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老人 太平鼓舞跳了65年

2021-01-18 搜狐網
系列報導21

  華麗的服裝,扇形的單鼓,傳統的東北唱段,優美的民間舞蹈……這就是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馬橋子太平鼓舞。馬橋子太平鼓舞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並且已經有了第六代傳人。

  支持單位: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

  檔案名稱:馬橋子太平鼓舞

  技藝傳承人:王愛民

  歷史追溯:近300年

  歷經百年的民間舞蹈

  太平鼓舞在東北地區又叫"燒香鼓"、"單鼓",原是人們慶祝豐收、祈求太平的祭祀舞,馬橋子太平鼓舞起源於清朝中期。王氏家族的祖先由山東蓬萊輾轉來到金州城南門外"於窪子"落腳。據其家族史料記載,打單鼓是王家的祖傳技藝,王氏家族當年從山東一路以乞討、雜耍為生,為了養家餬口,王氏家族成立了"燒香班子",並經常在一些婚喪嫁娶的時候進行表演。

  到了第四代傳人王家勤,演出隊伍漸漸成熟,王家勤從9歲起就向其爺爺輩的親戚學習打小鼓,17歲時,正式參加"燒香班子",當時十裡八村做買賣的人家、打魚的人家或是祛病還願的人家為了祈求一年的生活幸福、買賣興旺都會邀請他們前去表演,尤其是逢年過節,需要經常成天成宿地進行表演,由於表演技藝精湛,王家的太平鼓舞很快在金州地區打響了知名度。

  60多年只為傳承太平鼓舞

  近日,記者來到馬橋子太平鼓舞第五代傳人王秀芝老人家中。 77歲的王秀芝12歲跟隨父親王家勤學習表演太平鼓舞,太平鼓舞已經陪伴她走過65年。

  1953年時,為了豐富農民業餘生活,王家勤組織成立了太平鼓舞表演隊,這支由8名十幾歲少女組成的隊伍與以往的表演形式有些不同,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在舞蹈方面有進一步的創新。"當時白天還得下地幹活,我們只能在傍晚的時候進行練習。 "王秀芝說,"為了學習這些技術把手指都磨破了。 "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支反映現代新農村生活的太平鼓舞,在1956年時被選中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並獲得了優秀表演獎。

  鼓技繁多,貼近生活

  馬橋子太平鼓舞匯集了東北大鼓、秧歌、二人轉等唱腔,它的唱詞不僅朗朗上口,更加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表演分為文舞和武舞兩種形式,文舞以舞蹈為主,突出舞姿及單鼓技巧,武舞以男子為主,在舞蹈中添加武術的元素,使表演變得剛柔並濟。演出時左手持柄舉鼓,上下左右搖動,右手執鼓鞭敲擊鼓面,可擊鼓心、鼓邊、鼓框或鼓背。太平鼓多用於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動作敲擊,邊敲邊舞。

  馬橋子太平鼓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有了第六代傳人,王秀芝的女兒王愛民從母親手裡接過了這一傳承的重任,她也有決心把馬橋子太平鼓舞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發展,使其在今後的表演中更加熠熠生輝。

  據了解,馬橋子太平鼓舞在1956年時,以"豐收鼓舞"這支舞蹈參加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大型紀錄片的拍攝,並曾經三次進京參加文藝匯演,2012年2月,由王秀芝老人指導的太平鼓舞改編舞蹈還登上了"文化中國·維也納金色大廳青少年文藝晚會"並取得優秀獎。

  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孫勝匯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藏語稱「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鎮和洮硯鎮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我們該如何去傳承非遺文化
    被外國申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還記得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申遺門」嗎?這件事得要追溯到2009年初,當時韓國人聲稱「中國有個叫武當山的地方,盜用我國國旗做徽章」,並要以此起訴武當山盜用韓國國旗。2010年3月初,一篇大意為支持「韓國學者提出的將武當和太極申遺」的號召的帖子發表於韓國一知名論壇,並迅速得到眾多的響應。
  • 邦丙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增活力
    近年來,雙江自治縣邦丙鄉以宣傳展示為載體,以傳承發展為目標,不斷強化措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邁向新臺階,彰顯布朗山獨特文化魅力,為書寫出更加和諧、更加繁榮、更加壯美的布朗山瑰麗篇章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邦丙鄉全面振興增添活力。強組織、重挖掘。
  • 2020年第三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麒麟舞邀請賽舉行
    近日,2020年第三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麒麟舞邀請賽在樟木頭鎮市民休閒廣場舉行,來自全省的16支隊伍同臺競技,一爭高低,共同展示客家麒麟舞的新傳承。隨後,集汕尾民間武術,舞蹈,音樂於一體的綜合性漢族舞蹈表演,陸豐市城東合順龍獅表演館帶來的麒麟舞節目《麒麟盛世賀太平》;融入仙仔姻緣,龍鳳呈祥再續情緣愛情佳話,清溪鎮龍鳳呈祥黃家班麒麟隊的《龍鳳呈祥再造情緣》;注重傳承與創新麒麟藝術節目編排
  •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甘肅省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電視紀錄片《絲路拾遺》在阿克塞拍攝
    為了加強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1月22日,由甘肅省民委、酒泉市民宗委、甘肅千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電視都市頻道《財富天下》欄目組)組成的甘肅省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電視紀錄片《絲路拾遺》拍攝製作組在阿克塞拍攝。
  • 黎芳才:猴鼓舞跳得「猴精」的非遺傳承人
    老漢醒來後,看見猴子打鼓覺得奇怪,看著看著,不禁被猴子擊鼓邊跳邊舞的動作所吸引。於是,他暗暗記住了這些動作,回家後模仿練習,猴鼓舞從此便問世了。十歲痴迷猴鼓舞白褲瑤族有這樣一個習俗:在去世老人的葬禮上,要敲面數不等的銅鼓,而這些銅鼓都要聽從擺在中間的猴鼓的指揮。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上林「萬壽節」,傳承民族文化
    萬壽節歷史起源:唐武德七年(625年),韋厥奉旨從繁華的京城來到澄州(今環大明山地區),開拓這片重巒疊嶂韋厥不辱使命,勵精圖治,施以「仁政」,以德治民,將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起來,做了許許多多造福於民的好事實事,使上林由一個蠻荒之地變成一個講禮節、積德行善、團結友愛、樂於助人的禮儀之邦。
  • 【恩施文旅號】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市文化和旅遊局統一安排下,恩施市非遺中心擬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為主題,以「傳承文化瑰寶守護自然之家」為口號,推出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上宣傳展示活動。
  • 2020 大連非遺的鮮活印跡
    在端午節邀請虎頭鞋帽傳統手工技藝、韓氏傳統手工布藝技藝、民間傳統麵塑技藝、遼南劉氏麵塑、中山區民間剪紙藝術等非遺項目傳承人進行技藝展示,讓廣大市民學習、體驗手作香囊、面人、剪紙等端午傳統習俗;在中秋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展銷活動中,展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豐碩成果,助推我市的夜間經濟發展;在重陽節,組織復州東北大鼓、馬橋子太平鼓舞、大連木偶戲等非遺項目走進我市多家養老機構
  • 【那山那水我代言】文化遺產 永久傳承
    本期嘉賓:永靖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幹部 張惠林永靖縣於2006年成立了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大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勞動創造了許多獨具魅力、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族三月街、本主節、繞三靈、石寶山歌會和彝族祭祖節等民俗活動絢麗多彩,劍川木雕、鶴慶銀器、白族扎染等傳統技藝影響廣泛,彌渡花燈、南澗跳菜、白族大本曲、劍川白曲等戲劇舞蹈源遠流長。
  • 「非遺」什麼是哈尼族奕車鼓舞?
    【編者按】近年來,在旅遊市場推動和國家政策引導下,文旅融合激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新動力,非遺文化的挖掘利用也為旅遊業注入了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文化遺產旅遊已然成為新的旅遊熱點。同時,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利用的平衡越來越受到關注,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建立遺產保護標準和完善遺產保護管理,成為未來文化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標。
  • 中國文化自然遺產日到來,你知道北京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趁著6月9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說說我的家鄉大北京。北京可謂歷史悠久,早在70萬年前,「北京人」形成的原始人群部落就在北京的周口店地區出現了,北京城建成也有三千年的歷史了。在這期間自然有不少靠著口口相傳和心心相念而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也在一路提醒我們對於這些豐富的遺產,不要遺失,更不要遺忘,而是要一代代傳承下去。在此,就列舉幾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京西太平鼓從明代起,太平鼓就開始在北京流傳,起初只是民間的自娛自樂的集體舞蹈,明末清初的時候開始盛行。清朝末年,傳入了門頭溝區。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
  • 陽信縣非物質遺產傳承項目:「千乘戰鼓」進校園
    陽信縣非物質遺產傳承項目:「千乘戰鼓」進校園陽信縣流坡塢鎮中學 孫延東陽信縣非物質遺產傳承項目——「千乘戰鼓」進校園流坡鎢鎮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濱州市和陽信縣文化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的大力號召下,我校以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為載體,激發我校全體師生關注、學習、傳承優秀的本土民間文化藝術的喜愛和熱情,深化校園文化藝術生活,圍繞「弘揚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的主題,在繼承、保護好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廣大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責任感
  • 韶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讓技藝只剩下「記憶」
    近年來,韶關乳源堅持「打民族牌、走生態路」的發展戰略,按照「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基本原則,大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並取得顯著成效,先後獲得「中國瑤繡之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隨著挖掘保護工作不斷深入,韶關乳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豐富、鮮活。
  • 武山旋鼓舞傳承人代三海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新天水訊【記者 劉蕾】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2017年支持項目的驗收結果,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施並提交工作成果的14個項目中有5個項目被評為優秀等級,武山縣旋鼓舞傳承人代三海位列其中,其餘四個項目分別是甘南藏族唐卡希熱布、永昌縣卍字燈俗陳永清、松鳴巖花兒會馬金山和甘南藏族民歌華爾貢
  • 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從年初一旺到年初六
    精彩紛呈、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讓廣大市民在濃濃的傳統年味中盡享新年的喜悅。湛江人最為熟悉熱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從年初一開館到年初六,每天人頭攢動,吸引眾多市民駐足觀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湛江木偶戲、吳川飄色、吳川瓦窯鼓、雷州石狗、遂溪獅頭彩扎、北坡遊魚等等,列入國家、省級非遺項目吸引眾多市民駐足觀看。
  • 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
    伴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決定建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1年公布包括中國崑曲藝術在內的第一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中國2004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頒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重大事件和時機的出現,中國在人類剛進入21世紀的重要時刻即拉開了非遺保護的宏大序幕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連宣傳活動和非遺購物節啟幕
    、大連森林動物園承辦,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為主題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連宣傳活動和非遺購物節主會場活動,在大連森林動物園白雲雁水健身公園開幕。         大連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志宏在開幕式上致辭,並宣布「大連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和非遺購物節」開幕。         張志宏副市長在致辭中表示,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人類文明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