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為啥聽不懂,問題出在理解力上,5個建議幫他打通理解力

2020-12-09 敖爸聊教育

引子

在上一章節中曾經提到了「提問力」,相信讀過這一章節的家長朋友對如何提升孩子的提問力已然心中有數。本章節將圍繞如何培養孩子的「理解力」來深入展開,以此解決現實中頗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為什麼同一位老師教,有些孩子能聽懂而有些孩子卻聽不懂?問題到底出在哪?」

我在這裡可以開門見山地說,這種情況下的問題大都出在孩子的理解力上。理解力強的孩子自然能聽懂老師講的課,而理解力弱的孩子自然聽不懂老師講的課。

還記得我在讀書時,老師下課前經常會問:「同學們都聽懂了嗎?還有沒有其它問題?」這時教室裡經常是一片沉默,造成這樣場景的原因不過是以下這三種情況:

一是以為自己都聽懂了,因此啥問題都提不出;二是雖然沒有聽懂,但又不敢當眾發問;三是沒聽懂,想詢問老師卻又不知從何入手,問題該怎麼提出都不知道。所以,理解是提問的前提,理解得越好,提的問題才能越高階;而不理解又變成了提問的需求,因為提問可以幫助孩子增強理解。

因此,當孩子上完一天的課,晚上回家時突然對你說,自己上課沒聽懂,或者上課時覺得自己聽懂了,可現在又不知道該怎麼做作業時,你不要因此認定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出了大問題,更不要批評孩子「笨」。

解決辦法就是,我們可從三以下個層面來幫助孩子改善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一是提高對內容的解碼能力;二是加強對新舊內容的融合能力;三是培養孩子的深度理解力。01 基礎知識常常成為理解力差的重災區

在我們想像中,大都認為孩子的理解力會在難題上「翻車」;但實際上與我們想像中的不同,相對簡單的基礎知識卻常常成為孩子理解力差的重災區。

如果把這六個層次的教育目標列成一張金字塔形圖表,我們會看到,「知識」處在最底層,需要的相關學習概念是記憶、識別和陳述等;而「理解」處在倒數第二層,需要具備比記憶「知識」更高一級的三項能力。

此處的理解力一般包括以下三項能力:

1.語言轉換的能力。就是在理解後,有能力用自己的話把學來的知識或信息內容表述出來。比如,用自己的話把剛剛讀過的課文複述出來。

2.解釋和說明的能力。對一項信息或內容理解後,有能力對此說明、解釋或概述。比如,孩子做完一道數學題之後,能夠把解題的步驟概括出來。

3.推斷能力。指具備能夠把新學的知識與過去學過的知識聯繫起來的能力。一般來說,推斷能力強的孩子,其理解能力也不會弱到哪裡去。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初級「理解力」是圍繞著最底層的那個「知識」內容展開的,學習者需要儘量弄明白所學的知識和材料的意義,並對所發現的事實進行組織和概述,從而弄清事物的本質意義。

而在中小學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孩子理解能力差主要原因是因為基礎知識或概念掌握得不夠牢固,也就是最底層的「知識」基礎沒有打好。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去鞏固基礎知識,提升他們的底層理解力呢?本著將問題「一網打盡」的目的,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02 提升孩子的底層理解力,從三步鞏固基礎知識開始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我們的孩子坐在教室裡上一堂語文課,老師正在教一個生字詞,是臥薪嘗膽的「薪」字。在正常課堂教學中,老師為了教孩子學會這個「薪」字,首先會帶孩子讀出這個字;然後,老師開始結合成語及課文等來解釋「薪」的意思,讓孩子有更深的領會;最後,老師引導孩子進一步展開思考:」薪「還有別的意思嗎?

看起來只是簡簡單單的三個教學步驟,卻包含了孩子知識學習的三個理解層次。

第一個理解層次:解碼能力。在這節語文課上,老師帶領孩子認、讀和寫一個生字的過程,就是在教孩子解碼內容的能力。

第二個理解層次:連結新舊知識的能力。當老師帶領學生把「薪」這個生字與生活中早就熟悉的一個物件或現象聯繫起來時,就是在幫助孩子拓展理解。

第三個理解層次:深度認知能力。也就是說,不局限於在一個場景裡練習一個生字詞。例如,老師引導學生把「薪」字應用到其他更多的場景裡去,組成了新的詞,比如薪酬、薪火等等,這樣的場景越多,孩子對「薪」的理解也就越多。

可見,孩子理解一個新事物或學習一個新內容其實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調動這麼多不同的能力。所以,下次當孩子再說「不懂」或「不明白」的時候,你可以先對照剛才介紹的認知學習的三個理解層次,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去看看,找出孩子說的「不懂」到底發生在哪個層次,然後再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案。

03 採取剝洋蔥法,發現理解力差的三層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的理解力問題可能出在哪裡,又該怎麼應對。我們可以採取剝洋蔥法,去發現孩子理解力差的三層問題。

1.剝洋蔥法之一:發現孩子理解力差的第1層問題——解碼困難

如果解碼能力存在問題,都有什麼樣的表現呢?這裡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快速找到解碼出現困難的問題。

第一個方法,對照課堂筆記或作業來找出問題。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看他的課堂筆記,找找他不懂的源頭到底在哪裡。比如,孩子剛學完一個多音字「拗口」的「拗」字,當孩子看到「拗口」這個詞時,他能夠立馬準確讀出「拗」(ao)字;可是當他讀到「執拗」(niu)時,不是讀錯了就是讀不出來。這就說明他沒能成功解碼這個「拗」字,也就是說,孩子對這個多音字的理解和掌握出現了問題。

第二個方法,鼓勵孩子大聲地把所學的知識講出來。如果他講著講著,出現了支支吾吾、結結巴巴的地方,那麼這裡就是他的知識薄弱環節,也就是解碼出現問題的地方。一旦找到了孩子解碼出現問題的地方,你就可以根據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他去複習,或者給孩子進行一定的輔導,以加深他的理解。

在給孩子輔導作業時,建議用和老師的教學方法相同的方式,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理解和內化老師所教的方法,還沒到靈活運用的階段,所以要先幫助他建立起對課堂授課方法的理解。具體來說,家長在輔導孩子之前,最好可以先從側面了解一下老師在課堂上是怎麼教的,再順著這個思路講解給孩子聽。只有等到孩子完全掌握了老師的教學模式之後,才能與他探討新的解題思路,這樣孩子既可以打開解題思路,又不會增加不必要的理解成本。

如果你並不擅長於輔導孩子的學習內容,那就鼓勵孩子去問自己的同學和老師。這種一問一答的過程,就是知識輸出和輸入的過程,是學習中加深理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關焦點

  • 熊孩子歪解「九牛一毛」,這是把「理解力」按在地下摩擦吧……
    李女士說著展示了他家孩子的試卷:九牛一毛就是一個人他養了九頭牛,這九頭牛都沒有毛,忽然有一天一頭牛長出了一根毛……我承認這個解釋絕對刷新了我對小學生理解力的認識!在孩子「理解力」翻車的路上,是李女士一個人的崩潰嗎?no!
  • 提高理解力和記憶力,孩子需要明白3個技巧
    全文一共1518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文 | 學習方法寶典讀書的時候,很多人總是說學霸的記憶力好、理解力好,腦子靈活。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些事自己偏偏就做不到呢?真的是基因不如人家嗎?其實,很多學霸們的良好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也是通過後天積累的不斷訓練而提高的。
  • 理解力:掌握學習的規律,事半功倍
    如果說觀察所得的結果是原始數據,那麼理解就是對原始數據的處理。理解力不同,哪怕觀察力相同,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比如同一個班的孩子,學的都是一個東西,但總有些孩子理解得更好,而有些可能落後於平均水平。我們大人也是一樣,大家對教育的理解千差萬別。有人理解的教育,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小學生50%時間靠聽獲取知識,6種練習讓孩子專注聽講、高效理解!
    專家總結髮現,以下5種行為表現,就是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常出現的情況。1、聽覺辨別力落後的孩子,會對相差不大的語言或聲音產生混淆,從而使語言的接收出現錯誤。如:忘記老師口頭布置的家庭作業;不能將新舊知識點聯繫起來,導致理解力水平低,學習成績差。3、聽覺系列化能力偏弱的孩子,主要表現為缺少邏輯,常丟三落四,語無倫次。
  • 注意力訓練的5個小妙招,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和學習力
    老鄰居阿利姐姐很開心地打來電話,她說:「力力被老師表揚了,他這個學期三科成績都上了90分。真是太好了,謝謝你上次給我的的專注力訓練書。」力力是阿利姐姐的兒子,今年7歲正在上小學二年級。力力因為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經常被老師點名批評。面對孩子一塌糊塗的成績,阿利姐姐十分苦惱,向我大吐苦水。
  • 各個年級對古詩詞的學習要求:提高閱讀理解力,家長要知道這些事
    作為語文老師,常遇到家長的諮詢:孩子古詩詞文言文很差?怎麼辦?非常能理解家長的輔導焦慮,在上小學前,我們讓孩子背誦唐詩三百首,升入小學發現,語文考試考的是默寫,原來不光要背誦,還要會寫。又升入高年級段,家長發現光會默寫也不夠了,還要會理解,可能考的都不是課本裡學過的古詩詞。很多學生只停留在背誦這個階段,在各個得分點,完全沒有解題的能力。
  • 各個年級對古詩詞的學習要求:提高閱讀理解力,家長要有明確方向
    作為語文老師,常遇到家長的諮詢:孩子古詩詞文言文很差?怎麼辦?非常能理解家長的輔導焦慮,在上小學前,我們讓孩子背誦唐詩三百首,升入小學發現,語文考試考的是默寫,原來不光要背誦,還要會寫。又升入高年級段,家長發現光會默寫也不夠了,還要會理解,可能考的都不是課本裡學過的古詩詞。很多學生只停留在背誦這個階段,在各個得分點,完全沒有解題的能力。
  • 孩子在上學前,父母著重培養這「3個力」,日後可能成為學霸
    所以自從我有了孩子以後,我在內心就打算好了,要在孩子上學前,幫養成好習慣,為日後成為「學霸」做準備!通過我的觀察,我發現那些能成為學霸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力」,家長應該著重去培養。
  • 通過閱讀的有效途徑提高學生理解力淺談
    建立在這樣基礎上的識記就成為有理解的閱讀,成為一種思維分析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記憶力增強了,學生的理解力也就發展了。二、課外閱讀可以改善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力水平的高下取決於思維品質的高低。閱讀又是改善思維品質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看,思維能力來自於博覽群書和潛心苦讀。
  • 不能小瞧,孩子的理解力
    最近每天在群裡用語音分享,自己對論語的解讀,由於每天的學習,跟孩子交流時,免不了會帶到論語裡面的文字。今天孩子突然跟我講,秦始皇這個人不好。我說:「他哪裡不好?」孩子回答:「他為修長城累死了那麼多人。」我說:「那長城留到現在作為古蹟也挺好呀。」他說:「是經後人修建的。」我說:「沒有秦始皇,後人怎麼修建呢?」他接著又說:「他焚書坑儒,又害死人,還燒書。」
  • 增強記憶力的方法真的很實用,如何加強理解力?
    這真是個好問題,我們讀書要讀得好,一方面要靠記憶力,另一方面,更要靠理解力,所以如何加強理解力,也是相當重要的,以下只先簡單談幾個基本原則給大家參考:一、 先要培養、訓練你的觀察力我們要具備或加強理解力,就要先學習凡事觀察入微。
  • 《遊戲力》:教育孩子太難?不說不吼,遊戲力幫你輕鬆搞定熊孩子
    很多寶媽跟我吐槽說,孩子在家總是搗亂搞怪,各種折騰。例如,把玩具搞得到處都是,不論怎麼勸說他都不肯收拾;總要去玩廁所的水,制止一次下次又趁爸爸媽媽不注意跑去玩了;爬到桌子上拼命按電燈的開關,弄得家裡一閃一閃的。寶媽們也試著給孩子講道理,可是孩子都是左耳進右耳出,信誓旦旦說下次不會了,沒過一會又忘記了。
  • 孩子理解能力差,精力不集中,這6個辦法超級有效
    我的朋友告訴我她家孩子現在上兩年級了,天天上課好動坐不住,喜歡東張西望,外面偶爾飛來的小麻雀也能吸引他的注意力,而且還記不住事情,剛交代過的事情轉眼就忘了,就應了那句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老師上課教過的知識,回家後我也是一遍遍的說,就是記不住,說他兩句還掉眼淚,平時看他寫作業都來氣
  • 線上思維課大型翻車現場,竟然也能理解
    專業度:在四次上課過程中,有一次兩個孩子同時晚了,小鹿老師下課後說後面沒有課,免費幫孩子們把之前的課重新上了一下,這堂課整整1個小時,為老師的責任心點讚。當然原因很多:a.數字的拆分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好多魚零食哄著娃,才只給她教到1-5的加減法。課堂裡顯然是超出了她的理解範圍,不熟悉的內容讓她沒有學習的信心;b.5歲前我從沒教過可姐加減法(我的錯......),1-5的加減分我用了大約一周的時間反覆教,娃總算有點概念。
  • 環球網報名大廳:巨人教育全新思維課,楊易老師幫孩子開啟不一樣的...
    作為最受歡迎的小學數學老師,他成功幫數萬孩子學好數學並愛上數學!2018年他參加大型科學競技類節目《最強大腦》,經過推理力、創造力、空間力、記憶力、觀察力、計算力等全方位考驗,最終獲得了2018年 「全球腦王」的稱號。這門課有什麼不一樣?
  • 孩子理解認知能力很差怎麼辦?專家建議這樣訓練
    最近,很多父母和羅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理解認知能力不太夠。比如拿著手中的玩具問寶寶是什麼顏色,大小,孩子只是很單純的盯著你,孩子不回答,甚至連肢體語言都沒有,這就是孩子認知力不夠。那麼如何提升孩子的認知力呢?
  • 要不要給孩子不懂的單詞註明中文?擔心孩子不理解英文怎麼辦?
    會遇到特別多同一種聲音在不同的場景,事物描述上出現,孩子的大腦自然就會融會貫通達到自然理解,這樣就會形成真正的英語思維理解。特別是打破砂鍋問到底,這對孩子習得英語沒有任何好處,只有壞處,因為從理解到不理解,從懂到不懂,是沒有明確分界線的,是漸變的過程,是一個融化的過程,在不懂到懂的過程是一大片模糊區域,哪天孩子習得英語了,你去問孩子,「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就能聽懂了,能看懂了?」
  • 錢志亮:小學前,如何訓練孩子的聽覺理解能力?
    有的孩子坐在教室裡一副認真聽課的樣子,你提問時他卻答不上來,因為他根本沒有聽懂老師的問題,有時需要老師再重複一遍內容或再講解一下問題的含義,他才能明白。 這可能與孩子的聽覺理解能力發展不強有關。
  • 豆瓣8.4《如何閱讀一本書》:四個閱讀層次,助你提高理解力
    我們到底是「醜小鴨」還是真小鴨,決定於我們是否有較強的學習力、理解力和驅動力。其中,學習力、理解力決定了一個人可以通過閱讀獲取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才是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主要原因。另一位作者範多倫,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艾德勒的助手。兩人密切合作主持和參與許多經典著作研討會,對如何閱讀有很多共識。因此,本書1970年再版時,他與艾德勒共同完成了這本經典書籍的修訂改版工作。現在我們能讀到的便是1970年再版之後的版本。
  • 兒子上課傳紙條被罰抄1000遍,我教兒子理解老師,卻被專家批評了
    老師說他現在叛逆心比較重,上課回答問題,一副藐視老師的神情。兒子的說法卻是,因為他上課畫畫,老師以為他沒聽課,叫他回答問題。其實,兒子腦子還是在聽課的,所以他就認真地看著老師,回答問題。 兒子說:「你不是跟我說,跟別人說話要看著別人的眼睛,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