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發揚中華文化重視私德培養的傳統

2021-01-18 人民網

中華傳統美德包括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習慣等,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發展的,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跨越時空的魅力。中華文化具有諸多鮮明特點,其中重要一點是重視私德培養。發揚中華文化重視私德培養的傳統,對於我們今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

核心價值觀建設必須高度重視私德培養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屬於國家層面的價值觀,不屬於個人道德範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觀,也不屬於個人道德範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才是個人層面的道德價值,其中愛國、敬業屬於公德,誠信、友善屬於私德。公德即公民基本道德,指向公共生活;私德即個人基本道德,關注個人道德品質。公德、私德都是以個人為主體的道德規範,也是要落實到個人身上的道德要求。私德作為個人基本道德要求,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含義非常豐富,在現代社會中仍有重要意義。

現在我們所說的遵守道德規範、樹立道德理想,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都是就個人道德而言;我們所提倡的基本道德規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道德境界,無一不是以個人道德為主,都要落實到個人基本道德上,最終指向是成為什麼樣的人、怎樣做人;我們所強調的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或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其內容來說,也主要針對個人道德要求和道德修養。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應突出個人基本道德的培養,使每個人都成為主體,落實到每個人的實踐中。換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應以踐履個人基本道德要求為基礎,把培養私德作為基本落腳點,引導人們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私德與公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為進一步說明私德培養的重要性及私德與公德的內在聯繫,有必要回顧一下近代大思想家梁啓超的有關論述。很多人都知道,梁啓超早年在《新民說》一書中大力提倡公德。古代儒家文獻《大學》本有新民之說,而梁啓超所說的新民則是指近代意義上的國民道德改造與更新。他明確指出,新民之新字包含有二義:一個意義是說,鍛鍊激發本有的德性而使其日新之、自新之;另一個意義是說,學習採納本來所沒有的新道德而使其納新、開新、更新之。二者不可缺一。

梁啓超從一開始就申明,新民說並不是要人完全拋棄傳統。然而,面對20世紀初社會變革和國家富強的迫切要求,《新民說》在1902年剛開始寫作時,明顯是以提倡公德為主導方向的。梁啓超在該書第五節中論述了他關於私德與公德的理解和認識,認為私德是個人的品德修養,而公德是指有益於國家、社會的德行,並認為「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他認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儒家文獻所倡導的德行,如忠信篤敬、溫良恭儉讓等,大體都是私德;所教人的修養方法,如知止慎獨、存心養性等,都是增進私德的方法。梁啓超認為,我國古人對於私德培養的論述相當完備,而在公德培養方面的論述卻告闕如,這對近代國家的形成非常不利。他強調,中國文化中重私德、輕公德的情形必須改變,否則中國在近代世界的衰落是無法挽救的。梁啓超所理解和大力提倡的公德主要是愛國、利群,他把個人對群體的自覺義務看成公德的核心,這是同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大勢密切相關的。

相關焦點

  • 唐文明 | 美德倫理學、儒家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普遍困境——以陳來...
    如果我們不用統一這個詞,則可以說,儒家倫理思想,既重視美德也重視原則,既重視德性也重視德行,既重視道德也重視非道德,既重視私德也重視公德,既重視道德境界也重視超道德境界。而在私德概念中,規範性來源則是一些非常個人化的信念,這些信念或者繼承自祖輩的文化傳統,或者來自自己主動委身的信仰,往往會訴諸形而上的或宗教性的信念。比如說,一個天主教徒可能出於信仰而捍衛一種基於人格尊嚴的權利觀念,儘管這種權利觀念和現代社會對權利的重視非常合拍,但這種出自信仰的權利觀念不可能被歸為公德,恰恰是不折不扣的私德。對於公德與私德這一對概念,還有一點需要澄清。
  • 肖群忠 | 現代中國應並重公共道德和個體私德——對陳來、蔡祥元...
    這裡推送的肖群忠先生《現代中國應並重公共道德和個體私德》一文,是這一系列的第4篇文章,對陳來、蔡祥元二位針鋒相對的觀點做了自己的回應。作者更加傾向於陳來先生的看法,認為儒家重視私德、修身、內聖的傳統恐怕在現代社會中不僅不會遇到困境,而且還會繼續彰顯它的永恆價值。
  • 現代公民道德如何可能——《文史哲》公德私德問題的思想論戰
    原創 郭萍 中華讀書報# 本文要點■陳來等認為,近代啟蒙學者倡導的公德私德之區分屬於西方的道德範式,其忽視私德(個人道德)的缺陷反映了西方道德理論的局限性,而傳統儒家具有不同於西方、且比西方更周全的道德理論,完全能夠彌補中國當代社會的道德弊端
  • 公德與私德孰先孰後?一場正在進行的論戰!
    2020年12月9日,《中華讀書報》為該系列論戰刊文報導,特此轉載以饗讀者。一、復活傳統模式:家國一體、私德自律陳來等認為,近代啟蒙學者倡導的公德私德之區分屬於西方的道德範式,其忽視私德(個人道德)的缺陷反映了西方道德理論的局限性,而傳統儒家具有不同於西方、且比西方更周全的道德理論,完全能夠彌補中國當代社會的道德弊端。
  • 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
    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理探討,近年來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在這一研究領域,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陳來無疑是重要學者之一,其新作《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集中呈現了近年來他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度思考。
  • 陳來論梁啓超:從公德到私德
    本文為陳來在華師大的講演。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字整理:胡怡薇,發表時有刪節。從《新民說》最後完成的整體來看,梁啓超對公德和私德是同樣重視和肯定的。他晚期所寫的《私德說》,和前期所寫的《公德說》,共同體現了他的道德思考,補充了「公德說」的基礎,揭示了他的思想貢獻,以及中國傳統道德思想從傳統到現代轉換的合理途徑。《新民說》以「論新民為中國第一急務」開宗明義。梁啓超在《新民說》第三節《釋新民之義》裡指出「新民雲者,非欲吾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
  •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高等學校應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方向,緊密圍繞國家教育戰略工作部署要求,通過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特點的契合點,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隱性薰陶和引導,使文化育人成為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徑,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武裝人才培養工作。
  • 西漢思想政治的局限之忽視公德建設,重視私德培養,你知道嗎
    西漢思想政治的局限之忽視公德建設,重視私德培養,你知道嗎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小王解讀歷史,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西漢思想政治的局限之忽視公德建設,重視私德培養,你知道嗎西漢的思想政治教育從總體上說,是為維護和鞏固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服務的,因此,漢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封建性
  • 公德與私德,一個都不能少
    因此,提高對私德的重視十分必要,只有人人遵守私德,社會公德才有更加牢固的基礎;只有重視整個社會的私德建設,將私德與公德置於同等位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道德建設才能真正取得實效。【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私德 公德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德」是源自社會公眾內心的情感和信念,是指社會個體的品行和道德。
  • 陳來:中日韓的儒學氣質與國民精神
    以漢字為基礎、以漢文的典籍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文化很早就傳播到東亞鄰邦。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由於各民族的傳統不同,精神氣質不一樣等造成了文化的差異。比如秦漢時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其歷史和社會發展方面以及文明程度上就不如中國。曲阜孔廟一般來講,很多學者認為,在理論形態上看,韓國儒學可能關注的是一些比較抽象性的討論。
  • 傳播歷史文化名人事跡 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編者按  歷史文化名人是一個民族的寶貴財富,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和資源,具有文化傳承、教化民眾甚至促進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等多重價值功能。形象詮釋、廣泛傳播我國歷史文化名人的事跡,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文化自信具有深遠意義。
  •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傳統文化究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距離幾何?輕掃二維碼觀看視頻,陳來教授深入淺出地為您作答。「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傳CHUAN」工作室出品。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和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不久前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體現了新形勢下中華文化固本開新的方向和指導思想。
  • 濟寧: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走在前列—努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
    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濟寧把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努力在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兩創」上作出新的貢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善之區、儒學研究與闡發「登峰」、儒學普及「落地」、幹部政德教育、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濟寧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上進行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持續性、長遠意義的實踐探索,打造了一批傳統文化普及推廣活動品牌;濟寧文化中心、孔子博物館、尼山聖境、濟寧雜技城、濟寧大劇院、兒童公園、鳳凰臺公園等項目相繼建成使用,在文化場館、娛樂場所建設上實現新突破,搭建了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平臺
  • 孝道在中華傳統文化發展中的地位
    一、中華文化發展的特點中華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原始氏族時期 ,到夏朝的奴隸社會建立,至秦的封建制的確立之後綿延發展至今。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是重視倫理、倡導道德至上、重和諧與統一、重實際、追求穩定。1、從崇尚倫理道德的原則出發,主張用道德手段治國安民,才能從根本上真正治理好國家。
  • 獲國學終身成就獎 陳來:我對國學大典有著特殊感情
    著名學者許倬雲、陳來獲國學終身成就獎。在獲獎感言中,陳來對多位大家對他的教導和幫助表達深深感謝,闡述了對「國學」內涵的感悟,並表示,自己與「國學」有著不解之緣,對國學大典更有著特殊感情。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教授發表獲獎感言頒獎詞:以學問家觀之,他並重義理和考據。
  • 評論:中華傳統文化 要有揚棄地繼承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強調的許多觀念都源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例如,我們反覆強調的和平思想,實際上在 《論語》《道德經》和《孫子兵法》等典籍裡能夠找到出處。再如,強調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觀念與《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儒家的「節用而愛人」等思想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 發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 李錦記榮獲「中華節氣菜特別貢獻獎」
    隨後,李錦記中國企業事務總監陳姝站位二十四節氣收官之「大寒」,與其他嘉賓共同點亮了「中華節氣菜之光」。陳姝表示:「非常感謝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給予的肯定,也很榮幸能夠參加首屆中華節氣菜大會。不時不食,節氣菜融合了中華民族順應時節、美食養生的理念,更與古詩詞進行了文化結合,成就食文化的精品。
  • 陳喬見 | 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辯及其當代啟示——從「美德...
    如前所言,既然團體精神(公德)由私德(個人德性)所構成和塑造,那麼,由團體精神之不發達,亦可反證私德之有缺陷,「若是乎今之學者日言公德,而公德之效弗睹者,亦曰國民之私德有大缺點云爾」。基於這樣的認識,梁啓超一改以提倡公德為新民之手段,「是故欲鑄國民,必以培養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欲從事於鑄國民者,必以自培養其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
  •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原標題: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