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制硯大師陳端友作品賞

2021-02-22 中郵藝術品

圖1 陳端友浮雕九龜荷葉形端硯

  華夏的制硯史從清代發展至今,其形制、雕琢更為豐富多樣,成為了集繪畫、書法、詩文、雕刻於一體的文房珍品,並步入到中國制硯史的高峰期。這期間湧現出諸多制硯高手,如「清代制硯第一人」顧二娘、「清初江南第一者」王岫君、「近現代最傑出的制硯大師」陳端友等。其中陳端友大師的制硯,體現了近現代硯雕的文人意趣、審美追求和藝術風格。他一生制硯的精品俱為館藏,當中上海博物館還珍藏有大師的35方制硯佳作。

圖2 陳端友制古泉端硯

圖3 陳端友刻竹節端硯

圖4 陳端友制甜瓜端硯

  陳端友(1892—1959),名介,字介持,江蘇常熟王市人。他出身貧寒,少年喪父,由他的伯父推薦往揚州「問古齋」碑帖店為學徒。其師張太平是蘇州雕刻碑帖和石硯的行家。1912年他隨師遷至上海,七個月後張太平去世,其子將店鋪交與陳端友經營;不諳經營之道的陳端友勉力維持,五年後關門停業。1917年冬起,陳端友便在家中制硯,後參加「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結識了吳昌碩、熊松泉、商笙伯、賀天健、張石國等書畫名家,並求學於任伯年之子任堇。與書畫家的往來提高了陳端友的藝術修養,使他能吸取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手法,在硯雕中體現出繪畫的藝術境界。
  由於閉門制硯難以謀生,大約從1935年起,陳端友受中醫名家餘伯陶之聘,為其制硯。解除生計之憂的陳端友,全身心投入到硯的創作中,這期間所制的硯皆為陳氏硯雕中的精品,尤以竹節、古錢、鏡硯、蟬硯等為代表作。1949年以後,陳端友曾任上海文史館館員、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工藝研究員,著名的九龜硯便是在此期間完成。1953年九龜硯參加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引起轟動,併入選圖錄。
  如圖1這件陳端友浮雕九龜荷葉形端硯,長17.7、寬15.6、高3.2釐米。硯作隨形老坑端石,色青偏紫,質剛而柔,純淨緻密,堅實細膩。整硯融線雕、鏤雕、透雕、微雕、浮雕、深淺雕為一體,滿工琢成。硯面(背)琢12幅荷葉,開張啟合、殘枯捲縮、柄梗剝蝕、徑脈蟲蛀,分別呈摺疊形、圓盾形、半圓形、扇面形,姿態各異,惟妙惟肖,圍合成荷塘;尤其那殘荷從硯面直雕到硯背,無語地告知人們前生今世,大有「殘荷臥水知秋意」之感。更有意趣的是墨堂以蕉葉白、魚腦凍、青花、火捺花紋映襯荷池,面、背鐫刻9隻大小不一的靈龜各顯其態,或佇立荷葉探頭張望、或爬行荷葉上覓食、或躲藏葉下靜靜小憩、或爬越坡尋友、或探身殘葉凝聽。墨池沿雕飾3隻淡定自若的小田螺,池旁立雕一隻小螺觸角著池,戲誘靈龜窺視。細賞硯背,荷池新葉茁出,生機盎然,小葉似浮萍,老葉舒如傘、卷如蓋,密密匝匝的蕨類、綠藻布塘大半,兩束荷花相併盛開,幾筆蘆荻點綴風韻,一小龜浮曳水紋暢遊。好一幅殘荷晚秋圖,給人無窮的遐思:殘荷的生命輪迴,將大自然神話鐫刻於世,晾曬在天地人間。
  清代中晚期,乾嘉學派風行文壇,這是一門講究訓詁考據的經學派系。以金石學考證古代歷史、文獻、器物等,是乾嘉學派的重要理論基礎。金石學的盛行,引導了文人研究古物,摹刻金石、瓦券、泉幣、古鏡之風日盛。此風之流傳延至清末民國,大師亦有此作。如圖2這件陳端友制古泉端硯,長19、寬16、高3.5釐米。硯身為一堆方出土的古錢,只在中間琢出硯堂,以留其用。古錢或鏽蝕殘破,或粘連疊壓,或錢文清晰,摹寫出土之物無出其右。硯左下側某件古錢上刻「常熟陳端友制」款,旁有「詞硯齋藏」方形印。大師除此古泉端硯外,另有一件古泉硯以及吉金硯和鏡硯等,都是摹寫古物,反映了時代風尚。
  圖3所示為陳端友刻竹節端硯,徑15.2—16.3、厚3.3釐米。硯身為一段橫向砍下的竹根,截面稍作琢磨為硯面,背面則蟲蛀斑斑,傷痕累累,側面的竹皮也已乾枯開裂,頗有殘破之象。其硯盒也做成竹根狀,下部根須叢生,宛如天成。將此一節竹形硯置於竹根盒或取出,其過程與結果皆妙趣橫生。有「常熟陳端友制」長方印。
  陳端友大師制硯,一是習慣於採用通雕滿刻形式,二是樂於擇取生活中的真實物品作題材,三是技藝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施展。如圖4所示這件陳端友制甜瓜端硯,長17.5、 寬11.3、 厚3.5釐米。一個甜瓜,有藤、有葉,取它的半邊能形成一硯嗎?大師能!葉實在雕刻得「平庸」,他用心了。藤實在雕琢得「粗糙」,他處理了。瓜的正面,下部有呵裂開的痕紋,那紋、條狀橫在甜瓜上,的確不夠美觀。但,一是它真實,這樣的裂紋,真實的南瓜、絲瓜、甜瓜上時有;二是它精巧,或許刻這樣的橫紋其實是不得已,這道痕紋本是硯石上的一條橫線、一道石病,因為橫在那太有礙觀瞻,所以才有了這樣的逼真處理,這樣的返璞歸真。
  縱觀以上四件上海博物館藏陳端友大師制硯佳作,讀者可感知其藝術靈感來自他的生活實踐和歷史感悟。無論海天旭日,還是螺、蟬、魚、龜,大師無不仔細觀察體會,生動還原;古鼎古鏡,也再現出古物的精神。讀者還可感知大師極其擅長把握自然物體的細微之處,被鋸後竹節的糙面、鏽蝕殘破的古錢、池塘戲水的九龜等,一塊塊頑石在他的刀下卻演化成了充滿靈氣的生物。

相關焦點

  • 學硯與學硯十年/附:全國制硯人(聯合)實名實價作品【第55期
    又一年,躲起,學陳端友,亦步亦趨刻了一竹節硯。 彼時,一併都在硯廠的我的好幾個同學,和廠裡絕大部分硯工如是,刻硯,學取的是正刻法。即正兒八經的開池起線打硯堂,正兒八經的取硯石描圖案營造把握,正兒八經的刻雕圖案。彼時,刻五、六寸素硯,一月,他們隨便已能刻個二、三十方。相比一起事硯的同學同道,我的硯路簡直荒腔走板。
  • 典藏專輯丨上海博物館「惟硯作田」特展,名硯盡出!
    館藏各朝古硯,發展脈絡清晰,尤以明清文人題銘硯、著錄硯與近世巨匠陳端友制硯為館藏特色。本次展覽精選上博藏硯近百件,分為四大板塊。「實用與氣度」和「粗獷與厚樸」板塊分別展示漢之宋及元明的古硯。「良材與精工」板塊是展覽的重點,分新朝明風、佳材良工、形質性揚三個歷史階段展示清硯,尤其是清代文人硯。「近世巨匠」板塊則是20世紀制硯大師陳端友作品的專題陳列。
  • 超級硯賞——歷代名硯
    _硯為舊雨所遺,喜其形古怪,留為枕秘。康熙壬戌與禾郡朱錫鬯、李武曾同寓都門,孫少宰過而賞之,此萬州金星石,過端溪遠甚,即請少宰銘之,錫鬯隸焉,吳江潘耒。說明: _隨形硯,隨璞而作,彰顯了硯石的自然之美,幾名文士合作銘文,更添了幾分雅趣。配脫胎漆盒。
  • 硯賞——清宮制硯和藏硯
    清廷入關後,接收了許多明代朝廷的遺物,包括明代內府所藏曆代古硯,其中的精華被收錄進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編纂的《西清硯譜》中。清宮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硯作,但主要以製作松花江石硯為主,內廷所需的大量端、歙等名硯均由產地官員「恭呈」。
  • 硯臺百科 硯遇——四大美人硯展示八大硯之美
    端硯大師梁鑑棠作品《西施浣紗》硯第一套四大美女硯《西施浣紗》硯硯種:端硯坑別:梅花坑端硯大師梁鑑棠作品《昭君出塞》硯《昭君出塞》硯硯種:端硯坑別:宋坑石品:黃凍、彩帶規格:36×27×5(cm)端硯大師梁鑑棠作品《貂蟬拜月》硯《貂蟬拜月》硯硯種:端硯坑別:宋坑石品:彩帶、胭脂火捺規格:33×26.4×5(cm)
  • 臨朐藝術大師劉文遠:66方紅絲硯上雕出「一帶一路」
    近日,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劉文遠創作的《一帶一路》大型系列紅絲硯雕驚豔面世。7月27日,記者採訪了解到,該作品涵蓋包括中國在內的66個早期加入「一帶一路」國家,以臨朐紅絲硯為載體,選取每個國家的標誌性建築物、文物古蹟等為創作內容,歷時兩年多創作完成。
  • 淺說「四海昇平」硯
    硯臺之家,傳承和推廣硯文化!
  • 今日推薦:玩硯藏硯的四個境界
    一藏二賞三玩四鑑,這是每一個玩硯、藏硯者都必須經歷過的四個階段。高明的玩硯者在每一個階段都能有所領悟。第一步:藏藏是指購買收藏的過程,是專業知識積累的過程。玩硯者通過與硯石的接觸,開始對硯有了初步認識,隨之而來的是對藏硯產生了一定的興趣,用制硯人的說法是開始「起癮」了。繼而從只不過是喜歡、有興趣,轉為「捨得」自掏腰包出錢購買硯臺或硯石進行收藏,並逐步對幾大名坑硯石的石質、石品花紋等特徵有了前期的認識,能進行大概的分辨。
  • 國畫梅花,清代這幾位大師的作品,也是大作至寶,你可能沒都見過
    歷代大師筆下的國畫梅花,只有這個人的梅畫得最為大膽,令人叫絕》一文中對清代以前的國畫梅花及大師做了簡單盤點,由於清代的傳世國畫較之以前豐富,這裡峰子就清代部分國畫大師及大師筆下的梅花稍作盤點,與朋友們共賞。
  • 一方「雲瑞硯」,讓京劇大師尚長榮與制硯大家周小林一見如故
    這一展覽由86歲的老報人、學者鄭重任學術顧問,80歲的藝術評論家謝春彥為藝術監事,主辦方歷時一個半月籌成此展,展出的180餘件作品都是庚子新作。與以往主題性抗疫展覽不同的是,這次展覽更多呈現的是文化藝術界人士面對疫情的一些記錄、呈現與思考,記錄著他們在疫期的真實生活與所思所想。
  • 成敗得失混不吝,詩情畫意在硯中,記徐政通大師的硯雕路
    (中央美術學院資源管理中心主任劉巍,賈俊棟老師等一行與硯雕大師徐政通合影)即便是電腦操作大行其道的當下,毛筆字仍是許多人想要追求的夢想。畢竟這是一份傳承。而與之相應的,硯雕作為中華文明獨有的非遺產品,值得我們用時間與生命守候。徐政通大師就是這樣的一位守候初心的藝術家。
  • 硯,不寫字也要供養一塊!
    蘇東坡一生寫硯銘近三十首,幾乎佔了他全部銘文的一半。  硯之形  硯的出處不可勝記,明代高濂在《燕閒清賞》中《論硯》載有:「萬州磁洞石硯、相州銅雀瓦硯、未央宮瓦頭硯、柳州柳石硯,出龍壁下;成州成石硯,出慄亭。
  • 藏硯,你藏了嗎
    /端硯/楊智麟作品藏硯,要講實力。有一硯友,藏硯有眼光,下手很果斷。可是,就因為缺錢,為必須要買的孩子需要的房子,他還是不得不將藏到手的好硯又售讓出去。有功力的制硯,做線條,開硯池,打硯堂,定然學有淵源,一招一式嚴謹而見尺度。整體看,凹凸,比例,造型,狀物,手法恰當而到位。這類硯,若是色彩好,加之刻工到位,形藝精到,自是可以買下收藏。若非研究硯藝,亦或工腳精奇,仿製的唐箕,宋抄,蟬形,八稜,四直,月樣等等,我以為,賞看一下倒是沒什麼,買下來捂住藏起,則大可不必。
  • 【三華文苑】總414期丨夏敏作品《一件鼎式硯探討》
    一件鼎式硯探討文/夏敏庚子年金秋,筆者在一古玩店老闆手中購得一方精巧的小型硯,現披露於世,供收藏愛好者雅俗共賞。該硯園形鼎式。硯蓋上浮雕鐫刻著五隻鳥雀,花卉和一圈絞絲紋,神態靈動,精緻細膩,凸起的弧形蓋園鈕,蓋之硯上嚴絲合縫,擺放案上古色古香。(如圖)揭開硯蓋,硯池上豐富的湔墨點,就好象一棵棵閃爍在水裡的星星飄浮,顯現在硯石當中,使人看到這樣的紋理,就立馬能聯想到一些景致和詩情畫意而產生一種天人合一的陶醉。並使其具有濃鬱的書卷氣息與藝術魅力,而博得文人雅士的評價和喜愛。
  • 中泰說硯
    刻在硯上的,以抒發自己情感的銘文,叫「硯銘」。如蘇東坡的《孔毅甫龍尾硯銘》。 可見,當銘發展成為一種文體之後,刻銘與刻字也就產生了區別。刻銘也就不同於刻字,刻字可以涵蓋所有文字的雕刻,而刻銘則又指有韻的雕刻文字。 硯上的雕刻文字有成韻的,也有不成韻的。不成韻的如制硯者在硯上的落款、印章,以及用文字作為圖案紋飾等。
  • 很多硯,都藏有說不清的好/附:全國制硯人(聯合)實名實價作品【第62期
    >/歙硯/江亞健作品/楊銳作品/馬凱作品>/張海軍作品/沈默作品
  • 「海上清風:中國文房四寶工藝大師雕刻作品展」舉辦
    當海派藝術遇上嶺南此次展出的文房四寶雕刻作品均出自三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之手,共展出一百多件作品,包括硯、竹、瓷、玻璃、木擺件、葫蘆、壺、瑪瑙、印石、鎮紙、蟲具諸多海派雕刻藝術等多種品類藝術的精品力作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高級顧問,山東青州市文化顧問。著作:《竹刻藝術》、《拓片製作與欣賞》。劉碩識先生的作品,一如他本人,溫文儒雅,頗具君子之風。初看不覺,細看之下總能發現意外驚喜。劉先生還特地為本次展覽創作了一件飽含深圳精神的作品《激流勇進》,選材為一截紅酸枝朽木,在劉先生的筆下,卻演變成令人動容的靈魂之作。
  • 錫悟 春燕 詠梅丨硯是硯字是字,各有前緣各安今途
    藝術野瘋狂特別推薦講座 | 宋代緙絲中的絕美復古風錫悟 春燕 詠梅硯是硯字是字,各有前緣各安今途作者丨謝禮恆 黃瑞 部分圖片丨宣品書房 設計丨張涵董橋先生寫賞硯尋硯藏硯很好看,一篇老文寫那年冬天沈茵開車帶他到永和鎮看幾塊古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