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夏敏,男,一九五八年一月生,生肖:雞。簡歷:從小讀書至一九七五年高中畢業,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下鄉在繁昌縣五,七幹校務農,一九七八年三月至一九八一年十月在海軍工程兵三七三九九部隊服役,一九八二年退伍,同年三月分配在繁昌縣公安局工作至二O一八年二月退休。先後在獲港派出所,公安局一科,二科,峨橋茶市民警辦,克山民警辦,新林派出所,新準派出所,拘留所,看守所,政工室,戰訓中心等地工作過,任過派出所所長,民警辦主任等職。
最喜歡的花,梅花。
最喜歡的一句話:人生有無限的歡樂和煩惱,唯有健康最重要。
一件鼎式硯探討
文/夏敏
庚子年金秋,筆者在一古玩店老闆手中購得一方精巧的小型硯,現披露於世,供收藏愛好者雅俗共賞。
該硯園形鼎式。徑9.5釐米,底面弧形規整稜狀叉口的三足,使之擺放穩固。材質如歙硯。硯蓋上浮雕鐫刻著五隻鳥雀,花卉和一圈絞絲紋,神態靈動,精緻細膩,凸起的弧形蓋園鈕,蓋之硯上嚴絲合縫,擺放案上古色古香。(如圖)揭開硯蓋,硯池上豐富的湔墨點,就好象一棵棵閃爍在水裡的星星飄浮,顯現在硯石當中,使人看到這樣的紋理,就立馬能聯想到一些景致和詩情畫意而產生一種天人合一的陶醉。並使其具有濃鬱的書卷氣息與藝術魅力,而博得文人雅士的評價和喜愛。器物出土跡象明顯,硯石間尚有殘存的珠砂紅跡,從成色和自然的包漿上來看可以排除現代作假的偽品。
硯亦稱為研,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是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千百年來,凝聚在硯上的文化內涵使它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見證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
筆者對古硯的收藏系門外漢,更談不上研究,通過觀看硯池上剩餘的硃砂痕跡,足以證明是先人使用過;再觸摸硯石,細膩滋潤,緻密堅實,如嬰兒肌膚柔嫩,如熱臘黏手,底部從中心向邊緣的深遂條紋如橫撫刀鋒,加之鼎足固立,古樸端莊讓人愛不釋手。品賞硯蓋上的花 紋圖案,讓人感覺到這件器物的原始主人或許是公子,或許是小姐,或許是有品位的文人墨客。
筆者雖能看好這件鼎式硯是一方古硯,但沒有確切的出土地點或收藏的來歷和記述,無銘文款識或其他重要特徵,又無明顯的地方特點或能代表一個地區作坊和著名硯雕工匠的印款,因此難以作為準確斷代的標準,只是在網上查閱形狀圖案比對,應與唐宋時期的硯較為接近。
儘管年代的長短對於一件藏品的價值有一定的影響,但硯臺卻非常獨特,年代是否久遠並不是影響其價值的唯一一個重因素。而眾多藏家古玩收藏未必一定可以全部都買到真品,但只要是收藏到了好的藏品就應該好好去研究。
以上乃本人之愚見,請考古工作者,文博老師,收藏愛好者和尊敬的讀者斧正。
投稿須知
tou gao xu zhi
這裡是文學愛好者的天地,是夢想起航的地方。古今文字,雅俗共賞,激揚人生。歡迎原創格律詩詞、現代詩、散文、小小說投稿。散文投稿1400字以內;小小說投稿1000字以內。在微信平臺首發,附個人簡介一份及高清近照一張。音頻朗誦投稿優先發表。一個月內沒有發表的作品,請自行留底,不負責退稿。作者發表作品後,即成為三華文苑會員。會員享有本公眾號永久發表作品的權力。
投稿微信:Lj520Zdyy
QQ:811847457
所有投稿由編輯部審核通過後發表,文責自負。
本平臺不負任何責任。
「三華文苑」是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三山初中首屆(原三華山中學初三50屆)「晚晴文學社」5位同學發起創立的。2018年8月10日註冊「三華文苑」公眾號,8月18日建立「三華文苑」微信群,8月24日,公眾號發表第一幅作品《士兵頌》
「三華文苑」骨幹成員
負責人:松風竹韻 編輯:松風竹韻
秘書長:清風 組織委員:芳姐
宣傳委員:綠色 美術策劃:江邊垂柳
三華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