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古族把農曆春節叫「希恩吉勒」,即新年。也有稱「白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幹薩日」。蒙古族春節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闔家團圓。
春節來歷關於蒙古族春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思汗於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並以此為蒙歷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曆12月16日到1月15日,這與農曆前後相差一個月。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曆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
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製品和面制果品。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蒙古族有個古老的《化鐵出山》的傳說,人們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這一夜燈火通明。有的還請來蒙古民間藝人說唱「烏力格爾」(蒙古書)。青年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參加歌舞的姑娘們則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歲到午夜的習慣。大年初一,全家人都要穿上節日服裝,聚於一堂,叩賀新年。首先由輩數最小的,向長輩拜年,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並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後,要向弟、侄、兒、孫們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壓歲錢」。天一亮,家族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的幸運和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現今蒙古族人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変化,但是祭火儀式仍然在以新的方式進行著。無論農村、牧區還是城市,所有的蒙古人都在祭火、吃「祭火膳」。
除夕習俗
草原上春節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進行除夕「乃日」 (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做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除夕,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盤子裡,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拜年習俗
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家庭拜年後,牧民們互拜。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裡。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鬱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
●年味深深暖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