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後庫陳氏家廟歷史非常久了,出了很多名人……」日前,晉江安海鎮後庫村民陳永培撥打了晉江經濟報熱線82003110說。記者也於近日走進陳氏家廟探訪。
「不久前,家廟剛剛被評為『中國望族名祠』。」後庫村村主任陳永所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那麼,陳氏家廟與陳氏族人到底有何魅力,令族人如此自豪?它的歷史與傳承又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故事呢?
後庫「海絲」起點之一
宋朝開基 人才輩出
說起家廟的歷史名人,作為普通村民的陳永培也能「信手拈來」:「我還算只是略知一二呢!」
據了解,早期的泉州對外通商港口及碼頭均設於後庫村南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後庫陳氏一脈的始祖陳鄙公,系河南光州府固始縣人,於唐末五代時,隨開閩王王審知入閩,初居泉州,後卜居仙遊。傳至八世孫陳可大公,為宋政和二年進士,賜緋金紫魚袋,任廣東肇慶郡守。可大公之次子陳仲珪公,宋朝時授朝奉郎,任福建同安知縣,自仙遊遷居安平(即安海)鰲山境,為後庫村陳氏肇基之一世祖。
陳氏族人自陳仲珪公於宋朝開基以來,「風水寶地」造就後庫簪纓歷世,人才輩出。
據後庫陳氏族譜記載:二世祖陳概公,字安榮,任德化縣知縣;陳樞公,字安發,任長樂縣知縣。三世祖陳怘公,字志統,任浙江金華知府。四世祖陳堯則公,於南宋末任江西省吉水縣大尹……英才不勝枚舉,均為當時朝廷棟梁,也為飛錢衍派陳氏族人增光添彩。
經過幾百年的薪火傳承,現代的後庫陳族人,再次湧現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優秀人才,其中有不少宗親成為政界、商界、科技界、文教界,以及其他領域的精英和鄉賓賢人。
後庫飛錢陳氏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宗支繁衍,遍布全球。歷代分衍泉州各地有:泉州伍堡、東石龍下、永和侖後、新塘後庫、金井溜江和安海莊頭等村。徙居省外的有廣東海陸豐、雷州等,還有我國臺灣、澳門、香港以及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和寮國等。徙外發展的後庫陳氏族人後裔已達三萬多人。
匾額彰顯歷史輝煌
獲「中國望族名祠」
走進陳氏家廟,連排的三開門向人們昭示著家廟的與眾不同。家廟大埕雙側旗杆聳立,大門東側豎立著「安海後庫陳氏家廟」及「文物保護單位」碑記。走進家廟內,許多彰顯其歷史輝煌的匾額高懸各處。
後庫村村主任陳永所介紹,家廟以木石結構建造,面寬五間,三通大門,進深三間,硬山式屋面,頂作燕尾脊。整座宗祠典雅莊重、木雕、石刻細膩精緻,正廳有細緻木雕、垂頭柱、雀替窗欞等,青石柱礎細緻的雕刻,莊重的青石基座。家廟裡楹聯佳句,匾額高懸,「父子承恩」「德深澤遠」古匾額,還有「積善飛錢」「進士」「解元」「文魁」「武魁」等匾額映襯出先輩們的豐功偉績。
陳氏家廟原為南宋末金華知府,後庫三世祖陳怘公講學堂,六世祖元麟公和元鳳公堂兄弟於元末明初改為家廟,至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歷代曾多次修繕。新中國成立初期被徵用作為糧店倉庫。1989年歸還後重新裝修重現陳氏家廟的昔日風採,並於2003年獲評「福建名祠」。經鄉賢陳永建、陳建興、陳永所、陳永水、陳永成等宗親的努力以及鎮領導大力支持,2013年陳氏家廟被列為晉江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更值得陳氏宗親驕傲的是,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中華姓氏文化高峰論壇上,後庫陳氏家廟等23個宗祠(村)在全國眾多宗祠(村)中脫穎而出,獲評「中華姓氏文化望族名祠(名村)」,陳氏家廟是目前晉江唯一獲此殊榮的宗祠。
除了家廟,被陳氏族人所津津樂道、引以為豪的還有在家廟東側存有的古建築「飛錢裡」牌樓和「接官亭」。
據介紹,古時為迎送官場要員、商界紳士之需,從陳氏家廟至飛錢裡牌樓的通道上先後建築豪華儀門亭榭,傳說昔日之景觀風光無限,但清順治丙申兵災盡毀。現存飛錢裡牌樓和接官亭,為清康熙間重建。世遠年久,瓦傾牆頹。經過兩次搶救性修繕,初現飛錢裡通道新姿。
「這些後庫數萬海內外飛錢陳氏後裔尋根問祖、研究飛錢陳氏祠堂文化及發展史的重要文物見證和真實的歷史遺蹟,也極具觀光價值。」福建省陳氏祠堂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陳燦源說。(記者 張志耐 通訊員 陳天從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