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來,中國前列腺的發病率在明顯上升,已成為中國男性最常見的泌尿生殖系統腫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徐丹楓在近日的一場採訪中談到,前列腺癌發病跟人種、遺傳以及高膽固醇飲食、環境都有一定的關係,老年男性要定期體檢篩查、注重健康飲食、積極鍛鍊身體,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根據最新的全球癌症統計數據,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前列腺癌新發病例佔全球比例約8%,美國是17%,但是國內前列腺癌死亡患者佔全球比例幾乎達到西方國家的2倍,中國佔15%,美國佔8%,這是因為國內前列腺癌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佔比較高,患者預後也會較差,因此前列腺癌早期篩查尤為重要!
徐丹楓教授介紹,前列腺癌有幾種常見篩查方式:
第一個是直腸指檢,即通過觸摸患者前列腺判斷是否有結節類異常;
第二個是PSA即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篩查,以及更準確的p2PSA即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同源異構體,來確認患者的PSA水平是否正常;
第三個是影像學檢查,包括B超和核磁共振檢查等。
一般是在查出PSA有異常或者B超查出來裡面有結節後,再進一步通過核磁共振確診,血液檢查和影像學檢查二者互相補充。
前列腺癌總體來說是一個老年病,發病年齡一般在六十歲以上,常規的篩查年齡是50歲,而如果家族有前列腺癌病史,比如父親有前列腺癌,作為直系親屬,早期篩查年齡最好提前到45歲。重點檢測PSA指標,可以及早發現前列腺癌,實現早診早治。
徐丹楓教授表示,十幾年以來,我國在前列腺癌早期篩查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整體認知度還是不高,篩查普及率不夠,尤其在基層醫院,PSA重視度不夠。
前列腺癌的治療近年來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針對不同的疾病階段出現了很多新型治療手段。「前列腺癌整體上是進展相對較慢的惡性腫瘤,針對低危的患者,可以選擇主動觀察,積極監測。而一旦出現進展變化,就要及時介入。」徐丹楓教授談到。
不過,國內的前列腺癌患者剛發現時,百分之七八十的病人可能是晚期或局部晚期了。對晚期前列腺癌,常規的治療方案是內分泌治療。以往,在經過傳統的內分泌治療患者病情進展以後,大多是換藥、撤離或加量,但效果不佳。新型內分泌藥物比如阿帕他胺的出現,極大地改善了前列腺癌的治療現狀。如針對非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以及轉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前列腺癌,新型內分泌治療相較傳統內分泌治療效果更佳,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生存期。
「在治療前列腺癌的過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太擔心和恐懼。過度的擔心或者放任自流,自暴自棄都不利於患者的治療和預後。」徐丹楓教授記得,曾有一個已發生骨轉移的老年患者因為恐懼,不願治療,每次由孩子替父親來醫院看病,老人在家人的勸告下最終到了醫院,並使用新型內分泌內分泌藥物進行了新輔助治療,疲勞感和骨痛逐漸改善,患者的態度也從最初的抗拒到開始積極接受治療。
徐丹楓教授再次強調,前列腺癌是可控可治的,越早治療,病人獲益越好,積極治療很關鍵,同時病人也要密切配合治療、隨訪和複查。他同時談到,希望有更多有效的治療藥物面世,為前列腺癌患者帶來更大的幫助。
作者:唐聞佳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