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佛告訴文殊菩薩,如何覺知五蘊皆空,什麼是菩薩覺知一切法?

2020-12-22 耀如樂園

聽佛告訴文殊菩薩,如何覺知五蘊皆空?什麼是菩薩覺知一切法?

【經文】

複次,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覺彼五陰?所謂菩薩觀見陰體本性自空,如斯覺故觀無相,如斯覺故觀無願,如斯覺故觀無欲,如斯覺故觀寂靜,如斯覺故觀遠離,如斯覺故觀無所有,如斯覺故觀無實,如斯覺故觀無動,如斯覺故觀無生,如斯覺故觀無來,如斯覺故觀無去,如斯覺故觀無真,如斯覺故觀無主,如斯覺故觀無證,如斯覺故觀無知,如斯覺故觀無見,如斯覺故觀無人,如斯覺故觀無想,如斯覺故觀不可說,如斯覺故覺但有名,如斯覺故觀無我,如斯覺故觀分別起,如斯覺故觀從緣生,如斯覺故觀如幻,如斯覺故觀如化,如斯覺故觀如夢,如斯覺故觀如鏡像,如斯覺故觀如聲響,如斯覺故觀如芭蕉,如斯覺故觀不久住,如斯覺故觀不牢固,如斯覺故觀虛妄,如斯覺故觀無物。如斯覺故,是為菩薩覺一切法。

(摘自《大寶積經》)

【耀如樂園略解】

世間的文章我們都見過很多,如佛經這樣的美妙語言是很少的。止觀法門是佛法的重要法門,止就是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專注於特定之對象(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為止觀,即指定、慧二法。我們常常既不能止息妄念,也很難發起正觀。

佛讓我們正觀五陰即五蘊(色、受、想、行、識)本性自空,都是因緣所生法,如此觀久了,智慧就會生起來,就會覺知一切法;如此再觀察無相、無願、無欲本性自空,都是因緣所生法;如此再觀察寂靜、遠離、無所有、無實、無動、無生本性自空,都是因緣所生法;如此再觀察無來、無去、無真、無主、無證、無知本性自空,都是因緣所生法;如此再觀察無見、無人、無想、不可說等本性自空,都是因緣所生法,如此觀久了,智慧就產生了,就覺悟了,就覺知一切法了。

所以,止觀法門很重要,淨土念佛法門實際上也是止觀法門,一句佛號就是觀,觀我們本具的佛性,佛號停止就要止,止息一切妄念,如此念佛,久而久之智慧生起,就覺悟了,就覺知一切法了,臨終在念佛當中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這一生是無始以來輪迴的最後一站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每日寄語】

淨行觀察緣生時,乃知緣生法無盡。

若知緣生之不生,自然一切所愛斷。

(摘自《眾許摩訶帝經》)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佛和菩薩?四大菩薩為何沒成佛?
    什麼是佛?佛,是「佛陀」的簡稱,也有譯作佛馱、浮陀、浮圖、浮屠的,在梵文中,其意為「覺者」、「知者」、「覺」。「覺」又有三層含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和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教認為,凡夫俗子,上述三項都缺,毫無覺悟可言;聲聞(聞聽佛陀言教而覺悟者)和緣覺者(因前世修行的因緣或觀十二因緣之理自行覺悟者),缺後二項;只有佛陀才俱備上述三項。小乘講的「佛」,一般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多得象恆河沙子,不可計算。
  • 密教部——佛說文殊菩薩最勝真實名義經
    金剛手執金剛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最勝名義。是一切智智清淨身語意三秘密門。真實能證一切如來正等正覺大三摩地。善入一切如來無上法界。是諸勝勢降伏魔力。成就如來十力功德。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諸法聖教。成就諸佛清淨圓滿福德智聚。出生一切諸大菩薩聲聞緣覺三乘聖種。亦令人天安住大乘諸菩薩行。入正聖道皆得解脫不斷佛種。復能增長菩薩聖眾調伏外道。摧壞四魔攝持眾生。決定成熟同歸聖道。住三摩地行四梵行。
  • 文殊菩薩心咒(文殊菩薩智慧咒):常誦開啟智慧大門
    哇札(Va Ja)是說在空性中諸法平等,遠離了一切的相對。  那地(Na De)表示一切法都不可得。  2.文殊智慧咒注音  這是文殊菩薩增長智慧的咒語。又稱文殊菩薩心咒。  嗡啊[日/阿],巴扎那底。  ◎文殊智慧咒注音:  發音:ōng ā rā,bā zhā nà dǐ。
  • 【文殊開示】文殊菩薩仗劍刺佛
    所以修行需要心情安寧,如果稍為有點動亂不安,用功就難上路,不特初發心者如此,就是已得宿命智的菩薩亦然。文殊菩薩發現這五百菩薩有了這種動念,照一般常情的辦法,應該設法去開導他們,使他們繼續如法修行,好讓他們證得無生法忍。然而文殊菩薩不這麼辦,反而手執利劍,於大眾的面前,直向佛陀那兒走去,快要到達佛的左右,竟然舉起利劍,欲向佛陀刺去!以五逆罪說,文殊菩薩似乎欲犯出佛身血的大罪。
  • 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讓我們明確一下誰是善知識:爾時,善現即白佛言:「何等名為諸菩薩摩訶薩真善知識?」佛告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是諸菩薩真善知識,一切菩薩摩訶薩眾亦是菩薩真善知識。三、分辨好壞的智慧在我們遇到善知識之前,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壞,我們把好的當成壞的,把壞的當成好的來對待。我們不知持戒,不知如何護持根門,不知如何修善根福德,不知何為智慧,不知什麼是慈悲。我們對於我們做的惡事日後會帶來的惡報毫無所知,這些無知讓我們生活在業障的痛苦之中。
  • 文殊菩薩西方發願文,文殊菩薩十大願
    具足普賢菩薩行願。我又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不求世間二乘果報。我又以此善根回向真如法界海。真如無滅。無漏無為。不可破壞。願我善根亦復如是。如三世諸佛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回向已歸命禮三寶。文殊菩薩十大願佛告大眾諸大菩薩摩訶薩。若有初發意菩薩。及一切四部眾。
  • 文殊菩薩十大願王
    文殊師利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智慧之象徵,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法王子」,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
  • 佛教音樂:文殊菩薩心咒
    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羅尼者,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才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得此三昧已,於煩惱生死當永隔別,即與文殊聖者及大菩薩同為眷屬,位階三地,進修不退。住文殊聖者之位,同得佛智慧,三摩地門。  16.若有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受持,讀誦書寫修行,現世成就一切吉祥,諸事圓滿,壽命長遠,眾人愛敬,生珍重心。
  • 恭逢文殊菩薩成道日 | 文殊菩薩的典故,你知道幾個?
    一佛是釋尊的法身毗盧遮那佛,二菩薩指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文殊執掌佛的智慧寶藏,普賢推展佛的廣大行願,所謂:文殊述德,普賢啟行,同輔毗盧遮那佛,教化大機眾生。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以其甚深無上的智慧,宣說諸佛無盡功德,特別是在福城中說法,廣宣諸佛種種行門,種種功德,鼓勵大眾發菩提心,勤求佛道,並勸勉大眾,親近善知識,修學普賢殊勝行。
  • 臘月二十二丨恭迎文殊菩薩成道日
    釋迦牟尼佛為了除掉這500個菩薩的分別心,以威神示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承佛神力從座起身,整理衣服露出右肩,手握利劍,直逼釋迦牟尼佛,欲行大逆之傷害。這時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說:「你停下來,你停下來,不應該造逆,不要認為傷害了我。我如果被傷害,你要觀被傷害虛幻不可得。為什麼呢?
  • 佛像之美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文殊菩薩造像集錦
    十五世紀尼泊爾鍍金銅曼殊室利菩薩立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收藏在過去世文殊菩薩已成佛,叫龍種上尊王佛。現在也已經成佛了。現在成佛叫什麼呢?叫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其國土在北方的歡喜世界。清代雞血石精雕文殊菩薩騎獅像清代雞血石精雕  尺寸:10.8 x 10.2 cm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如何修一行三昧?
  • 釋迦摩尼佛九代之祖,文殊菩薩的大願、身世及住處
    而印順導師在《青年的佛教》-書中,對文殊菩薩有以下的描寫:¨文殊菩薩騎著青毛獅子;普賢菩薩卻坐在六牙白象上。這是什麼意思呢?淺一些來說吧!獅子是『百獸之王』,是最勇悍的,不怕一切而毅然前進的。……這比喻佛菩薩的說法,是決定的,無畏的,切外道教說,都就此銷聲匿跡了。獅子有這精進與無畏的德性,所以拿獅子來代表這種精神。
  • 常識 | 《華嚴經》妙覺法門的三大菩薩
    才剛屈身頂禮,立即得到彌勒菩薩隔空加持,善財見自己徧在一切樓閣中,同時看到彌勒菩薩從最初得慈心三昧到被授記成佛種種不可思議神變境界,又目睹三千世界百億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出家苦行、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乃至分布舍利等歷程。這時一切樓閣種種樂器,演奏不可思議微妙法音。
  • 【學佛入門】文殊菩薩的故事
    他起先不以為意,後來他又在缽中見到幾座寺院,還有數萬位菩薩出沒其中。這時,他心中覺得有些奇怪,於是將自己所見所聞告訴了自己所遇到的善知識。有兩位前去朝過五臺山的法師聽了他的描述之後,很確定地告訴他道:「雖然說菩薩的示現不可用凡情來揣測,但是如果按照你所描述的山勢和朝向來看,那的確是五臺山中的情景。」
  • 佛教的文殊菩薩,你了解多少,告訴你何為真正的文殊菩薩
    實際上密教的真正始祖就是大日如來,在他證悟之後將之傳給普賢菩薩,而普賢菩薩則是傳授給龍樹菩薩,既然大日如來也是能夠證悟出自己的法,他肯定也是有自己的師父的,而他的師父就是我們熟知的文殊菩薩,可能很多人就會疑問,文殊菩薩怎麼就成了他的師父呢?
  • 文殊菩薩心咒
    常常念誦文殊心咒,可以增長福德、智慧,還可增強記憶力,辯才無礙。更可消除愚痴,明瞭諸法實相。  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指的是什麼?
    《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是:「已建立『真心本來就自在』正知見的菩薩們,很深入去參禪、去參究時,因為一念相應慧,於一剎那間親證真心之所在,現前觀照真心本來就自在,以及照見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沒有一法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因而發起般若智慧到彼岸。」像這樣能夠親證真心,以及可以現前觀察真心本來自在的菩薩,名為「觀自在菩薩」。
  •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在大乘佛教中,位於諸菩薩的上首。他在釋迦牟尼四十九年的弘法生涯中,始自華嚴,終於涅,凡是大乘法會,都有他參加。在協助釋迦牟尼弘揚大乘佛教思想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不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祖師,為大乘佛教所崇奉。這還因為,他是般若智慧的化身,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他是七佛之師之故。
  • 原來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都發願求生極樂
    這麼重要的法會,12000大比丘都參加了,重要的阿羅漢都到場了,有哪些菩薩參加呢?包括: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賢劫中的一切菩薩。《華嚴經》裡面說了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最後普賢菩薩也建議善財童子求生極樂。普賢菩薩自己也求生極樂,你去不去極樂呢?
  • 藥師經和文殊菩薩的因緣(如何保住我們的精氣神)
    藥師經的請問者是文殊菩薩,是文殊菩薩代我們像法時代的眾生問的。什麼叫做像法呢。就是沒有滅度了,只有佛陀的形象存在,大家都以建設佛陀形象,建設塔寺為主。這時代,大家都很懂得做功德了。比如說現在是什麼時代呢,有人說是末法,有人說是像法,其實法沒有正末,只是人心有正末。那些認為末法的人,就覺得阿彌陀佛最好了,有好處也有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