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摔跤和長大後的摔跤 區別太大了

2020-12-10 我叫李六一

突然想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記得小時候,每當摔跤的時候,我都會習慣性地看看周邊有沒有人在 ,如果有人在,我就覺得有了依靠,有了希望,於是我就會哭,聲音越哭越大,然後就有人過來把我扶起來,摸摸我受傷的地方,安撫我說別怕,沒事的,不哭了啊!

當然,如果環顧四周,發現沒有人在,我就會自己慢慢爬起來,拍掉手上的土,拍掉身上的灰,再摸摸受傷的腿,然後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繼續去玩,也許直到媽媽發現後,才知道原來那個地方還在疼。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慢慢長大,長大後,會遇到很多很多小時候不一樣的摔跤,有時候摔得很疼,有時候摔得很慘,有時候摔得很狼狽,也有的時候摔得體無完膚。

如果摔跤的時候,周邊有很多人,哪怕再疼,我們都會堅強地爬起來,繼續前行,不管周圍人的眼光是憐憫還是嘲笑,都不容許你有半點遲疑,必須堅強地爬起來;

而如果發現周邊一個人都沒有,就會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每到一個階段,我們都會有不同的境遇,但我們不能再像個孩子一樣,哭著去尋求大人的幫助,我們更多的是堅強地爬起來,向著目標繼續堅定地走下去。

加油吧!致每一位已經不再年輕的我們。

相關焦點

  • 摔跤造句和解釋_摔跤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它們在花盆裡摔跤,抱著花枝打鞦韆,所過之處,枝折花落。(出自: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3、 貓)3、可是小胖墩兒也是個摔跤的慣手,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不露一點兒破綻。(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13、人物描寫一組:摔跤)4、小嘎子在家裡跟人摔跤,一向仗著手疾眼快,從不單憑力氣,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摟。
  • 摔跤吧,校長!
    經過幾年的系統研究,朱志輝和「麻小」的同事們一起,構建了一套校內摔跤運動普及計劃和方案,全校學生不論年齡大小、性別,共同參與其中:  一、二年級開展摔跤專項柔韌練習與遊戲;  三、四年級學習摔跤基本動作;  五六年級進行摔跤實戰與比賽的進階式課程模式;  每天大課間進行1000米跑操、摔跤課間操、葫蘆絲三個活動項目;
  • 他是綜合摔跤歷史上的一個怪物級別的摔跤手
    嗨,大家好,今天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個有關於體育的小故事吧。在我從小到大的成長的歲月裡面,我是一個巨大的職業摔跤運動員的粉絲。因為我每周六早上看世界職業摔跤比賽,為綠巨人霍根和科科這樣的好人歡呼,並譴責巨人安德烈和裡克瑪爾特爾這樣的壞人的存在。
  • 摔跤:津城的時代烙印
    口述:張先生文字整理:瀟湘雨在我們小時候,娛樂活動遠沒有現在豐富多彩,但孩子們玩耍的熱情可比現在不差。在我十三四歲時,還曾練過在當時盛極一時的體育項目,那便是「中國式摔跤」。天津的摔跤運動能如此興盛,很大一個原因在於滿清皇室喜好觀賞摔跤表演。辛亥革命後,皇宮內的摔跤手紛紛離開北京,其中有一部分人來到了天津,摔跤這一體育運動也隨之在天津傳播開來。新中國成立後,天津成為了全國摔跤運動的中心,各地的運動員紛紛慕名來天津學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摔跤幾乎成了最受津門老百姓喜愛的體育項目。我小時候學習摔跤就是受了這種大環境的影響。
  • 鐵木真也是摔跤愛好者,淺談鐵木真對蒙古摔跤運動的影響和推動
    表現的是兩個彪形壯漢赤裸上身,下身穿緊身長褲,兩人身體相抵,互相摟抱,左邊之人右手緊緊抓住對方腰部褲帶,左手抓住對方後胯。右邊之人含胸用力,雙手緊抓對方腰和腿,兩個人在此進行對峙,都欲將對方摔倒,整個畫面以一片樹林為依託,兩匹駿馬被拴在樹旁,畫面生動,傳神。
  • 《摔跤吧,爸爸》:父愛和尊嚴
    而女兒們,在遭受著旁人的嘲笑裡,和訓練的苦痛之中裡,忍不住開始了抗議——後,抗議的結果,卻是——爸爸馬哈維亞剪掉了,他兩個女兒的長髮。直到影片的第35分鐘,吉塔和巴比塔在瞞著父親參加同學的婚禮時,故事又出現了新的轉折點——吉塔被父親當眾逮到後,和巴比塔在出嫁的的同學面前,控訴父親的專橫和暴戾時,原以為會同情她們的同學,卻表示了自己的羨慕——「我倒希望能有一個這樣的父親,至少他是為你們著想
  • 看過《摔跤吧!爸爸》,你知道真實的印度式摔跤嗎?
    前幾年風靡一時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讓很多人對摔跤運動產生了興趣,在影片中父女在奧運會中參加的是自由式摔跤比賽,而在故事中她們從小訓練的,則是典型的印度式摔跤,那麼這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如此相似?在印度這個神秘的國家,吵架都不多見,摔跤這種強對抗的格鬥項目是什麼狀況?
  • 武功山下的摔跤學校
    一身行頭讓學校裡的老師們誤以為他是推銷員,但這個身高不到一米六,體重只有80多斤,留著齊肩長發的人,其實是去當體育老師和舉重教練員的。老師們想不通,書都讀不好的農村孩子要怎麼練體育,「我們連體育課都沒上過!」他們更想不到,三年後,摔跤成為了朱志輝發展的主要領域。24年後的今天,朱志輝任校長的麻田中心學校,已是遠近聞名的摔跤學校。
  • 中國式摔跤為啥又火了
    中國跤規則簡單,摔跤者雙腳之外的身體部分著地為失分,這也是中國跤和奧運會摔跤項目(簡稱國際跤)的最大區別。「絆子」,是對中國跤技法的專門稱呼,有「大絆三十六,小絆賽牛毛」的說法,說的是因身體角度和用力方向不同,中國跤的攻防手段多變,極富技術含量,讓練習者痴迷的原因也在於此。
  • 出身北市場打小學習摔跤 拜摔跤名家董永山為義父遼菜大師劉敬賢竟是摔跤高手
    1963年,劉敬賢高中畢業後在烤鴨店上班,和摔跤場也就是200多米的距離。董先生和人比劃,把對手摔倒了,自己的白褲子、白鞋一點沒沾泥,劉敬賢是看在眼裡,崇拜在心裡。因為喜歡練摔跤,劉敬賢和夥伴們不僅有好體格、有力氣,還都喜歡助人為樂。在劉敬賢的記憶裡,董先生家門口有一個大鐵塊子,上面有一個斧子,當時記得叫「皮鐵隊」,現在翻譯其實就是物流。
  • 從《摔跤吧!爸爸》中領悟父愛之深沉
    一部優秀的電影能使我們感動、震撼,一部偉大的電影能改變一個國家,甚至影響整個時代,《摔跤吧!爸爸》便如此。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曾是印度的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最終女兒和他擁有了共同的夢想,贏得金牌,蛻變為一名獨立女性,成為榜樣激勵千千萬萬印度女性的成長。影片以侄子奧姆卡爾的視角,以「我的叔叔」作為開場白,給人婉婉道來的感覺,使影片更加真實、生動、溫馨、感人。父愛如咖啡,初嘗苦澀,卻又回味無窮,讓人深陷其中。
  • 蒙古摔跤的彪悍歷史
    蒙古人的摔跤活動,原具有極大的體育、軍事性質,是用以鍛鍊力量和技巧,與選拔力士的依據,到了元帝國建立後,因局勢安定,人們對於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摔跤的社會娛樂成分也越來越重。元仁宗時朝廷就專設「校署」職司摔跤管理,並設計專供摔跤的衣服,同時也由具有名望的摔跤手充當兼職裁判。今天的俄羅斯桑搏的起源也深受蒙古式摔交的影響,在現在的喬治亞,很多摔交手的著裝同蒙古交手的摔交裝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 摔跤吧,少年!2020年河北省青少年摔跤錦標賽在邢臺落下帷幕
    10月30日訊(記者 段美嘉 見習記者 高禕男)今天,為期5天的2020年河北省青少年男子摔跤錦標賽(古典、自由)在邢臺落下帷幕。比賽現場。圖片來自活動方 本次比賽由省體育局主辦,設置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兩個項目,比賽按年齡劃分為甲(17-18歲)、乙(15-16歲)、丙(12-14歲)三個組別,全省共有來自邢臺、石家莊、承德、張家口、雄安新區等10個地市的470餘名運動員參賽。
  • 印度拿下女子摔跤首金,冠軍是《摔跤吧爸爸》主人公侄女
    馬哈維亞的四個女兒都被他培養成了出色的摔跤運動員,溫什也沒有落後。這枚金牌,是歷史上首次有印度女將在亞運摔跤賽場上折桂。溫什和她的堂姐妹一起,用成績戰勝了性別歧視,而她還有更大的目標:在兩年後的東京,為印度摔跤奪取奧運首金。
  • 印度拿下女子摔跤首金, 冠軍是《摔跤吧爸爸》主人公侄女
    8月20日,在女子自由式摔跤50公斤級決賽中,印度選手溫什奪冠摘金。也許大家對溫什這個名字還比較陌生,那麼,對電影《摔跤吧,爸爸》呢?溫什的另一個身份就是電影主人公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弗加特命運坎坷的親侄女,也就是吉塔和巴比塔的堂妹。
  • 專攻抱腿30年,北京海澱體校摔跤招生
    第一眼見到王教練,一副菩薩活佛一樣的喜氣面相,很難和兇狠的摔跤手形象聯繫起來,不過王教練很流利的北京口音,讓從小在北京長大的我聽了很親切。抱單腿最突出特點就是要讓對方難受,抱單腿後,兩個人三條腿,你的走位決定了他的下一步位置,所以你要讓他難受。以前我們練散打,抱單腿都是抱腳踝抓腳脖子的,王教練說抱單腿不是抓腳脖子,原來也是和雙腿一樣抓膝蓋窩後的筋,一拿扭對方的腿就無力了(有點像傳統武術和衝繩空手道的拿筋)。
  • 摔跤手稱霸綜合格鬥擂臺?現役UFC名將中的摔跤手們
    一個好的摔跤手,在綜合格鬥賽場上優勢非常大。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些自由跤出身的現役UFC選手。像大家熟悉的「拖鞋」阿斯克倫,剛剛退休的塞胡多,還有凱恩·維拉斯奎茲等等都是自由跤高手,但是已經退休所以會放到選手志介紹,這篇就不做介紹了。
  •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五、支持《摔跤吧爸爸》的家長,實質上更多是在支持中式「狼爸虎媽」教育。是出於對美式「快樂學習」的擔憂。中國前有惡意隱喻《大護法》,後有女性弱勢《嘉年華》,然而觀眾根本不買單。《神秘巨星》因為沒有狼爸虎媽,女主崛起過於不切實際,票房也下去了。人家就喜歡看《摔跤吧爸爸》再打我一次。
  • 《摔跤吧!爸爸》:領悟到摔跤的真諦,是反擊坎坷命運的唯一出路
    這部電影剛出來與我們見面,就受到了觀眾的高度關注,看完電影後引發了我們深入的思考。特別是對於女性觀眾來說,影片裡的兩個女孩在做著一般女孩都不會接觸的事情,那就是在舞臺上摔跤。其實兩個女兒的想法甚至是牴觸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她們本就不知道甚至不理解父親對於摔跤的舞臺的渴望和嚮往,摔跤比賽本是強壯高大男子的專屬,她們當然是不太願意涉足的。
  • 摔跤吧,校長!一堂堅持14年的體育課,一段暖心的摔跤故事
    獎牌和證書越拿越多,超過200枚後,朱志輝沒有再去數過獎牌的數量。麻小裡近70%的孩子是留守兒童,朱志輝也從不掩飾對冠軍的嚮往。在自己6年專業運動員生涯中,朱志輝拿過省裡的一些名次。可是,沒有一次和摔跤有關,他在體校的專業是舉重,僅在中專即將畢業時短暫選修過半年的摔跤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