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6日,此時正是抗日戰爭最為關鍵的階段。我們都知道這個階段是抗日相持階段,戰爭幾乎陷入了膠著狀態。國內此時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快速勝利一種是快速滅亡。二者都是錯誤的,都是沒有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去思考的。
那麼什麼樣的道路是正確的,此時毛主席發布了比較關鍵的《告抗日同胞書》才穩住了民心和軍心。這個階段也是法西斯勢力快速增長的一個階段,我軍作為亞洲主要戰場,日軍在這個階段其兵力也是成倍增長的。
因此敵人的實力是非常強大的,這個時候梅花上將張自忠率領的部隊只有1500餘人了,而且裝備都是比較落後的。面對日軍的大規模炮轟和襲擊,幾乎是沒有格擋之力的。
那麼按照我們的思路此時該怎麼做,打不贏就趕緊跑呀。這是國軍的一貫風格,雖然我軍不是這樣的,但關鍵時刻也得想辦法突圍保存力量。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一個道理,但張自忠偏偏是只衝鋒不突圍。面對敵軍大批的炮彈包圍,當時張自忠的部下苦苦請求其轉移陣地。
但張自忠說:「軍隊壞就壞在當官的太怕死了,今天有我無敵,有敵無我,一定要血戰到底!」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一段話呀,或許此時有人會說張自忠這麼做是非常錯誤的甚至是不理智的。
我們此時或許會想到戊戌變法時期的六君子,當時譚嗣同是怎麼說的:「吾中國還沒有為變法流血犧牲一人,近日吾就要做變法第一人。」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勇氣,這份勇氣也不是誰都可以有的。
日軍集結30多萬精銳兵力發動了著名的棗宜會戰。張自忠當時是第33集團軍總司令兼右翼兵團總指揮,他在開戰後不久便離開後方集團軍總部,只帶一個團和一個營深入前沿。這麼少的兵力張自忠為啥還要以身犯險。
這要從當時的現實情況說起,當時正處於抗戰相持階段,軍隊的補給是非常困難的。為了更好地鼓舞軍心,穩定軍心,張自忠親自深入前線鼓舞士兵,振作士氣。
1940年5月16日這一天正好是他深入前線的第10天,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此時他的身邊也只剩下1500多人的兵力了。
日軍第39師團用5000多人及大批飛機、大炮圍攻而來。一時間局勢變異常緊張,大規模的拼殺從拂曉就開始了。
激戰幾個小時後,最後的戰場是在襄陽南瓜店的溝沿裡。當時雖然日軍的傷亡也很多,但張自忠的部隊經過血拼後幾乎是所剩無幾了。
此時身邊的參謀再次勸說他離開陣地,趕緊轉移,但張自忠還是一直堅守。沒有堅持多久,山溝裡石窩被攻陷了。此時僅存的一支部隊是守護在山溝外圍東側的由一位許營長所率領的。
眼看大局即將崩潰,此時政治處趙參謀向許營長大喊:「一定要堅持住,總司令就在後面。」僅存的兵力聽到張自忠還一直堅守後,更加堅定信念。當時日軍猛攻不下,就下令調查督戰的總司令是誰,之後知道了督戰的正是張自忠。
當天下午1時許,已經激戰好幾個小時了,日軍偵知在杏仁山督戰的正是張自忠將軍本人,於是調集大批山炮在1500米外對準杏仁山瘋狂轟擊。
因為張自忠沒有優勢兵力,且幾乎是孤軍奮戰,所以其副官賈玉彬、護士長史全勝中彈身亡,參謀處長吳光遼被炸成重傷,張自忠將軍的右腿也被炸傷。
抗日戰爭雖然是曾經的「歷史傷疤」,但那一段歷史,那些為民族大義無私奉獻的勇士,也值得被我們銘記。
紀錄講述抗戰歷史的作品有很多,但要說全面、客觀、真實易懂的,還要屬李繼峰的這本《中國抗日戰爭全紀錄》。
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九一八事變」之後,到1945年裡,發生過的各種戰役。戰鬥的起因、過程、重要人物等都有記載。還配有相關的真實照片,提升閱讀時的代入感。
想全面了解那段歷史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讓你身臨其境地感受戰爭年代,我軍男兒的滿腔熱血。
古今文化記總結:
損傷相當慘重,此時張自忠為了減少傷亡,分散了身邊的人使其分別突圍離開。但他自己則是始終堅守不曾離開。
最後張自忠將軍身邊的人幾乎所剩無幾,自己遭到了日軍炮火的猛烈阻擊,最後身中數彈而死。英雄壯烈的一生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