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歷史文化名人事跡 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2021-01-19 光明網新聞中心

  編者按

  歷史文化名人是一個民族的寶貴財富,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和資源,具有文化傳承、教化民眾甚至促進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等多重價值功能。形象詮釋、廣泛傳播我國歷史文化名人的事跡,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文化自信具有深遠意義。當下,如何通過文藝創作、文創產業發展與公共文化服務,將我國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挖掘好、保護好、利用好,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本版今天刊發一組報導對這一話題予以聚焦。

  讓文化先賢走入尋常百姓家

  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第六輯近日在北京首發。該叢書是中國作家協會組織實施的國家重要文化工程,共組織120餘位作家,為5000年中國文明史上120多位文化巨人立傳。此前已完成50部人物傳記的創作與出版,此次出版的10部傳記將傳記人物總數增至60人,標誌這項肩負歷史重任的文化工程已經完成近一半。

湖北武漢,市民在書店裡選購書籍。楚林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歷史文化名人是一個民族的寶貴財富,是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具有傳承文化、教育民眾等多重價值。形象詮釋、廣泛傳播我國歷史文化名人事跡,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增強文化自信具有深遠意義。

  3年辛苦 60部傳記

  據中國作協副主席、叢書編委會主任何建明介紹,他從2012年年初開始籌備叢書的相關工作,當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學術研究,確定歷史文化名人範圍,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5000年文明史中優秀的文化人物進行梳理,最後確定了127個傳主,從孔子開始,一直到冰心結束。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中的部分書籍。光明圖片

  「傳主確定以後,我們在全國的作家當中,尤其是在當代寫傳記類、紀事類的作家中進行招聘,確定每人寫一部傳記。3年來,已創作了60部作品,另60餘部也在陸續創作當中。」何建明告訴記者,「這個叢書在中國文學創作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作家協會從沒有動員過這麼多作家圍繞一個文學主題進行這樣的創作,可見這項工程有多麼重要。」

  已經出版的50部作品,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在幾次圖書博覽會上,我們的作品拿出去以後,大家反響都很好,有的作品被評為優秀圖書,還有的作品成了暢銷書。」何建明說。

  心血之作力追前賢

  在第一批出版的圖書中,《泣血紅樓——曹雪芹傳》頗為引人矚目。該書的作者是著名紅學家周汝昌,他把畢生的心血都奉獻給了《紅樓夢》和曹雪芹研究,出版著作達60餘部。2012年5月,周汝昌先生以95歲高齡辭世,但是《泣血紅樓》書稿還沒有最終改定。後續工作由做了他30餘年專職助手的女兒周倫玲編訂完成。撰寫《李白傳》的詩人韓作榮第一天把稿子交到編委會,第二天就住進了醫院,第三天便傳來他辭世的噩耗。「說他殫精竭慮,以命寫書,也不為過。」已故文學評論家何西來曾如此評說。

  此次出版的《山之巍峨——林則徐傳》的作者郭雪波,寫歷史小說出身。在讀完所有林則徐的史料後,他開始埋頭做田野調查。從林則徐去世的廣東普寧老縣城開始,到他出生的福州市左營司巷,還有他生活過的新疆、江蘇、雲南、貴州等14個省份。郭雪波調查了解2年,寫了1年。「我要對歷史負責,對史料負責,還要跳出史料,以文學的形式把人物寫活,使它讀起來好看。」郭雪波說。

  「史求真實,文須出採」

  「史求真實,文須出採」是叢書寫作的一大原則。每次在兩組專家審讀交流會上,專家們均熱烈討論。叢書的每部書稿,均經過兩組專家數次審核和作者反覆修改。所有書稿上隨處可見專家們的詳細批註。專家小組成員曾表示,叢書中的一些書稿,在交來第一稿時,其實就已達到出版水平,但為嚴格保證叢書質量,使其更上一層樓,叢書編委會與專家小組都會進行極其嚴格的把關,或提出建設性意見,或修正具體史實提法,部分作品甚至經過了7次以上的修改。叢書責任編輯們更是對版式、插圖和裝幀等一一細緻設計編校,把好最後一道關,力求把這套叢書做成文學和文化品位俱佳的優秀圖書。叢書傳主畫像的創作者、90高齡的高莽老先生,堅持先用大量時間對叢書的每一位傳主作深入細緻的研究,然後才下筆創作出形神兼備的傳主像。

  為保證叢書創作和出版的順利進行,叢書編委會定期召開叢書創作會,就創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何建明說,召開創作會,一方面是為了探討解決作者在創作中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是督促創作進度,讓大家增強緊迫感,按時按質完成書稿。

  「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仔細研究傳主的時代背景和相關材料,力求走進傳主的內心世界,得出自己的新發現,寫出歷史文化名人的精氣神兒。這套叢書的定位是『文學傳記』,要在保證史實不出錯的前提下,敘述得精彩一些,讓作品充滿文學性。每一個創作者都要有責任意識,嚴把書稿質量關,讓整套叢書得到廣大專家學者和讀者的高度認可。」何建明說。

  叢書文學組組長李炳銀認為,這套叢書還承擔著糾正大眾對歷史文化人物認識偏頗的作用。「這些年的文藝作品,涉及文化人物的作品不少,也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文藝作品帶著輕浮的、隨意的、功利的目的來塑造,戲說、胡說、空說,把很多歷史人物的莊重感、優秀品質都化解了,很不嚴肅,對歷史不負責任。」在他看來,認真而生動地塑造歷史人物,是該傳記圖書義不容辭的責任。

  何建明說:「盛世修史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傳統,為歷史上一批傑出的文化大家樹碑立傳,總結他們的思想、文化方面的貢獻,用生動形象的文化形式來詮釋和反映中華文化基本精神,繼承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深遠意義。現在,這套叢書我們已完成了一半,後面,我們還有更長的道路要走。」

  與世界對話的中國文化符號

  ——專家談中國文化名人如何「走出去」

  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

  「中國傳記文學作家的優秀作品傳播出去,是我們的一份文化責任。」日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在中國傳記文學「走出去」論壇暨「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第六輯首發式上這樣表示。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要「走出去」首先面臨的是語言障礙。如何將漢語文學作品準確地翻譯成外語,北京大學世界傳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趙白生提出了新的翻譯模式。一個中國人跟一個外國人一起翻譯,兩個人在翻譯中互相切磋。「比如翻譯荀子相關書籍時,有很多古文,外國翻譯不一定懂,中國翻譯可以告訴他,中國翻譯譯後,外國翻譯進行潤色。平時翻譯通過電子郵件交流,假期可以見面互動。」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夏露是東南亞研究專家,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麗華是韓語老師。她們認為,韓國和東南亞作為我們的鄰居,歷史上就受到中國文化重要影響。叢書中的大部分歷史文化名人,不僅影響中國,對我國周邊國家影響也非常大。

  今天,越南還在主動翻譯我們的四書五經,我們的網絡小說在他們那裡受到讀者追捧。「如果有計劃地在叢書中抽出10~20本翻譯成越南文、泰國語、緬甸文等,對中國文化的『走出去』大有裨益。」夏露說。

  清華大學外語系副教授宋麗麗認為,將林則徐等近代文化名人的故事翻譯出去非常有必要。這學期她為外國學生上一門中國社會文化的課,有一個蘇格蘭學生做展示的時候,專門展示了鴉片戰爭的歷史,在展示之前他說的一段話讓宋麗麗很震撼。「他說,在上我的課之前他壓根不知道鴉片戰爭的歷史真相。我們的歷史文化名人『走出去』,可以讓世界了解歷史的真相。」

  宋麗麗認為,展現我們真實的自己,不是將史實硬邦邦地塞給別人,而是要放到海外讀者想要了解的故事當中。在授課中,她將兩次鴉片戰爭的歷史和園林文化結合起來,傳授給外國學生。「把他們不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聯繫在一起,這種方式的『走出去』也許更好。」

  「我們現在的『走出去』不是清朝晚期被動的『走出去』。我們可以把文化比作非常漂亮的項鍊,這些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曾經是中國文化項鍊上的一顆顆珍珠,現在要打磨好這些珍珠並把它們加入全球文化項鍊當中,使之依然璀璨奪目,正是我們要做的工作。」宋麗麗說。

  如何用電影講好中國名人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唐一歌 牛夢笛

  近日,一部由真人事跡改編的傳記電影《血戰鋼鋸嶺》感動了萬千中國觀眾。回顧電影史,許多傳記電影令人難忘:講述政治軍事領袖風採的有《巴頓將軍》《鐵娘子》,講述文化藝術名流人生境遇的有《莫扎特傳》《玫瑰人生》,講述學界天才挑戰自我的有《美麗心靈》《萬物理論》。遺憾的是,這些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記片大都來自好萊塢。好萊塢以標準化的電影敘事手段,將這些歷史文化名人資源轉化為大眾易於接受的流行產品,其影響力已延伸到全球。

  好萊塢的傳記片幾乎涵蓋了各類名人,政壇領袖、體育明星、創業奇才、音樂偶像……對比之下,國產的人物傳記片不僅數量稀少,而且在質量上距離向全球輸出的水準也相差甚遠。坐擁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卻沒能產出優秀的傳記電影,這的確令中國電影人尷尬。

  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10年的迅猛增長。其間,電影圈的急功近利有目共睹:一段時間扎堆拍小成本驚悚片、一段時間扎堆拍愛情喜劇、一段時間扎堆買IP,與這些易於搞噱頭營銷、能快速上馬的電影項目相比,傳記電影顯得有點「高冷」和「費功夫」。處理歷史文化名人的題材,對主創的耐心和能力都是巨大考驗。

  歷史文化名人因其所處的歷史環境,或其較高的專業成就,對大眾來說有陌生感,所以形成了一定的知識壁壘。作為流行藝術的電影要突破知識壁壘,讓大部分觀眾對名人從略有耳聞,到了解、理解、為其感動,必須經歷一個艱巨的創作過程。因為關於歷史文化名人的生平資料和相關研究大多卷帙浩繁,而一部電影卻長度有限。

 

電影《黃金時代》海報 光明圖片

  2013年3月,傳記電影《蕭紅》上映3天,全國票房僅80萬元,不少影院選擇將該片下線。有觀眾評價這部電影太文藝。然而,在專業化影評人的引導下,在熱愛文藝片的觀眾的鼓與呼下,該片逐漸被接納。2014年10月上映的電影《黃金時代》更是經歷了考驗,從被觀眾冷落到被市場熱捧,兩度上映創下了票房口碑佳話。儘管市場認可了這部電影,但還有不少觀眾對文學意義上的蕭紅形象感到不滿足。影評人認為,作為作家的蕭紅,為何能被魯迅賞識,與蕭軍產生了怎樣的理念分歧,又何以能成為當時一代文學青年的偶像,這些關係到人物特質的問題,在電影中雖得到了呈現,但不夠,那個在文學世界中不斷探索、不斷強大、不斷自信的蕭紅還沒得到充分表達。

  為歷史文化名人拍攝傳記,不能只停留在傳奇經歷或坎坷命運的表象,而應梳理出主人公的精神跋涉之路。如果普通觀眾看不到主人公內心的堅持與外部世界的衝突,也就無法認同、理解他的人生選擇。「文藝片就是小眾」,絕不是電影表現力不足的藉口。很多時候未必是觀眾欣賞能力不夠,而是電影創作者沒能做到「深入」和「淺出」。

  除文藝片之外,還有一類以領袖人物和英雄人物為主的主旋律式傳記電影。這類傳記片因為將人物一味「神化」,充斥著歌功頌德的讚美,往往令觀眾敬而遠之,缺乏市場吸引力。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的《張思德》《鐵人》《楊善洲》等傳記片,努力突破為了表現而表現的窠臼,用心尋找平凡中的視角。「偉大」背後,英雄們甘於奉獻自己,甚至不惜犧牲的勇氣、堅韌動力究竟從何而來?這些根本的問題都得到了重視。對於一部傳記電影,如果不能剖開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於缺乏知識儲備的觀眾而言,就只能成為「宣教片」。

  拍好一部傳記片,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處理真實與虛構的關係。無論是國產的《梅蘭芳》《孔子》《葉問》系列,還是即將在中國上映的《黛安娜王妃》《摩納哥王妃》等外國傳記片,都以真實事件為藍本,這似乎又與光影的「造夢」特質有些格格不入。如果影片只是流水帳似的記錄人物生平,那麼觀眾還不如捧一本人物傳記讀上一遍;但如果一味誇大人物傳奇色彩,又會失去傳記片的真正意義。因此,傳記電影不僅要符合歷史真實,也要將娛樂性、趣味性融入其中。一味地忠於真實就無法按人物思想邏輯展開想像,一味地娛樂和八卦,也會讓觀眾認為低俗膚淺,傳記電影如何拿捏內容的尺度,顯得尤為重要。

  以美國電影《美麗心靈》為例,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偉大數學家小約翰·納什對抗病魔的一生。數學對普通觀眾來說何其沉悶,但影片創作者巧妙避開了真實人物的光環,而是將觀眾帶入一個虛構性質更強的故事懸念:納什究竟是個天才,還是個瘋子?切入點的懸疑性,大大增強了故事吸引力。同時,要攀登科學高峰,就必須戰勝精神疾病帶來的瘋狂——這一核心衝突的樹立,將人物苦苦掙扎的心理世界展現出來。這種尋找人物特有的內心衝突,並扣住內心衝突編排情節的敘事方法,值得借鑑。

  並非每一段傳奇都能被寫成傳記。中國電影人如何充分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為觀眾帶來更多的精神享受,是值得思考的話題。

  以人觀史 以文載道

  作者:劉文嘉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第六輯首發式近日在北京舉行,叢書收錄了張衡、岑參、韓愈、溫庭筠、柳永、沈括、王夫之、林則徐、康有為、冰心等10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標誌著這項肩負歷史重託的文化工程已完成近一半。

  細說起來,「傳記」是一種挺特別的記錄體裁。既可作史料看,亦可作文學看;既可看到記錄對象的人生起伏,也可以看到立傳人的胸中丘壑;既可透過人物看時代,又可超拔於時代看「人的精神」「文化的精神」。大傳如司馬遷寫《史記》,記錄了華夏第一帝國(秦漢)從黃河之畔崛起的壯闊圖景,也掃描了中華文明從起源到成型過程中的歷史人物群像;小傳如林語堂寫《蘇東坡傳》,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同樣具體而微地展現了儒釋道精神如何影響了中國知識群體的思想走向。

  和從前相比,今天「傳記」的內涵正變得更加廣義,為歷史文化人物立傳的形式開始多樣化。圖書出版界推出「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組織120多位作家書寫120多位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是以筆墨立傳;影視界近年來陸續推出《孔子》《梅蘭芳》《錢學森》等傳記電影,是以光影立傳;南京市為包括清代散文家袁枚在內的37位歷史文化名人塑像或建立專門的博物館,復現六朝古都文化氣象,是以人文景觀立傳。這些針對歷史文化名人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看似分散,且各有具體訴求,但都在深層上指向了同一文化命題。

  對歷史文化名人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意在以人觀史。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言,「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不同的人物,展示的是不同的歷史切面,甚至不乏山河破碎、乾坤倒懸的歷史場景,但將中國歷史人物的傳記連起來看,就能見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就能了解一個民族雖履險而能如夷、經百折而猶向前的深層動因。

  對歷史文化名人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意在以文載道。歷史文化人物的傳記,是華夏兒女的群像,從中能看到魯迅先生所謂的「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捨身求法的人」「為民請命的人」;也能深切感知什麼是籠罩百家的胸襟,光風霽月的氣象,高遠平和的精神。正是這些人物和其所表徵的境界,動態地提升著民族精神、塑造著民族品格,讓後人讀之,「油油然有好善之心,有謙抑之心,有不欺人之心,有不自薄之心」。

  歷史文化人物資源是歷史饋贈給今人的珍貴財富,是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對象,應以文化的態度對待這種文化資源。對內,需深度闡釋,不做作、不偏狹、不刻板化、不進行消費式解構;對外,需遵循國際規律傳播,凸顯自己的價值導向、傳承自己的文化精神、展現自己的審美風範,讓這筆來自歷史的巨大饋贈,澤被當代與後世、中國與世界。

  《光明日報》( 2017年01月11日 05版)

[責任編輯:白麗克孜·帕哈丁]

相關焦點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愛好攝影和新聞報導,各大網站發稿,為地方電視臺和央視相關欄目選送人才,經常組織和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民族孝道,鄒平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之一,山東加多代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中國職工音樂家協會會員,央視大眾春晚優秀歌手,2018年參加公益模範頒獎盛典,被評為時代楷模第十五屆中國公益形象大使,頒發了獎牌和榮譽證書。
  • 陳來:發揚中華文化重視私德培養的傳統
    中華傳統美德包括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習慣等,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發展的,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跨越時空的魅力。中華文化具有諸多鮮明特點,其中重要一點是重視私德培養。發揚中華文化重視私德培養的傳統,對於我們今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
  • 【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只有具備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發揚下去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一定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歷史的積澱,更是精神的凝聚。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常體現出明顯的民族性、地理性、時代性等特徵,是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只有具備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發揚下去。
  • 傳承中華文化精髓 慈明中華文化培訓班長清開講
    大眾網濟南12月21日訊(記者 孫海燕 通訊員 孟祥江)12月18日,第一期慈明中華文化培訓班在靈巖開講。記者了解到,該活動旨在傳承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培養倫理道德素養。儒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再次受到世人熱切關注。
  • 評論:中華傳統文化 要有揚棄地繼承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強調的許多觀念都源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例如,我們反覆強調的和平思想,實際上在 《論語》《道德經》和《孫子兵法》等典籍裡能夠找到出處。再如,強調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觀念與《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儒家的「節用而愛人」等思想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 十堰首批「歷史名人」「歷史文化」揭曉!
    今日上午十堰「歷史名人活化工程」和「歷史文化活化工程」組委會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十堰「歷史名人」和武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涉及建築藝術、武當武術、道教音樂、武當醫藥、道家養生、道家道教理論、道教發展歷史、雕塑繪畫、齋醮科儀、山水文學、武當民俗等許多領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當文化具有深厚歷史積澱和宏大世界影響,弘揚武當文化對於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用英語去介紹茶,向全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覺得這麼好的東西,應該有必要向世界各地傳播的同時,我們自己要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優秀文化基因傳承下去。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優秀的一部分,用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我們最應該拾起的內涵在哪裡?一、讀《茶經》讀陸羽,這是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開始一本書,一個人,是世界了解中國茶文化最為直接的,最有內容的傳承基因。一本書介紹了茶葉生產的歷史、淵源、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一個人習茶十餘年,考察三十二個州,歷時五年,又用五年增補修訂。用了二十六年著成《茶經》。
  • 河北省興隆縣開展家風家訓活動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出版名人家訓書法作品集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先輩留予後人的為人處世寶典。興隆縣將家訓與書法相結合,收錄了顏之推、司馬光等中國古代21位名人的家訓,由興隆本土書法家王孝飛撰寫,讓這些家訓以書法的形式展現,以家庭和諧、孝老敬親、勵志向上、勤儉持家為主要內容,大力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
  • 【2020遴選議論文寫作】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2020遴選議論文寫作】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由北京公遴選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央遴選,北京遴選,備考技巧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遴選考試網/中央公遴選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公遴選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發揚中醫文化: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舉辦
    央廣網福州12月20日消息(記者萬存靈)古法阿膠膏熬製、手工芝麻丸製作、山楂丸製作、製作傳統中藥小香囊……今天(20日)上午,「品健康行 共全福遊——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舉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司長馬文輝在致辭中提出,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增進大眾對中醫藥的了解和認同,使中醫藥更好地惠及百姓,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藝委會副主席、福建省海峽生態書畫院院長盧一心先生表示,希望通過開展中醫藥文化節,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理念,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的傳播和普及。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闡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一書,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時下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總書記勉勵文化工作者講好敦煌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做好各種形式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踐行應用,努力為構建「一帶一路」服務,並服務於國家建設與世界文化交流。
  • 中國武術在大運河「揚帆起航」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2月22日,「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在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揭牌。該聯盟由武術界專家、學者、武術愛好者、社團組織及企事業單位自願發起成立,旨在推進運河兩岸武術文化繁榮發展。當日還舉辦了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活動基地鞏式通臂拳傳承學校授牌儀式。承載著探索和使命的中國武術在大運河揚帆起航,將開啟中華武術與世界文化的交融新篇章。
  • 2021中央遴選公務員議論文: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廣東公選遴選考試網提供以下公選遴選備考技巧信息:2021中央遴選公務員議論文: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更多關於中央遴選公務員備考技巧,公選遴選備考技巧的內容,請關注廣東公選遴選考試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 畫家龍文會:展示中國文化自信,傳播中華文化魅力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 畫家龍文會:展示中國文化自信,傳播中華文化魅力 圖/龍文會 文/秋香 龍文會先生是一位深耕傳統文化沃土的全面型畫家。
  • 2020年名校模擬高考作文:在傳承中堅守傳統文化精髓
    【參考立意】  認真學習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創新改良,永葆優秀傳統文化活力;尋找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結合點,立足當代中國現實,接地氣聚人氣;藉助新的傳播方式,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佳作賞析】:在傳承中堅守傳統文化精髓  甲骨文手機表情包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鬥圖圈的「新寵」;而四川樂山一組雕塑中
  • 嵐山一中|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
    為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及《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關於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圍繞我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團委特組織此次「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暨元旦假期文化自信主題教育活動。01堅定文化自信,拒絕「洋節」倡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 省政協委員曹永彬:打造中原歷史名人館,讓老家河南再添一張文化...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原自古人文薈萃,河南大地上孕育的文化名人不勝枚舉。這些民族英雄、文人墨客、學術泰鬥,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品質,閃爍著中原人的精神氣質。 然而,河南的歷史名人資源至今缺乏系統的梳理、研究和傳播。這些璀璨奪目的名字,多數仍沉寂在中原大地之上,等待被激活,等待著與當下產生關係。為此,我提出了「打造中原歷史名人館」的提案。
  • 我中華文化浩浩湯湯
    5年前我還在國內讀大學時歐美是兩大留學天堂,現在,五年之後,好像留學歐美也不那麼具有吸引力了?為什麼?我國綜合實力在近五年來有了量變引起質變的質的飛躍,三十年來玉汝於成,近五年來了個井噴式的大爆發,尤其是近五年在國外,切身體會到一個強大的國家、在國際舞臺上冉冉升起的新星給中國人帶來了多大的震撼鼓舞,中國是歷史文明悠久的千年古國,所以中國文化骨子裡帶著謙遜,就不管你有沒有文化,只要你謙遜,那就是好人。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前言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各種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出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