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平均住宅的新增面積在15億~18億平米,而全國的平均建安成本(不含裝修)卻是超過了2000元/平米,全國新增住宅的平均容積率在1.5~2.0,也就是新增土地面積10億平米(約150萬畝),按照每畝新增土地平均成本50萬暫估,每平方米的住宅土地成本500元/平米。
通過建安成本土地成本兩項費用,每平米的成本就要超過2500元/平米。要是以平均500元/平米的價格銷售,不考慮其他成本,也要每平米虧損超過2000元,全國每年直接虧損就是3萬億。這些大量虧損掉的錢從哪裡來?還不是要從你的收入中扣回來吧!這樣的折騰真的幸福嗎?
目前,我國平均房價在1萬元/平米,這樣就可以達到15萬億~20萬億的房地產銷售收入,而這些銷售中的1/3歸於土地成本(含拆遷安置)、1/3歸開發商(含銀行融資財務成本)、1/3歸公(含稅金、溢價)。這樣帶來的各取所需效果是最符合商業運作情況的。要是一旦房價超低,那麼其中的開發商、銀行和稅金等都會失去紅利,唯一留下的就是新增購房者的紅利,這也不符合市場基本規律!
不採用市場化運作,而採用低價方式出售房地產,這樣帶來的將是一種新的不公平。就如問答者說的500元/平米,那麼就帶來了很多的問題。
其一,不同的城市房價是不同的,那不是全國人民都想去一線城市購買房產了,要是在一線城市購買到500元/平米的低價房,估計中籤率在1/10萬,幾乎大部分人群在100年裡也未必可以搖到,可一生也無法搖到的房產會覺得有意義嗎?
其二,單價500元/平米的面積肯定不會太大,無論一線城市,還是其他城市都會如此。要是每套面積才50平米不到,那麼許多人未必願意,可也沒有辦法。因為有再多的錢也買不到房產,即便是有1000個億,那也可能是一個無房者。
這種帶來的後果可能還要遠大於按照市場規律運作的房地產市場,一少部分很有錢也要參與排隊搖號,面積也是只能極少,那錢拿來幹嘛用呢?另外,普通人參與搖號,要是選擇在農村生活還中籤機率大一些,可要是心大想去一二線城市購房,那總的先來後到,排隊或搖號,那估計不少人一輩子也未必可以中籤,這樣的超低價銷售的非市場方式還會覺得幸福嗎?顯然也談不上幸福,簡直是一種煎熬!
其實房地產市場在西方幾百年的運行過程中早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各國說有差異,但也是大同小異。大部分人採用公屋的方式獲得房產居住權,而少部分人可以通過市場化的交易購買到心儀的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