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8日晚,蘇聯海軍波羅的海艦隊1135型「警戒」號(959)大型反潛艦,在副艦長薩布林率領下擅自起錨準備叛逃瑞典。在此之前薩布林少校指揮同夥武裝奪船,將艦長及部分反對軍官軟禁,然後在其他軍官放任下指揮不知情水兵開始了叛逃之路。
空軍第668轟炸航空兵團9號凌晨3點才接到命令,大致通報了位置並要求對該艦進行毀滅性打擊,於是本文主角雅克-28快速出擊。由於天氣惡劣首次出擊誤炸自家一艘貨船,為避免「警戒」號駛出攻擊範圍該團全體18架雅克-28二次出擊,大撒網式搜索下終於找到目標命中一枚炸彈成功截停該艦。
這次行動也成了雅克-28轟炸機服役生涯中唯一一次參與的實戰,當然不論是設計師還是空軍絕對沒想到,雅克-28第一戰居然是轟炸自家軍艦。雖然實戰表現相當一般(下文有分析),但至少制止了叛逃行為也算是功得圓滿,以此為背景詳述雅克-28是如何成就「空中多面手」的稱謂。
研製背景
二戰結束,美蘇對峙下的冷戰格局突顯,這一時期跨時代改變來自核武器和噴氣式發動機的成熟應用。兩者結合下攜帶核彈的戰略轟炸機發展迅猛,戰略核威懾就此展開,一路走過了B-29對決圖-4、圖-16對決B-47、圖-22對決B-58等互爭長短的進程。隨著轟炸機各方面性能發展突飛猛進,高射炮顯得無能為力、防空飛彈又不成熟、腿短的戰鬥機更是達不到遠程攔截標準,於是大家紛紛開啟第一代大型截擊機研製,目的就\是將對手攔截在國土之外。
以蘇聯為例,此時實力還算雄厚的雅克夫設計局推出了雅克-25全天候截擊機,中單後掠翼布局、雙座雙發噴氣式截擊機。雖然還是一款亞音速機型,但設計方面還是有一些亮點:自行車式起落架、蘇聯第一款裝備雷達戰鬥機(安裝「獵鷹」雷達)。最大飛行速度109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4000米、航程2730千米,這種性能水平在它服役的50年代初期相當不錯。
標誌性的圓腦袋,被稱之為「手電筒」到是很符合它的搜索截擊定位。
蘇聯大縱深戰術理論在冷戰期間得以延續,華約集團預設戰區集中在西歐,通過大規模空中不間斷打擊保障坦克集群快速推進是核心。不過到了50年代中後期以美國「奈基」為主的防空系統,給以伊爾-28為代表的亞音速戰術轟炸機突防帶來極大障礙,因此在雅克-25基礎上蘇聯開始研製性能更強的雅克-28超音速戰術轟炸/截擊機。
研製歷程
1956年,蘇聯部長會議及航空工業部發布指令,要求雅克夫設計局研製一款高空超音速戰術轟炸機。性能要求如下:採用R-11-300加力渦噴發動機(軍用推力3900千克、加力推力530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1300千米/小時(加力下1600千米/小時)、最大飛行高度17000米、正常載彈量1.2噸(最大載彈量可達3噸以航程為代價),最大起飛重量13噸。不過最重要的航程居然沒有做任何要求,怎麼看怎麼怪,項目編號為雅克-129參考原型是雅克-26(雅克-25的超音速驗證型)。
有了早前尖頭超音速雅克-26研製經驗,對於幾乎同樣布局的雅克-129來說似乎需要改動不大,但實際情況是發動機的差別導致兩者還是有所變動。由於採用了R-11-300發動機,相比雅克-26上使用的RD-9F不僅動力更強、個頭也更大。為確保發動機有安全的離地距離,雅克-129將原來的中單翼改為上單翼布局,機翼中線後掠達45度。
上單翼布局的好處就是可以減少吸入異物風險,同時機體升高還可以攜帶更多彈藥,比如外掛的魚雷等。
大家注意兩者區別,雅克-129採用上單翼布局,同時發動機艙明顯比雅克-26要長。
雅克夫設計局提供了三架原型機,前兩架直接在雅克-26基礎上進行改裝,1958年3月5日首飛並在試飛期間編號改為雅克-28(首架原型機改名雅克-28-1)。雅克-28-1安裝了升級版R-11A-300發動機(後續主要用於米格-21F),進氣道截面為橢圓形,採用固定式激波錐,叉形設計的空速管也是比較少見。試飛中武器載荷達到1.2噸,最大飛行速度1500千米/小時,最大升限16300米。
由於飛行測試過程發現航向穩定性不佳,因此機體又進行了微調,機翼內側加裝一對導流片,機尾下方增加一對外八字腹鰭,翼展增長翼尖超出輔助支撐輪外側。以雅克-26和生產型雅克-28B直觀對比,整體外形看起來好像差不多,實際除主機身外很多細節方面都有所變化。
同角度照片不好找只能提前劇透,以機腹加裝了RBP-3轟炸雷達的生產型雅克-28B作對比,兩者差別一目了然。
雅克-28-2原型機也緊隨其後開始改裝,發動機換成R-11AF-300發動機(加力推力5750千克),隨著發動機推力增加進氣道做了調整。發動機短艙也隨之縮短,為了提升機體結構強度將機翼內側鋁蒙皮改為銅質。
雅克-28-2原型機首先進行掛彈飛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掛載1.5噸彈藥時海平面最大飛行速度950千米/小時,1萬米高度以上可以達到1400千米/小時。超音速實彈轟炸測試進行了兩次,第一次飛機出現故障帶彈返回,第二次爬升到12000米高度進入轟炸航線順利完成炸彈投擲。
隨後改裝的雅克-28-3原型機差異不大,同樣進行了各類飛行測試,在國家驗收實驗完成後軍方對於這款機型十分滿意。時不我待空軍現實的需求更加迫切,1960年雅克-28轟炸機順利獲批量產,生產型號為雅克-28B。
雅克-28B配套RBP-3雷達,安裝在機身下方由一個整流罩遮擋,實現了全氣象、全天候條件下打擊能力。為提高航程兩側機翼還各自攜帶一個1000升副油箱,機身前方右側安裝一門NR-23機炮(後期改用GSh-23Ya雙管機炮),機尾加裝自動減速傘,後機身安裝兩個SPRD-118助推起飛火箭。這一時期的中大型轟炸機都有類似裝備,主要是發動機不給力再加上起飛重量不低,包括美國B-47、蘇聯圖-22等。
雅克-28B的超音速飛行能力受到高度限制,8000米以下無法超音速飛行,12000米以上高度可以達到1900千米/小時的最大飛行速度。實用升限16200米,內油航程1950千米,加掛副油箱情況下可以達到2630千米,配套發動機持續改進加力推力增加到6050千克。
1961年,圖西諾航空節雅克-28B首次公開亮相,9架雅克-28B編隊以900千米/小時的速度低空通場。冷戰期間這樣的套路蘇聯用的最頻繁,每年各類航展總是秀實力的好機會(鼓舞民眾、適當欺騙西方),西方各國也以航展為收集情報來源各取所需。可能是這次對於雅克-28B的出現毫無預警,同場圖-22「眼罩」超音速轟炸機也是第一次公開亮相,大受刺激的北約乾脆給了個「陰謀家」的綽號。
後續改型
雅克-28B順利入役後還有多種改型,包括加裝了數據鏈、地形測繪/轟炸瞄準雷達的雅克-28L/I型,以及回歸主業的雅克-28P全天候截擊型。另外還有雅克-28R偵察型、雅克-28PP電子戰型、雅克-28N防空壓制型、雅克-28U教練型等,以主力機型為例進行解讀。
雅克-28L「陰謀家-B」型,1960年雅克-28L實現首飛,將轟炸雷達改裝為DBS-2S「荷花」數據鏈系統。該系統包括兩個機動地面控制/控測站,通過三角測量法計算目標位置,可以引導雅克-28L實現全天候精確轟炸。不過問題是這種數據鏈系統極易受電子幹擾,同時達不到理想狀態下50米的誤差精度。
雅克-28L換裝推力更大的R-11AF2-300發動機(加力推力6200千克),發動機噴管也改為可調節軸對稱收斂擴散噴口。機頭玻璃整流罩微調飛行員視野更加開闊,攜帶副油箱加大到1050升,機炮也改為雙管Gsh-23Ya機炮。因數據鏈系統操作複雜且不可靠,雅克-28L型實際總產量為111架。
雅克-28I「陰謀家-C」型,其實換湯不換藥,只不過為了雙保險以防L型被推翻沒有候選機型,I型加裝了「早期」-2轟炸雷達。這比B型RPB-3雷達探測距離更遠、解析度更高,再加上OPB-16光學轟炸瞄準具以及AP-28K自動駕駛儀,全天候條件使用甚至可以發現坦克裝甲車輛類移動目標,打擊效率更高。
雅克-28I海平面最大飛行速度900千米/小時,高空最大飛行速度180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4500米,高空帶副油箱航程2290千米。相對L型基本不受外界幹擾,性能方面自然更強,總產量223架。
雅克-28P全天候截擊型,然後繞了一圈後又回歸到雅克-25截擊機的本質。1964年雅克-28P進入國土防空軍服役,但它的保密程度更高,1967年才公開亮相北約綽號「火把」。
雅克-28P外觀最大變化採用具備複式操縱系統的串列雙座布局,機身下方轟炸雷達及機內彈艙移除,機頭安裝一部「鷹-D」火控雷達。雅克-28P有多種掛架設計方案:早期型標配兩個外掛架,還測試過在發動機艙內側增加兩個掛架(由於發射煙霧被發動機吸入放棄),後期型號在發動機艙外側增至四個。
雅克-28P主要掛載兩枚R-8/AA-3空空飛彈(半主動雷達/紅外製導),兩枚K-13/AA-2空空飛彈(紅外製導)。和圖-128作戰方式相同找到目標發射完飛彈就跑,如果被追上只能以兩枚近距格鬥彈自保,不過以雅克-28P這種機動性碰上戰鬥機基本只能挨打。
雅克-28P後期標準版外側四掛架,為改善氣動性能,機頭也設計的更尖更長。最大飛行速度1840千米/小時,最大升限16000米,航程2150千米,整個P型總產量435架。
雅克-28U雙座教練型,一如蘇式教練機型醜陋的造型特徵,U型整體布局和B型類似。採用不透明機鼻(取消機炮和雷達),取消投彈手艙切換成機鼻教官艙鉸接式座艙蓋向右開啟,彈艙用於增加燃油提高滯空時間。雅克-28U教練型總產量183架,和各個變型生產數量想比教練型比率很高,這也是該機不好操作的具體表現。
雅克-28U教練型,注意滑軌式座艙蓋以及向右開啟的教官艙蓋。
不看正面看側面雙座型風格還是可以接受,為了保持大家愉悅的閱讀心情,正面照就不發了。
服役實戰
服役之後的雅克-28唯一參與的實戰就是文章開頭那一幕,參與攔截的第668團裝備了雅克-28I及L型,L型配套「荷花」數據鏈系統還承擔起目標再偵察任務。蘇聯對於雅克-28轟炸機戰術要求是這樣的:飛機以離地500米高度、270度角標準轉彎進行轟炸攻擊,套用了二戰風格的水平轟炸模式。
第一波打擊由兩架雅克-28組成,套用最標準的戰術理論最先進的偵察定位系統,結果是誤傷一艘蘇聯貨輪,除了賠付維修費外還得附帶贈送伏特加消氣。
第二波打擊全團18架雅克-28傾巢出動,有了第一波的經驗再加上天氣情況並不好,因此將500米高度標準切換為200米超低空轟炸。雜亂無章的空中打擊最終命中一枚250千克炸彈,由於叛逃戰艦並未開火打活靶這次攔截以人員零傷亡結束,不過通過攔截行動顯露出雅克-28並不如宣傳的數據那麼實用。
結語
雅克-28定位有點尷尬,入役後將平直翼亞音速的圖-28戰術轟炸機直接替換,但這並不代表它的性能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早期超音速設計機型一般都採用薄機翼,機翼強度承重有限主起落架採用自行車式+輔助輪布局,比如:B-47、B-52、米亞-4、M-50等機型。雅克-28同樣採用這種布局,問題是這款尺寸明顯不大機型還有轟炸、截擊的不同定位,導致載彈量不足裝彈也很費勁,空中機動能力就只能乞求別碰上戰鬥機。
雅克-28的服役使空軍超音速打擊能力得以快速實現,但航程太短,而且早期發動機可靠性較差,超音速飛行能力也較老式戰機操作、維護更加複雜。由此造成的人為飛行事故很多,雖然後續開發出雅克-28U教練型以及更加穩定的發動機,但現實中飛行員並不買帳對該機型評價不高。
雅克-28轟炸型號在70年代中期被蘇-24取而代之,至於R偵察型和PP電子幹擾型則一直用到上世紀90年代。創新不足的雅克夫設計局在下代截擊機中敗於蘇-15,接下來在三代機項目中又被踢出局,自此雅克-28慢慢淡出了大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