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的服裝,扇形的單鼓,傳統的東北唱段,優美的民間舞蹈……這就是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馬橋子太平鼓舞。馬橋子太平鼓舞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並且已經有了第六代傳人。
支持單位: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
檔案名稱:馬橋子太平鼓舞
技藝傳承人:王愛民
歷史追溯:近300年
歷經百年的民間舞蹈
太平鼓舞在東北地區又叫"燒香鼓"、"單鼓",原是人們慶祝豐收、祈求太平的祭祀舞,馬橋子太平鼓舞起源於清朝中期。王氏家族的祖先由山東蓬萊輾轉來到金州城南門外"於窪子"落腳。據其家族史料記載,打單鼓是王家的祖傳技藝,王氏家族當年從山東一路以乞討、雜耍為生,為了養家餬口,王氏家族成立了"燒香班子",並經常在一些婚喪嫁娶的時候進行表演。
到了第四代傳人王家勤,演出隊伍漸漸成熟,王家勤從9歲起就向其爺爺輩的親戚學習打小鼓,17歲時,正式參加"燒香班子",當時十裡八村做買賣的人家、打魚的人家或是祛病還願的人家為了祈求一年的生活幸福、買賣興旺都會邀請他們前去表演,尤其是逢年過節,需要經常成天成宿地進行表演,由於表演技藝精湛,王家的太平鼓舞很快在金州地區打響了知名度。
60多年只為傳承太平鼓舞
近日,記者來到馬橋子太平鼓舞第五代傳人王秀芝老人家中。 77歲的王秀芝12歲跟隨父親王家勤學習表演太平鼓舞,太平鼓舞已經陪伴她走過65年。
1953年時,為了豐富農民業餘生活,王家勤組織成立了太平鼓舞表演隊,這支由8名十幾歲少女組成的隊伍與以往的表演形式有些不同,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在舞蹈方面有進一步的創新。"當時白天還得下地幹活,我們只能在傍晚的時候進行練習。 "王秀芝說,"為了學習這些技術把手指都磨破了。 "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支反映現代新農村生活的太平鼓舞,在1956年時被選中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並獲得了優秀表演獎。
鼓技繁多,貼近生活
馬橋子太平鼓舞匯集了東北大鼓、秧歌、二人轉等唱腔,它的唱詞不僅朗朗上口,更加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表演分為文舞和武舞兩種形式,文舞以舞蹈為主,突出舞姿及單鼓技巧,武舞以男子為主,在舞蹈中添加武術的元素,使表演變得剛柔並濟。演出時左手持柄舉鼓,上下左右搖動,右手執鼓鞭敲擊鼓面,可擊鼓心、鼓邊、鼓框或鼓背。太平鼓多用於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動作敲擊,邊敲邊舞。
馬橋子太平鼓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有了第六代傳人,王秀芝的女兒王愛民從母親手裡接過了這一傳承的重任,她也有決心把馬橋子太平鼓舞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發展,使其在今後的表演中更加熠熠生輝。
據了解,馬橋子太平鼓舞在1956年時,以"豐收鼓舞"這支舞蹈參加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大型紀錄片的拍攝,並曾經三次進京參加文藝匯演,2012年2月,由王秀芝老人指導的太平鼓舞改編舞蹈還登上了"文化中國·維也納金色大廳青少年文藝晚會"並取得優秀獎。
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孫勝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