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貴族精神,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什麼貴族,更沒有什麼貴族精神。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中國人的貴族精神深入到了骨子不輕易表現在外,很多人都沒有刻意去了解,甚至是了解了也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但用很時髦的一句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就拿老人年紀大了養老問題。人們總認為國外的養老福利多好,用心看下面。
當下的日本底層老人,日本共有1100萬「下流老人」。當然,這裡的「下流」指的不是作風問題,而是指在社會最底層苦苦掙扎的一批人。有報導,日本在商店偷東西被抓的人,65歲以上的老人佔了1/3。僅在2018年,就高達8萬人。這些老人偷盜的往往是三明治、飯糰等餬口食品,並不貴重。其中,一些老人其實是故意為之,就是為了能夠被抓,住進監獄,養老。「下流老人」已經成為整個日本養老危機的一個縮影。
素有「養老天堂」美譽的澳洲,也不時爆出養老院虐老醜聞。臭不可聞的食物、單薄的衣服、生病無人看管,都曾成為媒體報導中震驚世人的片段。這些養老院每天給老人提供6.08澳元的食物,比囚犯的餐費還少2澳元,遠低於社會平均消費17澳元。
養老院工作人員則描述說,如果老人不吃那樣惡劣的食物,體重就會變輕,這個時候,「我們就給他們準備高熱量的食物和補品,讓他們增重」。這樣的地方,即使是養老天堂國的老人,也不會像很多中國人想像的那樣願意住。養老院這種集中養老機構,往往也是孤獨老人不得已的歸宿。
再看咱們中國人的養老方式,誠然每個家庭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咱們中國人的孝文化充斥於每個人的骨子裡。父母說我們還要等你養老呢很高興,至少表明父母是依賴我的。而實際上也是如此。在一個近似於叢林法則社會裡,能夠依靠的只有父母,同樣父母也只有依靠你。如果父母要說,你過好自己就行,不用管我們,這就遭了,連父母都不能依靠了,這天下那我還能依靠誰?如果父母要依靠你,你的道路會輕鬆一些,父母會拿出全部手段讓我能走的好一些。至少在硬體上,子女上都能得到無私幫助。我可以毫無牽絆的投入工作。以取得事業成功。
孝學,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而且儒家思想十分重視家庭倫理,在它的體系中又十分容易由小家推大家,把家庭倫理推及到社會倫理,從而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所謂「百善孝為先」的格局,也就深深的影響了中華文明。
古代人怎麼養老的?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國各地建立「養濟院」和「惠民藥局」。養濟院是一個融收容和養老於一體的機構,與南北朝時期的「獨孤院」類似。惠民藥局則等同於南宋的惠民和劑局。養濟院都設立在寺廟和道觀裡或是周邊地區,因為在古代,寺廟和道觀本身就收容弱者和老者,把政府公辦的養老機構與這種帶有宗教關懷的民辦救濟機構設置在一起,可以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具有較強的宣傳力度,讓更多需要幫助的老者主動尋求救助。
到了明朝年間,京城除了加大養濟院的數量與規模,還定期輪派官員進行督查,看貧者和老者有無飯吃,有無制度上的弊端。嘉靖十一年,在北京地區,政府還免費提供衣服給老無所養的窮苦貧民。國家花錢,直接給老人購買生活必需品,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良好的養老風氣。清代延續明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