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不想打仗?讀一讀宋史就知道了

2021-01-09 騰訊網

前言

「中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這句話無疑是對中國在外交上最貼切的總結。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是:中國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我們不希望打仗。因為希望和平發展,所以在面對一些國家的挑釁時,我們會選擇隱忍一些。

有的國人似乎並不明白隱忍背後的真正原因,一部分人甚至會在網絡上表達不滿。但中華5000年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們只要稍微讀一讀歷史,就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以宋朝為例。

用物質換和平

公元1063年3月29日,北宋在位42年的皇帝宋仁宗去世。他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值得懷念的時代之一,而他的去世也代表了這個時代的結束。

看上去宋仁宗一生似乎也沒有做過什麼豐功偉績。他不喜歡自己做主,很多時候國家大事都是交給執政的宰相們處理。他不僅性格優柔寡斷,還常常被士大夫們噴口水念叨。更重要的是,他打仗也很窩囊。

公元1038年西夏人李元昊稱帝,雙方發生了軍事戰爭,沒想到小小的西夏居然讓宋仁宗連連吃了敗仗。迫於無奈,宋仁宗只好選擇議和。以每年送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獲得和平。

原本北宋每年還要送給遼國歲銀10萬兩,絹20萬匹。戰敗之後遼國也乘機趁火打劫,又增加了10萬銀子和10萬匹布。

對於宋仁宗的做法,怎麼看怎麼窩囊,怎麼看怎麼恥辱。但這卻維持了幾十年宋與周邊國家幾十年的和平。然而就是這樣碌碌無為的一個皇帝,使宋朝迎來了經濟的繁榮。

宋仁宗認為打仗一時爽,但不管輸贏,都會立即引起人民的困頓。雖然財物也來自於人民,但卻不是一下子就給出去的。原本宋朝養兵就已經要消耗大量的財政撥款,如果再打仗,勢必又要增加稅收,再加上戰亂,百姓的生活會遭受更大的苦惱,所以他選擇隱忍。

宋仁宗的去世,使整個都城都陷入了悲傷,甚至在偏遠地區也能看見婦人邊燒紙錢邊為仁宗哭泣。遼國皇帝甚至抓住使者的手大哭說道:「四十二年不識兵矣」。

固然宋仁宗時期的經濟繁榮離不開他寬容的政策,不幹擾民間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原因。但沒有戰亂保證和平是一切經濟發展的基礎。

然而在盛世之下,繁榮背後也暴露了許多問題。

改革失敗留下的隱患

宋仁宗時代的和平無疑也是屈辱的,但這都是因為宋朝軍事的孱弱,這是沒有辦法的選擇。

北宋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北宋擁有錯綜複雜又龐大的官僚階層,還要養大批的士兵和宗室子弟,財政一直都不夠用。所以在盛世背後,實際上百姓的賦稅是非常重的,只是民間的發達掩蓋了這些繁重的稅收。因此,養兵對北宋來說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經濟負擔,如果經常打仗,那結果可想而知。這就是宋仁宗不願打仗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點,宋朝軍隊戰鬥力不強。主要是宋太祖設立的調兵規則太複雜,平常訓練士兵的不負責打仗,負責指揮打仗的不訓練士兵。將軍上了戰場並不了解自己的士兵,士兵的忠誠度也不夠。這也是他們總是吃敗仗的原因。

三冗問題加上軍事的問題需要迫切的解決,宋仁宗也希望能改變現狀,於是他啟用範仲淹進行改革。可惜的是,由於觸犯了高層和底層官員的利益,激起了強烈反對的聲音。迫於壓力,範仲淹在新政實行一年後主動申請外調,改革失敗了。如果宋仁宗能強硬一些,或許北宋的命運就此改變了,但他錯過了自己最後改變北宋的機會。

宋仁宗時期不管是保守派還是務實派,他們都對改革抱有希望的,只不過是在手段強硬和溫和上有不同意見。然而範仲淹一失敗,朝堂上直接形成了改革和不改革的對立。宋仁宗一去世,北宋的官僚政治就向著派系政治和朋黨政治發展了。

在這之後,保守派和改革派的黨爭一直非常激烈,每一任新皇帝上任幾乎都要對執政的官員進行一次大換血,這讓北宋的官場嚴重倒退。

宋仁宗和宋英宗時期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但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主導對西夏用兵,花費巨大卻又徒勞無功。主戰派試圖不斷地把和平的國家拉入戰場,導致與北方的衝突不斷,但軍事實力孱弱又屢屢失敗。所以,最後發生靖康之恥並不讓人意外。

北宋教會了我們什麼?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現在中國的發展,會發現和北宋時期能找到許多共同點。在軍事比較落後的時期,我們選擇了隱忍。儘管每一次被針對,每一次被挑釁,我們都儘可能的不引發戰爭。因為我們需要發展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不同的是,北宋數次改革都失敗了,但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將和平引向了戰爭,最終導致國家越來越弱。而我們的改革成功了,但我們依然選擇和平養精蓄銳。在經濟飛速發展之下,和平是前提,也讓我們有更多空間去努力發展軍事。

從外交官這幾十年來對外發言由弱轉硬的態度,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們抓住了時機。不論是在經濟還是軍事方面,我們都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倘若不是那些年的隱忍,倘若逞匹夫之勇,恐怕今天的幸福生活也不復存在。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中華5000年的歷史留給我們太多的前車之鑑。即便是曾經強大的大漢和盛唐,在開疆擴土之後,依然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覆滅。典型的例子就是到處惹是生非的美國,他們似乎正在走向衰弱。也許是中國進步的太快了,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們給自己惹來了太多的麻煩。另外,好戰的俄羅斯雖然軍事也很強大,但他們的經濟卻並不如我們。

只有在我們足夠強大的時候,才能最硬氣地說一句「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

相關焦點

  • 讀《宋史.鄭樵傳》
    《宋史》上關於鄭樵的記載非常簡單,說他少有神童之譽,「好著書,不為文章,自負不下劉向、楊雄」、「遊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
  • 中國象棋中的車為什麼讀「jū」而不是「chē」
    這是咱們中國象棋走法規則的一句口訣。那麼對於象棋大家又知道多少呢?象棋裡的車為什麼讀「jū」而不讀「chē」呢?別著急,咱往下看,聽我細細道來。韓信(漢初三傑之一)當然,韓信發明象棋的傳說只是其一,中國象棋的起源傳說還有很多,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時期
  • 王培軍|讀宋史札記一則
    不如於『鼓上蚤時遷』、『白日鼠白勝』二人擇一處之,則當矣。」第兩百五十二條論陳恭尹(獨漉)剽袁中郎詩,又及之:「因此聯想及近日偷詩名手杭人徐某,近又大竊李越縵詩,印成小頁,分寄友朋。此君殆真以世人皆無目者邪?何不以陳獨漉為藉口,更可放膽而竊。呵呵!」
  • 打仗造句和解釋_打仗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丁西林《等太太回來的時候》:「怎麼你還在外國讀書,不回去打仗去?」]打仗在教材中的例句:1、白天挑糧爬山,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出自:統編版二年級上冊-課文5-16、朱德的扁擔)打仗參考例句:1、我打仗勢如破竹的打了勝仗。2、打仗的時候,小鋼炮也可以發揮大作用。3、嶽飛少年時就能衝鋒陷陣,領兵打仗了。
  • 《二十四史》| 一本書讀通中國歷史,毛澤東讀了24年的枕邊書!
    讀史明智,要知中國歷史的細枝末節,必讀《二十四史》
  • 中國象棋裡的「車」為什麼不讀「che」而讀作「ju」?
    小學生都知道這個車字念作「che」,但是在象棋中,車字不讀「che」,而是讀作「ju」,音同「居」。我們經常聽到下棋的人說「出ju」,而不是「出che」,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讀呢?在《韻書》中記載著,車字有兩個讀音,一個念che,一個念ju,讀音不一樣,意思也就不一樣。
  • 考研熱度居高不下,然而讀博人數寥寥無幾,過來人:並非不想讀博
    文/天意媽媽談教育每年報名研究生考試的學生都非常多,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研究生畢業後選擇讀博的學生卻非常好,難道是因為博士沒用了嗎?而研究生畢業後,這些學生大部分卻不會選擇繼續讀博,據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超80%的研究生畢業生,不會選擇讀博。為什麼考研熱度居高不下,但讀博人數卻寥寥無幾,過來人:並非不想讀博。為什麼報考研究生的人數這麼多?
  • 《水滸傳》可以怎麼讀?
    於是,偶爾也將《水滸》與《宋史》串著味讀,間有所得,錄為《滸邊談屑》,遂自作題記云:少喜耐庵,血氣未曾僨張;長好乙部,《水滸》權充資糧。慕陳寅恪之證史,小子豈敢?效鄧雲鄉之說夢,後學莫狂!亦雅亦俗,或能共賞;有史有文,相得益彰!
  • 「我」為什麼不喜歡讀名著?
    這選自一高三學生的參賽作文,可以看出,作者其實是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最近,江蘇省開展了閱讀和寫作大賽,規定高中組初賽的題目之一是《書裡書外》,書指的是名著或理論經典。而這篇參賽作文記敘了小作者求學中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讀了幾十本甚至更多的「閒書」。而這些內容很顯然是不被「社會」認可和提倡的,為此,小作者沒少惹父親生氣。
  • 為什麼孩子要從小讀經典?
    答,是的,所有的孩子讀經以後都會不同程度地提升閱讀速度,愛上閱讀。50%的讀了經典的孩子閱讀速度能夠一目十行!   大 家都知道一句生活中的話:「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難走的是上坡路還是下坡路啊?我們讀經典的孩子,讀書的起點比別人高,是一開始就站在高崗上看世界。背下了十幾本經典,來讀白話文,不是就是可以一邊哼著歌謠,一邊走下山的路嗎?
  • 從一代偉人讀《二十四史》看我們今天該如何讀書
    又如《宋史·秦檜傳》,毛澤東批註:「宋高宗、秦檜主和投降,實際上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起決定作用的是幕後的宋高宗趙構。」《資治通鑑》是毛澤東特別青睞的歷史著作,1975年某日,他指著桌上的《資治通鑑》問孟錦云:「孟夫子,你知道我這部書讀了多少遍了?」不等孟回答,他接著說:「一十七遍,每讀一遍都受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有那個時間囉。」
  • 若是你也曾深愛過一個人,不妨讀一讀辛棄疾這首詞,道盡相思之苦
    ——《宋史·辛棄疾傳》二十三歲,斬殺叛徒張安國。紹興三十二年,京令棄疾奉表歸宋……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即眾中縛之以歸……斬安國於市……棄疾時年二十三。——《宋史·辛棄疾傳》成為南宋官員後,建立軍隊。
  • 學佛,要讀佛經,讀經要這樣讀,否則不如不讀
    讀佛經可以靜心,甚至有更多的功能,你是怎麼讀佛經的呢?是不是就像學生在讀課文一樣呢?連看注釋時都像在背文言文的注釋,讀一段時間後,自己的心性沒有改變多少,文學知識倒是漲了不少,還以為自己學佛有了成就!佛經是指佛陀親口說的文字,後來由其弟子結集而成的法本。
  • 國際高中讀完不想出國讀什麼?
    國際高中讀完不想出國讀什麼?大家都了解國際高中是以國外的教材大綱來培養國際型人才的,與普通高中的課程有一定的差別,如果選擇參加高考,可能會難以應付,甚至落榜。如果國際高中讀完但暫時還不想出國,可以選擇中外合作辦學的大學讀幾加幾的課程(先在國內讀幾年再出國),國際高中的學生報考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往往比普通高中的學生更有優勢。
  • 虎作為姓氏的時候不讀「hu」讀「mao」這是為什麼呢?
    不少朋友在「麗江新聲」的「一站到底」活動中的姓氏「虎」讀法折了腰,那麼這個字作為姓氏的時候到底讀什麼呢?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一直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徵,被稱為「萬獸之王」。以虎為姓的人們,其祖上也威名遠揚。在《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 價格不菲的繪本只能讀一讀?只有了解後才知道繪本還可以這樣讀
    抱怨一:"都說xx繪本好,所以我也買了。可是我覺得孩子並不喜歡。"(盲目跟風)抱怨二:"我講的繪本他不喜歡,他說的我不懂。"(不了解孩子需要)抱怨三:"明明這本書我們已經看了很多遍,可是他還要看,真不知道有什麼好看的。"
  •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故事?
    媽媽知道後很生氣,把豆子扔在院子裡,把傑克關在屋子裡。第二天傑克發現院子裡長出一顆巨大的豆蔓,於是他沿著豆蔓爬上去,後來發現上面有座巨大的房子,住著巨人。巨人一直哼著一首歌Fee-fi-fo-fum!為什麼給孩子讀故事?我們為什麼要給孩子們讀故事呢?其實讀故事有許多好處,尤其是對低齡段的孩子。閱讀和故事可以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尤其是想像力。我們知道精彩的故事總是充滿想像的,故事的內容和情節都非常特別,比如傑克和魔豆,幻想出豆蔓上另有一個世界,這些都對孩子的想像力有所啟發。想像是人的圖形腦的重要功能,故事閱讀有利於這部分大腦的開發。
  • 王財貴:為什麼兒童讀經的順序,應該從論語開始
    有人說叫小朋友讀《論語》從頭至尾讀一 百遍,讀得很熟,或者幾乎會背;有人說要一章一章的背,背完一章再背下一章,這樣會有一點枯燥,我們可以一篇一篇地背,每篇讀到會背。 其實一章一章背,一篇一篇背,一本一本背,到最後效果都差不多。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有效果就好,而且到最後,誰的效果大誰也不知道,你也不必知道。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
    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大鵬 攝在散文中體會用心傳遞的愛「這種力量是讓我們的學生明白我們中國文化優秀之根在哪裡,中國傳統文化的真經在哪裡。」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鄧虹說。
  • 為什麼說什麼書都要讀一點?
    原創 | 李小墨今天我想結合《越讀者》這本書聊一聊,為什麼我覺得什麼書都要讀一點,不要挑食。本文內容主要有: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2 )我們為什麼要讀哲學?3 )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4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5 )我們為什麼要讀圖像和漫畫書?6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和流行書?0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關於這一點,我三年前寫了一篇文章:《詩詞無用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