷報,臉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她欣慰當初確實沒有看錯人。遺憾的是,慈禧太后已無暇顧及下詔嘉獎遠在四川的陳遹聲,因為她於1908年11月15日在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了。

得到慈禧太后病逝的消息後,遠在四川的陳遹聲仰天嘆息。他連作兩詩,以抒發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孝欽皇后的痛悼之情。此詩題為《孝欽皇后輓辭二首》,詩曰:

「王業憂凌替,天心有廢興。山河忙裡定,堯舜女中稱。遺詔扶衝帝,傷心望穆陵。群臣須後命,憑几冊金縢。」

「玉璽終歸漢,金鑾昔駐秦。哀書頒大夏,樂奏罷臨春。艱難恢先業,清廉愧小臣。(丙午召見,蒙「清廉」之褒)明年思麥飯,揮淚錦江濱。」

(陳遹聲像)

1909年,陳遹聲64歲,此年5月,他解甲歸田,出三峽,歸故裡,開始安度晚年。但是,此後陳遹聲在畸園(帶山草堂)回首人生往事時,每當涉及「丙午(1906)」這個時間節點,他總是習慣性地在詩中加注,重複記載自己受孝欽皇后召見的這件陳年舊事。如:

「大喪相繼甫旬日,遠臣聞之長太息。丙午九月覲慈顏,廣額豐頤兒腴澤。」(《村居詩》組詩之一)詩中的「大喪相繼」,是指光緒皇帝(卒於1908年11月14日)與慈禧太后(卒於1908年11月15日)前後一天去世之事。陳遹聲得知消息後,除了發出哀痛的嘆息,又想到了1906年慈禧太后召見自己的那件事,他念念不忘慈禧太后那張慈祥的面孔,那面孔看上去是那麼的「廣額豐頤」(舊時以為有厚福的臉相)。

「東華一夢醒茫茫,荊棘銅駝觸目傷。纂史只堪署檮杌,罷官便已見滄桑。辛壬大事成私記,丙午慈諭未敢忘。(丙午九月蒙召見,慈顏溫和,以循吏更相勉,並說餘守松江事甚悉。)不似亭林行腳健,麻衣萬裡拜君王。」(《再題旅壁》,見《病榻集》)陳遹聲處於清亡之際,而慈禧的召見與重任,使得他對清廷的維護更加忠誠,對於清朝的滅亡更加痛心,故陳遹聲的「遺民」心態十分強烈(他編遺民詩,便是這種意識的反應)。他之所以說「辛壬大事成私記」,是因為他私底下不肯苛同辛亥革命。雖然改朝換代了,但他內心深處對慈禧的「慈諭」始終不敢忘記。

綜合上述陳遹聲的詩歌和詩注,我們可以了解到陳遹聲當時為官的一個真實面貌。慈禧之所以看重陳遹聲,有兩個因素:一是陳遹聲為官清廉。慈禧褒獎他「清廉」,是根據陳遹聲在松江太守任上的政績所作出的客觀評判。二是陳遹聲是忠於朝廷、忠於百姓的「循吏」。慈禧委他以川東道的重任,是人盡其才人盡其用,看中的正是他的為官品質,所以用「循吏」勉勵陳遹聲,而陳遹聲在四川的所作所為,也確實向慈禧提交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雖然朝廷似乎欠了陳遹聲一個嘉獎。

相關焦點

  • 維新變法領袖突然暴斃家中,兇手之謎至今無解,會是慈禧嗎?
    導讀:1927年3月29日下午,變法維新地領袖康為,在參加一個同鄉聚會之後的第二天凌晨,七竅流血而死。康有為的突然暴斃,一度引發了社會上的很多種傳言。有說他是被國民黨毒殺的,也人說是被日本人毒殺的,還有一種說法,說他住的是兇宅,是被剋死的等等。雖然當時的說法有很多,但是後來大家認為最有可能的兇手是她,慈禧太后。
  • 慈禧太后的「情人」榮祿,最後官居幾品?位極人臣,大概就是如此
    3、榮祿為慈禧太后做出的三次貢獻孟森先生在其所著《清史演義》中,詳細記載了榮祿為慈禧太后做出的三次貢獻:「辛酉政變」中,時任鹹豐皇帝侍從的榮祿,「乘間進言於皇太后,發覺肅順等人陰謀,以致宗社危而復安」;
  • 肅順為什麼會敗給慈禧?
    在以慈禧為主的兩宮皇太后與肅順一黨對峙的時候,奕的力量就成為重要的政治砝碼,誰能爭取恭王,誰就能掌控大局。慈禧知道與恭王合作的條件,無非就是委以重任,而慈禧眼下的迫切需要就是打敗專權的肅順一黨,孤兒寡婦,能夠垂簾就是大勝利,暫時分權給恭王,實在不是過分的條件。不能予則不能取,吝於名則失於實,這種「大智慧」慈禧是具備的。
  • 中國最後一個被凌遲處死的人,臨終前對慈禧太后說:要玩就玩娘娘
    明朝《大明律》明確規定,「凡謀反者,皆為反國之亂。大謀者,謂破壞宗廟,山陵,皇宮。然謀者,不分一二階,後處死之。」然而,歷朝歷代的凌遲過程各不相同。明清兩代最為殘酷,尤其是清朝,對凌遲作了如下要求:「法為斷身至容不下,再斷其勢。女子幽閉,離其臟腑,以終其命,斷其枝節,縱橫其骨。」凌遲真是太殘忍了。
  • 曾國藩看人從未走過眼,他第一次見到慈禧時,對慈禧的評價如何?
    ——胡哲敷 晚清時期,內憂外患,社會動蕩,正所謂亂世出豪傑,於是乎無數英雄兒女,才子佳人應運而生,其中便包括一個名叫曾國藩的人,此人乃宗聖曾子七十世孫,6歲入塾,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5歲中秀才,27歲入朝為官,並一步一步成為晚清時期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他還是湘軍的創立者,由他帶領的湘軍,不但攻滅了太平天國,甚至實力可與清廷抗衡,慈禧太后都要敬他三分
  • 這個福州人,用它治好了慈禧太后的「心病」...
    有的人把茶油比作是大山裡的精華。  但其實早在慈禧年間,山茶油的神奇效用,就已經被這位福州人所發現。    油茶樹上金果生  這位讓慈禧太后領略山茶油妙用的人叫力鈞。他是福州永泰人,為光緒年間著名的醫學家,也是中醫向西醫學習的第一人。
  • 慈禧太后本姓王,老家山西小王莊——慈禧太后身份揭秘
    奇怪的是,慈禧之身世,百餘年來,猜測不斷,傳說種種,未有定論,真是人紅是非多,即使慈禧太后是個臭名昭著人物,但網上開始流傳著各種出生版本,那可謂眾說紛紜。除北京說之外,還有五種說法:(1)甘肅蘭州,(2)浙江乍浦,(3)內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蕪湖,(5)山西長治。鹹豐皇帝詔選秀女,葉赫那拉氏——後來的慈禧太后被選入宮中,封為蘭貴人。
  • 老佛爺的夫人外交:慈禧太后與美國康格夫人
    當時恐怕沒有比「風雨飄搖」這個詞更能形容清政府的窘迫了。籤約兩個月後,李鴻章就逝世了。這位為大清國鞠躬盡瘁的功臣,一輩子都在試圖拯救他的朝廷,但一輩子也沒能夠完成這個使命。當此之時,作為權力中樞的慈禧皇太后(1835—1908),從西安「回鸞」北京以後,展開了一系列的夫人外交,從她認識的美國公使康格(Edwin H.
  • 李鴻章創辦華美銀行,本來慈禧太后是同意的,為什麼後來又變卦?
    由於慈禧太后要過生日,光緒帝則要給她修園子,導致花費了大量銀子,從而影響到了北洋水師的軍費。一番鬥智鬥勇之後,李鴻章還是沒能從翁同龢掌管的戶部拿到一分錢,萬般無奈之下,他開始尋求跟美國人合辦銀行事宜。其實合辦銀行並非是李鴻章先提出來的,當時有兩個美國人,一個是子爵米建威,一個是他的助手黃騰派克。他們經過駐美公使張蔭恆的介紹,到上海創辦電話公司,當時上海的電報局總辦就是盛宣懷。他們在創建合同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詞,這個詞就是「官銀行」。
  • 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封為神仙的這個人,文化大革命時候居然顯靈過
    1878年三月二十一日傍晚,看到沒,連傍晚都寫出來了,這個日子肯定是必考題,必定是個紀念日。話說,當時有個婦女在拱宸橋上哭了一會,然後跳入水中尋短見。這個張道士不但醫德高尚,而且又見義勇為,再加上又在空中飛行,運河兩岸百姓紛紛表示,張道士一定而且肯定是個神仙。於是,當地士紳聯名上書朝廷,希望修廟紀念神仙。當時光緒皇帝才八歲,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聽得懂神仙方術,不過他敕封張道士為「張大真人」,慈禧太后禮數也不能少,也賜張道士「顯佑仙官」。
  • 喬家借給慈禧太后十萬兩,慈禧:要什麼賞賜?喬家:只要4個字
    整個喬家大院經過數代人的經營整理才得以完工,每一代人所耗費的心血都是非常之多的,他們不僅要維繫好家族的生意,還要跟隨時代和大環境而生存。了解喬家大院的人,肯定知道喬家有兩塊非常重要牌匾,分別是「匯通天下」和「福種琅嬛」。
  •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關係到底怎樣?
    但是我們畢竟要注意到,這兩個皇帝掌權時都畢竟太小了,所以國家權力都集中在慈禧手中了。但是慈禧又是女人,古往今來的歷史定論使她也不能走到臺前做個主人,要不那些知識分子可能要群言四起。所以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協助者來幫助她來進行。當時的恭親王就處於這樣的一個地位。恭親王一直主政到了1884年。
  • 當年慈禧太后是愚蠢還是壞,為何與全世界強國為敵?
    慈禧太后,這個人就是一個權利迷,她能夠利用手上的權力將大清朝嗯,為大人物玩弄於鼓掌之間,可見他不是個蠢人。同時向11個國家宣戰,並不代表她有多剛,而是她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而已,這充分顯示了慈禧太后的壞。
  • 歷史上的今天——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發動祺祥政變!
    鹹豐皇帝急忙帶著他的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和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後來的慈禧太后)以及一班親信,逃亡到熱河去,由恭親王奕訢留下來向侵略者求和。奕訢費盡周折,最後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歡心。當時清政府的實權並不掌握在奕訢手裡,而是掌握在跟隨鹹豐逃往熱河的載垣、端華、肅順等一班人手裡,這些人將奕訢視為自己的政敵,千方百計地排擠他,不讓他隨駕到熱河。
  • 東太后慈安之死,究竟和慈禧有沒有關係?如果有慈禧為何要殺她?
    鹹豐十一年(1860),清文宗死,遺令懿貴妃之子載淳繼承皇位,是為同治皇帝。尊鹹豐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尊鹹豐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前者稱慈安太后即東太后,後者稱慈禧太后即西太后。慈癟太后是個權勢欲極強的人,因有慈安健在尚不敢胡來。
  • 安德海分明是慈禧太后面前紅人,為什麼山東巡撫丁寶楨還敢殺他?
    正是在安德海的挑撥離間下,同治帝性格變的越來越乖張,與慈禧太后的關係越發緊張,心中的鬱悶,他只能找嫡母慈安太后講,曾多次在嫡母面前痛斥安德海目無皇帝,無法無天。(安德海在宮裡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同治皇帝、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訴)同治帝十七歲時已到選後之年,兩宮太后各有理想的人選,慈安太后比較中意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后卻主張以侍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皇后,最後同治帝選擇了前者,堅持依嫡母之意,選阿魯特氏為皇后。
  • 為清朝滅亡背鍋,被慈禧當作棋子的人,她就是隆裕太后
    要不是清朝的滅亡,誰又能知道隆裕太后這個人物,即使整個事件她並未參與。沒能在慈禧太后的手中覆滅,卻砸到了她的手裡。隆裕太后這一生,也是很可憐的,一直被人當作棋子控制,一生身不由己。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就被慈禧太后預訂了下來,讓她的弟弟不能將喜子嫁出去。在同治皇帝去世後,沒有子嗣繼位,慈禧太后選了妹妹的兒子繼位,以便於之後的控制,就是愛新覺羅·載恬如今的光緒皇帝。
  • 讓司機跪著開奔馳車的慈禧太后
    但或許很多人可能都沒想到,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這樣一件事,那就是慈禧太后第一次坐奔馳車不願司機坐在她前面,竟然責令司機跪著開車。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由筆者為大家揭秘。說起慈禧的吃穿用度那還真是不一般,玉石底的鞋、瑪瑙按摩器、燈具,各種各樣的小物件都很精緻很講究。
  • 慈安太后,果真死於慈禧之手嗎?
    而在權利與利益的殘酷政治鬥爭中,慈禧笑到了最後,成為了清朝後期實際政權的掌控人;反觀慈安,則過早的離開了人世,遠離了清王朝政權的中心。關於慈安的死因,眾說紛紜,而其中最令人撲朔迷離的,就是傳言慈安死於慈禧之手,一命嗚呼。那麼,慈安貴為正宮皇太后,果真如傳言所說,被慈禧投毒而死嗎?
  • 都知道慈禧是西太后,那東太后是誰?
    (被英法聯軍攆出去的)鹹豐死後,其子載淳繼位,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是為西太后,尊號慈禧,尊嫡母鈕鈷祿氏為母后皇太后,是為東太后,尊號慈安也就我們今天的主題人物。當時載淳年幼,慈禧為了取得最高統制權,和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勾結,並拉攏手握兵權的勝保等人,於鹹豐十一年九月十三日向鹹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突然發難。迅速捕殺了載垣、端華、肅順,其餘五大臣革職查辦,史稱「辛酉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