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碑名帖之四:河北真書之最,真定風動之碑

2021-01-08 張名瑋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真書以點畫為表現形式,使轉為情性的表達,草書反之。

唐代孫過庭用草書寫就的《書譜》中揭示了真書和草書的對立與聯繫,並指出兩者是互為表裡的親屬書體。真書不應忽略使轉關係,草書不該忽視點畫用筆,否則會變成純粹靜與動的書體。

書法用體雖有"真草篆隸"四種,但文字僅分"正草"兩類。正一路:金文(殷商、西周)--籀文=大篆(戰國)--秦篆=小篆(秦朝)--漢隸(漢朝)--真書(唐朝)。與之對應,草一系,:甲骨(殷商、西周)--六國古文(戰國)--秦隸(秦朝)--章草(漢朝)--今草(唐朝)。由此可見,從金文至真書,是文字演變的成熟,真書正是正體字的集大成。

「今草在,甲骨死」,從字體演進來看似乎如此。但21世紀不乏有人臨摩甲骨,或許這正是實用與藝術的分別吧。

漢為唐之古,唐乃漢之今。古今本來就是相對的。因此,唐將漢的隸書稱為"古隸",將本朝真書稱為"今隸"。章草與今草,與此同理。

唐朝人的真書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楷書,唐人說真不說楷。真書的稱謂其實早於唐朝,譬如隋朝智永《真草千字文》早已使用這個稱呼。可能在隋唐人心中,真書是真正書寫正體字的書體吧。就"真正"來講,真"與"正"同,打比方說,雍正胤禛為了避諱,"真定"改"正定"。

唐朝人對古代人的書法藝術進行了綜合性的總結。比如說,唐朝書法界的大滿貫--張懷瓘先生在《玉堂禁經》中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苟守一途,即為未得"。

書法的三要素:用筆、識勢、裹束。又被等同為"筆法、筆勢、筆意",還被類推為"筆畫、部首、結構"。即現如今"基本筆畫、偏旁部首、間架結構"。可見,唐代的理論一直指引至今。但後人無論如何言說,永遠不如"用筆、識勢、裹束"如此貼切。

三要素完全適用於真行草三體,換言之,除用筆與裹束有簡繁之分外,三體之外的諸體其實是不講筆勢或筆勢不全的。僅就正體字而言,先秦的古文字如鐘鼎文、大小篆等等,以尖峰用筆寫骨線,藏鋒起收寫蠶頭圓尾為主。從這種層面來衡量,今文字要難過古文字,或者說,後產生的文字書寫要難過先出生的。注意,筆畫的多寡、書寫的快慢,並不是決定書體難易的主要條件。

隸書以藏鋒起筆,真書藏露並舉。這是兩者間最根本的區別。這種分別通常可以將各書法家字體區分的非常直接。

囉哩囉嗦這麼多,只為了理順脈絡。

李寶臣碑是本文的主人公,李寶臣碑的主人公自然是李寶臣。李寶臣又名張忠志,又是"寶臣"又是"忠志"的,像這種連名帶姓全改的古人,必定有不同凡響的人生。李寶臣契胡出身,原屬安祿山部下,安史之亂末期,他投靠中央,得到極大的封賞。為儘快平定戰亂,恢復生產,朝廷表示對各藩鎮的罪行既往不咎。平息戰火後,河朔分三鎮,李寶臣為首任成德節度使。

李寶臣碑俗稱風動碑,全稱"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記載了李寶臣任節度使治成德期間高大上的作為。匡扶社稷、穩定河朔,為一功;內修仁政、治理滹沱,為一德。功德皆備,稱得上"成德"。其實此碑本就是為李寶臣歌功頌德之碑,李寶臣本非漢人,因此漢姓起得特別隨性,姓過"李、張、安史"種種。當地有個迷信的傳說,說風動碑是"風一吹,碑便動",即所謂的「風吹碑搖」說,這說當然不值得反駁了。比較靠譜的傳言是,此碑附近曾有一家風動院,碑俗稱因此得名,因諧音相同,另有"封凍碑"云云。其實無論哪個寶臣,過程如何眾說紛紜,最重要的是碑文本身。

風動碑的簡介是如此說的:此碑刻立於唐永泰二年(766年),王佑篆文,王世則書並篆額。碑身高4.81米,寬2.38米。主要記述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主政恆州九年的政績,碑陰三列為軍政官員題名。該碑書法遒勁瀟灑,刻工精良,為歷代書家、學者所稱道。200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動碑得了嚴重的風蝕,能辨認者千餘字。碑文主要記錄了李寶臣牧恆期間的豐功偉績,疏導滹沱、封徵不賦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擔任了中央的角色。李寶臣本一貳臣,卻獲贈"清河郡王"的美譽,由此可知,經安史之亂打擊後的唐帝國統治是多麼的無序。李寶臣初創的成德節度使極盛時囊括易定恆趙深冀滄若干州。河朔稱霸,聲勢極大。朝廷中人極力挑撥攛掇成德與魏博的矛盾,李寶臣對唐朝部分官員對他的怠慢深感不滿,又追憶起兔死狗烹、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幾家一起沆瀣一氣對抗中央朝廷。朝廷非常被動地選擇另類版推恩令。利用李寶臣舊屬的矛盾,分化削弱成德節度使的戶口領域。一分為三為:義務節度使,又名易定節度使;橫海節度使,又名滄景節度使;原成德軍僅轄恆趙深冀四州,即今天的石家莊大部、邢臺北、衡水西的一小部分。現在正定縣西城門西的成德大街就來源於此。雖然說地方的分裂使其不能造成對唐王朝的致命威脅,但同樣的難題是唐王朝並不能有效的控制地方上的一切,這算是一喜一悲的結果吧。

真書書法家之體風格迥異。虞世南的儒雅中和,歐陽詢的瘦硬險絕,顏真卿的蒼勁古拙,柳公權的遒勁骨堅,尤其是歐顏柳三體風格過於明顯,分別代表唐朝的初、中、晚三期,由於他們的技法過於具有代表性,因此被譽為楷法的極則。才被後世稱為楷書四大家中的其中三家。不過從河北省內現存的唐朝碑刻來看,風格似三者的並不多,真定風動碑自然也不例外。風動碑整體書風肆意灑脫而不逾矩不出格。整體字像更近褚遂良派系一步,只是比褚更加瀟灑和流暢。起、運、收筆的姿態較為多樣。

隸書被真書從漢字演變史的角度上代替,很多人認為是,楷書更能適應毛筆書寫的需要。由於大多數書法家的真書以露鋒起筆為主,之前的那些用筆技法,篆書的藏頭護尾、隸書的蠶頭雁尾,似乎顯得有些「多此一舉」,感覺有些「拖泥帶水」,少去了凌厲之感。當然這些書風的創造者並未與古人篆隸的寫法完全割裂,歐體的浮鵝勢(豎彎鉤)一般參照隸意而不出鉤趯。顏體變法後更是多參篆意,改行筆內斂於外拓。但點畫的觀感出現了非常大的改觀,比如湧現大量各式各樣的點(多數由隸書的短橫變化而來),鉤趯更是呈現出千變萬化,使各種書風產生無限的可能。

然而有些超一流書法家往往採用篆、隸、真三種正體字的糅雜技法,這方面以隋朝智永和唐朝褚遂良作為傑出代表。智勇和尚開三體之先河,隋唐時期書法家無不受其影響。虞世南,陸柬之,陸彥遠,張旭,褚遂良,顏真卿,懷素等等。由於褚遂良得到虞世南和歐陽詢的引薦,得以近水樓臺先得月地看到許多王羲之的真跡。由此形成他的用筆技法多變而不拘於一格,故有人感嘆道學褚遂良是走近王羲之的不二法門。誠然,褚並未形成歐顏柳趙各具風騷的書風,但他卻將其餘四人的用筆技法囊括其中。

風動碑的用筆充滿輕重緩急,字裡行間充分適應了筆鋒的粗細變化。起筆有五而收筆有三,尖峰一面起寫骨線,類似鐵線篆的技法;側縫兩面起切割紙面,形同歐體寫橫;側縫三面換採用行書筆意開局,產生遊絲牽連的效果;藏鋒一圈起筆,欲右、上先左、下;藏鋒兩圈起撥鐙法畫十字,形成蠶頭的節點效果。頓筆收圓尾,挫筆收斷尾,揭筆收尖尾。練一真書,實則習篆隸真三體。縱觀真書全篇,真有洋灑快意之感。

沒有風格的風格,是風動碑的藝術特色。也許這就是江湖中所傳的無招勝有招吧。

相關焦點

  • 【今日薦書】鄭文公碑《滎陽鄭文公之碑》
    《鄭文公碑》,全稱《滎陽鄭文公之碑》,又稱《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永平四年(511)立。
  • 元朝蘇天爵編《元文類》收錄《授時曆》作者許衡史料集萃之11—《真定路先聖廟碑》——富珠哩翀
    卷十九《碑文》:欽定四庫全書無標點版:《真定路先聖廟碑》——富珠哩翀初,鎮州置真定路,以中山、冀、晉、趙、深、蠡府、一州五土地人民,奉我睿宗、仁聖、景襄皇帝,顯懿莊聖皇后湯沐,首務立學養士,當是時也,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淵濳朔庭,聞鎮之學緩
  • 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
    「真書」一條云:「真書以平正為善, 此世俗之論, 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 無出鍾元常, 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 皆瀟灑縱橫, 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 而士大夫字書, 類有科舉習氣。顏魯公作《幹祿字書》, 是其證也。矧歐、虞、顏、柳, 前後相望, 故唐人下筆, 應規入矩, 無復魏、晉飄逸之氣。」
  • 魏碑國寶 | 皇帝東巡之碑
    二〇一二年四月一日,予攜恩師徐自強先生所賜楊守敬《水經註疏》,自京師獨往易縣,再訪北魏太武帝東巡碑,手拓殘石。訪貓兒嶺、畫貓兒巖,於口頭村備歷酈注御射三碑所立之處,慨善長妙筆撰記之不虛也。乃知魏世御射三碑皆同時所立,碑文亦同,唯行次稍異,皆在管頭、口頭二村水次也。口頭村在五回嶺下,村外水流淙潺,清明已過,宿冰未銷,古道幽邃,巖嶂逼天。予攀援榛莽,手發碑座於河沙之下,即酈注所謂御射第一石也。
  • 【拾●遺】邢臺市平鄉縣「北宋大觀聖作之碑 」
    此碑保存較好,刻工精良,在體量上僅次於趙州大觀聖作之碑,是研究北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及書法藝術的實物資料。平鄉設郡長達361年,歷史上著名的「鉅鹿之戰」就發生於此。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平鄉縣城由大老營遷於鉅鹿郡舊址(今平鄉鎮),並修建文廟儒學。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刻制大觀聖作之碑立於文廟。宋代「立於宮學、太學、闢雍以及各郡縣」的大觀聖作之碑國內現有多處遺存,其中尤以現存河北趙縣的趙州大觀聖作之碑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好。
  • 跟倪文東教授訪碑遊學(33)——山東篇之六:水牛山訪碑
    跟倪文東教授訪碑遊學(33)——山東篇之六:水牛山訪碑東汶上
  • 70餘件名碑名帖拓片驚豔亮相東莞三月坊
    展覽共展出70餘件名碑名帖拓片,其中包括《石門頌》《石門銘》《西狹頌》等難得一見的珍品。開幕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十餘名專家學者就展品及拓片文化展開研討交流。「嶺南金石藝術中心」收集整理嶺南文化遺產拓片能完美地展現漢唐名碑名帖的風採,展示漢唐金石之美,也是研究書法史珍貴的實物標本,對研究書法源流及時代風格演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可以補史料之不足,或糾其謬誤。
  • 麗華之嘆
    麗華這個名也是,會有女生叫,並不曉得「麗華」的講究。後來知道了麗華這個名是漂亮女孩的代名詞,源於兩千年前劉秀的「麗華之嘆」。劉秀,後漢的開國皇帝。做皇帝前,他先後找了兩個媳婦,一個南陽新野的陰麗華,一個真定藁城的郭聖通。陰麗華的家與劉秀的姐夫鄧晨家是親戚。在京城讀書的劉秀去新野看望姐姐,見到了陰麗華,女孩的美貌令劉秀刻骨銘心。
  • 冀州—九州之首 河北之源
    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後,重新劃分「九州」,冀為「九州之首」,河北省的簡稱「冀」便來源於此。自西漢起,冀州便為州、郡、縣三級治所,至今已有2200餘年建制史,現留有漢代古城遺址、諸候王古墓20餘處,漢獻文帝南巡碑等古碑刻107處。    冀州自古儒風昌盛、人傑地靈,「頭懸梁、自勤苦」的漢代大儒孫敬,東晉高僧釋道安,北燕國君馮跋、馮弘,北魏改革家馮太后等皆出於冀州。
  • 「景教碑」與梵蒂岡之緣報導之二:無愧天下第一碑
    中國綠髮會秘書長親手將天下第一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本捲軸,贈與天主教第266任教皇方濟各。一座高不過三米,寬不足一米的石碑,為何會有「天下第一碑」的美譽?中國綠髮會為何選擇此碑的拓本作為禮物贈與教皇方濟各?一時間,引起各方關注與猜測。
  • 冀州——九州之首 河北之源
    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後,重新劃分「九州」,冀為「九州之首」,河北省的簡稱「冀」便來源於此。自西漢起,冀州便為州、郡、縣三級治所,至今已有2200餘年建制史,現留有漢代古城遺址、諸候王古墓20餘處,漢獻文帝南巡碑等古碑刻107處。冀州自古儒風昌盛、人傑地靈,「頭懸梁、自勤苦」的漢代大儒孫敬,東晉高僧釋道安,北燕國君馮跋、馮弘,北魏改革家馮太后等皆出於冀州。先說「九州之首」。
  • 冀景濤:《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考
    碑高4.3米,寬1.1米,碑身四角各製作成6.5釐米寬的斜面,碑側寬31.5釐米,故當地群眾俗稱「八稜碑」。碑首為四螭垂幕式,中置一龕,供一坐佛,頭部已毀,現只留殘軀。龕右刻「皇帝供養」,龕左之字已滅不可識。龕下部有殘字數行「大像主光業寺  僧 慧超 為  皇帝 皇后師 僧父母  法  唐生」,佛龕下為主碑。佛龕下正中行書三行,每行四字 「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
  • 「我的家鄉在河北」特別節目 | 九州之首 河北之源——冀州
    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後,重新劃分「九州」,冀為「九州之首」,河北省的簡稱「冀」便來源於此。自西漢起,冀州便為州、郡、縣三級治所,至今已有2200餘年建制史,現留有漢代古城遺址、諸候王古墓20餘處,漢獻文帝南巡碑等古碑刻107處。冀州自古儒風昌盛、人傑地靈,「頭懸梁、自勤苦」的漢代大儒孫敬,東晉高僧釋道安,北燕國君馮跋、馮弘,北魏改革家馮太后等皆出於冀州。先說「九州之首」。
  • 書法隨筆之廿二:《顏家廟碑》裡說了些什麼?
    ,此碑是顏真卿為父親顏惟貞鐫立,篆書名家李陽冰篆額。顏之推以《顏氏家訓》聞名,此書包羅萬象,既講了立身治家、飲饌養生、婚喪嫁娶的經驗,也有諸多學術心得分享,比如書證、音辭、「雜藝」等等,這不僅表明顏之推學識淵博,更昭示了顏家的「家學」。《顏家廟碑》中追溯至三國時仕魏的先祖顏公若,說他「精《韓詩》、《禮》、《易》、《尚書》,學者宗之」。
  • 陳啟壯:論張裕釗「外方內圓」之碑骨帖姿
    縱觀張裕釗書風的特徵,最具辨識度的「外方內圓」,雖然,被大眾津津樂道,然而,單純從技法層面去解讀「外方內圓」,既片面,也是缺乏學術深度。張裕釗「外方內圓」的形成,最初帶有偶發性質,隨著年齡增長,他得到了強化和升華,「外方內圓」也從單一的技法演變成一種「碑骨、帖姿」的理念。那麼,筆者從筆法、結體、章法等要素中,論述張裕釗書法之「碑骨、帖姿」的理念。
  • 第108篇.陝西遊記(八)西安碑林博物館之書法名碑
    這七間展室中,除第一間展室為開成石經的專展外,其他六間展室分別展出各朝代的書法名碑,當你在這些碑石中間徜徉,中國歷史上那些如雷貫耳的書法大家王羲之、張旭、柳公權、褚遂良、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真跡一一呈現,讓你在一飽眼福的同時,也與這些書法名家有了一次次深刻的神交。
  • 唐代最強藩鎮,蒙元雜劇之都,多次被團滅卻總能涅槃重生
    四百年來,幽雲十六州這塊困擾中原政權的心病雖然解決,然而來自草原民族的威脅遠未消除,真定城所擔負的防衛責任也遠未消失。元代的真定路在明代改為真定府,領五州十一縣。洪武三年(1370年)設置真定衛,作為真定、保定兩府駐軍的最高指揮機構。明宣德五年(1430年)又將神武右衛從西安移駐真定府。真定衛和神武右衛的指揮使司都設在真定城內。
  • 「太昊伏羲氏之陵」碑考辨
    而太昊陵廟最神聖的地方莫過於太昊伏羲氏之陵。所有到此者皆頂禮膜拜。拜謁畢,都要情不自禁地觀瞻聳立於陵前的墓碑。由於該墓碑年代久遠,碑面斑駁,字跡模糊,常使拜謁者嘆惋。該碑沒有題跋,沒有落款,中間的「太昊伏羲氏之」六個字尚可以辨認,後一個字是「陵」、是「隴」、是「墓」、是「莫」,已爭論了多少年,並有傳說種種,很多年來一直是個謎。   關於該碑的年代。
  • 武則天「無字碑」,世界之謎!
    乾陵無字碑,為武則天所立。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區西北方五十公裡處的乾陵。這座無字碑歷來聞名遐邇。
  • 倉頡神社活動考察之碑銘所見倉頡神
    清道光十二年《聖廟記地暨經稅碑》共載首事人十人,未見有關會長的記載。但所載之地畝及經稅管理,屬神社組織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神社管理乃會長主要職責,所以碑載首事人,實際也是神社會長。碑中「兩會收稅之人,即屬清明接賽之人,隨社輪流」一語可以看出,此時的神社活動已經打破以往合力賽社之制,開始輪流舉辦。實際上,時間久了,每年兩次的神社活動已成為周邊百姓一個很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