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糕做粿年味濃

2021-02-27 永春鄉土文學

自古以來,閩南就有過年時「蒸糕做粿」的習俗。閩南有「蒸糕做粿『發』新年」的俗語。「糕」指的是碗糕,「粿」則指的是甜粿,都是用米漿做出的點心。

臨近春節,蒸糕做粿,年味漸濃,家家戶戶都在抓緊置辦年貨,有「笑得燦爛」的碗糕,也有飽滿圓潤的甜粿、軟糯甜香的「龜粿」,借這些蘊含祝福的美食,為節日增添幾分喜氣,添加濃鬱的古早「年味」。

每年農曆臘月廿三前夕,家家戶戶便開始「蒸糕做粿」。民間相傳,小年夜祭灶時,擺上糕粿,讓灶王爺品嘗,當他吃過了甜滋滋的蒸糕、甜粿,嘴上抹了甜味,在返回天庭時,便會在玉皇大帝前多多美言。由此,便會為人間帶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

每回,女主人總是從前一天傍晚便著手為隔天的碗糕製作做準備,先將米加水細細地磨成米漿,接著放進盆中浸泡發酵,通常需要花上24個小時。如果發酵時間不足,碗糕的表面不會開裂,有的甚至膠黏得剝不開,如此便會影響美觀。直至隔日清晨,將發酵好的米漿取出,把定量的白糖加入其中。隨後用棒子順時針攪拌,直到米漿呈現如酸奶般的濃稠狀,才將其一一裝入容器中入鍋蒸熟。火候也是做出好吃碗糕的「秘方」,特別是前面15分鐘,火要開到最旺,才能蒸出「哈哈大笑」的漂亮碗糕,而且口感也會變得綿密又有嚼勁。

碗糕「笑」得很好看,這裡「笑」指的是蒸時發酵膨脹,高出碗面,並裂開成笑狀,寓意「發財、發福、發家」,以此寄託心中美好的祝願。

眾多「粿類」美食中,泉州人俗稱「龜粿」的糯米點心尤為有趣,其扁圓外觀,乍一看頗像一個白色的龜殼子。自古以來,龜是長壽的代表,寓意福壽安康,因此,許多泉州人也將「龜粿」視為過年餐桌上的「吉祥物」。它的內餡,雖有鹹甜之別,但都以小黃豆製成。「龜粿」的內餡講究綿滑,入口即化才好。而趁著出鍋後,「龜粿」皮仍較軟,可在上面按上一個烏龜的印子,再點上一個小紅印,這才算做成一個地道的「龜粿」。

小時候過節,除了能穿新衣,跟著大人蒸糕做粿,是最為快樂的時光。灶腳(廚房)裡的大蒸籠冒著熱氣,長輩將做好的糕點摞得高高的,你一邊打下手,一邊嘴饞地等著糕點出籠嘗上一口。大人看我那饞樣,等糕不燙了就為我切下一塊,當熱騰騰香噴噴的糕點吃到嘴裡的時候,那種滿足感是從心裡滋長出來的,現在想起來還忍不住地咂了一下舌頭。 

有時候蒸糕要一直蒸到半夜。廚房裡早已經是霧氣縈繞,淡淡的燈光被霧氣包圍著,滿屋子的香味往外跑。一家人圍在大土灶的旁邊,笑意在臉上慢慢展開,卻緘著口,只讓時光在氤氳煙氣中流淌。

新春迎客,若無暇下廚烹煮,一塊如巴掌般大小的包餡甜粿,便能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嘗到傳統甜粿的美味。一杯清茶搭配一塊包餡甜粿,便可與親朋圍坐在一起,一邊「吃甜」一邊話家常,讓時光在指縫間慢慢流逝,豈不愜意?

相關焦點

  • 粿飄香 年味濃
    對於潮州人來說,有了飄香的粿品才更有年味。粿品店內,紅桃粿、鼠曲粿、發粿等粿品一應俱全,市民爭相購買,生意火爆。買紅桃粿,過年可以用。景山市場附近的這兩家粿品店裡,同樣一派忙碌景象,大家分工合作,飄香的紅桃粿、鼠曲粿陸續出爐。
  • 棉湖粉粿:滑嫩鮮香潮味濃
    在潮汕,有各種各樣的粿品,如香脆的韭菜粿、晶瑩的無米粿、甜蜜的豆沙粿、富有野趣的鼠曲粿等。在眾多美味粿品中,粉粿以其軟韌滑嫩、鮮甜香美的口感而受到人們的喜愛。「粉粿」雖名為粿,但形卻似雞冠餃形,由於它的皮是用澄面或薯粉所做,故蒸熟後晶瑩透明,紅紅綠綠的粿餡分明可見,十分惹人喜愛。
  • 潮汕粉粿:滑嫩鮮香潮味濃
    在潮汕,有各種各樣的粿品,如香脆的韭菜粿、晶瑩的無米粿、甜蜜的豆沙粿、富有野趣的鼠曲粿等。潮汕的粿品不僅僅是美味小吃的代表,更是潮汕美食、祭祀等多項傳統文化的集結。   各種各樣的粿品,除了有著各種各樣的味道之外,其身上還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意義。比如過年過節或是祭祖時,人們就會做紅桃粿;清明到了,人們會做樸籽粿;過年或是有喜事時,人們就會做甜粿。
  • 寧化客家小吃茸菇粿,上央視了!
    仲春,陽曆四月;閩西北客家祖地寧化一帶,延續著做茸菇粿的習俗。習俗源自傳統民俗——「春社」,春回大地之際,祭祀土地,祈願子孫興旺、福澤綿長。茸菇草,學名鼠麴草,又名清明菜、絨毛草等,製作茸菇粿,要把茸菇草洗淨、焯水,粳米和糯米磨成米屑,與茸菇草碎拌,捏餅握丸,上鍋蒸,可鹹、可甜、也可清香味。
  • 美食探訪 鼠殼粿,鼠殼做的粿?!
    ▲這個就是鼠殼草了 鼠殼草分為小米種和大米中,小米種比較小株,做出來的粿皮更有韌性,所以潮汕人家喜歡選用小米種來做鼠殼粿。但鼠殼粿是個例外,因為所用的原料鼠殼草具有去瘀,調和胃氣作用,所以對於腸胃不好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食物。 那這樣的一種植物,到底是怎麼做成一個個的鼠殼粿呢?因為從小到大過年的時候經常跟著奶奶一起做鼠殼粿,所以我在這裡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鼠殼粿的流程
  • 粿小匠 | 學做潮汕粿肉!
    潮式炸粿肉作為一道潮汕傳統的家常類菜餚,經歷了歲月的沉澱,依舊散發其獨特的魅力。這道菜似乎已經成了過節的標配。逢年過節,幾乎每個潮汕家庭都自己做粿肉卷。潮式炸粿肉是家宴上可口的傳統小食,也是絕妙的茶配。其製作方法相對簡單,易上手。各個地方的粿肉因其材料和做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 棉湖粉粿:滑嫩鮮香潮味濃,好吃到你停不下來!
    「粉粿」雖名為粿,但形卻似雞冠餃形,由於它的皮是用澄面或薯粉所做,故蒸熟後晶瑩透明,紅紅綠綠的粿餡分明可見,十分惹人喜愛。比如過年過節或是祭祖時,人們就會做紅桃粿;清明到了,人們會做樸籽粿;過年或是有喜事時,人們就會做甜粿。而有一種粿,過年過節人們會用來做祭祀貢品;宴請賓客時,人們會用它來當一道傳統佳餚;作為潮汕知名的特色小吃,在街頭巷尾的小店中,都有它地道的味道。這,就是深受潮汕人民喜愛的粉粿。近日,小編來到揭西棉湖中心市場旁的老街,探訪傳統地道的潮汕粉粿。
  • 阿嬤做的糯米粿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閩南農村還不富裕,逢年過節才會做些糕點,成了我們這些嘴饞孩子最稀罕的東西。阿嬤很會做糯米粿,讓我至今依然深深地懷念糯米粿的軟糯香甜。已經年邁的阿嬤,逢年過節就會在灶臺前忙碌,給我們做糯米粿。記得一年中阿嬤要做兩次糯米粿。阿嬤做的糯米粿的糯米、花生、芝麻都是自家種的,紅糖也是當地的糖廠生產的。做糯米粿得在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浸泡糯米,第二天到村口用石磨推出米漿,潔白的米漿一點一點地流進鋪好白布的桶裡,再用白布將磨好的米漿包紮起來,吊在桶裡濾出多餘水分。
  • 想起蒸糕,就想起我的祖父……
    年的豐稔,年的溫暖,在糯米的香氣和灶膛裡輕輕噼啪的柴火聲中開始了。家鄉人過年都要蒸糕,家鄉的年糕特別大,所以蒸糕不是件容易的事。每逢蒸糕時,幾乎全家人都要動手;家人少的,鄰居來幫忙,或者兩三家合在一起蒸。配製原料是女人的活,提前幾天就動手了。糯米和粳米講究比例,浸米的「水頭」長短也有講究,水頭長的,磨出的粉細,蒸出的糕就糯。
  • 南澳年味 | 鼠殼粿,有故事的粿,家的味道~
    每個人都有一個阿嬤,她守護著你的童年,她可能比你的父母還疼愛你;她懂得特別多,她會做各種家常菜和雜鹹、各種粿;她喜歡潮劇、總是很虔誠的拜神、喜歡嘮叨我們多穿件衣服;很多人小時候都是她帶著的,記得喜顛時甲阿嬤,甜甜坐在門腳口哦古,記得喜顛時細,阿嬤擔,食大著愛聽話莫除人;鼠殼粿是潮汕過年的獨特的年味,潮汕歸鄉遊子回家必吃的菜品
  • 【上海年俗文化】桶蒸糕 打年糕 焋糕
    迎新吃糕也是上海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飲食文化。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上海年俗中的三「糕」——桶蒸糕、打年糕、焋(zhuàng)糕。桶蒸糕是閔行顓橋地區的傳統年俗小吃,名列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桶蒸糕由大米和糯米混合磨粉製成,用專門的杉木桶作為蒸具,蒸好後呈直徑三十釐米、厚十多釐米的圓筒形。俗語云:「有錢沒錢,蒸糕過年。」因「糕」「高」同音,年糕寓意美好。如果要選取上海最具代表性的過年食俗,年糕當仁不讓。上海各地摶粉打年糕習俗略有區別,以崇明年糕最為有名。
  • 上海年俗文化 | 桶蒸糕&打年糕&焋糕
    迎新吃糕也是上海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飲食文化。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上海年俗中的三「糕」——桶蒸糕、打年糕、焋(zhuàng)糕。桶蒸糕是閔行顓橋地區的傳統年俗小吃,名列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桶蒸糕由大米和糯米混合磨粉製成,用專門的杉木桶作為蒸具,蒸好後呈直徑三十釐米、厚十多釐米的圓筒形。俗語云:「有錢沒錢,蒸糕過年。」因「糕」「高」同音,年糕寓意美好。如果要選取上海最具代表性的過年食俗,年糕當仁不讓。上海各地摶粉打年糕習俗略有區別,以崇明年糕最為有名。
  • 南方,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日常粿:一天不吃想得慌 經過千百年發展,「粿」成為一個五彩繽紛的大家族:主料除了大米,還包括以薯類、芋類製成的食物,平時食用的有主食、有點心,最耗時費力的「粿」,直到年節時才會出現。
  • 有一種粿,叫阿嬤做的紅桃粿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逢年過節阿嫲總是會做上許多紅桃粿。
  • 閩南夜話 | 阿嬤做的糯米粿
    阿嬤做的糯米粿作者/林秀藝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閩南農村還不太富裕,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才會做些糕點,成了我們這些饞嘴孩子最稀罕的東西。阿嬤很會做糯米粿,我至今依然深深地懷念糯米粿的軟糯香甜。
  • 舌尖上的揭陽 潮汕粉米果,滑嫩鮮香潮味濃
    知揭陽大小事,玩轉揭陽於掌心新聞時事、風俗文化、美食娛樂、打折促銷潮汕粉米果,滑嫩鮮香潮味濃來源 | 揭陽日報網比如過年過節或是祭祖時,人們就會做紅桃粿;清明到了,人們會做樸籽粿;過年或是有喜事時,人們就會做甜粿.而有一種粿,過年過節人們會用來做祭祀貢品;宴請賓客時,人們會用它來當一道傳統佳餚;作為潮汕知名的特色小吃,在街頭巷尾的小店中,都有它地道的味道。
  • 潮汕,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牛肉炒粿條粿條不分早中晚,尤其在福建,潮汕等吃粿大區,24小時都可能遇見賣粿條的檔口。    鹹水粿在上饒、潮汕,是孩子放學後校門口的零食扛把子、大叔們飲茶吹水時的好搭子。▲潮汕地區的「鹹水粿"    潮汕流行在夏天吃草粿,到了浙南、江西、寶島臺灣叫仙草凍或燒仙草,在客家人聚居區又叫仙人粄,在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叫仙草粿。草粿在製作中需要加入米漿,所以稱為「粿」並無毛病。
  • 老故事 | 開了30年的炒粿店,曾經賣著13種少有的粿.
    我在這裡做了快30年咯,以前啊,就在這裡擺攤啊,後來就開店了」阿伯人很好,即使再忙,也是有問必答。阿伯說基本上7點就起來做了,店裡的每一份粿都是自己做的,也基本上不過夜,食物嘛,新鮮與否大家都是知道的,30年的歲月裡面,以前的人們沒有網際網路,所謂的美食,大部分都是口口相傳來的。
  • 河口小吃:燈盞粿與麻餈粿
    做粿做粿粿餡       燈盞粿是河口名小吃。關於鉛山人做稞(包括燈盞粿)的起源傳說,大多認為是為了祭神。較有說服力的是,民間俗話中把小孩生病稱之為「做粿」。「做粿」的目的是「請夜菩薩」。 浸脹白糯米,水洗筲箕宓。
  • 「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魚粿牛肉粿」——潮汕粿大全
    而這一切要源於:早先潮汕先民從中原地區遷至潮汕地區,由於祭祖先需要用麵食來做果品,然而南方不產小麥,故以米食做果品,這才有了「粿」。潮汕民間千家萬戶的家庭婦女都會做粿,製作的每道工序都是精細又細,就連木雕模子都刻製得如此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