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上一章節中曾經提到了「提問力」,相信讀過這一章節的家長朋友對如何提升孩子的提問力已然心中有數。本章節將圍繞如何培養孩子的「理解力」來深入展開,以此解決現實中頗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為什麼同一位老師教,有些孩子能聽懂而有些孩子卻聽不懂?問題到底出在哪?」
我在這裡可以開門見山地說,這種情況下的問題大都出在孩子的理解力上。理解力強的孩子自然能聽懂老師講的課,而理解力弱的孩子自然聽不懂老師講的課。
還記得我在讀書時,老師下課前經常會問:「同學們都聽懂了嗎?還有沒有其它問題?」這時教室裡經常是一片沉默,造成這樣場景的原因不過是以下這三種情況:
一是以為自己都聽懂了,因此啥問題都提不出;二是雖然沒有聽懂,但又不敢當眾發問;三是沒聽懂,想詢問老師卻又不知從何入手,問題該怎麼提出都不知道。所以,理解是提問的前提,理解得越好,提的問題才能越高階;而不理解又變成了提問的需求,因為提問可以幫助孩子增強理解。
因此,當孩子上完一天的課,晚上回家時突然對你說,自己上課沒聽懂,或者上課時覺得自己聽懂了,可現在又不知道該怎麼做作業時,你不要因此認定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出了大問題,更不要批評孩子「笨」。
解決辦法就是,我們可從三以下個層面來幫助孩子改善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一是提高對內容的解碼能力;二是加強對新舊內容的融合能力;三是培養孩子的深度理解力。01 基礎知識常常成為理解力差的重災區
在我們想像中,大都認為孩子的理解力會在難題上「翻車」;但實際上與我們想像中的不同,相對簡單的基礎知識卻常常成為孩子理解力差的重災區。
如果把這六個層次的教育目標列成一張金字塔形圖表,我們會看到,「知識」處在最底層,需要的相關學習概念是記憶、識別和陳述等;而「理解」處在倒數第二層,需要具備比記憶「知識」更高一級的三項能力。
此處的理解力一般包括以下三項能力:
1.語言轉換的能力。就是在理解後,有能力用自己的話把學來的知識或信息內容表述出來。比如,用自己的話把剛剛讀過的課文複述出來。
2.解釋和說明的能力。對一項信息或內容理解後,有能力對此說明、解釋或概述。比如,孩子做完一道數學題之後,能夠把解題的步驟概括出來。
3.推斷能力。指具備能夠把新學的知識與過去學過的知識聯繫起來的能力。一般來說,推斷能力強的孩子,其理解能力也不會弱到哪裡去。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初級「理解力」是圍繞著最底層的那個「知識」內容展開的,學習者需要儘量弄明白所學的知識和材料的意義,並對所發現的事實進行組織和概述,從而弄清事物的本質意義。
而在中小學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孩子理解能力差主要原因是因為基礎知識或概念掌握得不夠牢固,也就是最底層的「知識」基礎沒有打好。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去鞏固基礎知識,提升他們的底層理解力呢?本著將問題「一網打盡」的目的,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02 提升孩子的底層理解力,從三步鞏固基礎知識開始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我們的孩子坐在教室裡上一堂語文課,老師正在教一個生字詞,是臥薪嘗膽的「薪」字。在正常課堂教學中,老師為了教孩子學會這個「薪」字,首先會帶孩子讀出這個字;然後,老師開始結合成語及課文等來解釋「薪」的意思,讓孩子有更深的領會;最後,老師引導孩子進一步展開思考:」薪「還有別的意思嗎?
看起來只是簡簡單單的三個教學步驟,卻包含了孩子知識學習的三個理解層次。
● 第一個理解層次:解碼能力。在這節語文課上,老師帶領孩子認、讀和寫一個生字的過程,就是在教孩子解碼內容的能力。
● 第二個理解層次:連結新舊知識的能力。當老師帶領學生把「薪」這個生字與生活中早就熟悉的一個物件或現象聯繫起來時,就是在幫助孩子拓展理解。
● 第三個理解層次:深度認知能力。也就是說,不局限於在一個場景裡練習一個生字詞。例如,老師引導學生把「薪」字應用到其他更多的場景裡去,組成了新的詞,比如薪酬、薪火等等,這樣的場景越多,孩子對「薪」的理解也就越多。
可見,孩子理解一個新事物或學習一個新內容其實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調動這麼多不同的能力。所以,下次當孩子再說「不懂」或「不明白」的時候,你可以先對照剛才介紹的認知學習的三個理解層次,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去看看,找出孩子說的「不懂」到底發生在哪個層次,然後再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案。
03 採取剝洋蔥法,發現理解力差的三層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的理解力問題可能出在哪裡,又該怎麼應對。我們可以採取剝洋蔥法,去發現孩子理解力差的三層問題。
1.剝洋蔥法之一:發現孩子理解力差的第1層問題——解碼困難
如果解碼能力存在問題,都有什麼樣的表現呢?這裡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快速找到解碼出現困難的問題。
● 第一個方法,對照課堂筆記或作業來找出問題。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看他的課堂筆記,找找他不懂的源頭到底在哪裡。比如,孩子剛學完一個多音字「拗口」的「拗」字,當孩子看到「拗口」這個詞時,他能夠立馬準確讀出「拗」(ao)字;可是當他讀到「執拗」(niu)時,不是讀錯了就是讀不出來。這就說明他沒能成功解碼這個「拗」字,也就是說,孩子對這個多音字的理解和掌握出現了問題。
● 第二個方法,鼓勵孩子大聲地把所學的知識講出來。如果他講著講著,出現了支支吾吾、結結巴巴的地方,那麼這裡就是他的知識薄弱環節,也就是解碼出現問題的地方。一旦找到了孩子解碼出現問題的地方,你就可以根據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他去複習,或者給孩子進行一定的輔導,以加深他的理解。
在給孩子輔導作業時,建議用和老師的教學方法相同的方式,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理解和內化老師所教的方法,還沒到靈活運用的階段,所以要先幫助他建立起對課堂授課方法的理解。具體來說,家長在輔導孩子之前,最好可以先從側面了解一下老師在課堂上是怎麼教的,再順著這個思路講解給孩子聽。只有等到孩子完全掌握了老師的教學模式之後,才能與他探討新的解題思路,這樣孩子既可以打開解題思路,又不會增加不必要的理解成本。
如果你並不擅長於輔導孩子的學習內容,那就鼓勵孩子去問自己的同學和老師。這種一問一答的過程,就是知識輸出和輸入的過程,是學習中加深理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