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爸媽!」又一孩子因為這件事自殺,看完很多人沉默了

2020-12-12 騰訊網

很多時候,不是手機奪走了孩子,是父母拱手把孩子讓了手機。不是手機害了孩子,是我們害了孩子。而最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卻全然不知!

近日,綿陽鹽亭某中學學生,放暑假在家整天玩手機,因此被父母教育。此學生竟給父母發簡訊「永別了」,然後跳河輕生。

因玩手機被教育,

發「永別」簡訊欲輕生!

事發當天下午5點許,一名輔警下班經過北門大橋,發現橋下有一個徘徊在河邊的小孩好像在哭,舉動異常,於是一直站在橋上靜靜觀察。

「大約5分鐘後,發現河邊小孩情況不對勁,有跳河的跡象,考慮到自己一個女孩子,能力有限,便立刻聯繫在附近值勤的交警同事下去查看。」

趕來的執勤交警慢慢靠近小孩,開展勸說工作,此時小孩情緒十分激動,突然跳入彌江河。

此時,河邊待命的交警和圍觀群眾立馬跳入營救,並在河水中對小孩再次進行開導,開導無效,隨後交警及圍觀群眾手拉手協同將小孩救上岸。

事發後小孩的母親趕到了現場。她告訴交警,跳水小孩是鹽亭某某中學學生,放暑假在家整天玩手機,父母便對孩子進行教育,今天下午5點左右收到孩子發來的一條簡訊「永別了」。

「我非常擔心、害怕出事情,結果孩子採取了這麼極端的方式,真的謝謝你們交警同志,回家我一定好好和孩子聊聊,教育他要好好珍惜生命。」

網友熱評

@Mary弈:哎,放假了本來也是讓他們慢慢放鬆一下,不讓他們玩手機也完全不可能,因為現在這個都是信息化時代,讓他們適當接觸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又怕讓他們玩手機從此沉迷於手機,真的很難。

@dora570:現在娃娃動不動就尋死覓活的,整個社會都該反思一下教育出了啥子問題。

@王小二胖妞:打不得罵不得說不得,還得了。

@大婊姐:小孩子心智不成熟,真的會想不開,還是要注意教育方式啊。

「手機奪命案」,

是否全是手機惹的禍?

剛到暑假,手機就以殺手的身份,醒目地出現在官媒和網媒的顯著位置。

杭州濱江一小區,一名15歲的初三女孩從19樓墜下,落在三樓陽臺上,當場死亡。警方認定為自殺。事發前,家人發現女孩又在玩手機,提出反對意見,雙方發生爭執,隨後女孩跳樓身亡。

◻河北廊坊市,一名13歲女孩很晚還在玩手機。母親一怒之下,將手機給摔了。女孩帶著20多塊錢離家出走,時至今日,仍無音訊。

◻ 安徽池州青陽縣,一名16歲的中學生,被沒收手機後和母親發生爭吵,隨後女孩離家出走,跳入附近4米深的河水中,心生悔意,呼喊求救,被及時趕來的消防員救出,僥倖脫險。

如果時針再往前撥一點,我們就會發現,手機引發的連鎖悲劇,不勝枚舉。

◻ 去年9月,河南正陽縣,一位初二少年因玩手機被父親批評,一怒之下喝了家中的農藥,在醫院搶救一周仍昏迷不醒。這個農民之家,本就因女主人身患腦瘤一貧如洗,兒子的服毒讓這個因病返貧的家,更雪上加霜。

◻去年5月,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一名初二的男生因成績不理想,被父親沒收了手機。索要無果後,孩子跳樓自殺。兩天後,無法忍受喪子之痛的母親,也跳樓自殺。

一條條觸目驚心的新聞中,作為始作俑者的手機,都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被置放於標題之上……

人們普遍認為:

是手機,將花季凋零的孩子和絕望悲痛的父母陰陽兩隔!

是手機,將逃學厭學的情緒和恐慌不安的氣息四處蔓延!

是手機,毀了我們的這一代和下一代!

然而,真的只是手機的原因嗎?

看著這些血淋淋、悲戚戚的手機奪命案,陳老師只想說:手機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教育問題的替罪羊。

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

是父母自我教育的缺失。

說到到玩手機,很多家長自己就患有重度手機癌,在生活中,往往很多大人也是沉迷在電子產品裡,有時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一個個都是低頭族。

個別家長甚至為了減少陪伴壓力,在孩子小時候把手機甩給孩子:「一邊玩去」。

當有一天,他們想讓孩子遠離手機時,才發現孩子已經深陷電子遊戲無法自拔。

作為父母,當我們無所事事地身陷刷屏魔怔,不讀書學習,不陪伴家人,不專心做事,甚至在玩手機中頻頻釀下禍端和慘案時,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指責孩子去學習,去進步,去自律?

◻ 今年1月,一名未滿4歲的男童在泳池不幸溺水身亡。監控錄像顯示,他在水中掙扎3分鐘無人發現。而池邊看管他的母親,一直在埋頭看手機。

◻ 去年9月,在深圳華升大廈,三名幼童坐在地上玩耍,突然一輛白色轎車開過來,直接從三名孩子身上碾壓過去。事發後,女司機稱她當時在低頭看手機,根本沒有注意到有孩子。

◻ 前年8月,在鄭州商城路一商場樓下,一位司機媽媽在倒車時玩手機,不慎將自己2歲的兒子當場軋死在車輪下……

這些慘痛的案例,提醒每位父母:

不是手機害了孩子,是我們害了孩子。

不是孩子迷上手機,而是我們自己依賴手機,並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深受其害。

很多時候,不是手機奪走了孩子,是父母拱手把孩子讓了手機。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你的孩子會沉迷手機呢?

因為孩子是有樣學樣啊,所以我們家長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要放下手機,用你空閒的時間多多陪伴孩子。

但我們需要認清並接受的一個真相是:在鋼筋水泥和人工智慧中長大的孩子,相比於父母輩小時候,要孤獨很多。

他們不缺吃穿,但他們缺少玩伴和陪伴。

家庭是孩子在漫漫人生中汲取愛和力量的第一站,也是孩子成長的終生課堂,這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替代的。

千萬別等到某一天一抬頭,才發現孩子已經長大了,而你,在他的成長中缺席了太久太久。

孩子使用手機,

是否需要徹底禁止?

隨著手機的普及,孩子擁有自己第一部手機的時間也越來越提前。

有些家長在給不給孩子買手機方面猶豫不決,害怕孩子過度使用變得失控,反而引發親子矛盾;或者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等等。

陳老師認為,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不應過早地給孩子接觸手機,而應該提早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或者培養孩子其他健康的愛好,來防止電子產品帶給孩子的不良影響。

那麼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如何做呢?以下是一位美國媽媽,為孩子制定的玩手機的家規:

向上滑動閱覽

親愛的格雷戈裡:

現在你已經驕傲地擁有一部手機了。太棒了!你是一個優秀的、有責任心的13歲男孩,理應得到這份禮物。不過在接受這份禮物的同時,你還得遵守一些規章制度。

請把下面的使用合約從頭至尾讀一遍。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職責是把你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對社會有益的年輕人,從而能夠適應新技術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沒能遵守下列約定,我將終止你對這部手機的所有權。

第一點

這是我的手機,我付錢買的。我現在把它借給你用了,我是不是很偉大?

第二點

手機密碼必須要讓我知道。

第三點

如果電話鈴聲響了,就一定要接聽,因為這是一部電話。接起電話要說「你好」,要有禮貌。永遠不要因為來電顯示是「媽媽」或者「爸爸」,就故意不接。永遠不要這樣做。

第四點

周一至周五晚上7:30、周末晚上9:00,準時把手機交給我或你爸。我們會把手機關機,到第二天早上7:30再開機。

第五點

手機不能帶到學校。你要學會與那些你用簡訊聯繫的人面對面地聊聊天,因為這是一種生活技能。如果遇到只上半天課、外出參觀學習以及有課外活動等情況,可另行考慮。

第六點

如果手機掉進廁所、摔到地上或是不翼而飛,你得承擔更換零件的費用或負責維修。你可以做家務、存零花錢或者把一部分生日禮金存起來。這樣的事難免發生,你應當做好準備。

第七點

不要利用這個高科技產品說謊、愚弄或者欺騙他人。不要在電話裡說一些傷害他人的話。要做一個良友,或者乾脆遠離爭端。

第八點

遠離色情內容。用手機上網時,只能搜索和瀏覽那些可以坦然與我分享的信息。如果你對任何事情有疑問,可以找個人問問,最好是問我或者你爸。

第九點

在公共場合要把手機設成靜音,並收起來放好,尤其是在餐廳、電影院或者與另一個人交談的時候。你不是一個無禮的人,不要讓手機改變這一點。

第十點

不要發送或接收你或者其他任何人身體私密部位的圖片。不要笑。不要以為你很聰明,有一天也會被誘惑去做這樣的事。這有很大的風險,可能會毀掉你中學、大學乃至成年後的生活。這永遠是個壞主意。網絡空間浩瀚無邊,其力量遠比你想像的強大,你很難讓任何諸如此類的大事不留痕跡,包括壞名聲。

第十一點

不要無休止地拍照和錄像,沒有必要把一切都記錄下來。要用心體驗生活,這些生活經歷將會在你的記憶中永存。

第十二點

有的時候可以不帶手機出門,並且決定這麼做時要心無掛礙,不要覺得不安。手機不是活物,也不是你身上多長出來的東西,要學會拋開手機生活。不要總是生怕自己錯過了什麼,要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

第十三點

下載一些新潮的、古典的或者與眾不同的音樂,不要像你的無數同齡人那樣,全都聽一模一樣的歌。你們這一代人有著史上無人能及的便利條件,可以接觸各種各樣的音樂。好好利用這個優勢,開闊你的眼界。

第十四點

不要總盯著手機,抬起頭來,留意你周圍發生的事情,看看窗外,聽聽鳥鳴,散散步,和陌生人說說話。保持一顆好奇之心,不要總用谷歌尋找答案。

第十五點

假設有一天你把生活搞得一團糟,那時我會收回你的手機。我們會坐下來談心,然後再從頭開始。你和我都在不斷學習。我是站在你這邊的「隊友」,讓我們共同面對。

我希望你能同意這些條款。以上所列舉的大部分告誡,不僅僅適用於這部手機,也適用於你的生活。

看了這位媽媽的做法,各位家長是否有收穫呢?

孩子沉迷「玩手機」,

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

孩子一旦愛玩手機,父母必然恐懼擔心,著急上火,或直接幹涉。

拔網線、砸手機,爭吵責罵;或到處尋方找策,一想起來就暗自垂淚,為孩子未來擔心;或者多次反覆勸說無用後,怒其不爭,乾脆聽之任之。

處在壓力之下的孩子,不管在手機中獲得多少樂趣,一旦面對現實,立馬覺得壓力特別大。

這是大多數沉迷手機的孩子的生存狀態。

作為家長,我們也要換一種認識,不再去簡單的制止,而要認識到手機問題反映的是孩子對它的精神依賴。

本著耐心,循序漸進,給孩子一個放下手機的過程。

理解和接納

對於我們看不慣的東西,也許深入了解其中的趣味和吸引力,會獲得不錯的效果。

比如,孩子喜歡聽手機裡的音樂,那我們就跟著一起聽一聽,說不定你同樣會愛上他愛的音樂,這時候一起聊聊歌星和音樂,聽孩子講一講你不知道的歌星的奮鬥史、音樂背後感人的故事,一是可以跟孩子交流感情,二是滿足了孩子的傾訴欲,讓孩子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豈不是其樂融融、兩全其美。

規定時間,對犯規有懲罰

美國矽谷的很多高管,包括賈伯斯在內,他們都會限制子女使用數碼產品的時間,比如禁止他們在非周末晚間使用數碼產品,並且周末可以使用數碼產品的時間也很有限。

爸媽可以給孩子規定玩的時間,比如每次玩不能超過半小時,如果這次按時歸還下次就還可以玩,如果這次不按時歸還下次沒得玩,按照規矩來做,慢慢地孩子也會習慣於遵守。

一味地抵制,只能換來孩子更深的渴望,所以家長要注意,堵不如疏。

指引孩子有「路」可走

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走上一條可行之路,能讓他們把心願投之於實踐、付之於行動,從現實生活中獲得成就感,這樣,孩子才能更有方向感,才不會再沉迷於虛幻。

具體做法可以是培養孩子一些書法、樂器等方面的興趣:可以是跟孩子一起運動、一起閱讀;還可以鼓勵孩子多和他人交往,增加孩子投入生活的樂趣等等。

言傳不如身教

如果你整天打遊戲或者在孩子面前無所事事玩手機,你再怎麼訓斥孩子——去,去讀書去,你覺得會有效果嗎?最好的方式應該是身體力行,陪著孩子一起讀書。

一些重視教育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好地扮演了監督者、陪伴者、激勵者的角色,在對孩子手機的使用問題上有著清醒認識,並身體力行希望將手機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

也有一部分思想上偷懶的家長,還看不到手機對孩子的危害,還抱著用手機換取孩子的消停,或者用手機收買孩子的歡心這樣的心態,縱容自己的孩子沉迷於手機中不能自拔。

這個世界上,

唯有父母這個身份,

無需考證過關、經年審核,

但也唯有父母這個身份,

必須終身學習、不容怠懈。

沒有誰天生就會做父母,

但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們今天做了最好的努力,

等有一天回想起來的時候,

便不會感到後悔莫及:

是自己親手把孩子毀掉了!

希望再沒有「手機」能傷害任何孩子!

相關焦點

  • 看完12集《沉默的真相》,這6處改編,讓我失望透頂
    寫這篇文章,是對自己的交代,涉及劇透,介意者勿看。《沉默的真相》作為今年愛奇藝迷霧劇場的最後一彈,從開播就收穫了大量關注,第一集的高能反轉,也是讓很多觀眾因此入坑。昨天,愛奇藝開啟超前點播,我一口氣看完12集,有震撼,有感動,但更多的是不甘心。
  •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一學生墜樓身亡:孩子,你自殺跟爸媽商量了嗎?
    但是,既然排除 了他殺,那最大的可能就是跳樓自殺。提到自殺,不得不讓我們想起屢屢發生的大學生跳樓自殺事件,筆者盤點了2020年11月份在全國各地高校發生的跳樓事件,一個月時間竟然超過了十起,這一個數字讓人震驚。那麼 ,為什麼屢屢發生這樣的事件的呢 ?這一問題值得每一個人反思。
  • 小步在家早教:3歲前爸媽做對這件事,孩子智商比同齡人高17%
    而在美國NetFlix出品的紀錄片《The Beginning of Life人之初》,採訪了研究兒童發展的各領域專家和不同國家的家庭,也證實了這件事:0~3 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早期教育對孩子今後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 父母如果不重視這件事,很容易「毀掉一個孩子」,別不在乎
    對於這些報告,其實都是在講一個結論,那就是:遭受過語言暴力的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或行為概率很高。曾經看過這樣一篇新聞,很是讓人揪心,說的是:一個學生高考考了98分後,卻選擇自殺,原因只是對父母的語言暴力無法忍受……。
  • 在給孩子起名字這件事上 全世界的爸媽都一樣「實力坑娃」
    所以現在10後的小朋友們在幼兒園,是怎樣一種畫風啊?這些名字好聽歸好聽,但當爸媽都用同一個思路給孩子取名的時候,自然也就沒了創意。難怪很多網友都表示:爹媽一看這娃長得,真俊啊!再仔細一瞅,還有那麼點「精分」的氣質,日後必成大器。想到這裡不禁——心潮澎湃!2017年度最逗名字榜單新鮮出爐國內90後的爹媽受著同一撥青春偶像劇和小言故事的薰陶長大,結果起出來的名字大同小異,沒創意!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同齡新手爸媽們,在對待起名字這件事情上,思路可就開闊多了。他們最怕的,就是自家娃和別人重名了。
  • 考第一後,13歲的少女自殺:無論何時,都能給孩子被信任的底氣
    在所有人都在憧憬新年的時候,有個13歲的女孩,在2021年的開始,毫無留戀的給自己短暫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句號。這件事,還要從一次考試說起。去年12月30日,安徽省潛山市的初二學生小怡(化名)參加了學校假期前的月考。當天考試的科目是道法,是一場開卷考試。小怡考得很好,拿了100分,是班上的第一名。
  • 爸媽的25歲:結婚生子環遊世界;我的25歲:哈哈哈看完扎心了!
    雖說是最親近的人,但是鮮有孩子會專門去了解他們的年輕時光...最近,國外一個小哥就真的去做了這件事——今年24歲的他突然好奇自己爸媽24歲都在幹些啥,於是便問爸媽要了張他們24歲的照片。這不比倒沒啥,一比發現那叫一個扎心——24歲的爸媽都已互相確認對方為真愛並邁入了婚姻的殿堂:而反觀24歲的自己,沒有女朋友,光著膀子穿著獨角獸造型的充氣服在家裡動感舞蹈...
  • 生完孩子第一口吃啥好?自然分娩第一天必做的6件事!早看早受益
    懷孕時無數人想早點卸貨,可真到卸貨完後,很多產婦又不知所措,或者只知道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加上產後身體上不適,第一天只想躺在床上,啥也不想的人不在少數。其實生完孩子並不是卸完貨就完事了,對於新手媽媽來說,有6件事情要及早完成。
  • 李玫瑾:提高3-8歲孩子的思維能力,聰明爸媽只要做對這1件事
    美國心理學家班傑明(Benjamin)認為,研究表明,孩子發展思維能力的最佳時間是在孩子8歲之前。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並且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英語閱讀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孩子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例如,進行科學實驗可以培養孩子在此過程中進行比較,操縱,觀察和分析的能力。
  •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在這3件事上保持沉默,做到了好運自然來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不會過問這三件事,做到了好運自然來!1、遇到同事矛盾,不戰隊不選擇職場就是戰場,免不了為了自身利益拉幫結派的,有些耍小聰明的人就會選擇與厲害的人為伍,甚至合夥欺負弱小。真正聰明的人不會戰隊也不會選擇,更不會在同事有矛盾的時候,落井下石。
  • 這4件事,是我生完孩子後才明白的!
    生孩子前,可以自私,可以叛逆,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因為身上沒有太多的責任和壓力。生孩子後,狀態完全發生了改變,從無知少女直接變成了媽媽,身上突然有了家庭的重任,對待生活不再那麼隨意。有很多事情,只有等你生完孩子以後,才會真正明白!
  • 一年即將過去,明年別忘記為爸媽做這幾件小事
    《時間都去哪兒了》裡有兩句歌詞:「一生把愛交給他,只為那一聲爸媽。」「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孩子的笑與哭,牽掛了爸媽大半輩子;孩子的一聲「爸媽」,讓他們無怨無悔。其實很多人都不記得爸媽的生日,反而,他們很清楚記得朋友的生日,每年準時發生日祝福,而到了爸媽的生日時忘得一乾二淨;甚至可以說,從來不知道。這是件挺可悲的事。翻書時偶然間看到一句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影響養老金領取,這件事一定讓爸媽年底前辦了!​
    影響養老金領取,這件事一定讓爸媽年底前辦了!​部分地區養老待遇領取資格認證截止時間是年底,所以需要提醒爸媽如果還沒辦理認證一定抓緊啦!如果還沒辦理認證也不用急,只要爸媽屬於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退休人員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領取待遇人員任意一種情況,就可以通過「贛服通」,在手機上輕鬆完成認證!
  • 不想寶寶小小年紀一口爛牙,這3件事爸媽可別忘了
    多少人看見人家一口整齊的大白牙,總是特別羨慕。再看看自己的牙齒,吃了年少輕狂的虧,色素沉著、蛀牙……讓人悔不當初!想起去看牙醫時,電鑽在嘴巴裡酸爽的感覺。出牙篇通常情況下,寶寶第一顆乳牙的通常在6個月左右出現,大多數孩子到3歲時,全部的乳牙就可以長全。在寶寶長牙期這段時間,孩子可能會有出牙不適的症狀,如出現低燒、牙齦腫脹、流口水、喜歡咬東西等。
  • 爸媽就算你們在心疼錢,這件事我也要辦
    小編身邊有不少朋友最近都在為家裡的事犯愁。因為居家和爸媽朝夕相對的時間長了,會發現原來很多生活習慣都有分歧。而家裡的老裝修也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需要了。畢竟爸媽的健康和安全才最重要的!一、廚房爸媽喜歡「買汰燒」,廚房的使用率非常高,市面上正常比較認可的普通櫃檯對爸媽的腰力和臂力都是考驗。
  • 兩個人在一起,真正愛你的人,才會做這三件事
    劇中有一幕,看完確實讓人落淚。 江陽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決定採取失去生命的方式來喚起大眾對於案件的關注時,身邊的朋友們都不同意,因為他們都不想失去這麼多年患難與共的朋友,尤其是在爾虞我詐的欺騙中,彼此的互相支撐、關懷讓他們感受到世間的溫暖。
  • 多起未成年人自殺:這三句話家長一定不要再說了!
    這兩天,陸陸續續看到不少關於未成年人自殺的報導,事實上,當我搜集數據之後發現,2020年以來,我們能看到的青少年自殺的現象還有很多…3月3日:石家莊,一名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嚴厲訓斥了幾句後,一時想不開,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3月24日:邯鄲,一名9歲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曾被老師踢出「釘釘群」,從15樓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 「你跟爸媽在一起最開心的事是什麼?」「沒有」
    我對暖暖也是有愧疚的,每晚十點我的公眾號發文,正好也是暖暖準備睡覺的時間,為了做到儘量陪伴暖暖,我都是在去後臺看留言前,匆匆講完睡前故事。暖暖會在我身後翻來覆去,入睡很慢,很多次試圖摸摸我、抱抱我,我總是說,媽媽在工作,你自己睡吧。
  • 一女竟然侍二夫?!廣西此女子因為這件事讓人不禁淚目...
    廣西一個農村婦女感動了很多的人。她所做的事情,值得大家深思。
  • 原創作文點評:《這件事我做錯了》,我從心底感到愧對爸媽
    這件事我做錯了,我不應該有那樣的念頭,而能讓生活重壓下的父母在為我擔心。我爸與我媽唇槍舌劍的歷史自我小時候就開始了。這不,就在月考前,爸媽之間又發生了一次戰爭。事情的起因是房子。那是星期五的晚上,本來媽媽做了我喜歡吃的菜,大家的心情都挺高興的,可爸媽卻破壞了這氣氛。吃飯時,爸媽計算著蓋房子要用的東西,開始時,他們還是心平氣和的商量,可等我盛飯回來時,老爸竟把筷子給摔了。我一看情況不妙,就把爸爸推了出來。可雙方誰也不相讓,竟然愈吵愈烈。終於,媽媽忍不住跑到二伯家去搬救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