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最大的氣候差異是從立冬這天開始的。眼下,兩廣地區依然是短袖的主場,秋天姍姍來遲;難得江浙滬坐擁一個陽光燦爛、秋高氣爽的豐收季,十月以來連秋雨也沒下過幾場,而北方地區已經吵著開暖氣了。
▲立冬之後,萬物即將進入休養狀態
立冬,意味著萬物進入休養狀態,草木凋零、蟄蟲休眠。秋季作物此時已全部收曬完畢進了倉庫,冬眠的動物也開始準備躲進各自的洞穴渡過漫漫長冬。
人類雖不用冬眠,但戶外活動該減則減,時間慢了下來,得閒,養生。「立冬補冬,補嘴空」才是正經事。
在南方,人們多以吃雞鴨魚肉來迎接立冬,主意囤積能量。有些地方甚至煮食肉類時加入一些草根湯,加強「補」的作用。▲天氣漸冷,可以毫無負擔地「貼膘」了
比如閩中稱立冬為「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在臺灣,立冬這天,門口掛著「羊肉爐」、「薑母鴨」招牌的食肆生意會特別火爆,人們相信,立冬吃羊肉、薑母鴨可以驅走寒氣溫暖手腳,避免冬季被凍傷。▲吃薑母鴨,暖胃亦暖身
「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讓廣東潮汕地區的人們深信不疑,立冬吃甘蔗不上火,而且還能保護牙齒。
其中的「道理」聽起來頗有些無釐頭,像甘蔗這樣的「硬漢」,想想就牙累,若不是為了那口秋末冬初的甜,誰願意讓牙齒如此辛苦?
不過,立冬前後,嶺南、兩廣地區的大片甘蔗林正值成熟季,蔗海裡儘是彎腰勞作的砍蔗人,累了渴了嚼根甘蔗,辛苦之中亦比別人先品嘗到冬天的第一口「甜」。
▲立冬時的甘蔗格外甜
相比之下,南京人的立冬就沒潮汕人「甜」了。長江中下遊的冬天溼寒,老南京人會在立冬這天吃生蔥,當地有 「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的說法。
一根生蔥下肚,少不了出幾顆大汗,老人們因此相信病邪也隨汗驅出體外,生蔥便成了南京人與冬天作抗爭的一種精神寄託。
對信奉「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的北方人而言,立冬自然是要吃餃子的。有一種說法,餃子的名字來源於「交子之時」,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因此這天吃餃子也是名正言順。▲北方人的節日都少不了餃子
還有一種說法,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可見大家對冬天的飲食選擇多少是受「求生欲」控制的。在京津地區,立冬吃餃子也是有講究的,要吃「倭瓜」餡的餃子。還有些地方會將牛羊肉這類溫補食材包進餃子皮裡。在山東滕州地區,立冬這天,要來一碗羊肉湯。事實上,在滕州這個以羊肉湯聞名的地方,一直流傳著「三天不喝羊肉湯,心裡一定要發慌」的俗語。在初寒降臨的天氣,當然更少不了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冬天最不能離開的就是一碗羊肉湯
每年立冬開始,湖南醴陵的家家戶戶就開始製作「醴陵焙肉」,把大塊的豬肉用鹽醃好,滴幹鹽水,掛到柴火灶上讓煙火慢慢地燻焙,一周左右就能燻出色澤金黃、肉香醇厚的焙肉,夠吃一個冬天。在浙江紹興,每年立冬這天也是紹興黃酒開釀的傳統日子。立冬後,鑑湖水沉澱物下沉、水體清冽、氣溫低,不僅可有效地抑制雜菌繁殖,保證發酵順利進行,還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
▲冬天釀的黃酒更具風味
從立冬開始到來年立春,整整一年裡只有這段時間最適合釀製紹興黃酒,所以當地人又稱之為「冬釀」。
步入冬天后,大地寒徹,萬物蟄伏,空氣清冽,人心也跟著沉寂了下來,膨脹的欲望開始收斂。▲即將到來的冬天,自有它的來意
林徽因在《靜坐》中曾寫道,「冬有冬的來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憶一把」。一年最後一個季節降至,春來秋去,夏暑冬寒,時節雖有冷暖,處處皆有清歡。此時若有紅泥小爐,書卷清茶,放空思緒或三省吾身,豈不愜意?
吃,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既要食之有味,也要食之有節。在盒馬這座鮮活的食物百科全書裡,一起感受二十四節氣中的食材之美,也探尋人與食物的美妙關係。在後臺回復關鍵詞「投稿」,即可獲取詳情,了解相關信息。來稿郵箱:hemafresh@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