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可明心境,學而知不足

2020-12-23 仁可清文

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情。現在人條件好了,不僅書的種類齊全,讀書的方式也靈活多樣,只要有一部智慧型手機,在哪都可以看書學習。然而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讀書變得越來越「趣味化」。琳琅滿目的伴讀類知識服務產品、層出不窮的休閒娛樂方式,不斷分散著人們的注意力。而沉浸式閱讀經常被忽略,一次次成為「可以再等一等」的選擇。

人們由於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很難有大塊時間靜下心來讀書,當我們到了「書到用時方恨少」時,才覺得應該好好讀一讀書了。其實,不應僅僅是必須讀的時候才去讀,因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打開人心扉的鑰匙,可以成為一束照進人生縫隙的光亮。當你沉浸在快樂的閱讀之中而靈魂得到淨化和震撼時,閱讀已不再為增強競爭力的「有用」和「充電」服務,也告別作為高雅生活方式的功能性象徵,它只是一種撫慰人心的方式,能打開只屬於個人的、通往心靈的道路。與地位高低無關,與貧富差別無關。

有人說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散的,艱難的環境裡,書籍總能給人以特別的安慰;有的人遇到生活的磨難,卻在書籍中獲得了勇氣;有的人遇到了事業發展的瓶頸,卻在書籍中拓寬了天地;有的人儘管身處貧窮,卻在書籍中收穫了精神財富。這正是書籍所迸發的能量。

當然,書籍的力量並非只在於雪中送炭,更有潤物無聲。「腹有詩書氣自華」,與其將讀書視為避風港,不如讓它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日常。

雖然整天忙於事業、家庭,只要肯讀書、想學習,時間總還是有的。可以用閱讀充實碎片化時間,拓寬視野、廣泛涉獵,豐富知識和體驗。要懷一顆平常心,拋卻世俗功利的需求,將享受讀書當作目的,真正體會閱讀的趣味盎然。讀書不需要刻意,畢竟,閱讀能讓生命變得更有質感,通過讀書學習充沛內心的力量。

要學會培養樂於讀書學習的情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由此可見,快樂地學習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只有樂於讀書,使閱讀成為「悅」讀,才能促成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才能催生更高的精神追求。樂趣是最好的老師,帶著無限的樂趣去學習,不僅不會覺得苦,相反會樂在其中。毛澤東一生與書相伴,即使在革命戰爭年代,也手不釋卷,他曾經這樣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現在是和平時期,讀書的條件好起來了,各種硬體軟體設施都更齊備了,人們更應該好好讀書學習,真正把讀書當作生活中的一件樂事,作為一種自覺行為,努力達到「至樂莫如讀書」的境界。

讀而知廣,學而長進。越經常閱讀,越能知其不足,從而更加注重學習,養成謙虛好學的習慣。現代人確實時間緊,但時間是可以一點一點擠出來的。有的人讀了幾天堅持不下去了,有的人總會找出各種理由放棄讀書,或總會被新奇的遊戲搶佔了業餘時間。學習要有恆心和毅力,要有「讀書破萬卷」的堅定決心,不要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只要堅持,收穫是遲早的事。

世界上沒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學而知之,學然後知不足。書本上的東西是別人的經驗,要把它變為自己的智慧,為我所有,離不開思考,只有經常不斷地總結思考,才能對哪些知識還沒有學到,哪些知識還不深不透,哪些知識對工作有幫助,哪些知識對修心養性有好處,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判斷。從而明白自己下一步該讀什麼、學什麼、補什麼,找出閱讀、學習上的不足,加以改進提升,從而提高學識、增長智慧、陶怡情操。

相關焦點

  • 學而知不足——東莞理工學院的校訓
    校訓為"學而知不足"。式樣採用諾貝爾獎獲得者、學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博士於1993年在我院的題詞。 "學而知不足"語出《禮記學記》,蘊含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虛懷若谷的學習態度、教學相長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生學習、實踐、鑽研、成才的過程,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研究的過程,廣義上都是"學"的範疇。學而後知不足,知不足而後自省,而後自強、創新、追求卓越。
  •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田中高一年級老師到河源中學跟崗學習紀實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新教材(本學期起,高一年級所有教材改為人教版),怎麼教?新高考,高一怎樣備考?
  • 教育學知識:《學記》知多少
    5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 循序漸進 6.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7.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8.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教學相長 9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長善救失 10禁於未發之謂豫。 預防性原則 11當其可之謂時。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後面的「是知也」有人理解為智慧,意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知和所不知就是智慧,似乎不太符合語法和語境。這句話極富哲理,相同的討論在《莊子齊物論》中也出現過,詳文如下: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
  • 知不足?!
    這一句話暗示給我們,有自知之明並不容易,否則這一句話就用不著冠以」貴「了;還有一句話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了。也說的是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了。三、知足才能常樂。人生苦短,若一輩子為名利金錢而奮鬥,走到路的盡頭回首時,其實這些不過是蒼白。
  • 讀聖賢書,學心理之術,習聖人學,可知己明悟!
    為證;孟子以「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為據;劉劭以《人物誌》,「觀其感變,以審常度。」為例..... 諸多案例,無一不是在表明中國心理學的悠久歷史與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乃至心理學對古今社會生活的重要性。
  • 故知造句和解釋_故知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故知(gù zhī)。近義詞有:故交,舊友。 [艾青《在世界的這一邊》:「也不是他鄉遇見了故知,許多人都從來不曾見面,但在一種崇高的感情下,個個都像是久別的愛人。」] 故知參考例句: 1、為學應溫故知新,才能日益精進。 2、他鄉故知石人高千仞邁向更高峰郭起豪。
  • 教,然後知不足
    我的確沒有料到學生在初中學過孫犁的《蘆花蕩》,我自己事先備課時也沒有閱讀《蘆花蕩》,依稀記得在幼時看過改編的的連環畫,上大學時要補讀的書太多,這篇小說還真沒有來得及看。今天學生提問就提到了我的知識盲點上了:「老師,《蘆花蕩》就直接描寫了血淋淋的戰爭場面,這和《荷花澱》風格迥然不同。」我當時是有些摸不著頭腦,對此不置可否。
  • 學書法,知不足,大鵬教育書法課非常值得聽一聽
    學然後知不足,在大鵬教育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讓我發現自己的的不足,並且對自己的心境有了很大的感悟。我是一名打工人,選擇大鵬教育是因為它在業內的口碑很好,大鵬教育的老師有自己的方式,課上認真負責,課下也總是及時總結糾正我們的作業內容。
  • 《學記》注釋探疑
    覺悟"就是"覺醒"、"醒悟"、"由迷惑而明白",就是"知"。我以為"惟斆學半",意思是:"知學"是學習成功的一半,即俗言"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為"知學"是"我要學",不是"要我學",內省的積極性就會變成強大的學習動力。聯繫上文"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就更明白。"知不足""知困",貴在這個"知"字。"知"就是"覺悟",即"斆"。
  • 《讀成語學中醫1》|學成語知中醫,長智慧更健康
    近日,首本解讀中醫藥文化和歷史典故的新書:《讀成語 學中醫1》(翻拍於新書插頁)大量搞笑好玩的漫畫插圖是《讀成語 學中醫1》的一大亮點,直追當下特別火的漫畫界網紅「二混子」的風格,漫畫作品傳神、誇張,搞笑,無釐頭,逗人捧腹。
  • 為什麼要讀歷史?唐太宗說了: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歷史已經是百年前的舊事,讀他還有什麼意思?唐太宗聽聞之後悲傷不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了,朕失去了一面鏡子。」且拋開唐太宗是如何懷念平日裡辱罵他的魏徵,其中「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便是時光今天要論證的一點。
  • 臨近知天命,是否也會慨嘆人生難封?讀《馮唐成事心法》中篇
    歷史上跨界的人很多,但跨界很成功的人卻不少,馮唐學的是婦科腫瘤專業,獲臨床醫學博士;再後來,先後任職於麥肯錫、華潤集團和中信資本。 由於作家和詩人的光環過於耀眼,馮唐的本職工作反倒有些「無足輕重」。好像馮唐這麼多年的照片總給人一種「糾結感」,我猜,這是聰慧過人的馮唐被「俗世間的煩惱」所幹擾,所謂「更高維度的思想者是孤獨的」,馮唐在盛名之下亦有難免的苦楚。
  • 2020年「護航計劃知北京」首博讀城實踐活動順利開營
    熱愛北京城,最終能成為「讀北京、知中國、看世界」的文化交流小使者。校長派·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院長謝文輝院長代表「護航計劃·知中國」活動發起方發言,他強調,「護航計劃知北京」首博讀城實踐活動非常契合「護航計劃·知北京」的整體理念及訴求,希望同學們藉助這樣一次深度的文化研學活動,了解北京、中國的歷史,了解北京文化背後的知識內涵,珍惜機會,在未來更好地講述和傳播中國故事,成為具有人文素養、中華情懷、國際視野的未來人才,更好「知中國
  • 好處不能都佔了:知不足而常樂
    三年前,一位書家到我工作之處,問我希望寫點什麼,我想了想:「知不足而常樂」吧。書法家聽了笑笑,一揮而就,這幅字至今我還留著。雖然每個人都希望十全十美,彼此常常祝福心想事成,然而這大多只是美好願望,人生有不足有遺憾是真實的常態。
  • 「薦讀」老子說: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識不足則多慮見識不足、難以決斷就會思慮過度、擔憂狐疑、沒有安全感。所以有時候,多思多慮、惶恐不安的生活並不是外界給我們的,而是自己見識淺薄造成的。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充實自己,開闊眼界。「讀經長學問,讀史長見識」——多讀前人的優秀書籍,借鑑前人的智慧經驗,遇到事情自然心開意解,知道如何應對處理。
  • 孔子之道|知人之道
    在《論語》學而篇的第一段,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學道,只是為了明悟本源,而並非是為了別的什麼原因。所以即便別人不理解,自己學道依舊是快樂的狀態。在學而篇的最後一段,孔子則又講了「知人」這個重要的概念。
  • 所知造句和解釋_所知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所知(suǒ zhī)。已掌握的知識。指相識的人。所知參考例句:1、若你不懂我所知,切不可信口開河造我所知。2、官子所轄之境,地數人數茫無所知。3、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所知有關的成語:1、夜行被繡(yè xíng bèi xiù):謂身穿錦繡衣服在黑夜行走。比喻顯貴不為人所知。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2、懵然無知(měng rán wú zhī):懵:無知的樣子。
  • 菜根譚修心:躬行立業重在種德,心如淨土方可學古
    讀萬卷書,走萬裡路。 話說,在這讀萬卷書的路上,那些一個個雞娃的家長們也演繹著一條批改作業的血淚史。 到宋太宗時,朝中有人嘲笑趙普不學無術,就只知道《論語》。宋太宗得知後就詢問趙普此事是否為真,趙普面對宋太宗的詢問毫不隱諱地直接回答:「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一書。昔日以半部《論語》佐太祖定天下,現在以半部《論語》輔陛下致太平。」 半部論語治天下,重在讀書修行中論語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 獨處之妙——讀《後知軒記》有感
    在他的小短文《後知軒記》中記載了他獨處的美好感受。後知軒並不是他家中的書房,而是在離他所居住的城市二裡處的一個叫南園的院子裡的一間小室。這間小室三面開窗,光線極好。南園裡遍植柏樹,即使在盛夏也清爽如秋。他寫道在人事繁雜,忙於應酬而至身心俱疲的時候,一大早,只帶一書童前往小園。避掉與所有人的往來。獨自待在後知軒裡讀一些從來沒有讀過的書或將從前作的學問拿出來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