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上將張自忠「決死」之戰,殲滅8000日軍,只衝鋒不突圍

2020-12-16 古今文化記

1940年5月16日,此時正是抗日戰爭最為關鍵的階段。我們都知道這個階段是抗日相持階段,戰爭幾乎陷入了膠著狀態。國內此時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快速勝利一種是快速滅亡。二者都是錯誤的,都是沒有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去思考的。

那麼什麼樣的道路是正確的,此時毛主席發布了比較關鍵的《告抗日同胞書》才穩住了民心和軍心。這個階段也是法西斯勢力快速增長的一個階段,我軍作為亞洲主要戰場,日軍在這個階段其兵力也是成倍增長的。

因此敵人的實力是非常強大的,這個時候梅花上將張自忠率領的部隊只有1500餘人了,而且裝備都是比較落後的。面對日軍的大規模炮轟和襲擊,幾乎是沒有格擋之力的。

那麼按照我們的思路此時該怎麼做,打不贏就趕緊跑呀。這是國軍的一貫風格,雖然我軍不是這樣的,但關鍵時刻也得想辦法突圍保存力量。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一個道理,但張自忠偏偏是只衝鋒不突圍。面對敵軍大批的炮彈包圍,當時張自忠的部下苦苦請求其轉移陣地。

但張自忠說:軍隊壞就壞在當官的太怕死了,今天有我無敵,有敵無我,一定要血戰到底!」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一段話呀,或許此時有人會說張自忠這麼做是非常錯誤的甚至是不理智的。

我們此時或許會想到戊戌變法時期的六君子,當時譚嗣同是怎麼說的:「吾中國還沒有為變法流血犧牲一人,近日吾就要做變法第一人。」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勇氣,這份勇氣也不是誰都可以有的。

日軍集結30多萬精銳兵力發動了著名的棗宜會戰。張自忠當時是第33集團軍總司令兼右翼兵團總指揮,他在開戰後不久便離開後方集團軍總部,只帶一個團和一個營深入前沿。這麼少的兵力張自忠為啥還要以身犯險。

這要從當時的現實情況說起,當時正處於抗戰相持階段,軍隊的補給是非常困難的。為了更好地鼓舞軍心,穩定軍心,張自忠親自深入前線鼓舞士兵,振作士氣。

1940年5月16日這一天正好是他深入前線的第10天,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此時他的身邊也只剩下1500多人的兵力了。

日軍第39師團用5000多人及大批飛機、大炮圍攻而來。一時間局勢變異常緊張,大規模的拼殺從拂曉就開始了。

激戰幾個小時後,最後的戰場是在襄陽南瓜店的溝沿裡。當時雖然日軍的傷亡也很多,但張自忠的部隊經過血拼後幾乎是所剩無幾了。

此時身邊的參謀再次勸說他離開陣地,趕緊轉移,但張自忠還是一直堅守。沒有堅持多久,山溝裡石窩被攻陷了。此時僅存的一支部隊是守護在山溝外圍東側的由一位許營長所率領的。

眼看大局即將崩潰,此時政治處趙參謀向許營長大喊:「一定要堅持住,總司令就在後面。」僅存的兵力聽到張自忠還一直堅守後,更加堅定信念。當時日軍猛攻不下,就下令調查督戰的總司令是誰,之後知道了督戰的正是張自忠。

當天下午1時許,已經激戰好幾個小時了,日軍偵知在杏仁山督戰的正是張自忠將軍本人,於是調集大批山炮在1500米外對準杏仁山瘋狂轟擊。

因為張自忠沒有優勢兵力,且幾乎是孤軍奮戰,所以其副官賈玉彬、護士長史全勝中彈身亡,參謀處長吳光遼被炸成重傷,張自忠將軍的右腿也被炸傷。

抗日戰爭雖然是曾經的「歷史傷疤」,但那一段歷史,那些為民族大義無私奉獻的勇士,也值得被我們銘記。

紀錄講述抗戰歷史的作品有很多,但要說全面、客觀、真實易懂的,還要屬李繼峰的這本《中國抗日戰爭全紀錄》。

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九一八事變」之後,到1945年裡,發生過的各種戰役。戰鬥的起因、過程、重要人物等都有記載。還配有相關的真實照片,提升閱讀時的代入感。

想全面了解那段歷史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讓你身臨其境地感受戰爭年代,我軍男兒的滿腔熱血。

古今文化記總結:

損傷相當慘重,此時張自忠為了減少傷亡,分散了身邊的人使其分別突圍離開。但他自己則是始終堅守不曾離開。

最後張自忠將軍身邊的人幾乎所剩無幾,自己遭到了日軍炮火的猛烈阻擊,最後身中數彈而死。英雄壯烈的一生就此落幕。

相關焦點

  • 鐵血上將張自忠親臨抗日前線與敵廝殺直至以身殉國
    張自忠將軍 1940年5月,在攻佔武漢後,日軍集結30萬精銳繼續進犯,妄圖一舉殲滅抗日主力,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 激烈的戰鬥中,第33集團軍在日寇飛機大炮的轟炸下傷亡慘重,張自忠不顧部下勸阻親率部隊戰鬥在第一線,5月15日,張自忠所部1500人被6000餘日軍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裡村。日軍連續發動九次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殆盡,自己左臂也被打傷。
  • 民族英雄張自忠丨「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日軍電訊部隊破譯了張自忠總部電臺密碼後,把情報報告了11軍軍長常園部和一郎,敵酋立令13師團和39師團儘快會合,殲滅張自忠主力。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中國軍隊的陣地發起猛攻,槍炮齊鳴,大地震顫,戰況也更加惡化。12時40分,38師師長黃維綱發出「十萬火急增援」的電報,「援」字尚未拍出,電臺被炮火擊中,從此33集團軍總部和其他部隊失去了聯繫,接著日軍發起波浪式衝鋒。
  • 張自忠將軍:和日軍拼刺刀戰死,夫人李敏慧絕食七日殉情而亡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1939年5月,張自忠帶領部下在鄂北地區殲滅日軍輜重部隊,取得隨棗會戰的勝利,迫使日軍放棄渡河攻擊襄陽(原襄樊)。1939年12月,張自忠率領右翼兵團參加冬季攻勢。張自忠帶領三十八師從正面進攻日軍,殲滅日軍13師團103旅團。還配合第八十四軍穩定戰線,向日軍發起反攻。
  • 抗日戰爭殲滅日軍最多的5個將軍,第一個3萬多,第三個殲滅10萬人
    孫立人孫立人字撫民,是安微省合肥肥西縣人,就讀過清華大學和美國佛吉尼亞軍事學院,是民國時期的陸軍上將軍銜,國軍將領這麼多為什麼要說他呢?因為他在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多人,而自己部隊傷亡人數不足一千,1942年7月,西線英軍步兵和裝甲旅被日軍包圍在人安羌,被困半個月彈盡糧絕,要吃的沒吃的,要喝的沒有喝的。
  • 張自忠將軍犧牲後,夫人絕食七日同赴黃泉,日寇也為之脫帽致敬
    「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寫完這段話,張自忠讓副官馬孝堂離開,帶著剩餘的部下衝向日軍,壯烈犧牲!戰後,日軍辨認出他的遺體,集體脫帽向這位殲滅了60000多日軍的中國將軍致敬!
  • 殲滅日軍視察團,繳獲天皇御賜山炮,《亮劍》原型之白莊伏擊戰!
    《亮劍》中李雲龍殲滅日軍戰場觀察團一戰,可以說是整部電視劇中最為經典,也最為大快人心的一戰。而此戰的原型之一就是開國中將王近山將軍殲滅日軍觀察團的韓略村伏擊戰,此戰中王近山殲滅日軍包括一名少將旅團長、一名聯隊長在內的120餘名軍官和60多名士兵,戰果極為輝煌。
  • 「活關公」張自忠:陣亡後日軍厚葬他,其夫人絕食七日隨他而去
    英勇抗戰 張自忠是山東臨清人,父親曾是清政府的知縣,對後代寄予厚望,希望兒子做一個忠誠之人。張自忠六歲就入了私塾,1910年進入天津北洋法政學堂。上級曾多次勸告張自忠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他依舊走在走在最前方。 部下上諫請求張自忠珍重,他深受感動,表示日軍在中國如此猖狂就是因為中國人民不夠強硬,只要人人都能站起來,那必定可以將日本人趕出去。張自忠不怕死,他死了總會有新的將領接任,但日寇就會抓住機會前進一步,所以一刻也不能鬆懈。
  • 張自忠將軍犧牲,日軍戰機三次飛臨宜昌,十萬祭奠群眾無一人躲避
    在這些犧牲的中國軍人中,軍銜最高的就是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總司令兼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張自忠出生於山東臨清一個官宦家庭,1911年,張自忠在北洋法政學堂學習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張自忠秘密參加了同盟會。1916年,在朋友的介紹下,張自忠進入了馮玉祥的部隊。
  • 老照片:天爐戰法下的福臨鋪殲滅戰 日軍屍橫遍野倉皇逃竄
    後相傳明朝正德皇帝沿著影珠山南遊,來到茯苓鋪,因茯苓與福臨同音,特改名「福臨鋪」,從此以後福臨之名便沿用了下來。 ,尋求在汨羅江兩岸殲滅中國第20軍和第37軍,第三次長沙會戰就此爆發。
  • 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絕不半點改變
    像是曾經說出"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絕不半點改變"這等赤膽忠心之語的張自忠,他便如他的名字一樣,一生忠於祖國,最終為國捐軀。棗宜會戰爆發,張自忠部全軍覆沒事件爆發之時,我軍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整個連,最後只剩下了4人生還,其餘全部壯烈犧牲。因而在事變前後,張自忠曾出面與日軍周旋,試圖和平解決。不過最終的結局,是北平淪陷,全面侵略戰爭爆發,張自忠也由此被誤解為"漢奸"。
  • 張自忠陣亡,百姓送殯蔣公痛哭,日軍戰機三次盤旋上空卻未投一彈
    第二天,北平城敞開大門日軍毫不費力便進了城內;待日軍進城後,張自忠與日軍進行談判,因其之前便被宋哲元派去與日軍談判過,他對日軍的有些將領也不陌生,在談判中張自忠向日軍爭取到了不轟炸北平、不在城內駐紮軍隊的承諾,接著他便安排群眾和進步人士撤退。在此期間,日軍一直逼迫張自忠「通電獨立」,終於,在8月5日這天,張自忠完成了留守北平的任務,他躲進一家德國醫院等待時機秘密出了北平城,離開北平。
  • 散文:《謁硬漢張自忠》
    我一早就獨自來到了位於重慶北碚的梅花山麓。我要拜謁的這一抔黃土下埋葬的是一個北方漢子。在一場強寇入侵的民族災難之中,他轉戰到湖北,最後犧牲在那遍地澤國和丘陵的荊楚之地,而後被隆重安葬在這當時作為民族精神支撐地的巴蜀山間。這一切都不是他自己能選擇的——除了死,除了為國捐軀的慷慨赴死。
  • 張自忠親率部隊,夜襲屠殺南京的日軍13師團,砍下數千名日軍頭顱
    這時國軍第五戰區的高級官員們,正在樊城召開軍事會議,會議上決定要對隨棗地區的日軍進行攻勢防禦,以此來粉碎日軍的進攻計劃。在會議召開的時候,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對各部將領說到:「日本人現在已經在武漢地區集結了大隊人馬,隨時有可能向我軍發起進攻。
  • 張自忠率29軍創造奇蹟,擊碎日軍的不敗神話,去世後被追封為上將
    張自忠的一生便如他名字中的「忠」字,一般無二,忠於民族,忠於國家,不畏強暴,最後壯烈殉國。在他年少的時期,便尤為喜歡《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忠肝義膽。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張自忠先是考入北洋法政學堂,沒多久,便加入革命的隊伍中去。
  • 張自忠:被人稱作張扒皮,日軍評價為「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
    張自忠為了緩和局勢,不顧患著腸炎的身體,出面與日軍談判,受到上級指示力主和平解決。為了使日軍撤軍,不惜在「不追究事變責任,道歉」等問題上不斷妥協,最終籤訂了7月11日協定和7月19日「細則」。可是日軍的真正目的並不是這一點蠅頭小利,狼子野心豈能餵飽。
  • 此將軍力排眾議,用奇怪的打法突圍,殲滅日軍五百多人
    此將軍力排眾議,用奇怪的打法突圍,殲滅日軍五百多人 文/無計讀史 呂正操將軍這一生打過很多場仗,日本人,國民黨,呂正操都打過。 而在呂正操的戰爭歲月中,他曾經力排眾議,選擇了最冒險的一次打法,竟然還打了個大勝仗。
  • 張自忠戰死沙場,妻子絕食而死,一門忠烈為何曾背負漢奸罵名?
    張自忠選擇用以死報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堅定的抗日立場。無疑,對於腳下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來說,他始終盡職盡責的表達著對於他們的熱愛。但是,張自忠將軍卻在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的所作所為並不被當時的人們理解,甚至一度背負著漢奸的罵名,這是怎麼回事呢?
  • 張自忠49歲壯烈殉國,犧牲前一刻留下6字遺言,叫人心疼
    國難當頭,勇救仇人 淮河戰線吃緊,日軍從三路夾擊徐州,張自忠被調至李宗仁的第五戰區。這也是他回到軍隊後的第一戰,為一雪前恥,全軍上下士氣高昂,勢不可擋。日軍南路受挫,退回淮河南岸,在淝水河畔,張自忠首戰大捷。
  • 張自忠和張治中,傻傻分不清!
    實際上,他們確有很多相似之處,年齡只差一歲的兩位將軍都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中非同尋常的人物。張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堯,字文白,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人。黃埔系骨幹將領,原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1969年在北京病逝。
  • 他是西北軍將領,率2個團和日軍交戰,犧牲後國葬,追授二級上將
    他是西北軍將領,率2個團和日軍交戰,犧牲後國葬,追授二級上將民國時,馮玉祥只是一個地方軍閥,不過他卻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軍隊——西北軍,兵力最強時多達40萬人,所以他的手下有很多名將,為人熟知的有「五虎將」和「十三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