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矛尖或揭示「最早」美洲人另有歸屬—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考古學家發現的西部無柄矛尖   圖片來源:得州農工大學

一個考古團隊利用10年時間,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一條小溪旁邊不辭辛勞地挖掘出一層又一層古代石頭工具,以尋找最早抵達美洲的居民的痕跡。如今,他們大獲成功:11個1.55萬~1.35萬年前的矛尖。更重要的是,這些形狀獨特的矛尖被埋在代表克洛維斯文明的工具下面,從而表明克洛維斯人並非像考古學家一直認為的那樣,是最早抵達美洲的居民。【《科學》相關報導】

據2006~2016年挖掘出這些工具的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學院站分校考古學家Michael Waters介紹,發現這些工具的地方距離奧斯汀市西北約20公裡,擁有常年流動的淡水,使其成為「人類生活的理想場所」。

克洛維斯矛尖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垂直的凹槽由底部延伸至矛頭中間。多年來,考古學家認為,使用它們的大型動物狩獵者是最早到達美洲的人。約1.35萬年前,他們從阿拉斯加步行穿過加拿大西部冰蓋之間的無冰走廊。但這一想法在1997年開始崩塌。當時,考古學家證實,位於智利的Monte Verde遺址至少有1.45萬年的歷史,從而表明人類在無冰走廊可能成為合理路徑之前便生活在那裡。

於是,考古學家陷入了不確定性。他們不知道最早的美洲人是何時或者如何到達的。更糟糕的是,他們無法持續識別克洛維斯文明之前的石頭工具。和很容易辨別的克洛維斯矛不同,它們似乎並沒有統一的風格。

如今,Waters或許找到了這種風格。這些被稱為西部無柄矛尖的新工具通常比克洛維斯矛尖小、缺少凹槽,並且逐漸變細。Waters團隊在最早的克洛維斯矛尖遺址下方約15釐米的沉積層中發現了11個西部無柄矛尖。這幾乎可以肯定它們的年代更加久遠。但有多久遠呢?

小溪的潮溼環境使放射性碳定年變得不可能,因此Waters利用了被稱為光釋光(OSL)測年的技術。該技術能測量被埋沉積物中的石英顆粒最後暴露在陽光下是什麼時候。測量結果表明,西部無柄矛尖附近的沉積物可追溯至1.55萬~1.35萬年前。該團隊在日前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Waters介紹說,如果它們的創造者這麼早便抵達德克薩斯州,那麼太平洋沿岸或許是最可能的路徑。(徐徐)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126/science.aav8397

《中國科學報》 (2018-10-29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美洲原住民早於歐洲人接觸玻里尼西亞人—新聞—科學網
    對800多名現代玻里尼西亞人和印第安人的基因組研究表明,他們確實如此。 7月8日,《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提出了新的證據,證明美洲與玻里尼西亞東部之間在史前時代即有航海接觸。通過對現代和古代個體的遺傳數據進行分析,闡明了玻里尼西亞的歷史,幫助解決了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爭論:美洲原住民對于波利尼西亞人有何影響。
  • 歷史:盤腿女人的墳墓揭示了古代瑪雅人在籠中保持的美洲虎
    【歷史:盤腿女人的墳墓揭示了古代瑪雅人在籠中保持的美洲虎】在宏都拉斯 古代瑪雅城市科潘的一座墳墓裡,有一個盤腿的年輕女子的骨架,被大型動物包圍著。兩隻鹿和一條鱷魚的骨頭 躺在她身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墳墓中也發現了一個完整的美洲獅骨架,顯然是作為埋葬儀式的一部分被屠殺。
  • 研究揭示水稻花粉發育中胼胝質積累分子調控機理—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亞熱帶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陳樂天課題組,揭示了凝集素受體激酶在水稻雄性生殖發育過程中胼胝質生物合成的調控機理
  • 交感神經調控眼表炎症反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眼科研究所教授李志傑團隊,以眼表過敏和角膜創傷模型,揭示了交感神經如何通過表達於炎症細胞表面相應的神經遞質受體,從而調節眼表炎症反應過程的分子機制
  • Cell|貝加爾湖地區發現美洲原住民與西伯利亞最早的聯繫
    通過研究19個來自於1.4萬年至9,800年前,貝加爾湖及其周邊地區個體的基因組,這一研究詳細闡釋了這一地區的遺傳歷史,揭示了西伯利亞人群與美洲原住民人群間在舊石器晚期的深層聯繫,以及早青銅器時代與歐亞大陸其他地區的廣泛交流。
  • 研究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領域團隊科研人員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 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
  • 「民科」如何大鬧歷史:周公原本是女子,中國人最早發現美洲
    朱學淵《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簡言之,這本書試圖證明「馬札爾人(即古代匈牙利人)起源靺鞨」以及「夏商周人與蒙古-突厥-通古斯語諸族同源」,所謂「靺鞨」是漢語古籍中對於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稱呼,他們是女真人乃至滿族的祖先,不過怎麼看都和古代匈牙利人八竿子打不著,關鍵是作者如何將二者扯在一起呢?
  • 特奧蒂瓦坎,美洲最早的大型城市
    這個城市在公元100年達到鼎盛,面積達20平方公裡,有近12萬人口,是美洲最大的城市。要知道,遠在歐洲的倫敦可是在公元900年左右才達到12萬人口。這個城市,名叫特奧蒂瓦坎。兩千年後,坐在月亮金字塔上,俯瞰特奧蒂瓦坎——
  •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但最早發現北美大陸的卻另有其人
    倒是與哥倫布同時代的另一位義大利人亞美利哥.維斯普奇(AmerigoVespucei),在1501年首航至南美洲後不久就宣布,此處並非亞洲的印度,而是一片「新大陸」。在給朋友的信中,亞美利哥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新大陸」的風土人情。歐洲人對「新大陸」的最初印象據說就來自那些信中的消息,所以他們用「亞美利哥」的名字給「新大陸」取名。
  • 美洲發現了甲骨文?商朝最早發現美洲?象形文字並不都是甲骨文
    最近不斷冒出一些新聞,《每日郵報》報導在美洲發現了甲骨文,並且有學者據此推斷,中國早在三年前就來到了美洲,並跟當地的土著居民有良好的互動,因此留下了這麼多的文字,這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的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關於此次的報導是在2015年7月9日,現在網站上還有這則新聞,可以說已經是老新聞了,五年前的文章又拿出來宣傳 ,這典型是中國在炒作宣傳,以吸引眼球。
  • 最小靈長類揭示數千萬年視覺進化—新聞—科學網
    不過,最初這種視蛋白被認為是「盲」的,然而在接下來的千萬年裡,視蛋白經歷了關鍵的遺傳變化,有了探測光的能力。 隨著演化,生命越來越複雜的同時,視覺系統也在不斷發展。為了更好地觀察周圍的世界,靈長類動物使用複雜的眼球運動集中視覺;鳥類、昆蟲和嚙齒類動物則通過移動頭部來做同樣的事情。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
  • 口腔裡生活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變異細菌—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Jessica Mark Welch,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細菌通常表現出很強的生物地理學特徵—— 一些細菌在特定的位置很豐富,而另一些卻沒有,這導致了將微生物用於治療時的主要問題:細菌是如何進入錯誤位置的?當生物地理學出現「紊亂」時,我們如何將正確的細菌添加到正確的位置?
  • 史料證明:美洲的最早發現者,不是哥倫布,而是一位中國人
    有些人認為,美洲大陸是義大利熱內亞人哥倫布於1492年首先發現的。但也有資料證明,維京人(別稱北歐海盜)萊夫·埃裡克松早在哥倫布登陸美洲的五百多年前就發現了新大陸的存在。還有人說,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不是哥倫布,也不是萊夫·埃裡克松,而可能是中國的一名僧人。其依據是什麼呢?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在許多情況下,一隻雄鼠的吱吱聲是衝著另一隻老鼠發出的。例如,在追逐過程中,追逐者發出的一聲支配性的吱吱聲會使被追逐的老鼠減慢速度,但不會使房間裡的其他老鼠放慢腳步。
  • 維京人最早到達了美洲,但為何哥倫布才是「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
    但搞笑的是,一直到其去世,他本人一直認為自己到達的地方是印度據歷史學家考證,在哥倫布以前,早就有來自舊大陸人零散地通過航海活動「發現」美洲。只是由於技術原因,這些航海活動沒能持續並被確鑿地記錄下來。在歐洲大陸,早就有傳說,在大陸以西茫茫無際大海的另一邊,存在著另一片新大陸。真正第一個有史可查發現美洲大陸的歐洲人,則應該是一個維京人,他比哥倫布早500年就抵達了北美洲。
  • 發現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也是美洲文明的開拓者
    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美洲是美洲人發現的。這樣的答案當然最接近真實。哥倫布所見到的美洲印第安人,並不是土生土長的,他們的祖先是從遙遠的地方遷移而來的。美洲大陸並不是他們的形成和演化的故鄉。這就是說,其實並不是哥倫布,而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才是最先發現美洲大陸的人,也是美洲文明的開拓者。當然這應該從一般意義上來討論才有意義。正如,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要由一個人來發現一樣,美洲當然也要有人來發現。
  • 才知道,美洲大陸最早的居民是亞洲人。那麼和中國有沒有關係呢
    在歷史的長河中,大約每十萬年就會有一次冰河時期。之後會有兩萬年左右的溫暖期。距今最近的冰河時期發生於十一萬年前,約一萬五千年前結束。在冰河時期,由於大量海水結成冰,使得海面下降了近百米。那麼就使得白令海峽成為了大陸橋,使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相連接。
  • 在豬瘟致病與天然免疫研究方面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細胞信號轉導與蛋白分子互作角度揭示了豬瘟病毒感染如何誘導自噬,並通過RLR信號途徑抑制I型幹擾素分泌的機制。這些發現將為豬瘟的發病與病毒免疫逃避機制提供新的認識,並加速潛在的抗病毒藥物的開發。
  • 美洲大陸最早是誰發現的?(是哥倫布還是鄭和)
    美洲大陸最早是誰發現的?是哥倫布嗎?還是我們中國下西洋的鄭和呢?我最近看到一些報導,不妨讓我們看一個新的證據在1953年左右,一位美國學者默茨女士,讀過維寧翻譯的東山經(山海經其中一經)後,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東山經中所描述的山水,既然在我們國家的東部沒有找到,那有沒有可能就是位於我們國家東邊的美洲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