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這句話無疑是對中國在外交上最貼切的總結。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是:中國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我們不希望打仗。因為希望和平發展,所以在面對一些國家的挑釁時,我們會選擇隱忍一些。
有的國人似乎並不明白隱忍背後的真正原因,一部分人甚至會在網絡上表達不滿。但中華5000年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們只要稍微讀一讀歷史,就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以宋朝為例。
用物質換和平
公元1063年3月29日,北宋在位42年的皇帝宋仁宗去世。他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值得懷念的時代之一,而他的去世也代表了這個時代的結束。
看上去宋仁宗一生似乎也沒有做過什麼豐功偉績。他不喜歡自己做主,很多時候國家大事都是交給執政的宰相們處理。他不僅性格優柔寡斷,還常常被士大夫們噴口水念叨。更重要的是,他打仗也很窩囊。
公元1038年西夏人李元昊稱帝,雙方發生了軍事戰爭,沒想到小小的西夏居然讓宋仁宗連連吃了敗仗。迫於無奈,宋仁宗只好選擇議和。以每年送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獲得和平。
原本北宋每年還要送給遼國歲銀10萬兩,絹20萬匹。戰敗之後遼國也乘機趁火打劫,又增加了10萬銀子和10萬匹布。
對於宋仁宗的做法,怎麼看怎麼窩囊,怎麼看怎麼恥辱。但這卻維持了幾十年宋與周邊國家幾十年的和平。然而就是這樣碌碌無為的一個皇帝,使宋朝迎來了經濟的繁榮。
宋仁宗認為打仗一時爽,但不管輸贏,都會立即引起人民的困頓。雖然財物也來自於人民,但卻不是一下子就給出去的。原本宋朝養兵就已經要消耗大量的財政撥款,如果再打仗,勢必又要增加稅收,再加上戰亂,百姓的生活會遭受更大的苦惱,所以他選擇隱忍。
宋仁宗的去世,使整個都城都陷入了悲傷,甚至在偏遠地區也能看見婦人邊燒紙錢邊為仁宗哭泣。遼國皇帝甚至抓住使者的手大哭說道:「四十二年不識兵矣」。
固然宋仁宗時期的經濟繁榮離不開他寬容的政策,不幹擾民間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原因。但沒有戰亂保證和平是一切經濟發展的基礎。
然而在盛世之下,繁榮背後也暴露了許多問題。
改革失敗留下的隱患
宋仁宗時代的和平無疑也是屈辱的,但這都是因為宋朝軍事的孱弱,這是沒有辦法的選擇。
北宋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北宋擁有錯綜複雜又龐大的官僚階層,還要養大批的士兵和宗室子弟,財政一直都不夠用。所以在盛世背後,實際上百姓的賦稅是非常重的,只是民間的發達掩蓋了這些繁重的稅收。因此,養兵對北宋來說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經濟負擔,如果經常打仗,那結果可想而知。這就是宋仁宗不願打仗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點,宋朝軍隊戰鬥力不強。主要是宋太祖設立的調兵規則太複雜,平常訓練士兵的不負責打仗,負責指揮打仗的不訓練士兵。將軍上了戰場並不了解自己的士兵,士兵的忠誠度也不夠。這也是他們總是吃敗仗的原因。
三冗問題加上軍事的問題需要迫切的解決,宋仁宗也希望能改變現狀,於是他啟用範仲淹進行改革。可惜的是,由於觸犯了高層和底層官員的利益,激起了強烈反對的聲音。迫於壓力,範仲淹在新政實行一年後主動申請外調,改革失敗了。如果宋仁宗能強硬一些,或許北宋的命運就此改變了,但他錯過了自己最後改變北宋的機會。
宋仁宗時期不管是保守派還是務實派,他們都對改革抱有希望的,只不過是在手段強硬和溫和上有不同意見。然而範仲淹一失敗,朝堂上直接形成了改革和不改革的對立。宋仁宗一去世,北宋的官僚政治就向著派系政治和朋黨政治發展了。
在這之後,保守派和改革派的黨爭一直非常激烈,每一任新皇帝上任幾乎都要對執政的官員進行一次大換血,這讓北宋的官場嚴重倒退。
宋仁宗和宋英宗時期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但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主導對西夏用兵,花費巨大卻又徒勞無功。主戰派試圖不斷地把和平的國家拉入戰場,導致與北方的衝突不斷,但軍事實力孱弱又屢屢失敗。所以,最後發生靖康之恥並不讓人意外。
北宋教會了我們什麼?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現在中國的發展,會發現和北宋時期能找到許多共同點。在軍事比較落後的時期,我們選擇了隱忍。儘管每一次被針對,每一次被挑釁,我們都儘可能的不引發戰爭。因為我們需要發展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不同的是,北宋數次改革都失敗了,但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將和平引向了戰爭,最終導致國家越來越弱。而我們的改革成功了,但我們依然選擇和平養精蓄銳。在經濟飛速發展之下,和平是前提,也讓我們有更多空間去努力發展軍事。
從外交官這幾十年來對外發言由弱轉硬的態度,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們抓住了時機。不論是在經濟還是軍事方面,我們都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倘若不是那些年的隱忍,倘若逞匹夫之勇,恐怕今天的幸福生活也不復存在。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中華5000年的歷史留給我們太多的前車之鑑。即便是曾經強大的大漢和盛唐,在開疆擴土之後,依然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覆滅。典型的例子就是到處惹是生非的美國,他們似乎正在走向衰弱。也許是中國進步的太快了,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們給自己惹來了太多的麻煩。另外,好戰的俄羅斯雖然軍事也很強大,但他們的經濟卻並不如我們。
只有在我們足夠強大的時候,才能最硬氣地說一句「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