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2020-12-15 華廣網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所謂「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島內所謂「臺語」部分的調查顯示,1945年之前出生的人說所謂「臺語」的比例為71.4%,普通話12.3%,兩者混合5.7%;但1986-1994年出生的人說所謂「臺語」的比例降到22.3%,普通話佔57.3%,兩者混合為19.1%。另外,22.41%的學生覺得自己所謂「臺語」聽力「很好」,但說得很流利的只有16.84%。

臺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張嘉燕舉例稱,自己每年教超過1000名大學生後發現,不只有北部地區的學生所謂「臺語」不好,連中部以南的年輕一代,程度也很差。張嘉燕認為,調查報告說年輕人講所謂「臺語」的比例降到22.3%,就她自己所知,22.3%會講的人也只是會說簡單的「我回來了」「吃飽沒」等話,而不是真正會說。

有部分輿論把所謂的「臺語沒落」歸咎於上世紀50年代的國民黨,當時當局推行所謂「國語運動」,不少臺灣人因此認為說閩南語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不過,在相關新聞下,不少人評論稱,把閩南話當作所謂「臺語」就很可笑,「明明大陸也有很多地方說閩南話」;也有人稱,現在部分人推崇「臺語」,只是因綠營故意將其政治化,「其實他們自己都不會說兩句臺語,只要顏色對了就行」「別再把所謂臺語神格化了」。

一些評論分析認為,所謂「臺語流失」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場競爭」,即語言技能的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而不是臺語」。一名美國學者在臺媒撰文稱,大陸經濟崛起後,很多美國年輕人興起中文熱,甚至很多州的高中與大學都增加了中文課程。有趣的是,臺籍華僑家庭也因此更積極地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因為他們的第二代學中文成本相對低,更容易獲取大陸崛起的語言紅利。

相關焦點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有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近90%教育培訓機構陷生存危機,線下教育又該何去何從?是危機還是...
    行業加速洗牌 目前,有消息稱某些大公司正在密切接觸線下K12區域培訓機構,商談收購。這位K12機構負責人說,疫情會加速行業的洗牌,如果經過此次疫情洗禮,淘汰一部分中小機構,未來會有更多機會出現。
  • 學者:「臺語」改「閩南語」還不夠 就是中國話
    環球網5月26日消息,臺灣「教育部」有意將國中小「臺語」課程的名稱,更改為「閩南語」課程,引發「獨派」的強烈反彈,他們認為這不只是歧視,更是馬英九的「去臺灣化」作為。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接受中評社訪問時痛斥「獨派」胡扯,指出即使「教育部」要將「臺語」改為「閩南語」都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改為「河洛話」,若真的要溯本清源,更應該改為「中國話」。
  • 調查顯示超過兩成德企因疫情面臨「生存危機」;①德國一家經濟研究...
    調查顯示超過兩成德企因疫情面臨「生存危機」;①德國一家經濟研究所6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兩成受訪德國企業認為新冠疫情令其面臨「生存危機」。該研究所經濟學家警告說,德國可能在數月內迎來一波破產潮;②調查顯示,能否從疫情中生存下來的擔憂情緒在德國服務企業中尤其嚴重,27%的受訪服務企業認為身處危險;而在貿易、工業和建築企業中,這一比例分別為18%、17%和2%。具體來看,旅行社、酒店和飯館最擔憂疫情將致其面臨生存危機,所佔比例分別為85%、76%和67%。
  • 破臺語受邀唱臺語歌 李懿驚呼:膽子很大
    記者蕭雅玲/臺北報導有「最美女丑」之稱的李懿,上山下海、主持都難不倒她,對她來說,難度最高的事情就是唱歌和講臺語,日前受邀到臺南工研院代表各行各業代表演唱公益歌曲《伸手》,還直言:「我唱歌很難聽,臺語又很爛,他們(工研院)真的膽子很大。」李懿日前進棚錄音唱臺語歌。
  • (臺語原來是這樣)撲克牌的臺語怎麼說?
    「刮之枋」(khe-tsi-pang),是臺語諧音字,撲克牌的意思。這個詞若以華語表示,也是用諧音字湊合英文顯示為「K擊邦」,語源自日語的「揭示板」(Keijiban),中文是「佈告欄」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臺語要用「刮之枋」(khe-tsi-pang)來稱「撲克排」呢?雖說此音節源自於日語的「揭示板」(Keijiban),本意「佈告欄」似乎也和「撲克牌」紙牌遊戲相差甚遠。而且,日語的「撲克牌」說法為トランプ(Toranpu),並不是「揭示板」(Keijiban),可以說臺語這個詞彙雖源自於日語,但意思已截然不同了。
  • 人工智慧時代的價值危機、資本應對與數字勞動反抗
    因此,進入認知資本主義階段,信息(認知)商品的價值決定已經陷入「度量危機」(crisis of measurability)。⑨而保羅·邁森則認為,信息(認知)商品生產的零邊際成本,只是意味著其價值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微不足計。供給充裕的信息(認知)商品生產會因遭遇「定價危機」和「利潤枯竭」而使資本主義市場機制走向瓦解。
  • 市場價值達200億的醫用膠片市場,要徹底崩塌了!
    醫用膠片,市場高達200個億,但現在真是要徹底崩塌了!至少半數企業要倒閉,取而代之的是電子膠片。    過半數廠家要倒閉    據億歐網預測,傳統膠片廠商50%-70%倒閉,出現大批「無膠片」醫院,電子膠片(或者叫數位化影像)和數位化遠程應用更加普及。
  • 「洋娃娃」的臺語怎麼說?
    這幾年大家對臺語的興趣似乎有升高的趨勢,實在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 以憂,喜的是臺語能見度跟引起興趣討論的熱能未減,憂的是許多日常詞彙似乎 已漸漸將淡出我們的生活圈,該如何尋回、並重新介紹給大家認識呢?
  • 高善文:美國金融市場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 出現金融危機概率並不大
    從傳染病專家的評估來看,疫情很難一下子消失,病毒很可能在全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直到出現疫苗或有效的藥物。如果疫情在全球此起彼伏,一直持續到明年,情況無疑會十分糟糕。從疫情衝擊的短期峰值看,其影響無疑已超過了金融危機的水平,幸運的是金融危機是經濟的內傷,疫情衝擊是外傷,後者相對更容易修復。
  • 最熱門的對衝基金策略正面臨生存危機
    這些基金的關閉強化了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近年來,此類基金佔據了市場的大部分下行空間,但幾乎沒有佔據市場的上行空間。他們還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一場重創全球經濟的致命流行病的到來都不能對賣空者有利,那麼還有什麼能呢?
  • 「臺語」和「閩南語」的鬧劇之爭
    (中評社 資料照)   臺灣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接受中評社訪問時痛斥「獨「派胡扯,指出即使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要將「臺語」改為「閩南語」都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改為「河洛話」,若真的要溯本清源,更應該改為「中國話」。
  • 「贅詞」的臺語要怎麼說?
    所謂眼有眼屎、耳有耳屎,屁股也會拉屎,這都非常直白,不需多做解釋。不過,臺語形容起這個「屎」呢,則要腦筋轉一轉才能明白,從字面到其衍生的意思,保證會有「原來是這樣!」茅塞頓開的暢快。譬如「目屎」,這應該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指眼淚;「火屎」,照字面是火的殘留物,猜出來了嗎?
  • 【調查顯示超過兩成德企因疫情面臨「生存危機」】德國伊弗經濟...
    文 / 夏洛特2020-07-07 03:18:33來源:FX168 【調查顯示超過兩成德企因疫情面臨「生存危機」】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7月6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兩成受訪德國企業認為新冠疫情令其面臨「
  • 舊金山藝術學院因疫情面臨生存危機,不確定5月後能否運行
    澎湃新聞獲悉,受到疫情影響,有著近150年歷史的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The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無法找到合作夥伴,正面臨生存危機,其官方宣布,不確定是否能在今年五月的畢業季後繼續運行。在過去的近150年中,舊金山藝術學院已成為加利福尼亞藝術教育領域的關鍵力量。
  • 一場反恐演習可以扯上「歧視臺語」...
    不過,就是這一場再正常不過的反恐演習,卻勾起臺南市議會民進黨團幹事長、市議員林宜瑾的「無限想像」,她認為,相關演習有歧視所謂的「臺語」(即閩南語)之嫌。不過,林宜瑾的特別助理林易瑩看了反恐演練後在「臉譜」(Facebook)上表示,「為什麼世大運的防災演習,演出歇斯底裡的歹徒,要用『臺語』呢?」她又質疑,世大運其他宣傳廣告也使用「臺語」嗎?還是歹徒就是要用「臺語」講才像?才符合某種形象?但其他的世大運宣傳影片,除了國際外語版,柯文哲和選手都是「北京話」發音,裡頭的女演員甚至原本就不會講「臺語」,是配合這次反恐劇本苦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