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語的好處——自我對話增強認知能力

2020-12-26 老鐵一起嗨

研究表明,自我對話可能幫助你的大腦表現更好。

發表於2000年美國《心理學學報》的一項研究,要求參與者閱讀說明,然後執行相應的任務。

一部分參與者默默地閱讀說明,另一部分參與者則大聲朗讀。

研究人員隨後測量了注意力和任務表現。

結果顯示,大聲朗讀有助於保持注意力集中和提高表現。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瑪麗-貝法指出,

「當大腦沒有遊移時,大聲說話實際上可能是高認知功能的標誌。比起精神疾病,它能讓智力更有能力。迷失在自己內心世界中的瘋狂科學家自言自語的刻板形象,可能反映了一個天才的現實,他利用一切手段來增加自己的智力。」

在一項研究當參與者通過說話時,他們完成任務的速度更快,這表明視覺處理能力有所提高。

附加研究驗證了上述結果。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別擔心,這是一種創造性的說話遊戲,好處多多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自言自語的情況呢?這是孩子的成長特點導致的,3歲左右的孩子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語言也是自我中心語言,但是因為孩子認知水平有限,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沒有達到一定水平,就會表現出自言自語的情況。
  • 男生和女生誰比較容易自言自語?
    三到四歲的小孩子最喜歡自言自語,他們看到什麼東西都會說出來。把心理所想的說出來,心理學稱作有聲思考。最常見的狀況就是你要小朋友安靜地玩,不過一陣子他就會開始自言自語,看到東西會說:「汽車、小狗、貓貓……等等」在七歲或是上學的時候自言自語的狀況會慢慢地減少或是消失,撇除精神疾病所造成的現象與自己對話是非常正常,非常常見的。
  • 發現孩子一個人「自言自語」?家長別擔心,或許這不是一件壞事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自言自語的行為,被叫做「失語」,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維果茨基和皮亞傑等人,都對此做過研究分析。為什麼孩子會變得自言自語呢?根據維果茨基的研究可以發現,兒童自言自語的最初目的是自我規範、與自己溝通,或引導自己的思考過程及行動。
  • 孩子不自覺地「自言自語」怎麼辦?家長先別著急,未必是壞事
    這個階段的孩子表達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沒有辦法去換位思考。之後隨著成長,孩子的語言會逐漸成熟。維果斯基的看法則不同,他認為,孩子的行為受到家長話語的指導,同時孩子自己也會用言語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隨著長大,孩子自言自語的行為依然存在,只是從"說出來"內化成不出聲的思維。
  • 運動是增強孩子反應能力的最佳方法
    育鄰夢運動【包括腦力運動和體力運動】是增強孩子反應能力的最佳方法反應能力,是指人體對各種外界刺激信號【包括但不僅限於聲、光、觸等】做出應答的能力。2、聆聽知識就是信息傳遞的工具,學習文化知識就是為了掌握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換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學習聊天的藝術。聊天,聽起來是很簡單,您可能覺得聊天誰不會呢?但是,和嬰兒聊天就是一項感覺十分彆扭的行為,有些父母覺得和嬰兒聊天就是在自言自語,沒有任何實用價值。
  • 親子遊戲「照鏡子」,有哪些好處,培養寶寶更多自我認知
    因為寶寶第一次看到鏡子的時候都很喜歡,照鏡子的遊戲非常值得玩,對寶寶可以提高寶寶的自我認知,還能促進寶寶的視覺,觸覺。 寶寶手舞足蹈會展示自己 寶寶的展示自己的是漸漸開始的,他逐漸也會認知到他和世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分別。 主體:是認知者的自我,在主觀上構成的自我。我們自己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 農民日報評論員:增強「四個自我」能力核心在行動
    要經受考驗、化解危險,關鍵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不斷通過「四個自我」能力的增強,除掉陋習、樹立新風。 增強自我淨化能力,就是要在慎獨、慎微、慎權、慎欲中,自覺抵禦不良思潮的侵蝕。如果我們黨員幹部的思想有了雜質、內心有了雜音,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堅定,是非辨別能力就不可能清晰,進而會沉陷於腐化、享樂的泥潭不可自拔。
  • 增強兒童自我保護意識 提高兒童自我保護能力 | 蕪湖市婦聯推動...
    增強兒童自我保護意識 提高兒童自我保護能力 | 蕪湖市婦聯推動開展「兒童保護公益課程進校園」活動 2020-12-21 2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是不是出問題了?其實不必太過擔心
    通過研究發現,自言自語是孩子實現自我控制的一種方式,是孩子心智逐漸成熟的一個信號。自言自語的孩子孩子一個人在紙上亂畫著什麼。他一邊畫,一邊自己在說著什麼:這裡是一個大房子,這是一個大門,旁邊有棵樹,樹是綠色的,樹上面還有小鳥。這裡有很多小鳥,樹下面還有小兔子......
  • 孩子「三歲叛逆期」,媽媽要科學認知
    其實家長們不知道的是,這些我們所認為孩子在搗蛋的事,其實是孩子在發展自我。自言自語很多家長會說自己的寶寶經常在玩玩具的時候自言自語,其實不用擔心,這個時候的寶寶其實是在鍛鍊自己的想像力。他們經常把自己當作正義的使者,就好像在演一部電影一樣,隨著劇情的推進,寶寶的想像力也越來越強,邏輯思維能力也同樣在不斷提高。
  • 你腦海中的那個聲音:十大常見的「消極自我對話」類型
    許多時候,我們心理上以及情感上的痛苦其實是源自於我們在自己的腦海中與自己的對話,心理學家稱這些在自己頭腦中進行的會給我們帶來痛苦的對話為消極自我對話。在本文中,我們將首先探討消極自我對話的真正含義,然後列舉最常見的消極自我對話類型(有時也稱之為認知扭曲),以及一些可以用來識別並改變消極自我對話的策略。
  • 婆媳共處,若想經營好彼此之間的關係,提升自我的認知和做事能力
    「窗」是用來比喻人心的,普通人的心靈窗戶分為四部分,即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未知我,笑話裡的妻子認知不到自己的醜就屬於盲目我。婆媳關係的經營是自古以來的難題,而之所以是難題,並非是難以解決,是無法真正認知到自我,被「周哈裡窗」之中的盲目我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
  • 認知障礙說話,其實是是認知能力的問題
    而對於說話和表達能力的提升,關鍵地方就在於認知能力的提升,只有認知能力提高了,對於語言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而每個人的語言也會逐漸形成體系。從語言發展的過程來看,語言內在的核心就在於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的提升和改變,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作為語言內在的兩大支柱,有效地支撐了語言自身的成長和變化。
  • 重建溝通認知,溝通不是「說什麼」,而是「想什麼」;讓溝通能力質變...
    怎樣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溝通能力提高的體現其實是開始【自主思考】,察覺到高質量溝通並不是「說什麼」,而是「想什麼」。讓思想動起來,在人的一生當中,這是最應該去學習到的技能!歡迎收聽溝通課程專輯《關鍵對話》,我是演講者路同,很高興與各位見面。文章主題:改變溝通認知不知道大家對於【溝通】一詞是如何解讀的?
  •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自言自語?不要阻止,這只是「泛靈心理」
    什麼是「泛靈心理」即使是成年人,在生活中,仍然有很多童心未泯的成年人會經常自言自語或者和物件說話。不過這一現象發生在孩子們的身上要遠遠大於成年人,根本原因是很多孩子是無法區別出一個物體是否有生命。泛靈心理並不一定是孩子缺少陪伴的表現當孩子們在和玩具對話聊天的時候,很多的寶爸寶媽們都以為孩子們這樣做是因為缺乏陪伴、感到孤獨,希望引起父母的關心,才會這樣做的。但據專家的研究數據表明,孩子們出現泛靈心理的表現,與玩具等物體溝通對話等情況,並不一定是因為孩子們缺少陪伴而感到孤獨。
  • 認知、雙相情感障礙和自我拯救「專家觀點」
    在小型對照試驗中,一些簡單的幹預措施,比如每天增加1-2份蔬菜、堅果或水果(尤其是藍莓)的攝入量,可以改善認知能力和情緒。使用這些食物後,加工、油炸、含糖和快餐的攝入就會減少,這些食物會損害認知能力。 睡眠可以鞏固記憶,提高注意力、處理問題的速度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幸的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不容易入睡,強迫自己入睡只會適得其反。
  • 飲食習慣也影響認知能力!新誠智慧:葡萄酒等有助保持頭腦敏捷
    此項研究發表在《阿茲海默症雜誌》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研究團隊一共找了1787名年齡在46至77歲之間的成年人進行追蹤,在長達十年的時間內,參與者也進行「智力測驗」,評估測試者的思考能力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必須紀錄吃下哪些水果或食物。
  • 2021國考面試:自我認知題型的高分答題技巧
    一、自我認知與職位匹配概述  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我的認知,評價的能力,是情商(EQ)的表現之一,自我認知是進行清晰的自我定位的基礎,也是個人職業與事業生涯的起點
  • 與自己和解,只需養成這5個自我關懷的好習慣(下)
    在這種轉變的眾多好處中,我想你會發現你的自我關懷會自動上升,因為你不再那麼依賴懲罰。教導能起作用,但鼓勵就是一切。——歌德(Goethe)用認知重建來緩和消極的自我對話沒有什麼比習慣性的消極自我對話更能證明你缺乏自我關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