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的四大門戶之一騰訊網到現在的微信,再到遍布中國15個省市的騰訊地方新聞網站,再到聚攏專家意見領袖的騰訊大家平臺,騰訊涉足媒體行業已經有17年歷史。
實際上,從布局和深入程度、影響力來看,騰訊在媒體行業的布局可謂深遠、全面、低調,日積月累,逐步迭代,於無形中形成了地方—中心,財經—民生—社區—娛樂的完整布局。
公開數據顯示,自2008年騰訊設立投資部以來,在騰訊投資的800多家公司中,佔比最高的就是文娛媒體類,共計投資了187家公司,投資總額達170.19億元。以2019年為例,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2019年文娛領域排名前十的投資機構中,騰訊排名第一,投資了18家公司,超過啟明創投、真格基金等投資機構的總和。
從QQ到騰訊網、微信,再到對機構媒體的投資、專家意見領袖運營平臺,騰訊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用遊戲"悶聲發大財",同時用遊帶來的收入支持媒體帝國的運轉;媒體帝國的存在,又有力的在輿論上保證了騰訊的安全。資本、遊戲、輿論相互支撐,成了騰訊的"財富密碼"。
與其說騰訊是一個遊戲帝國,它更像一個媒體帝國。
這個媒體帝國的規模和影響力有多大?從影響人群和結構的完整性來看,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內主流媒體的總和。這是中國傳媒市場化20餘年來從未有人能夠達到的大格局。
騰訊是如何做到的呢?
微信:觸達12億中國人,社會情緒的核按鈕
如果說有哪家媒體能觸及12億中國人,那麼答案只有一個:微信。
來自騰訊的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帳戶數達12.025億,微信公眾號已超過2000萬。
也就是說,微信有12億的讀者和觀眾,有2000萬絕大多數沒有新聞採訪資質,不受國家新聞出版署監管的自媒體。
2011年,微信面世。騰訊在移動網際網路開局之時搶到了船票。2012年,微信公眾號平臺正式向普通用戶開放。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微信公眾號在2014、2015年左右迎來爆發期。
現在,微信已經成了人們日常溝通必不可少的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但從媒體和輿論的角度看,微信是一個掌握著12億人的信息輸入的超級媒體平臺,最大的移動流量富礦。
12月8日,成都市衛健委公布新增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一名患者趙某,因活動區域較大且停留場所主要集中酒吧等,引發眾多網友評論。隨後,疑似趙某的身份證號碼、個人照片、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開始在微信流轉,一個後來被證偽的朋友圈在各種群裡被轉發,對涉事女生展開"蕩婦羞辱"。
12 月 14日,浙江杭州餘杭法院正式受理"取快遞被偷拍造謠"當事人吳女士的涉嫌誹謗罪的刑事自訴。杭州女子被造謠出軌快遞員,不僅被公司勸退,還患上了抑鬱症。
與以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傳統紙質媒體不同,微信的傳播速度、傳播效率像空氣也像病毒,一個消息一旦在微信群或者微信公號上點燃,變瞬間燎原全國。
刷屏式焦慮最早起於2018年2月的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已經算是殷實的中產家庭,經不住家裡老人的突然染病,從流感到過世,中產壓力集中在這個場景爆發,讀來心有戚戚,關於階層固化、中產往何處去的討論不絕於耳,"刷屏式焦慮"自此盛行。
人們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微博上的只能叫熱鬧,真正形成輿情和改變事件走向的還得看微信。
小到兩性八卦,大到全國皆知的社會性事件,情緒,以及摻雜在情緒裡的私貨,都在微信上流轉,悄無聲息但又積少成多式的改變著這個世界。
手握2000多萬個公眾號,也就是媒體,作為總平臺的微信就行使起了"總編輯"職責。數據顯示,從2017年開始,騰訊對自媒體的投資開始加強,投資數量成為當年騰訊在文娛領域投資的第一。
在清除一些顯見的違反公序良俗內容的同時,騰訊還可以順道實現商業競爭的目的。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表達,而表達的最終解釋權則在於微信自己——微信可以給公眾號禁言,更可以封號,讓你的讀者一夜之間歸零。
考慮到這點,平常寫寫時尚八卦的公眾號,公司產品,有金主給廣告費,賺的盆滿缽滿,微信公號是他們吃飯的營生。但也有的公眾號不那麼幸運。
據科技媒體鞭牛士報導,今年2月29日,多家媒體報導微信屏蔽飛書一事,但這些發布在微信公眾號上的文章,很快遭遇微信官方刪除。
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流傳的截圖顯示,此次被微信公眾號悉數刪除的文章,標題和內容,都提及了"飛書遭微信屏蔽"這一事實。部分文章,即使只是在標題和正文中提及一句,也會遭到微信公眾號的屏蔽和刪除。理由是"侵犯名譽/商譽/隱私/肖像"。
類似事件經常出現在騰訊在各個領域的競爭對手身上,媒體帝國的渠道,成為商業競爭中公關戰的手段之一。
騰訊大網矩陣: 51%控股,遍布15省市
如果說微信是騰訊媒體帝國的中樞核心,那麼騰訊布局在中國15個省市,且51%控股的地方媒體網站。
從14年前開始,騰訊先後以直營或者合營形式,以當地的簡稱命名為"騰訊大X網",成立了13個地方媒體網站,遍布15個中國GDP排名靠前的省市,包括:四川(大成網)、重慶(大渝網)、河南(大豫網)、遼寧(大遼網)、廣州(大粵網)、湖北(大楚網)、江蘇(大蘇網)、陝西(大秦網)、湖南(大湘網)、浙江(大浙網)、福建(大閩網)、上海(大申網)、北京、天津、河北(大燕網,京津冀三地共用大燕網)。
最為重要的是,據稱,初期合資公司的股份構成為50:50,後來騰訊全部改為控股,也就是騰訊擁有這些地方門戶媒體的51%股份,地方日報擁有49%的股份,騰訊派出總裁,日報社派出總編輯,總編輯向總裁匯報。
騰訊與地方報業集團的合作,最早始於2006年4月上線的大渝網:騰訊與重慶日報報業集團聯手創立區域門戶網站,並在2007年正式組建合資公司。
那時的報紙尚在黃金時代的末尾,騰訊先於他人提前看到紙媒的衰落,從而提前把控區域新聞的話語權,可謂有先見之明。
2011年開始,以大渝網為樣板,騰訊正式開始各地的大網的布局。騰訊與各地媒體合作的網站,在流量分配和資源支持上相當於騰訊網的各地方站,採取以"直營+合資"的方式。比如在陝西、四川、江蘇、福建等自營的站點,採用騰訊編制;在其他省市地方站點,與當地主流報業集團合作,採用第三方編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北京知名媒體《新京報》的運作下,騰訊一舉拿下河北、北京、天津三省市,成立大燕網,分為北京站、天津站、和河北站,同樣是由騰訊派出總裁全權負責,統管京津冀的工作。
從2011年左右直至2015年,是騰訊大網們最風光的時候。一位東部沿海省市大網的前負責人說,"那時候,大網的PV大概2000萬,是當地的'頂流',在當地新聞網站中排名是絕對的第一,第2名到第20名網站加起來的流量,還不到騰訊大網的一半"。
騰訊能成為各地的頭部新聞網站的頂流,當然是因為騰訊大本營的支持。那幾年,時常見到QQ彈窗來自大網的消息:發生在當地的新聞,由大網編輯而成,會通過QQ彈窗這個超級流量入口,變得瞬間全國皆知。
騰訊能做的,當然不只是新聞編輯或廣告營收。最重要的是,騰訊希望把大網當做騰訊在各地的關係網,為騰訊的政務服務、雲計算、企業服務落地開山闢路。
2011年8月,騰訊與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合作的大豫網上線。當時的成立儀式,出席的不僅有河南省委領導、河南日報報業領導,更有馬化騰親自出席。
要知道,那時,BAT的稱謂已經耳熟能詳,作為巨頭的騰訊逐漸成為地方的座上賓,落地地方而並非全國的業務,大多無需馬化騰親自站臺。馬化騰作為騰訊一號人物,只在兩類騰訊自家業務上親自出場,一是騰訊大網,二是騰訊在各地的公交地鐵合作。
而這兩者,全都是騰訊地方關係網絡,進而獲得商業利益的抓手:在騰訊的大網們的操作下,各地的智慧景點、智慧菜場紛紛出爐,"儘管你也看不出到底哪裡智慧了,但一個項目300-500萬的合作會妥妥回流到騰訊。"
小項目能餵飽各地方的大網,但騰訊看重的是重磅業務在全國各地落地。2010年,阿里雲已經成立一年,雲計算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已經露頭,但那時的馬化騰還沒反應過來,更是在那年的深圳IT領袖峰會上表示"雲計算要像水電一樣用還為時尚早"。
但這個名場面,很快就被騰訊遺忘:雲計算令人豔羨的增長讓騰訊趕緊"抄襲"——騰訊雲和企業服務後來成為騰訊的新興業務。
不過,騰訊雲在技術水平和經驗方面都無法與阿里、華為競爭,因此騰訊寄希望通過千絲萬縷的地方關係來幫助業務落地。2019年初,騰訊雲宣布在22個省落地了多個大型項目,騰訊在地方關係、媒體關係上的布局終於草蛇灰線,成了業務落地的引渡人。
但非正常的商業模式總有天然的問題。
大網讓騰訊擁有了觸及各地的毛細血管,有了地方關係的基本盤,但同時也形成了一些灰色空間:一方面,大網們在各地打著騰訊旗號大包大攬資源,但同時由於騰訊內部的山頭林立,大網的分散化的布局又難以以一種集中的部門兌現對地方的承諾。
2019年開始,在嚴禁資本幹涉輿論的風頭上,騰訊在各地的大網逐漸轉型,一些大網的員工也轉到政府事務(GR)部門。騰訊大網給騰訊打下了地方關係的基礎,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騰訊"大家":數億投入養成意見領袖
在一個輿論場中,12億的微信用戶可以說是媒體帝國的基本盤,但是關鍵的輿論推動,往往需要關鍵的畫龍點睛之人。
2012年12月15日,騰訊在海南舉辦的第二屆"騰訊文筆峰會"上發布了"大家"專欄。所謂"大家",意在集華語寫作之大家手筆,為中文網際網路用戶提供最具魅力的經典文字,打造最有力量的網際網路言論陣地、最有價值的網絡閱讀品牌。當時的現場,有袁偉時、張鳴、孔慶東等48位學者、專欄作家籤約,資深媒體人賈葭擔任首任主編。而在此之前,韓寒已經入住該專欄。
在成立儀式上,騰訊表示,"《大家》的價值體系,不僅是建立在此前騰訊與韓寒合作其個人頻道'一個 韓寒'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更是參考借鑑了如訂閱式社交網絡Pheed、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以及轉型新媒體後的《紐約時報》等國外先進模式"。
"大家"這個平臺的模式是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公知學者們通過騰訊"大家"平臺出名得利,騰訊則獲得他們的言論、觀點帶來的流量;而類似"芒種"計劃則讓騰訊源源不斷的獲得潛在的好作家、好寫手,從而再進入微信—寫手的利益聯盟:微信給大家提供了賺錢平臺,大家則日常評論賺錢,關鍵時刻幫騰訊說話,護它周全。
騰訊對於大家和整個專家、作家、意見領袖的投入有多大?公開報導顯示,2016年3月,騰訊針對寫作者的"芒種計劃",先後投入不少於2億元真金白銀給知名媒體人、自媒體人以稿費或合作模式進行補貼。可以想見,對於影響力數倍於自媒體人的專家、意見領袖,騰訊願意投入的預算,要遠遠高於2億。
專人專項,幾億投入,不是給產品,不是給工程,而是給寫作者,這個投入划算嗎?
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也曾有投入產出的計算問題。孟嘗君有三千門客,此外還不乏有"雞鳴狗盜"之徒,而這些積累的人才平時的開銷一大堆,但他們的作用也遠非金錢所能衡量:不光幫助孟嘗君聲名遠揚,也幫他度過艱難時刻。
2017年初,騰訊遊戲備受社會質疑:無數青少年沉迷遊戲,而負責騰訊遊戲的高管則從年終獎中拿出9800萬在香港尖沙咀買了別墅。
2017年1月6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及其說明,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人民日報連發兩篇評論文章批評騰訊旗下遊戲王者榮耀 "陷害人生",並稱加強"社交遊戲"監管刻不容緩。騰訊市值一時間蒸發近千億港元。
這個關鍵時刻,有知名高校的教授則公開撰文《如何與孩子談論網路遊戲?》,把每天苦逼996,掙扎在各種城市困境中的父母送到了如何教育孩子的大題目面前。這類文章一出來,騰訊在公眾中的形象陡然轉變,市值也逐漸回升,直至今年疫情之後的再度登頂。
從這個角度來說,騰訊對於"大家"平臺的布局比投資回報更高。
維護專家學者意見領袖,除了有固定的平臺,還有日常的媒體活動。
年度致敬是紙媒時代的影響力媒體《南方周末》每年末的保留節目,隨著傳統媒體式微,大量跳槽到騰訊新聞的傳統媒體人把這一傳統保留了下來。從致敬優秀報導、優秀媒體人、到前幾天11月底的騰雲峰會"流動的邊界"。各路學者、意見領袖、文化名流紛紛登臺,大家珍惜表達的機會,更是對搭建舞臺的騰訊充滿感激。
而類似新聞獎評選的致敬活動、峰會、論壇還只是其中一角,騰訊更妙的布局在於"穀雨實驗室"、"稜鏡"、"深網"等深度調查、非虛構寫作欄目的長期耕耘。儼然翰林院,天下文人惺惺相惜,抓住騰訊這個可有名有利的平臺,抱團掘金。
投資機構媒體:戰略性投資
擁有可觸達12億中國人的超級媒體平臺微信,擁有51%控股的地方新聞網絡,擁有投入真金白銀的專家意見領袖平臺騰訊"大家",這就夠了嗎?
還缺少一塊:那些知名的全國性的財經、民生媒體,往往是影響商業領域輿情走向、走向的核心樞紐,是媒體帝國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2012年7月,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媒體——財新傳媒宣布獲得新一輪投資,騰訊成為其股東之一。
財新在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其靈魂人物胡舒立當年在《財經》創刊時通過揭露基金黑幕讓財經雜誌一戰成名,後來因資方矛盾而出走《財經》,帶領一部分班底成立了財新傳媒,被譽為中國"最危險的女人"。
投資達成時,財新方面表示,騰訊雖為其股東,但不參與財新傳媒的日常運營。
這個重磅財經媒體的投資,看著似乎是騰訊的一個閒筆。但其中微妙,自可體會:《華爾街日報》從來不說默多克的壞話,《華盛頓郵報》也從來不說貝索斯的壞話。
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於機構媒體的投資極具戰略眼光。
越來越多的"閒筆"連起來,就成了一張不可小覷的網。近年來,除了財新,騰訊先後參股成都商報報業集團(西南地區最大的報業集團)、每日經濟新聞(成都商報下屬刊物),收購盛大文學並在此基礎上整合成立"閱文集團",網絡文學IP,以及由此衍生的遊戲、動漫、影視等收入囊中,涉及財經、民生、娛樂、文學等多個領域。
騰訊還成為最知名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的股東。成為知乎股東後,知乎則被騰訊接入了騰訊旗下搜尋引擎"搜狗",形成一個從搜索到問答的完整信息輸入網絡。
在知乎上,"為什麼在知乎很少見到騰訊的負面新聞?"這個問題下面,獲得最高認同的答案是:馬化騰有一點好,如果你充了錢,你就真的能變強。
遊戲和新聞輿論,在媒體帝國的版圖裡,看來是遵循了相同的邏輯。
騰訊網:傳媒帝國的起點和聚寶盆
從微信到騰訊大家,從各地的騰訊大網到投資的各個機構媒體,騰訊帝國的布局已經日臻完善。但回過頭來我們不禁要問,帝國的起點在哪,它是怎麼開始的?
騰訊網是騰訊媒體帝國的起點,實際上直至今日仍會有不少老樹新花開出來,"穀雨實驗室"、"稜鏡"、"深網"等新欄目不斷推出來,並無新聞採寫資質的騰訊網瞄準媒體行業的非虛構寫作、調查報導。
基於騰訊網17年的深耕和騰訊系龐大的用戶體系,騰訊網也成了一個媒體帝國的聚寶盆:插什麼長什麼,總有新的媒體形態幅畫出來。
1998年,騰訊在深圳成立。眾所周知,騰訊起家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的QQ。而後逐漸形成了遊戲—媒體—雲計算及企業服務的布局,現在,中國人的交流(微信、QQ)、娛樂(騰訊遊戲、騰訊視頻)、媒體(微信公號、騰訊網等)全都架設在騰訊上。也是騰訊核心的收入來源。
這三駕馬車形成的永動機布局,始於2003年。
這一年,在老牌三大門戶網站(新浪、網易、搜狐)的刺激下,騰訊坐不住了,那時候還沒有微信微博,門戶網站就是網絡世界的信息源頭。事關全國數億用戶的信息獲取,騰訊不能缺席。
2003年,騰訊網成立,騰訊遊戲也於這年正式開動。有來自QQ的巨大流量,騰訊從傳統媒體挖來的資深媒體人,騰訊網迅速躋身為四大門戶網站之一。直到現在,新浪網這個曾經的第一門戶網站式微;網易新聞仍然需要靠標題來奪人眼球;搜狐網已經只剩下張朝陽本人的陳年八卦。只有騰訊網,靠著自家遊戲帶來的豐厚家底,還能不斷的挖資深媒體人過來執掌編輯帥印。
對於很多長成於手機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已經不記得PC時代呼風喚雨的老大哥們的威力了。一位資深媒體人說,當時的騰訊網厲害到什麼程度?她只是在稿子中提及了騰訊的競爭對手(極有可能是當時與騰訊進行3Q大戰的360),並沒有誇誰或者貶誰,稿子便經歷了3天才審核發出。
沒有新聞採編證卻有這種審核權的騰訊,無疑成了一個人狠話不多的強人。
2015年2月,知名媒體人柴靜及其團隊推出一則紀錄片《穹頂之下》,直指中國大城市的空氣汙染問題。這一長達103分鐘56秒的調查紀錄片,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在網絡視頻平臺收穫1.17億的播放量。在這次事件的傳播中,騰訊視頻網站成為最重要輿論策源地和最大推手,佔到全網流量的75%。
從騰訊網開始,17年來,騰訊已經形成了微信、騰訊大網、騰訊大家、投資的機構媒體、騰訊網等等在內的完整拼圖。儘管這其中偶爾有騰訊微博、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客戶端這樣並沒有大放異彩的媒體形式,但總的來說,騰訊已經形成了一個從個人讀者受眾到精英群體,從中心到地方的完整的帝國版圖。
2013年,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而後陸續投資business insider等媒體。他就像1896年的阿道夫·奧茲、1933年的的尤金·梅耶、1902年的克拉倫斯·巴倫,試圖把在商業、投資、資本方面的成功,延續到社會價值觀領域。
而馬化騰,像他們中的任何一位,但又與他們大有不同。網絡時代,一切都要更快、更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難以預料。
著名作家、政治經濟學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福山:如何從大型科技公司手中拯救美國民主?》一文中,把涉足信息流轉領域的巨頭們稱為"信息壟斷者"。
手握媒體帝國,善惡好壞僅在一念之間。當受眾的輿論權力、可調動的媒體資源越來越多,它的選擇就決定了數以億計人群接受到的信息,信息影響決策,決策帶來行動,行動有時候則會演變為運動。
未來,媒體帝國的走向將如何?資本和輿論的關係會生出何種變化?我們只能把答案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