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精銳軍隊—魏武卒,最後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2021-01-18 細品歷史趣事

曾經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精銳軍隊—魏武卒,最後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戰國初期有支非常善於作戰的部隊,是由吳起訓練的,這支部隊的人數非常的龐大,大約有五萬左右,這支部隊的名字就叫做魏武卒。

吳起率領他們進行南北戰爭,創造了「戰爭七十二,勝利六十四,餘下都是打成得平手,這樣的豐功偉績讓人非常的震撼。

在「陰晉之戰」中,他們以少數戰勝了多數,秦國的軍隊總是是自己的十倍,他們得人數僅僅只有五萬人,如此懸殊的落差,最終還是魏武卒獲得了勝利,打敗了秦軍,振奮人心。

在秦國佔領了黃河西岸500餘裡的土地,把秦國趕到了很偏遠的地方。當時,魏武卒可以說是無敵的,是當時最傑出、最有活力得強大的部隊。

為什麼擁有如此強大的戰鬥能力的魏國最終無法統治整個天下?我們就在從魏國自己的內亂開始說起,是魏國自己葬送了自己得國家,將天下拱手讓人。

在魏武候的最後幾年,魏國發生了變化,政治局勢不穩定,叔父迎娶了魏國公主,做起了首相得,掌握了很多的權力,他首先就想要將吳起殺害。

吳起迫於無奈的情況下只好逃到了楚國,後來,魏武候死了,他的後裔爭奪繼承權,這導致了趙國和韓國勢力的幹涉。

最後,由於兩國的差異,兩國之間的意見也非常的不一樣,最後太子平定了內部鬥爭,繼承了王位,但是這時候魏國的實力已經不如以前了。

魏惠王執政後,他發起了一系列針對韓國和趙國的報復行動。據史料記載,在惠王的第二年,魏國戰敗。九年後,又重新打敗了韓國。

十年後,又打敗了趙皮勞。」但在一系列的勝利之後,魏惠王並沒有稍作休息,休整自己的軍隊,給他們一定的喘息的機會,也沒有用外交手段來拉攏同盟國或孤立趙國,而是靠自己的力量。

趙國看到這樣的情況後,急忙尋求齊國的幫助。當時,齊王命田忌為大將軍,孫臏是軍事教師,領導齊軍精英幫助趙國,這導致了著名的歷史典故「圍魏救趙」。但魏惠王並沒有就此罷休。

十三年後,他加入了趙國攻打韓國。但是這一次韓國去拉攏齊國一起,這一次,齊國還派田忌和孫臏幫助韓國。孫臏再次運用舊技術消滅魏國軍隊。

從此以後,魏國開始成為一個二等國,直到它的滅亡,再也看不到魏文)和魏武)兩侯的風光盛世了。。魏國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過於的輕敵了。

沒有制定良好的作戰計劃,太過於驕傲和自負才會導致悲劇的發生。首先,當魏惠王開始改變基本的國策的時候,這樣的出發點其實是好的。

聯合其他的國家一起,來統一天下,但是魏惠王的心胸不夠寬廣,太過於計較,最終三個國家沒有攜手共進,導致了分裂。

其次,魏國處於當時的世界中心地位,是一個有四次戰爭的國家,秦國和齊國都有很好的地理優勢,給魏國的攻打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魏國應該將他們視為敵人才是,但是定錯了攻打的目標。最後,即使決定是向韓國還有趙過開火,重要的是首先攻擊一個。但事實並非如此。

惠王依靠國力的力量,幾乎成為整個天下的敵人,造成了不必要的軍力消耗,這是後來徵服的困難。任何精英軍隊都不能脫離於國家獨立存在。

魏武卒的士兵使用的所有武器都是經過了精心的打造的,這必須要國家足夠的強大才能夠負擔得起,但是魏國後期的時候根本就負擔不起打造兵器這些昂貴的費用了。

這兩個原因使得魏武卒無法為自己提供優秀的武器裝備。同時,當經濟地位下降時,武卒」的社會地位開始下降,嚴重影響了「武卒」的戰鬥力。

更重要的一點是,魏武卒失去了靈魂,一支部隊的強健是因為有很多經驗豐富的戰士,他們可以傳授許多的戰鬥經驗,已經戰場上的技巧。

可是當戰敗後主將的自殺讓魏武卒損失了很多精英,運氣大傷,勢頭也是大不如前了的,但是部隊的重建和訓練需要很長的時間。

當時的政治局面並不能夠這麼做,所以魏武卒最後失敗了。公元前293年,秦國迅速的崛起了,並且吸取了魏國的教訓。

改變方針政策,一舉將魏國和韓國全部打敗,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了魏武卒的身影了,歷史的舞臺上就是秦國精銳的部隊。

相關焦點

  • 魏武卒:戰神吳起指揮下從無敗績的鐵血軍隊,真正的職業軍人
    吳起的軍事生涯,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他足以耀眼後世的戰績,大半是依仗著一支由他培養建立鐵血軍隊——魏武卒。在吳起的指揮下,魏武卒創下了「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勝負難分)」的不敗神話。在陰晉之戰中,吳起使用五萬魏武卒、三千車騎的兵力,打敗五十萬秦軍。
  • 歷代精銳之師稱呼——秦有銳士,漢有虎賁,那麼以後朝代呢?
    秦之鐵鷹銳士,傳說鐵鷹銳士是秦國將領司馬錯總結吸收了名將吳起在魏國訓練魏武卒的方式,將一部分身強力壯的秦軍將士訓練為精銳之師,可以一敵百。虎賁意為像老虎一樣捕殺野獸,虎賁最早出現於周武王軍隊中,牧野一戰,虎賁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漢武帝時期,虎賁軍發展壯大,設立虎賁校尉帶領虎賁軍,僅聽命於皇帝。東晉北府兵,由謝玄創立,主要招募流民入伍,加以嚴格訓練常,常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隋朝驍果軍,驍果意為驍勇果敢之意。
  • 魏武卒到底有多厲害,為何魏國後期就不能再次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就在在魏國推行「募兵制」不久,時任西河郡守的吳起就以此為基礎,上書魏文侯,建議改革魏國兵制,採取精兵戰略,從民間招募一批民眾為職業化軍人,繼而組建一支精銳的重步兵,名曰「武卒」。由此,後世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就此誕生。「魏武卒」到底有多強?
  • 戰國第一勁旅「魏武卒」
    從秦的地圖來看,韓、魏是擋住秦軍的第一道防線,所以魏國的軍隊就是他必須跨過的一道坎,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魏國的軍隊,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魏武卒。在吳起的領導下,武卒南徵北戰,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奇功偉績。由此可見當年全盛的時候,魏武卒的戰鬥力是何等的驚人。
  • 戰國時期最早的「特種兵」—魏武卒,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魏武卒經歷的七十二場大戰,勝了六十四場,平了八場,這個戰績在還處於冷兵器時期的古代可謂是非常亮眼了。由於魏武卒每一名士兵都具有出色的軍事素養,再加上魏武卒幾乎從組建開始就是在打仗,這是一支從實戰中打磨出來的鐵血軍隊,所以能取得上述成績可謂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讀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就會有疑惑了,為什麼魏國擁有如此強大的魏武卒,結果還是被秦國滅了呢?
  • 重步兵的先驅——戰國第一勁旅「魏武卒」
    從秦的地圖來看,韓、魏是擋住秦軍的第一道防線,所以魏國的軍隊就是他必須跨過的一道坎,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魏國的軍隊,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魏武卒。在吳起的領導下,武卒南徵北戰,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奇功偉績。由此可見當年全盛的時候,魏武卒的戰鬥力是何等的驚人。
  • 魏武卒曾經稱雄戰國,打得秦軍生活不能自理,為何後面卻不行了?
    魏武卒在吳起的時代最為風光,基本上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甚至於還創下過五萬魏武卒擊破五十萬秦軍這種以一敵十的誇張戰績。 因為在冷兵器時代,只要軍隊的陣型不亂,基本上就能不敗。所以我們看到,在陰晉之戰中,吳起僅憑五萬魏武卒,便能擊潰秦國的五十萬大軍。這一戰,不僅打下了魏武卒的赫赫威名,還是的秦國元氣大傷,至此陷入對抗魏國的絕對劣勢,曾經的春秋四大國,卻逐漸淪為戰國末流,以至於「諸侯卑秦」。 而後,吳起率領魏武卒,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生涯歷經大小七十餘戰,未嘗一敗。
  • 戰國第一強軍魏武卒,曾打得秦軍生活不能自理,為何會走向衰落?
    魏武卒在吳起的時代最為風光,基本上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甚至於還創下過五萬魏武卒擊破五十萬秦軍這種以一敵十的誇張戰績。這裡面除了吳起這位兵家亞聖的強大統帥能力以外,魏武卒自身的實力也不可小覷。在戰國初期,魏武卒是列國中唯一一支成建制規模的職業化軍隊。其從兵員的身體素質,武器裝備以及戰鬥訓練各個方面,都做到了高標準。
  • 精銳重裝步兵的登場,赫赫威名「魏武卒」
    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魏國的國力強大、國用充實,昂貴的全防護重甲在訓練中都可以使用,完全不考慮因此可能出現的磨損與耗費—顯然魏國發達的手工業和強盛國力可以給魏武卒提供充足的優質盔甲。同時,這也反映出魏武卒在作戰中將披掛全身護甲,是一支重裝化的精銳步兵。
  • 伊闕之戰: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精銳部隊,秦國開始東出擴張
    伊闕之戰是秦國與韓魏聯軍在伊闕地區展開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秦國擊敗了韓魏聯軍,魏國僅存的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國內精銳部隊,秦國發掘了一把鋒利的戰刀,從此用這把刀把六國砍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這把戰刀就是白起,而伊闕之戰就是白起的成名戰。
  • 魏武卒有多厲害,為何後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
    歷史上這樣的精銳重裝步兵有不少,比如唐軍中的陌刀隊,宋軍中的重甲軍,還有鄭成功的鐵甲軍,這些重裝步兵,都是令天下聞風喪膽的軍隊。而作為最早的重裝步兵的魏武卒,牛逼豈不是理所當然啊。畢竟以當時的生產力,士兵的披甲率是不高的,遇上披三層甲的魏武卒,還不被砍瓜切菜拿下了。畢竟三層甲的重兵,明末都沒什麼辦法搞定的。
  • 有理想有信仰的人民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回顧黨絕對領導人民軍隊的奮鬥歷程,作為行伍出身的我,與眾多和我有著同樣經歷以及正在從軍的將士們都有一種深深的感悟,那就是:有理想有信仰的人民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撼山易,撼解放軍難!唐山大地震、98大洪水、汶川大地震……每每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遇到危險的時刻,人民軍隊總是衝在最前面,刀山敢上、火海敢闖,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成為人民群眾心中「最可愛的人」。進入新時代,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圍繞新時代建設一支什麼樣的強大人民軍隊、怎樣建設強大人民軍隊,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斷、新的理論概括、新的戰略安排,指引國防和軍隊建設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強軍之路闊步前進。
  • 齊軍技擊為什麼比不過魏武卒和秦銳士?
    因為往西有魏國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再往西處更是有後來幫秦國橫掃六合的大秦銳士。但很少有人知道,齊國也曾有過自己的一支「精銳」,那就是齊軍技擊,只不過齊軍技擊一直難以與同時代的魏武卒和秦銳士相提並論,後世相比後者更是籍籍無名。
  • 極其強調單兵作戰素質的魏武卒,為何會在戰國末期銷聲匿跡?
    戰國時期,由名將吳起所打造的精銳步兵——魏武卒堪稱所向無敵。吳起帶領這支軍隊南徵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傲人成績。其中最著名的還是陰晉之戰時,「魏武卒」以五萬破秦軍五十萬,奪取黃河西岸500多公裡土地的戰績。
  • 中華第一重裝步兵魏武卒的誕生
    談到魏武卒不可不說他們的創立者吳起。吳起衛國人,早年在魯國用兩萬老弱魯軍打的強大的齊國丟盔卸甲。後因為魯國猜忌和魏國招納人才而投奔魏國。遇魏國雄主魏文侯,被其重用,訓練魏軍。魏國地處天下中心,四面接敵,並且掌握秦國東出之路。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武公仿效中原的諸侯國建立國家常備軍隊,及國家管理制度,對中山國進行系統性的治理,中山國開始進入正規化的發展。公元前410年,因《李悝變法》已經強大起來的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率領軍隊徵討中山國,經過三年苦戰,佔領了中山國,魏文侯立魏國後人為中山君,也就是魏武侯。
  • 韓信為何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的師父是誰?
    韓信指揮的軍事戰爭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西漢王朝的大半江山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是軍功赫赫,也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戰績的一位戰神般的人物。韓信也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但是這樣一位「戰神」般的人物卻是出生平平,背景不厚,到了韓信這一代家底更是有上頓沒下頓的情況。別說學習了。
  • 大秦與它的軍隊,15年,一個不朽王朝的興衰
    從古到今,關於秦始皇的話題始終存在著許多爭議性,秦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滅了六國,從而實現了對中國的統一,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理解,當時秦國的實力是很強大的,尤其是秦軍,那該是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才是。但是為什麼只過了15年,這個王朝就滅亡了呢?
  • 吳起創建的魏武卒,72大戰,全勝64其餘戰平,卻因國家戰略被淘汰
    魏武卒有自己獨特的選拔方式,每一位士兵需要穿戴三層重甲,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另外還需要做到開十二石的弩,攜帶弩箭50隻,以及長戈、利劍的;每次攜帶三天的口糧,半天就可以的行軍100多裡。在如此之多層的嚴格選拔之下,最後可以成為魏武卒的士兵定然是各個以一敵百的。
  •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北府軍"創始人叫謝玄
    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這就是軍事學上的經典戰爭案例-淝水之戰謝氏先祖,以東晉時期的80萬戰勝800萬的淝水之戰而使得家族地位成為貴族中的貴族,猶如嶽家軍、楊家將、戚家軍,曾經縱橫四海、所向無敵,不論多少年過去,他們的英雄氣依然在天地間激蕩,讓人懷念、崇敬,而在東晉,也有這樣一支軍隊,那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北府軍」,創始人叫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