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24節氣之一。2010年立冬是11月7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24節氣也是和吃、和養生聯繫在一起的。立冬吃什麼好呢?下面中國吃網從立冬習俗、立冬養生、立冬後養生等幾方面告訴你,立冬吃什麼。看完本文你就一定知道立冬吃什麼好了。
立冬」到,「立冬」峭,立冬來了吃餃子。轉眼間又到了「立冬」節氣的開始,每到這個時節,就意味著,冬天就要到了。雖然,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還處在秋意裡,甚至有些地方還穿著拖鞋、短袖,不過這完全不會妨礙老百姓們慶祝這一古老節氣到來的歡樂氣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體會進入這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氣吧。
立冬吃餃子,噴香民俗加親情。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在古代社會中,它可是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到這一天,皇帝會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來到京城北郊設壇祭祀,場面之隆重中壯觀,非同一般。而現在,人們在高速運轉的生活之餘也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氣的繼承和發揚,因此,趕到立冬之日,家家戶戶也要慶祝一下。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立冬首選的飲食那非餃子莫屬啦。到這,您會問了,就知道立冬要吃餃子,可這是為什麼哪?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嗎?下面,咱就跟您聊聊,這吃餃子的故事。
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對此有兩種講法。
一: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相信很多北方朋友都聽說過這句古老的諺語,南方朋友可能對此有些迷惑。其實很簡單,您仔細看看那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餃子,長的是不是有點像咱身體上的某個器官?沒錯,就是耳朵。據說,這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於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裡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
由此,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一來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名醫,再來,咱不是還有句老話,叫做「吃啥補啥」嗎,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冬天到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裡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二:立冬吃餃子——交子之時
上面那個來源,我們一說,相信您就會明白。可這「交子之時」是什麼意思哪?其實啊,這個說法意思更簡單。「交」就是交替、交接、交換的意思。您想啊,這餃子一般都什麼時候吃啊?立冬、大年三十,這可都是新舊兩個東西交接的時候啊。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的交接,而立冬則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時節,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
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舞動時代App,廣場舞視頻必備神器
長按,識別二維碼,火速下載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搜索舞動時代總經理微信號:h15600633233 加入舞動時代俱樂部!
老闆說了!
您轉發一次,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