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到日本:都城空間與文學考古》:文學考古如何見證長安歷史

2020-12-26 新華網客戶端

東徵傳繪卷。選自1988年日本中央公論社《日本的繪卷·15》

《從長安到日本》 郭雪妮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唐招提寺瓦當。資料圖片

  拜佔庭、阿拉伯、粟特文獻中稱呼大唐都城長安為「胡姆丹」(Khumdan),這可能是這座享譽歐亞的帝國之都獨特地位的一種表現。而且,長安實際上也是世界帝國大唐王朝的縮影和象徵。現代研究者藉助多元的歷史典籍、考古資料、出土文獻而融會貫通,試圖復原長安的歷史全貌,不斷推動方興未艾的「長安學」研究。然而,近年來另外一種聚焦於長安意象的「文學考古」異軍突起,長安學由此或將挺進更為廣闊和縱深的地帶。

  郭雪妮新著《從長安到日本:都城空間與文學考古》,關注長安都市景觀在日本古代「漢」「和」文獻中的演變,跳脫了長安本身而突進到域外文本對於現實長安的書寫,別開生面,應該說是長安文學考古的嚆矢。全書的核心議題,即對在唐朝滅亡以前和以後日本建設國家的不同階段,日本文學文本中亦真亦幻的「真實長安」和「意象長安」進行了絕妙的對比,並將之落實到「東亞都城時代」長安都城真實空間在日本的復刻、變異和折射這一歷史背景中深入理解。

  具體而言,這部作品的前三章雖然瞄準了三種「漢」文獻,但是其折射的歷史內容卻存在流變:《懷風藻》中長安的缺席,映射出建立律令制國家的日本難以將作為八世紀唐朝「國家權力和皇帝威嚴的王權之都」的長安作為歌頌對象;「敕撰三集」(《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基本無涉於唐長安城,而僅以漢長安隱秘現身數次,暗含著日本文人面對強勢的唐帝國時「脆弱民族國家的話語表達」;《本朝無題詩》則大量出現指涉長安的詩作,但這些無一實指,而是以「長安」來寫現實中的平安京,並利用兩座都城名稱的重合,植入中國典故,將日本都城平安京描述為囊括唐帝國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的巨大存在。

  後四章多元化地引入幾種「和」文獻虛構文學作品,竭力尋覓長安意象的變遷以及客觀歷史投射其上的另一種真實。圓仁的旅行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包含著從開成五年(840)到會昌五年(845)他在長安生活的四年十個月的記錄,儘管日記文本在後半段的唐武宗滅佛期間表現出與僧人整部日記大相逕庭的情緒化描寫及「不可靠」敘事,但對歷史親歷者(圓仁)而言仍是力求秉筆直書並自信為真的文本,然而後來的《今昔物語集》等說話類虛構作品卻逐漸放大、扭曲法難期間「圓仁」遭受迫害的情節,製造以「絞纈城」為重心的恐怖長安景象。院政時期「詞書」與「繪畫」交叉結合的《吉備大臣入唐繪卷》,兼具圖像和文學史料,描述了遣唐使吉備真備在長安應對唐人難題考驗的冒險傳說,長安的海岸風光、唐人的滑稽描摹等不實內容映射了日本平安末期對長安的基本知識和想像。平安末至鎌倉初的《弘法大師行狀繪》以空海生平為題材,其入唐部分的描畫將唐長安城中的青龍寺作為惠果傳授密教於空海的象徵而被日本真言宗神聖化,而與真實的青龍寺相去甚遠。鎌倉初年遣唐使物語的集大成之作《松浦宮物語》,既混合了仙界等非人間的浪漫唐土烏託邦,又以漢長安的用語細緻描寫唐都長安的宮殿、關隘、城市、郊外,其間的想像基礎多來自白居易的詩文和《文選》,而非正統的地誌文獻。顯然,花非花,霧非霧,「和」文獻中的長安絕非唐長安的寫真,而是文學想像、歷史意識和現實感懷的雜糅造作。

  其中的知識密度、探索深度、視野廣度顯而易見。關鍵是,唐都長安作為城市客觀實在本身,已然不再是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已轉變為日本人從奈良、平安時代至鎌倉初期在詩歌和說話、繪卷、物語等文本中對於長安的「忽視」或者「想像」——其間,真實的長安城在十世紀初隨著帝國覆滅而遭致毀壞和廢棄。由此,這一研究仿若是在日本人的真實長安之旅以及長安夢境囈語之間,尋覓長安的影蹤,這令人聯想到諾蘭的經典影片《盜夢空間》中「夢中夢」的多層穿越。

  歷史學者圍繞著隋唐長安展開的多學科的研究,或可籠統稱之為「長安學」(雖然未必所有學者都認同此概念)。如果以其涵蓋的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地理學、宗教學以及藝術等多方面內容為「中心」領域,恐怕作為域外思想史、文學史的長安書寫無論如何都只能算「邊緣」領域。然而,誠如妹尾達彥所說,學術本身沒有「中心」或「邊緣」之分,很多學術突破恰好發生在學科交界的邊緣,因為那裡「本就不是邊緣,而是被忽略的地方」(序二)。日本文人長安意象的文學考古實際上裹挾著以上以歷史為主的諸多學科的成果,反過來對認知歷史提供廣闊的縱深空間。

  作為歷史學者,我更加關心的問題是在這些層層考釋的更深處,在圍繞著長安意象的「文學考古」整個過程中作者不斷強調的預設前提,即東亞所共同享有的華夷思想在都城建設和國家觀念上的投射。如何理解這一見解?

  十世紀唐帝國崩潰以及東亞社會全局性的連鎖性質變作為一個分水嶺,使得全書呈現出一種上半部是擁有長安旅行經歷的遣唐使和求法僧筆端語涉長安或者絕口不提長安,下半部是無緣再前往中國的日本文人通過文學想像對於長安多種形式的異化和虛擬。在這種虛實相生、真假莫辨的強烈反差中,揭開層層包裹和修飾而袒露其本體,整個「文學考古」的過程輾轉騰挪曲折繁複,卻不失福柯知識考古學的魅力,真實歷史被懸置,「權力」在追尋中浮出水面——這個權力關乎日本律令制國家和民族國家的建設及其對唐朝中心的國際秩序的態度。

  長安被書寫或被遺忘是歷史表象,它其實反映的是日本的文人在華夷思想和律令體制的多重影響下,「在現實政治運作中模仿中國,卻又在精神世界試圖對抗的矛盾心理」(序二)。唐朝的華夷秩序之下,日本等周邊政體都被納入朝貢—冊封體制,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世界格局,其典型是白江之後唐、新羅、日本摶成的國際結構,學者稱之為「東亞世界」。在中國強盛時期,日本文人刻意不去書寫長安即唐朝象徵,也就意味著深層意識中不想流露出本國的屈尊地位,在唐帝國瓦解之後,日本文人或以輝煌長安的意象喻指平安京,或虛構唐都長安的恐怖夢魘,或建構日本宗教與唐朝源頭的紐帶等,則是日本民族意識高揚的時代之聲。其中,平安京融唐朝京、都為一體的理念,實際上是東亞漢字文化圈文化共享的一個典型案例,而共享得以實現是基於存異而非求同(拙作《唐朝與東亞》)。長安作為文本的線索,首先反照出日本奈良時代(710—794)、平安時代(794—1185)及鎌倉時代(1185—1333)初期的中國觀,進而折射出來自中國的「中華思想」的強力輻射。

  對於日本漢文學最早的作家群遣唐使而言,長安城以及平安京固然是作為物理可感知的第一空間,而同時遣唐使群體詩文製造的「長安意象」,又是隱喻的第二空間。第二空間本質上講與第一空間越來越疏離乃至牴牾,甚至使得長安由陸地城市變成海岸城市,這就是我所說的「夢境囈語」。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第二空間的虛無荒誕,卻是囈語者其來有自的親身經歷和切膚真實——譬如,圓仁將會昌年間的道聽途說煞有介事寫入行記,我們絲毫不懷疑絕大多數情況下他自己堅信這些記載,而後世在將他神聖化的過程中,以文學虛構進一步把他在法難中罹受屈辱、迫害、苦難之地長安誇大扭曲成如地獄一般的時候,正是日本「佛法東漸」思想和與優位意識熾盛的時期。再如,繪卷中的吉備真備戰勝唐人的層層阻礙,憑藉的不是真實的才華智慧,而是欺騙、盜聽、偷棋等不光彩手段,這些狡黠的智慧在作者看來是平安末期貴族文人對唐弱者意識的結果,潛藏著「一種頑強的抵抗感」。

  總之,日本國家的律令制國家建設、唐風文化向國風文化的轉換、東亞局勢和本國內政的變動、日本民族意識的抬頭,這些歷史的真實無不經由作者在數量浩繁、種類多樣的文本中批揀出來的「長安書寫」(刻意不寫也是一種書寫,正如遺忘也是一種記憶)而映射顯現。統領全書的序章或因此而題為《在日本發現長安》,似與書名《從長安到日本》桴鼓相應。然而,通覽全書內蘊豐贍的知識與思想史呈現,我倒是更願意凸顯研究者在這種探索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而謂之《在日本尋覓長安》。至於其追尋的文本在生成之初是否即為長安而作,探尋所得結果是否為互文共生的文本叢的透徹解讀,抑或在尋找過程是否全面關照日本文人的中國地理知識接受史,似乎已不是癥結所在。在中國與域外往復交流的宏大背景中,苦苦的摸索和反覆的尋覓,過程本身足以動人,加之其間歷史景觀不停變換,沿途滿是可堪吟味之處,讀者自可逐一賞析。諸君何不立即與作者一道,一日看盡長安花?(作者:馮立君,系陝西師範大學東亞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教授)

相關焦點

  • 長安!西安……西安!
    長安見證了中國歷史上開放、外向、尚武、繁榮的頂峰時期圖景,先後作為漢,新,晉趙,秦,隋,唐等多個王朝的都城,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未央宮遺址(今日西安城六區北邊的區就叫做未央區,寓意未來的中央。漢都城遺址在此區,此區有一系列以「鳳城」為前綴命名的路,可能與漢長安城別稱鳳城有關)△杜陵,位於西安市東南,今天的三爻村附近。
  • 從長安到西安——鐫刻在城牆上的歷史
    意即參照周易象數理論,比照乾符六爻,進行都城總體布局設計。唐長安外郭城的範圍和位置,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考古發掘中已被探明。根據《隋書》、《唐六典》、《長安志》、《呂大防圖題記》、《類編長安志》、《長安志圖》、《唐兩京城坊考》諸書中的記載,長安城「東西廣十八裡一百一十五步,南北長十五裡一百七十步,周六十七裡,其崇一丈八尺」。
  • 到西安遊學,他們說:歷史有意思,考古很好玩,來吧!
    行走與之對應的精選的古蹟和博物館置身文明進程中感受歷史與文化思辨華夏文明的創興歷程我們到鹹陽城體驗考古我們聽原汁原味的秦腔我們模擬鑄造青銅器我們品賞地道的古都美食……最重要的是我們一路有專業導師團隊講解分享尋訪長安,閱讀歷史關於體驗:幸會長安,考古很好玩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關鍵節點,北庭故城見證了中央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理、古代商業貿易的繁榮興盛,也見證了西域地區多民族的交融交流。是中華民族融匯發展的重要家園之一,對維護邊疆穩定、民族團結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五屆北庭學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日前在北京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辦。
  • 你了解緬甸考古和緬甸歷史嗎?來讀一下
    從1885年第三次英國侵面戰爭結束,到1942年日本侵佔緬甸為止,英國統治緬甸全境達五十多年。其間,設立了緬甸考古調查局,組織了緬甸研究學會,從事緬甸文物史料的發掘和搜集,同時也出版了很多書籍和刊物。1902年,緬甸官方建立考古調查局以前,緬甸的考古工作是由印度考古部緬甸處負責的。有選擇地進行了許多工作。1894年和1897弗裡茲 .
  • 道宣理想化寺院之範例——對長安西明寺與奈良大安寺之關聯的考察
    應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邀請,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王靜芬老師於近日發表了以「道宣理想化寺院之範例——對長安西明寺與奈良大安寺之關聯的考察」為題的講座。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韋正教授主持本次講座。在講座開始,王靜芬老師首先交代了長安西明寺與奈良大安寺兩座寺院的建築背景及主要相關人物。西明寺建造於唐長安城內。
  • 紀要 |【菊生學術論壇13】考古發現與歷史記憶——秦漢祠畤的再認識 (下)
    雍城是自戰國時期到王莽之前長達700多年的秦漢國家祭祀中心,是唯一由天子親往祭祀之地,也是表達「君權神授」「國強民豐」等政治理念的場所。自本世紀初開始,有關城、陵、國人墓葬的發現和布局,已經顯現出了雍城的基本格局和歷史沿革;但遺憾的是,文獻中大量記載、且與都城關係密切的「畤」(秦漢郊祀場所)卻不見蹤影。
  • 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閻良區召開
    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秦孝公時期,秦末塞王司馬歇,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此外,在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徒長安」後,漢太上皇仍居櫟陽,死後並葬於櫟陽,置萬年縣以奉陵寢,是漢王朝的第一個帝陵和陵邑。櫟陽是秦漢帝國的搖籃,是中國歷史上的革之都、法治之都,是開啟封建時代的都城,是「多民族統一國家"奠基和最終形成時代的歷史時空的節點。
  • 崤函古道文學景觀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驛道;交通;崤函古道;古代文學;詩歌;李德輝;文學作品;景觀;形成;傳播 作者簡介:   作為歷史上溝通兩京的交通要道,崤函古道承載了深厚歷史文化內涵。  衍生文化與文學價值凸顯  《中國社會科學報》:崤函古道在古代主要發揮交通功能,應該如何看待它衍生的文化意義?  李德輝:歷史上著名的崤函古道,本為漢唐兩京驛道的一段,對於文學研究的意義有限。
  • 旅行|日本奈良的「長安Style」
    據說,日本孝謙女皇還模仿中國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書寫了「唐招提寺」的橫額。可惜的是,直到鑑真圓寂時,工程仍未完成。現在,唐招提寺的御影堂內仍供奉著鑑真大師的坐像,被尊為日本的國寶。奈良城是在奈良時代(710年-794年)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作為京城的。那個時候的都城遷徙頻繁,奈良之前的都城在藤原京,為什麼要遷都呢?
  • 四十年考古:解鎖《大秦賦》前的商鞅變法
    12月19日,近百名秦漢考古專家齊聚閻良,為大家解鎖《大秦賦》歷史時段之前商鞅變法、大秦帝國崛起的櫟陽時代那一幕幕恢宏史詩與四十年的考古成就。//  在考古現場劉瑞對記者說,這次由於機緣巧合發掘出像壁爐、浴室、集中灶等等,3號建築發現最大直徑63釐米的筒瓦以及包括大量大瓦、動物紋瓦當、雲紋瓦當等,通過這些考古工作者發現秦人的建築文明是從這裡開始的。    延續歷史軸線延伸歷史研究,櫟陽非常重要。
  • 空間考古大有可為
    可以說,我們從遙感考古走向了空間考古  空間考古是遙感考古的繼承、發展與飛躍,它不再僅僅局限在航空、航天以及地面平臺的遙感空間觀測技術,而要綜合其他的廣義遙感考古技術與方法  我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正逐漸實現從內容、手段到形式的系統性加強與創新。
  • 日本奈良的「長安Style」
    那個時候的都城遷徙頻繁,奈良之前的都城在藤原京,為什麼要遷都呢?  據說因為藤原京比較狹窄,交通不便,而日本當時正值律令國家形成的時期,要模仿唐朝的律令,建立法制國家,為了表示皇城非常有權威性,所以想尋找一個地方,於是就到了現在的奈良,當時叫平城京。  實際上它建了好幾年,正式搬遷是710年。
  • 《金中都城遺蹟保護規劃》編制完成 申請考古勘探
    《金中都城遺蹟保護規劃》編制完成  北京僅存3處金中都城牆遺址 正在申請考古勘探  圖為呈C形的金中都西城牆遺址  作為研究北京歷史和城市變遷的重要實物,北京市目前僅存3處金中都城牆遺址,全部位於豐臺區的麗澤金融商務區內。
  • 長安與洛陽,誰更合適作為都城?為何東漢將都城定到了洛陽?
    西漢都城是長安,劉秀當年打出的旗號是匡扶漢室,為啥事業成功後,定都洛陽了呢?很多文章就此問題展開過論述,其中有一點大家是公認的,就是:扶持劉秀的大多是來自南陽、潁川以及河北的豪族。都城,在古時可是兼具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作用。明朝朱棣遷都燕京,不是因為他留戀自己的封地,而是他意識到北元殘餘勢力的危害,自己親自去守大門了。周都豐鎬、秦都鹹陽,以及後來的西漢長安,這些都城都擁有險要的地勢,而且在交通上也是位於一個重要的位置。
  • 幸會長安,遊學穿越之旅,一次與歷史的美好約會
    幸會長安之旅,是幸會了遠古的自己。文化的力量,是華夏大地最根本的基因。來自何方,到何處去?許菲老師帶我們與歷史碰撞,明辨如何做人!在一代代歷史偉人面前,渺小與謙卑,是尊史要道;學習和傳承,是當務之急。於我而言,藝術和審美是此行最大收穫。
  • 「三秦文學」白志傑:「居易不易,長安長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居易不易,長安長安文/白志傑從曾經的豪情壯志兼濟天下到如今的悠悠我心獨善其身,其中的心路歷程誰能曉,知其罪其唯在經歷過的漫漫人生路。但是當朝廷的召喚再次來臨,他便又毫不猶豫的動身,縱使前路無知己,縱使父與兄俱歿,猶不改其志。直至今天我們想起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吶喊,依舊能感受到他對現實的關注和對生命的悲憫。
  • 都城史上「承上啟下」的漢魏洛陽城——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
    漢魏洛陽城見證了北魏時期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大融合所催生的城市文化,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漢魏洛陽城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匯聚之地,其歷史價值是其他城址無法比擬的。那麼,漢魏洛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起著什麼樣的作用?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
  • 考古發現|西安發現戰國時期秦國「皇家浴室」
    櫟陽城位於今西安市閻良區,是西安附近秦鹹陽城、漢長安城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文獻記載,秦獻公二年秦國都城由雍城遷至櫟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此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漢高祖劉邦也曾以櫟陽為都城,整頓隊伍、向東挺進,逐漸完成統一全國大業。
  • 中國歷史上那些正在消失的古城
    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地位特殊性,更是大興土木,著意修建。歷史的遷移,這些古都承載了數千年文化的輝煌,延續至今,它們現在面貌如何?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聊聊,中國歷史上,那些正在消失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