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多元和包容是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趨勢

2021-01-13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上海科技館

上海是一座「博物館之城」,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全市88家博物館免費開放,整合在線資源,豐富多彩的雲直播、「雲遊」、「聽遊」、「學遊」搭建起博物館與公眾便捷的溝通互動平臺,推動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能級提升。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背景下,這一主題尤為凸顯博物館在廣泛而深層地嵌入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所應承擔的集體關懷和文化治理使命。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博物館學的興起,除傳統的展示空間外,博物館與社會互動的需求日益提升。關注公共事件的展示,推動了博物館更有意識、有目的地站在惠及公眾利益的立場上,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公眾在面對不同的,即使是災害、戰爭或恐怖主義等創傷的歷史時,依然能夠獲得將經歷和態度的異質性轉變為共識性的論述,這也成為博物館「多元性」與「包容性」的重要表徵。

上海自然博物館

致力於「平等」,首先在於博物館架起「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雙向互動。如今在公共事件展示中,博物館十分注重利用個人或群體命運呈現現實觀點。前不久,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向社會徵集「上海世博會十周年」紀念物,鼓勵公眾講述自身的「世博故事」。個體視角為觀眾在展覽空間中營造一種歸屬感,將個人綁定到集體記憶構建出的文化中,同時又將文化綁定到個人的思想中。此外,觀眾的觀展體驗也是「個人」與「集體」融合的重要一環。既要推動博物館向外延伸,做到觀眾群體全覆蓋,也要實現豐富的個性化體驗。信息科技在此可以發揮巨大作用。這次上海搭建「雲上博物館日」,消弭了線下和線上的邊界,匯集了近40場直播活動,100多個精品大展實景展廳和150多場線上活動,讓更多弱勢群體和受到疫情影響的民眾,能夠平等享受到博物館的優質資源。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記憶「存儲器」,它還積極參與當下即時建構和歷史重建的過程。當公共事件在更廣闊的社會語境中被審視後,能夠消弭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引發觀眾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沉思。比如,倫敦博物館的「戰爭、瘟疫和大火」展覽,將一系列的公共災害性事件置於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賦予了這些事件超越其本身的公共記憶價值。2018年末,該館還舉辦了西班牙大流感100周年紀念展——「疾病X」。展覽向觀眾拋出問題:人類所面臨的下一個未知的致命疾病是什麼,人類又是如何「製造」它的?當下,無論是2月以來各地博物館開展的抗疫見證物徵集工作,還是歐洲博物館正在建立的「新冠檔案」,彰顯的都是博物館積極探索將公共事件轉變為公共記憶,為捍衛人類尊嚴、平等正義和地球福祉作貢獻。

上海博物館

博物館模糊了「主流」與「邊緣」的界限,促進不同群體間的互信互鑑。在公共事件的展示中發表主流公共記憶所遺漏的聲音,形成多樣化的表達,能夠提升博物館與公眾交流的民主化程度,並有助於對社會的風險管理。近幾年歐盟推出「博物館作為整合的舞臺——新視角和包容方法」項目,面對人口流動時代的移民問題,強調博物館的全球化視角,呼籲更多地關注非洲、南亞、拉丁美洲、南歐或東歐的經驗。「主流」與「邊緣」的融合多表現在將崇高精神帶入普通領域,將沉默的公共記憶納入權威的主流敘事中。紐幾內亞有700多個部落群體,政府通過創造一個博物館網,扶持地方和部落歷史文化的振興,並支撐了國家博物館的統一敘事,由此介入對殖民時期失去的國家身份的重建。

博物館是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多元社會,需要包容。博物館展示公共事件是在原有古器物保護利用的框架外,對現代社會發展的記錄和回應。「千館一面」,難顯歷史波瀾壯闊。尊重不同表達,增進相互理解,多元和包容是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趨勢之一。

編輯:樊婷婷

相關焦點

  • 北京探索建設「博物館之城」:在「多元和包容」中彰顯文化魅力
    「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的主題不僅反映了博物館對於自身定位和功能新思考,更體現了當今世界多元一體,相互尊重、彼此借鑑、和諧共存的文明發展大格局。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表示,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中,北京首次提出「博物館之城」概念。
  • 多元包容 協同發展!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寶安區系列活動開幕
    國際博物館日是國際博物館協會發起,旨在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了解、參與和關注的活動。晶報APP記者了解到,今年寶安區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多元包容 協同發展」,這一主題反映了寶安區博物館對於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新認識,也十分貼合國際博物館日「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的大主題。
  • 天津市博物館公共服務平臺上線
    為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市博物館現代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務廣大群眾,經過近一時間的籌備建設,「天津市博物館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已開發完成,具備上線運營條件。日前,市文化和旅遊局組織舉辦培訓會,邀請平臺的開發方專業技術人員,就該平臺的管理與使用進行了培訓,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全體幹部和全市70餘家博物館的相關負責人和專業人員參加了培訓。
  • 「地評線」齊魯漫評:「雲」遊博物館,涵養「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自信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 Diversity and Inclusion)。中國主會場活動在南京博物院舉行,同時啟動首個合作項目「國雲展」平臺,嘗試採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傳播方式。
  • 加拿大卑詩多元文化周 省長倡包容多元文化
    中國僑網11月21日電 據加拿大《明報》報導,11月18至24日為加拿大「卑詩多元文化周」(BC Multiculturalism Week),卑詩省長賀謹(John Horgan)勉勵民眾慶祝有幸生活在多元及包容的社會內,文化多元也是令本省繁榮不可或缺的元素。
  • 化危為機:青島市博物館在公共事件中的營銷策略探索
    如何在應對公共事件的同時,繼續為公眾提供優質文化服務,表達博物館的社會關切和人文關懷,成為博物館人思考的重要課題。山東省青島市博物館(以下簡稱「青博」)在運營中借鑑市場營銷理念,運用市場定位、品牌營銷、新媒體營銷、聯合營銷等策略,找準疫情期間博物館文化營銷的拐點,積極推進博物館文化服務的供給側改革。
  • 提供多元選擇是公共服務的本分
    《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引導網約車平臺公司增設「一鍵叫車」功能、提升手機銀行產品的易用性等20條具體舉措,就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全面部署。   智能時代,年輕人玩轉手機似乎就可應對生活中的大小事宜。
  • 【地評線】大洋網評:文化廣州,何以出新出彩?
    思想政治引領「強」起來,主流輿論聲勢「壯」起來,社會道德風尚「美」起來,傳統文化底蘊「活」起來,公共文化服務「優」起來,城市形象品牌「亮」起來,文化產業發展「快」起來……強、壯、美、活、優、亮、快,每個字都含金量十足,每個字都已圈粉無數。透過它們,我們得以品味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質,管窺一座城市的宜居品質,也得以感知一座城市紮實推動文化建設的鏗鏘腳步。
  • 常州:將文化公共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心坎上
    構建體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打響文化公共服務品牌,是常州文旅融合發展『三大品牌』目標任務之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公共服務處負責人唐海燕介紹,近年來,常州把加快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作為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的重要內容,推進重心下移、夯實基層基礎,努力構建具有常州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 泉州豐澤區:創建多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滋潤每一塊心田
    春風化雨,滋潤每一塊心田,百姓日益多彩的文化獲得感是豐澤區持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結出的碩果。近年來,豐澤區在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堅持公益性、便利性等原則,積極探索如何形成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推動豐澤區公共文化服務廣覆蓋、高效能,為構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造了形式多樣的示範實踐樣本。
  • 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瞄準精細需求
    老舊小區集中的下城區,通過推行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許多小區都實現了這樣的全面提升改造,社區文化空間得以煥然一新。 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課題之一。下城區依託近5年來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實踐,總結出一系列創新機制,在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共享共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體系、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等方面,走出了一條務實管用的路子。
  • 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魏峻:博物館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平臺
    「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系列活動中,業界和學界圍繞如何以包容、開放的姿態與不同社會背景和年齡層次的公眾平等對話等問題展開探討。荔枝特報對話文博界「大咖」,帶你一起感受腦力激蕩、思想創新與文化魅力。
  • 《印象》:玻璃博物館,新與舊的包容共生
    《印象》:玻璃博物館,新與舊的包容共生 2020-07-20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5·18國際博物館日」攜手「水韻江蘇」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帶來別樣...
    本次活動將聚焦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圍繞博物館如何促進社會平等、多元和包容這一主題,全方位集中展示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成果。: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南京博物院的旅遊貢獻主要體現在旅遊經濟貢獻、旅遊形象貢獻和旅遊社會福利貢獻三個方面。博物館不僅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公益性明顯,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同時,博物館在發展過程中所提供的文化旅遊內容也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兩者會產生「1+1>2」的效果。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新型城鎮化建設給美好生活添動力
    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了人員的流動,幫助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也進一步刺激了內需,引領經濟的發展。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戶籍制度持續深化,打破人員流動中梗阻。
  • 博物館日,感受體育與文化的激情碰撞
    國際博物館日   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將每年的5月18日確定國際博物館日   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這一主題不僅反映了博物館對於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認識,更體現了當今世界多元一體、相互尊重、彼此借鑑、和諧共存的文明發展大格局。
  • 文旅部推出公共數字資源和支持企業發展政策措施在線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文化和旅遊部加強系統內疫情防控工作,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紓解疫情防控時期文化和旅遊企業經營困難。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在部門戶網站上增設「應對疫情支持企業發展政策措施」專題,及時發布文化和旅遊系統防控疫情的重要政策文件,分類梳理各地支持文旅企業發展的相關舉措。
  • 館長訪談|上海大學博物館:溯源海派文化的背景與興起
    于右任題贈老上大校友丁嘉樹的書法(丁勇捐贈)豐子愷題贈老上大校友丁嘉樹的書法(丁勇捐贈)近年來,新徵集一批海派文化藏品,是上大博物館比較有代表性的藏品類別,較好地反映了海派文化的形成背景和興起、繁盛以及演進過程中的流行元素和創新亮點。
  • 深圳鹽田: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打造智慧化文體服務標杆城區
    對本土歷史文化深度挖掘,對非遺文化積極保護利用,鹽田區獨特的地標性文化結出累累碩果。2003年至2011年間,沙頭角三度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英街體驗營」榮獲「廣東省博物館優秀青少年教育項目」優秀項目獎。如今,鹽田區正不遺餘力,以記憶和傳承為轄區文化發展標註專屬標識。
  • 【地評線】飛天網評:為鄉村振興蓄積青年才俊
    隨著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對青年人才需求的加大,多地返鄉大學生數量呈增多趨勢。這些富有幹勁、擁有新知的大學生或紮根山村創業帶富,或投身村級組織擔任脫貧專幹、村「兩委」成員,正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