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潛入悄無聲,未品濃秋已立冬。」
明天即2020年11月07日 星期六 (庚子年(鼠年)九月廿二),7:13:46,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立冬。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時節,防寒保暖也顯得更加重要。
天文學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但按照氣候學劃分,我國要推遲20天左右才入冬。
我國古代將立冬後的每5天再定出三候——
一候水始冰: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
二候地始凍:土地也開始凍結。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吃餃子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因而有吃餃子的風俗。
俗話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立冬餃子餡也很有進究,要吃倭瓜餡,也就是南瓜餡的餃子。
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立冬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跟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倭瓜是冬季的時令蔬菜,由於以前冬季沒有反季節蔬菜,因此倭瓜餡也就成了很多家庭包餃子的首選,而這樣的習俗也流傳至今。
除了立冬之外,除夕、初五、立春、清明、入伏、立秋、冬至都有吃餃子的習俗。因此不少朋友產生了疑問:「為什麼一到過節就吃餃子,尤其是北方?」
春節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初五
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立春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誌著春季的開始,所以應吃餃子。
清明
清明節有個風俗就是吃冷食。比如棗餅,還有麥糕,這些是北方的冷食。南方是吃糯米糰,如湖南。餃子也是其中一種。南方北方都吃。餃子形狀像元寶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中國人圖吉利。北方素有清明早晨吃酸菜餡餃子、用酸菜水洗頭的習俗,謂之一年會心明眼亮。
入伏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溼、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立秋
立秋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到了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
冬至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北方地區有冬至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也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外,前沿君認為,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有限,餃子被視為「奢侈品」,只有過年過節才能「開葷」。然而如今生活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我們可以吃到很多美食,餃子不再是稀罕物,但長輩們依然遵守著這些習俗,這也讓餃子成了一道永不過時的美味,也蘊含了親情、祈福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