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綠於民」「綠色共享」 新華社點讚長春生態建設工作

2020-12-16 長春發布

最近

長春好事接連不斷

7月6日

長春生態建設工作被新華社高調點讚

並受到網友圍觀

文章瀏覽量高達66萬+

看看新華社是怎麼誇咱大長春的吧!

近年來,長春市將生態建設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以「還綠於民」「綠色共享」的理念,通過透綠、增綠、補綠等一系列行動,打造「森林城」升級版,讓綠色成為城市發展最耀眼的底色。

透綠:拆掉萬米牆,盤活「綠資源」

人民大街是貫通長春市城區南北的主幹道,也是城市的中軸線。吉林省內很多重要單位坐落於此,以往都圍擋在各種院牆中,院子裡的花草樹木外人看不到,走在路邊滿眼儘是院外停車位上密密麻麻的汽車。

2019年,長春市決定在人民大街兩側開展「拆圍透綠」行動,將各單位原有圍牆拆除,讓單位內外環境融為一體。

中國吉林森工集團拆掉了圍牆和大門,園林綠化部門在院內原有綠化基礎上增加了草坪面積,種植了鮮花和喬木,擺放了休閒長椅。「沿街綠地由園林部門統一維護,每年還能為我們節省五六萬元經費。」集團後勤管理員劉健說。

去年以來,長春市很多主要街路沿線的單位陸續拆掉圍牆,取消了門外路邊的停車位,養在「深閨」中的綠色「透」了出來,一批「口袋公園」冒了出來。截至目前,長春市拆圍透綠已達12125延米。

原本被圍牆圍住的吉林省賓館,如今被寬度約8米的綠化帶包圍。吉林省賓館副總經理劉海波說:「拆圍透綠不僅拆掉了有形的牆,更拆掉了機關單位和老百姓之間無形的牆。」

增綠:工廠變公園,棄地變溼地

茂密的森林植被、架設在森林中的棧道、古樸安靜的老式廠房——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坐落於長春市主城區,是以「水文化」為主題的生態園區。其前身為長春市第一淨水廠,始建於1932年,2015年遷址新建。

當時,很多知名開發商盯上了這片32公頃的市中心生態綠地。長春市最終決定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把這裡建成生態公園,免費開放。

工業遺址變成了城市綠地,「臭水溝」改造後成了城市地標。佔地面積310公頃的南溪溼地公園曾是一片覆蓋著廢土、垃圾的「臭水區」。改造水體、栽種植被、搭建景觀,如今,南溪溼地公園已成為長春南部新城的生態核心區,9萬多株喬木落地生根,30餘種水生植物淨化著水體。

2012年長春市只有30多個公園,現在已經有148個。「我家周邊的房子都漲價了,我們有空就過來賞景散步。」家住南溪溼地公園旁邊的市民楊爽說。

新城區大面積增綠,老舊小區則拆除違章建築,建造街景綠地,圍繞侵佔公共綠地等行為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大批綠地得以回歸。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長春市新增公園綠地面積480.43公頃,新增各類綠地近2000公頃。截至2019年,長春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

享綠:推窗可見綠,出門即見景

「媽媽快看,又有松鼠!」在長春市南部的百木園,3歲的王宇慢悠悠地滑行著平衡車。他每周都跟父母來百木園搭帳篷、野餐。

「大馬路,四排樹,圓廣場,小別墅」,多年前,長春曾以「森林城」聞名。近年來,長春市啟動綠色宜居森林城規劃,城市建設保障生態優先,綠色共享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導理念。

長春東南角,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長春綠肺」,但大量機動車在林間道路穿梭,噪音尾氣破壞了動植物的生存空間。

為此,長春決定禁止機動車進入淨月潭國家風景名勝區,並在林間建人行步道,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創造最優環境。

隨著綠地增多和市民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人們開始看見松鼠等小動物在公園樹林裡穿梭覓食。有些松鼠不怕人,會在遊客身邊吃東西,「共享」森林。

養綠護綠更加深入人心。在長春市南關區西雙河小區,很多老黨員主動認領了綠地看護任務。「綠地不僅要建起來,還要管理好才能享受好。」長春市南關區委書記謝志敏說。

長春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世忠說,未來長春市將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變「公園坐落在城市中」為「城市坐落在公園裡」,讓老百姓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盡享綠色與美好。

來源:新華社

編輯:陳思秀

責編:於瑩潔

相關焦點

  • 拆除圍牆共享綠色 長春打造「森林城」升級版
    「拆圍透綠」改造後矽谷大街汽車4S店實景。 長春新區城市管理局供圖中新網長春7月19日電 (周立軍)圍牆不復在,綠色透出來。漫步在盛夏的長春市人民大街上,公園和臨街單位的圍牆(欄)不見了,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綠意。
  •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新華社點讚山東蒙陰:「樹上」的風景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新華社點讚山東蒙陰:「樹上」的風景 2020-12-09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華社點讚日照!
    新華社點讚日照!、修復整治生態岸線項目,實現「港、產、城、海」綠色、協調發展,一片生態「綠絲帶」正在城市黃金海岸線上徐徐展開。12月14日,新華社刊發報導,點讚日照的退港還海實踐。山東港灣建設集團經營管理室副主任胡小文說,我國應從景觀再造、海洋生態保護、港區遷移、港口轉型等涉及退港還海的領域進行科技創新研究,為國內外更多港口開展此類工程提供借鑑。第二,應系統規劃退港還海後的協調發展路徑。朱景友表示,我國應系統規劃退港還海後港口轉型、城市發展、環境保護之間綠色、協調發展,最大限度釋放退港還海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森林城市 ▏北滘深入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讓全民共享綠色福利
    這一切離不開佛山森林城市建設工作的開展。  佛山綠 醉嶺南  ❖2019年,佛山緊扣機構改革後職能整合的契機,將《佛山市建設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工作方案(2018-2022年)》納入《佛山市自然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規劃》體系,把自然生態文明建設項目的25類任務與建設高品質森林城市的九大重點生態工程優化整合為四大行動計劃27類任務,建立起以「自然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的工作體系。
  • 拆牆透綠惠民生系列評論:《共享綠色得民心》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是城市的底色,唯有綠色能讓城市變得靈氣秀美。我市不斷推進的拆牆透綠工作,綠了城市,暖了民心,讓城市之美觸手可及,也讓市民的獲得感滿意度節節攀升。拆牆透綠,關乎形象、關乎民生、關乎每個南陽市民的生活,我市高點謀劃、高位推動,將其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公園城市理念的實際行動來強力推進,拆牆透綠工作進展迅速、成果顯著。
  • 打造互聯互通發展新格局——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交通網建設亮點掃描
    街路透綠「透出」幸福感民康路、解放大路、吉林大路……這些耳熟能詳的街路是長春市東西主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這些道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附近的市民、經過的行人都為之點讚。記者從人民廣場出發沿著民康路、吉林大路一路東行,沿途寬闊的道路、精緻大氣的城市綠色廊道、綠地內高大喬木、東方廣場的「霧海森林」等等,讓人耳目一新。特別是位於哈爾濱立交橋的長吉互通立交景觀,有種「生態綠洲,藝術森林」的感覺。
  • 新華社點讚!伊金霍洛旗加力「新」資源→
    「看這些環城的水系,正在成為旅遊打卡點的東、西紅海子,還有之前乾涸了的湖泊現在也有了水。這些草坪、樹木都是靠疏幹水活著呢。我們出門就是公園、綠地,好生態就是我們的好資本。」伊金霍洛旗城建局副局長趙廣勝頗為自豪地說。水,生萬物。伊金霍洛旗地處毛烏素沙地東北邊緣,生態脆弱,缺水少綠,曾是發展的桎梏。
  • 「還樹於民」就是還利於民(馬寺鐘聲)
    「還樹於民」,就是還利於民。對於洛陽人來說,這些巨大茂密的法桐早已融入城市生活,尤其是它營造出的綠色生活環境,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更給人以希望,不僅是健康生活的象徵,更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說,這些法桐既蘊藏人們對它的深情,又飽含著太多洛陽人的城市記憶。如今它們要被移回來了,既回應了群眾的期盼,也是對人民群眾的最大尊重。
  • 綠色發展之路 四 | 明溪:生態康養興產業 綠盈鄉村富民生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八年前這裡還是個人跡罕見的村落,而今卻是個風靡海內外的鳥類拍攝網紅打卡點。觀鳥產業發展了,村民開始種樹和護樹,開始愛鳥和護鳥,不僅起到生態的效應,還為讓村民得到了經濟的收益。
  • 環拍長春淨月潭——帶你體驗長春市城市發展的底色
    近年來,吉林省長春市將生態建設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以「還綠於民」「綠色共享」的理念,通過增綠、補綠等一系列行動,打造「森林城」升級版,讓綠色成為城市發展最耀眼的底色。
  • 羅雲:「紅色經典」加「綠色產業」打造「紅配綠」全新生態旅遊鄉
    如何讓這裡的紅色人文景觀與綠色生態資源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羅雲鄉黨委書記晏金安說,我們將充分挖掘發揮紅色資源,以建成一條紅色景觀為主線,  著力打造紅色生態旅遊和綠色產業基地,讓「紅配綠」成為這片熱土最耀眼的亮色。
  • 厚植生態優勢 激發綠色動能
    新華社福州12月18日電題:厚植生態優勢 激發綠色動能新華社記者塗洪長、秦宏作為全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之一,地處閩中內陸山區的三明市被稱作「中國綠都」。近年來,三明以落實新發展理念為牽引,走出一條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齊頭並進的新路子,為相對落後山區實現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有益鏡鑑。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方式要與時俱進。作為以「小三線」建設起家的老工業基地,三明在很長一段時間承受著發展成本之重與環境汙染之痛。
  • 半城繁華半城綠——生態城市建設的新都之道(2)
    要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切實做到「三個一定不」:一定不用資源環境換GDP的發展,一定不以透支未來發展空間換取眼前繁榮,一定不迴避當前生態環境面臨的種種問題。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揚「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精神,堅持久久為功的綠色接力,把最好的空間留給最廣大的人民,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二)堅持以底線思維優化空間格局。
  • 拆牆透綠,讓綠色與江山相融
    「稅務局已完成電動伸縮門拆除工作,道閘改造方案已確定待施工。」「傳媒集團已完成東面圍牆拆除工作,門禁方案已經在實施中。」近日,江山市拆牆透綠工作群中,釘釘消息此起彼伏,各機關部門、鄉鎮街道爭相在群裡匯報各自實施拆牆透綠的進度。
  • 萬山:打造生態城市 建設綠色家園
    投資3億元的仁山文化主題公園,以「一路、兩帶、三點、多片區」為規劃設計,不僅是銅仁城區最大的山體公園,最大的現代宜居小區,也是市民休閒、娛樂、購物、健身的新樂園。然而,在幾年前,仁山公園還只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山。
  • 新華社、央視新聞聯播今天分別點讚浦江
    新華社、央視新聞聯播今天分別點讚浦江 2020-04-06 23: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行動方案》於近日印發,方案要求,堅持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導向,統籌推進一體化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工作,分階段落實「三統一」制度建設,為保障生態環境持續穩定改善、築牢一體化示範區發展的生態基底提供制度保障和管理支撐。
  • 綠色大運:運動生活新場景與綠色生態和諧相融
    開窗見綠的大運綠色、創新創造的大運智慧、熱情洋溢的大運活力和合作共贏的大運共享,正是這樣的辦賽理念,正助推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共建世界賽事名城,激勵市民追求美好健康生活,一起分享成都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新成就。
  • 鄂託克前旗:生態文明建設繪就綠色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榮譽背後是鄂託克前旗深入貫徹習近平同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理念,堅持以生態為本、保護優先,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守生態保護紅線,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構建以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7116」工作格局,生態制度基本建立,生態指標持續向優發展,生態生活水平實現新提升,城鄉人居環境不斷優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比達到
  • 諾敏河:用「檢察藍」守護「生態綠」
    諾敏河人民檢察院根據當地實際,與林業局、公安局積極探索制定涉林刑事案件「補植復綠」生態修復機制,對補植復綠方式、補植價格認定、補植數量標準、落實工作機制、後續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規範。自「補植復綠」工作機制落實以來,共補植復綠林地320餘畝,補植林木15000餘株,確保了因刑事犯罪造成的林地破壞、林木毀壞得到及時的修復,避免出現「案子辦了,人也判了,破壞依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