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蒙古族習俗

2020-12-14 騰訊網

蒙古族自古以來有著待人熱情誠懇的傳統美德,以粗獷豪放、胸懷坦蕩、誠實熱情而著稱。其實蒙古族也很多獨特的習俗文化。今天就讓北疆君帶領大家領略一下吧。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 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 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敬 神

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鑑》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 客

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

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 歌

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客來敬茶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禮儀,習慣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無不依據其禮為之,敬長慈幼,同胞相見,長幼有序,賓朋有禮,客至如歸。當然其禮儀之表達形式,隨著時代的前進,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豐富,有所改進,如鞠躬、握手禮、互贈紀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來。

可以想見,洋溢在蒙古人民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種高尚品質和道德情操下,我們感到的將是那種心地憨厚,熱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選獵狗

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臺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當第一次出獵調馴獵狗時,先往狗鼻子裡灌注狐狸熱血,使其與狐狸和狼成為冤家對頭。如果是專門獵取狐狸和狼的獵犬,那麼就要禁忌獵兔子。否則在追逐狐狸時一旦遇到兔子就會失去主要目標。

一隻訓練有素的獵狗必須領會以下幾點:吹口哨、示意、招手、指點、呼喚等暗示和要求。一隻好獵犬不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竄進洞穴的狐狸從洞中咬住尾巴拽出來。

獵狗每日餵一次食。在餵米食的同時,還要適當補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須將肉煮熟加鹽放晾後才喂。獵狗餵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標準,切忌餵得太飽。在冬季數九天,為預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塗於狗掌。進入五九天,須將獵狗拴於帶汗漬的鞍屜上進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時節,開始吊控乘馬和獵狗。吊好之後,獵人們選一個叫作「紅喜鵲」的能見紅色的日子出獵。到達狩獵地點後,先祭祀神瑪乃汗,然後才開始打獵。牽獵狗的人一般都牽兩隻以上獵狗。近十名獵手的狗加起來就有三四十隻。他們排列前進在寬三五華裡的地段,有的人見獵物就撒狗,有的則只作準備先不撒狗,等到節骨眼上才撒狗。每隻獵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隻狐狸。用獵狗打獵不以獵狗所抓到獵物之多少進行分配,仍按傳統習俗凡參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獵獲物。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蒙古族的過年習俗
    古代,蒙古族把農曆春節叫「希恩吉勒」,即新年。也有稱「白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幹薩日」。蒙古族春節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闔家團圓。春節來歷關於蒙古族春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思汗於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並以此為蒙歷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
  • 蒙古族的祭火習俗
    蒙古族祭火習俗傳承到了今天,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 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送火神上天的日子, 火神在這一家住了一年的時間了, 要上天去匯報關於這一家人好壞善惡的情況, 因為草原牧人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火, 因此火能看到人的全部行為。牧民們認為火是上天的使者, 火神所說的話關係著來年的豐收、運氣、財富等。
  • 蒙古族冠帽文化研究
    蒙古族冠帽文化是蒙古族服飾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相關歷史文獻、考古、壁畫藝術證明,蒙古族冠帽的不同種類在元代、明代的中原地區,甚至鄰裡民族民眾中被廣泛使用。清代滿族統治者創造性的接受並使用了蒙古族冠帽文化。一、蒙古族冠帽文化史,可以折射出蒙古文化發展的變遷史。就蒙古族冠帽的起源、發展歷史淵源,從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分析,蒙古族冠帽是整剝獵物中的幼小動物和身小動物皮,然後曬乾縫合而成。
  • 青海海北蒙古族過春習俗
    「查漢薩日」期間,蒙古族先舉行「辭舊」儀軌,再辦「迎新」活動。節前數日,即置辦年貨,開始蒸饃、油炸翻跟頭(蒙古語稱高豆)、包餃子。攝製組全體人員與當地領導合影   臘月(「祖魯薩日」意為點燃佛燈之月)裡,蒙古族要舉行「送舊」及「祭火」活動。    臘月二十三,是蒙古族清掃衛生和祭火的日子。
  • 蒙古族傳統習俗學習課堂第四十一期:幼兒園大班孩子的牧人家傳統習俗課
    牧人家傳統習俗課伊旗蒙古語授課文科類課名師工作室          2017年6月2日世界兒童節剛結束,伊金霍洛旗蒙古語授課文科類名師工作室在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幼兒園大班舉行了一堂「草原牧家蒙古族傳統文化習俗學習實踐課」活動。本次活動在豐饒美麗的蘇泊罕大草原的牧人阿拉騰阿古拉家舉行。
  • 蒙古族家具|粗曠豔麗的草原木色
    | 明清家具研習社 |蒙古族傳統家具在用材、形制、裝飾紋樣、陳設布局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文化藝術特色,這些都真實地反映了蒙古族獨特的遊牧生活方式蒙古族傳統家具作為中國傳統家具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特色。其造型、裝飾、木質工藝等都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沉澱和積累下來的視覺藝術形態,能夠真實地反映蒙古族獨特的遊牧生活方式、濃鬱的草原文化氛圍以及強烈的民族審美情趣。
  • 一首首肅南蒙古族民歌,唱出「天蒼蒼,野茫茫」的曠遠
    原創:唐伊肅南蒙古族和其他北方遊牧民族一樣,廣袤的草原環境和常年的馬背生活,孕育了他們粗獷、奔放的氣質和能歌善舞的生活習俗。肅南蒙古族民歌與我國其他蒙古族民歌有一些不同之處,主要以長調為主,同時還有短調,在演唱中長調與短調結合,既具有喀爾喀民歌的特點,又具有本地域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徵。長調民歌與草原、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族的歷史,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喀爾喀最初為清朝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
  • 蒙古回回:獨特的民族群體,不僅是蒙古族,還有維吾爾和哈薩克族
    他們被稱為「蒙古回回」,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一個獨特的群體,有別於大多數蒙古族對喇嘛教的信仰,而信仰伊斯蘭教 ,不念喇嘛經,而念《古蘭經》。在解放前的當地旗衙門名冊中,為區別於其他蒙古族,他們就明確記載其為「蒙回」。
  • 蒙古族飲食風俗的三個特點
    蒙古族特色主要體現在蒙古族的菜點風味上。蒙古族人的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的菜點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菜點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燒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蔥加工燒制的佳餚。
  • 特克斯縣蒙古族民歌( 44 Tabun tuukei jangzatai )
    特克斯蒙古族民歌 衛拉特蒙古族口頭文學非常發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衛拉特人民智慧的結晶,反映了衛拉特人民個時代的社會生活、道德、思想、風俗習慣。衛拉特民歌(長調,短調)的演唱有其富有民族色彩的習俗,不同的場合唱不同的歌,對不同的對象唱不同的歌。衛拉特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幾乎涉及到衛拉特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與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風尚、勞動鬥爭等血肉相連。衛拉特蒙古民歌是中華璀璨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特克斯蒙古民歌是衛拉特蒙古非物質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 長生天護佑的偉大民族——蒙古族
    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又被譽為「草原驕子」。  清新的空氣,明麗的陽光,晶瑩的露水,給了蒙古族純潔的心靈;蒼茫的原野,狂暴的風雪,嚴峻的天氣,給了蒙古族粗獷和堅韌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滲透著阿爸的汗水,阿媽的奶汁,珍藏著蒙古族人民勤勞、樸實的靈魂,記述著一個馬背民族的古樸生活。
  • 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
    第三章 第三節 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和朝鮮族  一、滿族
  • 蒙古族
    傳說這種習俗始於成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發套"兩部分組成。
  • 蒙古族傳統飲食—蒙古奶茶!
    喝此種奶茶是蒙古族的傳統飲食習俗。除了解渴外,也是補充人體營養的一種主要方法。★ 發展歷史:⊙ 蒙古民族喜好磚茶之習俗,究竟源於何時,無法考證。但是,在歷史上磚茶得寵於蒙古族人民。從那時起,草原上就產生了以磚茶代替全羊饋贈親戚朋友的習俗。在草原上磚茶才逐漸失去了取代貨幣的資格,恢復其飲料的本來面目。
  • 蒙古族骨傷學史(和爾倫巴特爾 著)
    傳統蒙古族正骨術是蒙醫學的重要組成之一。它是蒙古族人民在特有的生產生活習俗及生存環境中,同自然災害和傷病長期鬥爭的經驗結晶。 蒙古民族自古以來以狩獵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以肉酪為主食。這些醫療實踐自然更充實了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和創傷治療的經驗,也逐漸形成了適合本民族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地區地理特色的多種診治方法和技巧。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統一的蒙古帝國,到明朝,隨著蒙古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傳統蒙古正骨術也在內容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與當時治療大量在徵戰中外傷脫臼、骨折的騎兵的需要有直接關係。
  • 中華民族——蒙古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蒙古族人口約為650萬,中國的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國內蒙古、東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分布,其餘散布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蒙古族早期的社會經濟主要是狩獵與遊牧,直到13世紀,蒙古族仍然有「圍獵「的習俗。在相當長的時期裡,畜牧經濟是蒙古族主要的社會經濟門類。直到16世紀,蒙古族人民才發展了畜牧飼養與農業混合的農耕經濟。
  • 蒙古族的年夜飯,能大口吃肉才是福,菜太「實在」了,難怪長得壯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李白雖以誇張的手法表達了豪情萬丈,但在蒙古族聚集地區,這種大口吃肉、飲酒如水的豪爽場景,是歡度佳節、款待親友最熱情的表達方式。古代蒙古人把農曆春節稱為「希恩吉爾」,也就是新年的意思。近年來,蒙古族春節吸收了漢族春節的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一起看看蒙古族的年夜飯有哪些美味。
  • 松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四十六)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是中國北方民族服裝的一個大系,代表著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要素,也是蒙古族人民文明的標誌。蒙古族服飾不僅滿足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需要外,還代表著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取向和審美情趣的生動展現。郭爾羅斯是蒙古族的古部落之一,服飾的歷史與蒙古族民族歷史和部落的生產、生活發展密切相關。
  • 【民族之美】蒙古族服飾彰顯民族神韻
    土爾扈特蒙古族婦女長袍款式獨特,婦女穿高領無腰帶直角襟長袍、開襟兩邊以刺繡和織錦裝飾、延邊較寬。用繡花圖案裝飾馬躥袖。頭戴陶爾其克帽。帽子上鑲有各種寶石。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縮影。蒙古族服飾,積澱豐厚,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反映了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禮儀、節慶習俗、婚姻狀況以及審美追求。
  • 【蒙古族民俗】蒙古族敬獻奶茶禮儀竟如此講究!多少人弄錯了?
    奶茶,是蒙古人最喜歡而且至今都非常流行的一種茶類。在《中華風俗志》裡有這樣的記載:「以新鮮之牛奶鹹鹽等和於茶為夏日之飲。亦稱奶子茶。  蒙古人對奶茶如此喜愛,同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著緊密的聯繫。眾所周知,蒙古族早期是遊牧民族,他們的畜牧生活決定了他們的食物構成,也就是以肉食和奶食為主,這些都是高脂肪、高蛋白的事物,不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在茶葉傳入蒙古人生活以前,他們的主要疾病就是消化不良。而飲茶可以減輕消化系統的壓力,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更好地被吸收。蒙古人飲茶即解渴,又解餓,喝茶時往往還配有各種奶食品、麵點、炒米,有時還有手把肉,這種奶茶可謂是色味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