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望鄉臺》的家風裡有一種「貴族」精神

2020-12-10 蜀人說話

「貴族精神」常常被人提起。那麼,什麼是「貴族」精神?如何培養現代的貴族?請看關山遠先生在《新華每日電訊》刊發的專題論文《家風浩蕩,幾度滄桑》,給我們打開新的視野:好的家風,能夠培養出「貴族」精神!

最近「家風」這個詞比較熱,看電視裡人們對家風這個話題的回答,有些令人忍俊不禁,有些令人肅然起敬,還有些只能是啼笑皆非了。這些觀感之餘,卻是不失沉重的思考:中國歷來特別重視家庭教育與家族傳承,但今天,人們談起「家風」二字,為何別有一番滋味?

名門望族與亂認祖宗

筆者京城寓居的胡同裡,有一戶門庭破舊的平房人家,雙開紅漆木門上銘刻著這樣一副對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木門在時光衝刷下已經斑駁陸離,裂紋縱橫,紅漆也已多處剝落,露出灰黑的底色來,但這十個字,卻似有刀砍斧劈般的力度,讓人端詳沉思。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忠厚」與「詩書」,可謂中國古人心目中理想的精神特質與身邊之物了。不過,「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精髓,不僅僅在於「忠厚」與「詩書」,更在於「傳」與「繼」,在於「久」與「長」,古人渴望這種精神特質與生活方式能夠世代相傳,作為標記血緣與驕傲的符號,就猶如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的本能,要將自己的基團傳承下去一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認為「家風」傳承的重要性,不亞於血緣傳承。

在科舉大發達之前,中國的舞臺,是門閥士族的盛裝亮相,人們總結出歷史上的十大名門望族,例如隴西李氏,從漢朝的「飛將軍」李廣,到西涼王李暠,再到締造了盛唐的李淵父子……又如「弘農楊氏」,漢時之弘農郡治所位於今河南靈寶境內,轄華陰等地,秦漢初期,楊姓子孫分布以弘農最為集中,影響也最大,至今猶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

弘農楊氏人才輩出,其「清白」家風令人感佩。漢代大儒楊震,50歲才開始為官,後多次升遷,官至太尉。他曾在赴東萊太守任上,途徑昌邑,時任昌邑令的王密乃為其所薦,聽說楊震路過昌邑,就前往拜見,到了晚上臨別之時取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道:「我了解你,你卻為什麼不了解我的為人呢?」王密勸說道:「天黑了,沒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走了。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因為官清廉,不接受饋贈,所以子孫過得很清貧,經常要以步代車,更無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些想為他們置些產業,但楊震卻不答應,說:「讓我的後代被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個傳給他們,不是很好嗎?」

楊震祠堂

楊震的子孫們受其言傳身教,皆博學而清廉。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並以「四知」為堂號,以「清白傳家」為門額,遺風至今可見。楊震的十四世孫楊堅建立了強盛一時的隋朝,北宋楊家將的創始人楊業是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裔,精忠報國,滿門忠烈,可見其家風傳承之成功。

今天,一些權貴愛好修家譜,上溯若干代,胡亂攀祖宗,硬是把自己裝扮成同姓名人後裔,以證明自己當今財富與權勢的某些合理性。這類笑話與鬧劇,古往今來,多了去了。

民國時候,有一則著名的「認祖門」:袁世凱要稱帝,自然想找點「天命」「瑞祥」,可惜袁大總統祖上相當平庸,沒啥名人顯貴。於是他身邊的馬屁精開始給袁世凱找祖宗,然後他們把目光瞄準了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袁崇煥是東莞人,袁世凱的一個無聊且無恥的同鄉張伯楨,硬是把袁崇煥與袁世凱扯到一起了,此人偽造了袁氏族譜,並在報紙上發表了虛假新聞《袁崇煥軼聞記》,說東莞秀才袁厚常告訴他,「崇煜先戍電白,越數年挈其妻子寄居河南,因是佔籍焉……今在東莞奉祀者,為其兄崇燦、弟崇煜之子孫耳。」又說,袁崇煥殉難後,有一方外人過其鄉說:「今日殺袁者清,他日亡清者必袁。」硬是讓袁大督師從廣東搬到了袁大總統的老家河南,而且還陰險地暗示:當年袁崇煥被滿清離間計殺害,現在輪到他的後人從滿清人手裡要江山了。

當時袁世凱接到偽造的袁氏族譜後,大喜過望,手下一群馬屁精都趁機會奏請尊祀袁崇煥為「肇祖原皇帝」,建「原廟」,把北京城中崇文門外的袁崇煥墓加以修葺。袁世凱還派專使赴東莞致祭袁崇煥,祭文中有「皇祖有靈,尚祈來享」之語,末署「十九世孫某袁世凱」。其實,史載非常清晰:袁崇煥「無子」。所以,當時有人寫了一首打油詩來諷刺袁世凱:「華胄遙遙不可蹤,督師威望溯遼東。糊塗最是張滄海,亂替人家認祖宗。」

漸行漸遠的「耕讀傳家」

在中國,能夠始終傳承數十代、輝煌不滅的名門望族,畢竟是少數,更多顯赫一時的大家族,或因家風不繼子孫惹禍,或因時世變遷大難臨頭,光榮家族,或江河日下分崩離析,或瞬間灰飛煙滅,給後人留下無數喟嘆,就似《紅樓夢》裡的「好了歌」唱出的蒼涼:「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老百姓,都與「笏滿床」無緣,他們無緣躋身名門望族,但他們有自己的家風傳承,透過歷史來看,稱得上是中國人千百年薪火相傳的信仰。這是在農業文明下心存夢想的中國人共同的家風——耕讀傳家。

古人重農桑,可以說,「耕讀傳家」四個字,曾是代代中國人最理想的家庭生活方式: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深入人心,至今在許多古舊住宅的匾額上,還能見到「耕讀傳家」這四個字。

筆者每每看到這四個字,總能悠然神往:在蛙鳴與稻香中,捧一卷古書,聽孩子吟誦。一縷書香,從歷史的隧道中漂浮至今,冰冷的歷史,也多了幾分溫暖。但是在今天,別說在中國的農村,就是在中國的城市裡,有多少家庭,還有書香可言?

學者何江濤著有《耕讀傳家》一書,他談及耕讀文化的式微時說:「古代中國形成的耕讀文化,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小農經濟和科舉制度。隨著鴉片戰爭的炮火,國門洞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漸趨解體,『耕』這種生存方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而科舉制度的廢除,則更加快了耕讀文化衰落的進程……」

筆者不久前讀了首都作家趙偉130萬字的家族史詩小說《望鄉臺》,這部厚書,共100章,描繪了中國二十世紀一百年間,居於大山深處老官廟望鄉臺下四合院一個耕讀世家——趙氏家族祖孫三代的多舛命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望鄉臺》寫的,就是一曲耕讀傳家的悲歌。

這部書開頭的時候,是溫暖與雅致的:農村讀書人教家族的孩子讀聖賢書,嶽父挑女婿,不是看他有沒有錢、有沒有房子,而是考其詩書,就連兄弟們農閒夜間娛樂拿了長牌「打長九」,也不是今天的撲克麻將牌,鬧哄哄賭一場,「打長九」的規則是:輸家根據輸點,由贏家出題,要背論語,輸幾點,背幾篇,背不出來,則罰酒吃。

長篇歷史文化小說《望鄉臺》

《望鄉臺》中,「耕讀」不僅僅是讓趙家子弟滿腹詩書,更是帶來精神層面的財富:一諾千金,頑強堅韌。書中幾位人物,像國儀終生堅守著對朋友的一句承諾,為保護周掌柜託付的皮箱,經歷磨難,無怨無悔;又如玉珍幫助丈夫國儀堅守對朋友的承諾,至死不改。但在二十世紀的巨變中,這片土地浸滿了鮮血與眼淚,而曾經的傳承,在歲月的巨變中逐漸被遺忘。作者稱:《望鄉臺》就是希望探討和思索:中國從農業文明轉向城市文明這一歷史巨變中的人性去向和文化堅守。

漸行漸遠的「耕讀傳家」,或許正是一代中國人的鄉愁。

曾家書與「忘八端」

在今天談及家風,不可能繞過曾國藩和《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發跡之前,曾氏家族一直在湘鄉荷葉塘過著半耕半讀的農家生活。亦耕亦讀,勤儉持家,敬祖睦鄰,是曾家持家立業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傳的傳統。

後來曾國藩名動天下,位極人臣之後,並未得意忘形,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品德修養,時時自省。《曾國藩家書》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生動的生活寶鑑。

曾國藩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今天那些「坑爹」的「富二代」「官二代」,讀此文,不知有何感想?那些被坑的「爹」,又有何感想?

曾國藩對自己對家人要求甚高,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高度無人可及。不過,「重德修身」,是古代許多家庭的共同家風,道德人品雖不及曾國藩,但也不失淳樸本色、凜然正氣。

京城研究者稱:老北京的人家,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家風,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又被稱為「八端」。北京有一句最狠的罵人話,就是「忘八端」,這個「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後來以訛傳訛,「忘八端」變成了「王八蛋」。

懂敬畏、有底線,這是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即使在不懂敬畏、缺乏底線的今天,仍有無數中國人在堅持。「貴族」這兩個字,常常被人提起。或許在有關「家風」的話題討論中,能夠進一步釐清中國人對「貴族」的認識。好的家風,是能夠培養出貴族的,或者,是能夠培養出行為良好的公民的。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建議,請前往《掌閱》《微信讀書》《QQ閱讀》的《望鄉臺》留言區留言。謝謝你。

本文編輯:趙君

相關焦點

  • 「家風條款」寫入民法典只是擺設?!專家:「家風條款」這樣發揮作用→
    「家風條款」寫入民法典只是擺設?!專家:「家風條款」這樣發揮作用→CCTV法律講堂 今天來自專輯解讀民法典 「家風條款」不是擺設,不是裝飾,而是一種價值牽引。說起來是極少數「渣男」「渣女」在敗壞社會風氣,但根本癥結還在於家庭內部治理出了問題,即家教不嚴,家風不正。熱點:對「家風條款」法治精神的爭議 為什麼「家風條款」會成為熱點?因為本條規定被寫入民法典時引發熱議。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爭議點:一是,「家風條款」屬於倡導性規範而非強制性規範,中看不中用。
  • 專家解讀民法典:這是優良家風的建設規範
    繼2017年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民法總則後,「家風」概念也被引入民法典草案中。草案亮點●將現行婚姻法、收養法規定融入法典體系,刪去、修改、增設了部分規定;●「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寫入草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中。
  • 什麼是騎士精神?騎士精神也是一種貴族精神,與富貴無關!
    關於一組拍攝使我產生的思考:騎士精神也是一種貴族精神,是自由意志和契約精神的一種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士"族就是貴族階層一群人,他們是社會道德的和貴族價值的捍衛者。在我們營造的語境中,一提到貴族這個詞,會下意識的聯想的窮奢極欲、腐朽不堪、為富不仁,但這只是一種非常狹隘的想法,或者是周遭環境造成的價值畸形。縱觀歷史,會發現士族(貴族)卻是社會向文明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文明生活的倡導者引領者。
  • 青羊優秀家風故事 | 《家風築國,國夢可興》
    和黨員幹部投稿 993 篇經過初選和專家評審最終評選出 10 篇優秀家風故事徵文!其家風文化的核心是勤與儉,曾國藩家書中出現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勤」與「儉」,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為曾氏家族突出的家風文化。也正是因為在這種家風文化的薰陶下,曾氏家族人才輩出,備受推崇,「曾家無一是廢人」,曾氏家族六代子孫興旺了百餘年。曾國藩的子孫後代,哪怕沒有直接接受過其先祖的教育,但這種簡樸勤勉的精神,卻融入血液中,成為了一個家族的品格。
  • 望鄉臺原是漢城牆
    其間有《南陽懷古》一詩,描述的是老南陽人所熟悉的前朝舊事,不仿一讀:《南陽懷古》建業興隆古淯陽,西風殘照臥龍崗;三賢祠上風光好,八蜡堂前草色芳;誰繼遺風思召杜,民傳美政說龔黃;英賢贏得高名在,不盡江聲與月光。
  • 貴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養,社會擔當,自由靈魂
    參謀只好問他,您萬一陣亡了有什麼遺言?威靈頓頭也不回地說,「告訴他們,我的遺言就是像我一樣站在這裡。」 在大部分中國人看來,威靈頓這是自討苦吃,其實這正是他們所崇尚貴族精神的表現。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意識裡,富與貴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但事實上這是兩回事兒。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的。
  • 中國人的貴族精神
    中國人的貴族精神,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什麼貴族,更沒有什麼貴族精神。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中國人的貴族精神深入到了骨子不輕易表現在外,很多人都沒有刻意去了解,甚至是了解了也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但用很時髦的一句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就拿老人年紀大了養老問題。
  • 高端訪談③丨徐晨光:濃縮在15個字裡的家風家訓
    正是這種特殊的情感,讓徐晨光對家風家訓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日前,星辰在線和廉尚清風共同打造的「高端訪談」欄目邀請到了「廉動全球——華人好家風」徵文大賽專家評委、黨建專家徐晨光,聽他講述那些鄉愁和記憶。正是因為祖輩的拓荒精神,讓原本是不毛之地的集成,有了房屋和田地。  在徐晨光記憶裡,集成是個垸區,地勢原因決定其每年都會遭受洪水的侵襲。「鄉親們都很團結、協作。」徐晨光說,每年往往是鑼鼓一響,大家就都知道要做什麼。也許是物資條件的「不安定感」,讓當地居民愈發熱愛學習。因為只有知識是自己的,是無法被洪水衝走。
  • 老梁:貴族精神的特質是什麼?
    隨著貴族的發展,延伸出來的"貴族精神"慢慢不再受貴族身份的禁錮,變成了一種文人的精神得以傳承。孔子就曾言:"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由此可見,"富"與"貴"不再是捆綁關係,"為富不仁"和"貧寒君子"都大有人在。
  • 人死後真的會去一個叫望鄉臺的地方嗎?
    望鄉臺,三生石,奈何橋以及賣湯的孟婆都在黃泉路上。首先經過的是奈何橋,過了奈何橋就是望鄉臺,站在望鄉臺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故鄉及家人,記住,這是最後一眼。望鄉臺旁邊有一塊三生石,據說這塊石頭可以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而在三生石旁邊就有一個賣湯的老太太,所有從這裡經過的人都必須喝孟婆湯,從而忘掉前世今生,放下愛恨情仇。走完黃泉路便就來到了閻王殿,迎接你的有四大判官和閻羅王,所有鬼魂都將在這裡接受審判。
  • 什麼樣的人是精神貴族?
    所以,要治理天下,中國文化裡,對最高統治者的要求,就是要有道。有道,要求皇帝得是一個聖人。當皇帝成為聖人之後,就要以道立教,教化百姓,這要求皇帝得是一個王。這便是內聖外王。內聖外王,並不是始於儒家,而是始於伏羲。儒家只是道的流末,失道亡德而後有仁義,才出現了儒家來救場。
  • 《最後的閨秀》:除卻貴族外衣,崑曲是滋潤她貴族氣質的精神內核
    第一代是暴發戶,有經濟實力,但教養不夠,他會把子女送入學校接受貴族教育。第二代人從小受貴族教育,但家庭氛圍不夠。到了第三代,才能把貴族精神融進血脈裡。崑曲這門古老的藝術,也就此深深地扎進了張家姐妹幼小的心靈裡,成為她們此後人生裡的一種精神圖騰。② 父親的刻意培養,及崑曲對四姐妹的影響張家姐妹的父親受妻子的影響,也愛上了聽戲,所以他也把這種喜好進一步地傳給了孩子。
  • 高爾夫運動-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什麼是真正的貴族精神
    ,它從不與平民的精神對立,更不意味著養尊處優、悠閒奢華的生活,而是一種以榮譽、責任、勇氣、自律等一系列價值作為核心的先鋒精神。貴族精神,代表了一種尊嚴,一種高超的品行高爾夫運動崇尚競技與禮儀的完美結合,即使高爾夫禮儀有不少細節,看似繁複,但在內容上要做的就是以下三點:1、在球場與會所裡保持謙遜、禮貌,使用正確的體態語;2、尊重球場上的優先權;3、像尊重聖安德魯斯老球場一樣去尊重每座球場
  • 深入推進家風建設 以家風正黨風淳民風
    近年來,金堂縣將家風建設作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注重挖掘利用傳統文化精神,厚植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廉潔從政的土壤,積極營造以家風正黨風淳民風的良好氛圍,讓好家風成為守護幹部廉潔從政和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 傳家風,以故事詮釋家風內涵 拍攝家風教育片,讓好家風「活」起來。
  • 曬曬傳家寶 · 傳承好家風(新市篇)| 一件物什,承載著幾代人的精神
    一件物什,承載著幾代人的精神;一種精神,寄託了一個家的靈魂。在蘇州的10天裡,我只用了3斤糧票買了好吃的帶回家給弟弟妹妹們打牙祭,那多餘的3斤糧票我一直珍藏著,激勵著我不忘過去,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傳家寶:毛主席像章持寶人:新市鎮豐年村朱建璋寶貝意義:傳承紅色精神寶貝故事:紅色收藏作為一門特殊的、最具中國特色的收藏門類,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和熱點。
  • 弘揚牛氏精神,傳承牛氏家風
    、家規、家教來教育子孫後代,久而久之,這個家族就會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精神和文化,這種精神和文化體現出一個家族的家風,她是一個家族的靈魂和支柱。隨著中華牛氏文化研究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經常提到弘揚牛氏精神、傳承牛氏家風。那麼,究竟什麼是牛氏的精神和家風,怎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發揚這種精神和文化呢?我們試圖從五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 南昌市舉辦「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理論研討會
    12月29日,南昌市「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理論研討會暨專家講座舉行,來自省內外的11位專家學者,圍繞「『三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文明城市創建」「傳承和弘揚優秀家訓家風的現實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家風建設與黨風政風和民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等內容
  • 感悟統戰情懷 學習全會精神 暢談家風傳承︱市規劃資源局下城分局...
    氛圍濃厚,開展學習交流參觀完畢,分局各黨員在同心苑一樓會議室開展「學習新精神,開拓新局面;弘揚好家風,禮讚新時代」的學習交流。交流會上,各黨員幹部全面系統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詳細解讀《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並結合規劃資源工作實際重點學習了「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的內容,強化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的意識。
  • 弘揚好家風!龍川有了家教家風實踐基地~
    龍川有了家教家風實踐基地~ 2020-11-27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本質的偉大實踐——社科專家解讀五中全會精神
    今天的《社科專家解讀五中全會精神》專欄,我們邀請雞西市委宣講團成員、黑龍江工業學院教授曲成,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此做深入解讀。《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