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閩南就有過年時「蒸糕做粿」的習俗。閩南有「蒸糕做粿『發』新年」的俗語。「糕」指的是碗糕,「粿」則指的是甜粿,都是用米漿做出的點心。
臨近春節,蒸糕做粿,年味漸濃,家家戶戶都在抓緊置辦年貨,有「笑得燦爛」的碗糕,也有飽滿圓潤的甜粿、軟糯甜香的「龜粿」,借這些蘊含祝福的美食,為節日增添幾分喜氣,添加濃鬱的古早「年味」。
每年農曆臘月廿三前夕,家家戶戶便開始「蒸糕做粿」。民間相傳,小年夜祭灶時,擺上糕粿,讓灶王爺品嘗,當他吃過了甜滋滋的蒸糕、甜粿,嘴上抹了甜味,在返回天庭時,便會在玉皇大帝前多多美言。由此,便會為人間帶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
每回,女主人總是從前一天傍晚便著手為隔天的碗糕製作做準備,先將米加水細細地磨成米漿,接著放進盆中浸泡發酵,通常需要花上24個小時。如果發酵時間不足,碗糕的表面不會開裂,有的甚至膠黏得剝不開,如此便會影響美觀。直至隔日清晨,將發酵好的米漿取出,把定量的白糖加入其中。隨後用棒子順時針攪拌,直到米漿呈現如酸奶般的濃稠狀,才將其一一裝入容器中入鍋蒸熟。火候也是做出好吃碗糕的「秘方」,特別是前面15分鐘,火要開到最旺,才能蒸出「哈哈大笑」的漂亮碗糕,而且口感也會變得綿密又有嚼勁。
碗糕「笑」得很好看,這裡「笑」指的是蒸時發酵膨脹,高出碗面,並裂開成笑狀,寓意「發財、發福、發家」,以此寄託心中美好的祝願。
眾多「粿類」美食中,泉州人俗稱「龜粿」的糯米點心尤為有趣,其扁圓外觀,乍一看頗像一個白色的龜殼子。自古以來,龜是長壽的代表,寓意福壽安康,因此,許多泉州人也將「龜粿」視為過年餐桌上的「吉祥物」。它的內餡,雖有鹹甜之別,但都以小黃豆製成。「龜粿」的內餡講究綿滑,入口即化才好。而趁著出鍋後,「龜粿」皮仍較軟,可在上面按上一個烏龜的印子,再點上一個小紅印,這才算做成一個地道的「龜粿」。
小時候過節,除了能穿新衣,跟著大人蒸糕做粿,是最為快樂的時光。灶腳(廚房)裡的大蒸籠冒著熱氣,長輩將做好的糕點摞得高高的,你一邊打下手,一邊嘴饞地等著糕點出籠嘗上一口。大人看我那饞樣,等糕不燙了就為我切下一塊,當熱騰騰香噴噴的糕點吃到嘴裡的時候,那種滿足感是從心裡滋長出來的,現在想起來還忍不住地咂了一下舌頭。
有時候蒸糕要一直蒸到半夜。廚房裡早已經是霧氣縈繞,淡淡的燈光被霧氣包圍著,滿屋子的香味往外跑。一家人圍在大土灶的旁邊,笑意在臉上慢慢展開,卻緘著口,只讓時光在氤氳煙氣中流淌。
新春迎客,若無暇下廚烹煮,一塊如巴掌般大小的包餡甜粿,便能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嘗到傳統甜粿的美味。一杯清茶搭配一塊包餡甜粿,便可與親朋圍坐在一起,一邊「吃甜」一邊話家常,讓時光在指縫間慢慢流逝,豈不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