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作者:村上春樹
太陽光沿著漫長的道路抵達這顆小小的行星,用其一端溫暖我的眼瞼——想到這點,我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宇宙運行規律並未忽略我微不足道的眼瞼。或許我有限的人生正在被賦予有限的祝福。——村上春樹《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可讀指數:8
豆瓣評分:8.0
村上春樹在這本書中為讀者構建了兩個相對的世界,也就是平行世界或平行結構。即「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各自平行分開的二元體敘述結構。這種結構在中外現代文學作品中雖已是屢見不鮮,但大多採用的都是主次、隱顯有別的敘事構架。村上春樹卻首次採用了雙線並駕齊驅結構。以這兩個敘述結構體系的文體特點和語言風格又存在明顯不同——在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敘述推進中兩條平行的鋼軌穿越時空突然在「終點」——結尾處神奇而自然的交匯,令人嘆謂驚服。
這種平行雙世界的結構的巧妙之處正在於能大幅度跨開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自由敘述,從而在敘述過程中能收放自如。並在敘述中不留痕跡的巧設懸念,製造可能性,最後將兩個迥然不同的故事相互交匯,合二為一。給人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如同柳暗花明,好似脫離寒冬,進入春天。
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設置在現代化的東京,在樹種的冷酷仙境,存在著神秘的「組織」與「工廠」,東京的地下藏有一個名「夜鬼」。而這個世界裡的「我」是一名「計算士」,既無家室,也無朋友,只想通過當計算士攢下一筆錢財,退休之後可以學希臘語,可以學拉小提琴。
於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我」,卻不知情的成為了唯一成功掌握「模糊運算」能力的計算士,莫名其妙地結識了粉紅女郎及其祖父,捲入了一場涉及計算士、符號士、夜鬼的爭端之中,最終了解到,自己腦子裡有一個意識核,裡面有一個自己創造的「世界盡頭」,而自己最終將要迷失在世界的盡頭之中。
冷酷仙境中對「心」和「影子」的剝奪與世界盡頭對人類「記憶」的剝奪是相似的,作家用不同的說法,闡述了同一種困境。
「何謂Identity?也就是每一個人由於過去積累的體驗和記憶而造成的思維體系的主體性。換句話說,就是為心也未嘗不可。每個人的心千差萬別,然而人們不能把握自己的大部分思維體系,我如此,你也不例外。我們所把握的——或者說以為把握的——部分不過是其整體的十五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罷了,連冰山一角都稱不上。」
而「世界盡頭」是一個烏託邦式的小鎮,四周築有高不可攀的圍牆;在這裡居住的人,都被割掉了影子,失去了「心」,拋棄了過往,在世界的盡頭感受永恆的平靜與安寧。這是一個有獨角獸活動的世界,而獨角獸這種美麗的生物,承載的卻是一種殘酷的使命——吸收人們剩餘的「心」,將其封存在自己的頭骨之中,由「讀夢人」讀出,讓心飄散而化為煙塵。
之後,人們便失去了自私,而且失去了自我。「我」作為讀夢人來到鎮上,漸漸地了解到了小鎮運行的機制。「我」最終本可以與自己的影子一起逃離世界的盡頭,但「我」選擇了留下,留下來彌補自己創造的世界,留下來尋找圖書館女孩的心。
這樣的故事情節和故事結構確實在村上春樹的作品中有些異類,但如果僅僅是為了記述兩個魔幻色彩的世界,那麼這本書估計將停留在舞文弄墨的低層境界。故事是小說的形式,並不是小說本身;故事承載的,應該是小說想要表達的東西。
書上君認為,這是村上嚴肅性最高的作品,相較於《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在文筆上就早已經超越《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在這本書中全部表達完了,之後沒什麼可表達了就開始寫其他類型的小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