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感,數字,數碼化: 人類數量觀念的起源與發展

2020-12-23 和訊科技

 數感,數字,數碼化: 人類數量觀念的起源與發展


   [ 「數位化」行為的根基,無非是對一切進行0和1的二進位編碼化轉換;世界的終極運作,是將一切「實在」用0和1編碼為「虛擬實境」,將其從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然後在任意的時空裡,以「數碼列印」之類技術,將其還原為一個「實在」。 ]

   這是一個被命名為「數位化」的時代,但這一命名多少有點似是而非,因為所謂的「數位化」,其實並不是運用了更多的數字來解釋、規範並改造這個世界,相反,真正得到近乎瘋狂的運用的數字變少了,而且少得可憐——只剩0和1。所有「數位化」行為的根基,無非是對一切進行0和1的二進位編碼化轉換;世界的終極運作,是將一切「實在」先用0和1編碼為「虛擬實境」,以便將其從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然後在你需要的時候,在任意的時間和空間裡,以「數碼列印」之類的技術,將其還原為一個「實在」——一個被認為與前編碼化的「實在」相等價的新「實在」。時髦的「人工智慧」,究其實質,無非是想盡一切辦法,儘可能把人的意識、思維、行動模式編碼化,讓其能夠脫離一具具受限(無論時間-壽命還是空間-活動範圍)的個體肉身,從而可以無限制地加以運用和發展。

   所以這個時代其實更應該被命名為「數碼化」時代——用兩個數字來編碼——而不是「數位化」時代,要知道,從前人類常用的數字可比現在多得多,十進位就是10個常用數字,二十進位就是20個常用數字,歷史上甚至有過用六十進位的人群,比如公元前五六千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

   不過,有些弔詭的是,數碼化時代儘管大大縮減了常用數字的範圍,卻有可能用一種很辯證的方式,把我們帶回到數、數量和數字在人類歷史上的起源,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所有這些經常相互混淆的事物之間的區別與關聯。

   數與數感

   首先,究竟什麼是「數」?最早對數的本質進行探究的,可能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偉大哲人畢達哥拉斯,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記錄了他和他的學派的學說要點:

   「……他們(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的本原是萬物的本原。因為在所有的本原中,數在本性上是居於首位的,在他們看來,同火、土、水相比,數和那些存在著的東西以及生成著的東西之間有著更多的相似。同時,從某一方面看,數的屬性是正義,從另一方面看,數的屬性是靈魂、理性,或者機遇,其他事物也都能用數來表示;而且,他們還看到,音階(和諧)的特點和比率也在數之中;並且,一切其他事物都表明,其整個的本性乃是對數的模仿。在整個自然界,數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們便認為數的元素就是萬物的元素,整個天界不過是和諧與數而已。他們把天界的各種特點和部分乃至整個宇宙秩序所有共同的東西都顯示在數與和諧之中,並歸納在一起以求與數與和諧相符合。」

   這段粗看十足「唯心主義」的概述,放到如今的「數碼化」背景下來重新閱讀和詮釋,似乎不僅不那麼離譜,而且還很精闢。

   從小接受唯物主義——本質上其實更多是英國經驗主義——教育的我們,幾乎本能地會認為事物無非是我們所面對的那一個個「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固有的物體,那麼數,作為一種「概念」,就是「第二位」的思維現象,是我們從一個一個事物的存在及其排列順序中抽象出來的。比如我眼前有5個杯子,又有5個碗,我從中抽象出了「5」這個共同點,它無法獨自存在——沒有空洞的「5」這樣一個「物」——而只能依賴於具體的事物,然後由我們的意識和思維用歸納法,從諸多具體事物的集合中抽象出其概念。

   但是最新的考古研究、人類學田野調查以及神經生物學實驗,卻反對這種粗淺的唯物主義解釋。比如常年在美洲亞馬孫河流域原住民毗拉哈人、加拉瓦人、卡利吉亞納人、蒙杜魯庫人等族群中進行田野調查的人類學家凱萊布·埃弗裡特,就在其2017年的新著《數字起源》中研究了「數感」的起源問題,特別是模糊數感和精確數感之間的重要區別。

   「人類天生具有兩種不同的數字方面的感覺。這兩種感覺來自人類先天的基因,因此大部分成年人可能根本不覺得這是一種數學能力,並認為它們非常簡單。但是,這兩種感覺實際上卻是人類所有數學思維的基礎。第一,人類具有一種模糊的數字感覺,即我們天生具備對數量進行估計的能力。人類的嬰兒似乎一生下來就有這種模糊的數字感覺,當兩組數量的差距很大時,嬰兒能夠靠這種模糊數感來識別這兩組數量之間的區別……人類先天具有的第二種數學能力時精確地識別3以下的數量之間區別的能力。換句話說,只要他是人類的一員,不管來自什麼族群,不管處於什麼年齡段,都能區分1個物品和2個物品,2個物品和3個物品,以及3個物品和1個物品……這種能力稱為精確數感……」

   事實上,模糊數感不僅是人類的基因「專利」,它在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中就很普遍。我們曾經認為,智人與其他物種之間存在認知能力上的巨大鴻溝,但是過去幾十年中,一系列針對不同物種(從黑猩猩到新喀鴉再到鯨)的研究讓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在認知能力上的差距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比如實驗表明,與人類親緣關係較遠的哺乳動物大鼠,同樣具有模糊數感;再遠一點的物種,比如一些鳥和魚,也表現出了模糊數感;更有甚者,在針對少數動物(例如狗和紐西蘭鴝鶲)的實驗中,科學家們還發現,這些動物似乎能精確分辨小數量之間的區別,也就是說,除了模糊數感,它們甚至具有與人類類似的精確數感。

   這就回到了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數和數感?

   最新的神經生物學研究表明,頂內溝(IPS)是人腦中負責數字思維的主要部分。頂內溝是人腦中的眾多腦溝之一,在頂葉中橫向伸展,從皮質中央一直延伸到皮質的後部。

   「在頂內溝中產生的某些數字思維同時具有兩方面的特點:這些思維功能既是個體產生的,又是種系衍生的。也就是說,在個體發育的過程中,某些數字思維出現在極早的發育階段;同時,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某些數字思維很早就出現在我們以及與我們相關的物種身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以及其他與人類相關的物種天生就具有進行數字思維必備的『硬體』條件。」

   大量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文獻證明,人類即使沒有受過任何數學訓練,也能快速區分幾組數量較小的物品之間的區別——人腦頂內溝中的基礎神經生物功能已經賦予了我們這種追蹤分別物品數量的能力。

   而我個人認為,其實我們的數感甚至要比認知心理學意義上區分物品數量的能力來得更根本。設想一下,我們是怎麼感知事物的?無非是事物作用於我們的感官,產生了大量神經信號,這些紛雜的神經信號最終匯聚到大腦,經過整理,在意識中重構出事物的圖像。那麼最初的神經信號是什麼?無非是作用的強或弱的區別,換句話說,無非是0與1——比如,設定弱為0,強就是1。我們僅僅用兩個代表量級的數,通過數感的運作,構造出了事物的最初形象。當然,一方面這裡只有強和弱,0與1,所以構建出的事物圖像還是很模糊的,仿佛一張像素很低的照片——這也就是為什麼人類最基礎的數感是模糊數感;但同時,在1、2以至3(它是由1+1+1或1+2就能簡單構成的)這樣的小數量上,我們可以做到足夠精確,因為它們無非是強的信號、弱的信號以及強弱對比或疊加這樣的基本事實的表徵。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再回過頭來讀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觀點,比如「一切其他事物都表明,其整個的本性乃是對數的模仿」,是不是會別有心得呢?

   數字與語言

   然而雖然模糊數感和針對小數量的精確數感是我們的基因賦予我們的先天能力,舍此我們根本無法感知事物,遑論去數一個一個的物體;但是對於大數量的精確感知,卻是一種獨屬於人類的文化構造。這就涉及「數字」的誕生與運用。數字與數感是非常不同的事物,後者是一種神經生物學和認知心理學事實,前者卻從屬於語言學範疇——在不同語言中,我們會用不同的字詞去表達我們對數和數感的確認,那就是用「數詞」來指代的「數字」。比如1001是阿拉伯(其實是印度)數字,在漢語裡它是一千零一,在英語裡是one thousand and one,等等。凱萊布·埃弗裡特認為:

   「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某些具有數量概念的人類成員用詞語描述了他們認識到的數量概念,於是他們發明了數字。之後,通過學習數詞,同一文化環境中的其他成員也認識到了數字發明者所認識到的數量概念。數詞成為一種便於流傳的概念工具,大部分人能夠學習和使用它。」

   在世界上的各種語言中,語法上的數往往把1(常見)、2(較不常見)、3(極少見)和其他更大的數量區別開來,原因很可能如前所述,人類大腦的數感天生就能把數量1、2、3與其他更大的數量區別開來。描述小數量的數詞1、2、3指代的是人類天然具有的概念,對這些概念的掌握具有明確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因而在絕大多數人類語言中都存在指代這些概念的詞語。然而指代更大數量的詞語,卻具有完全不同的來源。

   眾多科學家、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研究表明,大於4的大部分數詞是以人類的身體為基礎而構造出來的。由於直立行走,人類的雙手被解放出來,賦予了更靈活更精細的功能。在此過程中,手指逐漸成為一種天然的計數工具——每一根手指被用來與要計數的物品一一對應。這就是為什麼5(一隻手)、10(兩隻手)、20(手+腳)會成為最常見的單位,並進而成為「進位」的原因。

   在人類歷史上,大部分不同族群的人都發現了手與物品之間的數量對應關係,並通過語言把這種對應關係固定下來——通常,人們會用他們語言中表示手的詞語來命名這種對應關係。當人們完成了這種命名時,他們就發明了一種關鍵性的符號工具。從此以後,這種符號工具將輔助人們對特定數量進行指代和辨識,並相對容易地傳播給他人。

   當其他人學會新的數詞以後,他們可能會發明出表示更大數量的數詞,包括無法直接感知的巨大數量如萬、億。人們通過構造這樣的數詞提高了生產效率,因而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一旦有了數字,人類便可以開展許多以前不可能發生的活動。

   此外,在人類拓展數學思維的過程中,還存在另一種基礎的影響因素,與語言功能更直接地相關。語言學家海克·維澤的工作顯示:句法(句子的結構)對數字概念的發明起到了重要作用。語言結構能幫助我們把5、6這樣的數詞放入更有效率的數字系統之中。比如語言結構中存在「後續原則」,這幫助我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認識到:數字6比數字5多1,且比數字7少1。正因為語言的結構為我們打下了基礎,人類才會發明出數字序列,並且認識到數字的含義與它們在序列中所處的位置有關——換句話說,句法是我們認識數詞含義的基礎,它使得我們能夠從先天的原始計數數字(1、2、3),逐漸發展出高級的算術過程,並進而構建起宏偉的數學大廈。

   數碼化

   由此看來,被視為最先進、最前沿的「數碼化」時代,某種意義上倒像是一種「返祖現象」——從發明越來越多的數字和構建越來越繁複也越來越形式化的數學王國,回歸到僅僅用0和1來「虛擬」甚至替代整個世界。

   最初的數感,無非是對事物作用於我們感官的力之強弱、對比和順序的模糊感知,而數就是給予這種感知以一種客觀化的度量標準,這是它反過來可以如此方便地運用於或者說構造出牛頓力學——最好用他自己的術語「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原因。

   人只能通過數——其本質是觸及我們的力的諸量級——的中介來涉及「事物」;數並不是一種抽象,而恰恰是感知本身,「質」反而是意識和思維運用數據重構的圖像——這是畢達哥拉斯學派宇宙論的真髓所在。我們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如此成功地對此原始過程(無意識地)加以模仿:將一切通過數碼化、數據化的中介加以量化、編碼、打包和傳輸,然後再在選定的終端解碼和重構出「類模擬」的圖像,也就是我們通常以為的「質」。

   就此而言,數碼化時代,只是人類感性之「數本質」——即我們事實上只能通過對某種「壓強」之量差的感知,去捕捉和描繪「事物」——在「機械複製時代」的極端化,及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量產化而已。

  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冉笑宇 )

相關焦點

  • 人類數量觀念的起源與發展:數感、數字、數碼化
    不過,有些弔詭的是,數碼化時代儘管大大縮減了常用數字的範圍,卻有可能用一種很辯證的方式,把我們帶回到數、數量和數字在人類歷史上的起源,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所有這些經常相互混淆的事物之間的區別與關聯。數與數感首先,究竟什麼是「數」?
  • 兩個神秘數字,被認為是造物主選定的數,與自然界秩序有對應關係
    神秘數字是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產物,其發生根源為史前時期的某種原始數觀念。在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神秘數字在觀念上主要有藉天地表象認識空間方位、以空間觀念表達時間意識、以人自身直觀類比等生成來源。
  • 如何培養幼兒的數感?
    所以數感的培養完全可以從生活的點滴著手,隨時隨地進行,關鍵需要家長有顆善於發現數感的心。在「什麼是數感」這篇文章中,我梳理了5個檢驗維度,分別是計數(數數)、認數、數量關係、數量比較以及數量估計。所以,數感培養的方法,我認為應當與檢驗維度緊密集合,從而形成閉環,這樣才更加科學、嚴謹。
  • 《普羅米修斯》:人類的起源當真如此嗎?
    《普羅米修斯》就是這樣一部人類對起源的猜想科幻影片,雖然它是講述《異形》的起源,但從故事主題揭示了人類的起源。《普羅米修斯》上映日期: 2012-09-02(中國大陸) / 2012-06-08(美國),故事發生在地球,公元2089年。
  • 斯坦福教授:想給孩子做好數學啟蒙,「數感」能力培養是基礎
    數字與數量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些問題你有想過嗎?其實這些都跟數感啟蒙有關係。01.數感是什麼呢?《3-8歲兒童的數學經驗》一書給予了這樣的解釋:數感是指對數的理解或數概念的形成。數感建立起數量與計數之間的聯繫。數感強調對多與少、相對數量、空間與數量的關係(即數的守恆)、數量的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等的理解。簡單地說,數感就是孩子對物體數量的感知以及把數字符號和數量對應起來的能力。比如,看到一堆硬幣,你能夠估算是5個還是10,並且能夠正確的用數字表現出來。
  • 會數數的孩子就懂「數字」了嗎?
    很多家長都認為數數數的好,對數字至少有起碼的概念,但是,事實並沒有如此。這個問題很多孩子都會這樣,那是因為孩子們還沒有把抽象的數字和實際的數量建立聯繫。數字10和數量10 ,他並沒有將兩者建立聯結。 >>>>> 感知數量 / quantity
  • 亮劍DRM 數碼視訊受邀出席國際數字版權論壇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朱詠雷出席論壇開幕式,他指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將視聽內容版權保護作為支撐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繁榮發展、保障文化強國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進行謀劃和推進。數碼視訊(股票簡稱及代碼:數碼科技300079)作為多年紮根視頻安全領域的代表企業本次受邀參加論壇,並發表了主題為「ChinaDRM產品化的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法」的演講。
  • 環球數碼創意(08271):攜手數字人工作委員會 共同打造影視數字人...
    此次環球數碼與數字人工作委員會正式建立合作關係,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攜手打造影視數字人產學研一體化生態平臺,統一行業標準,推動行業創新發展。    攜手數字人工作委員會 發力虛擬數字人領域    數字人是計算機模擬渲染生成的虛擬人類,是數字虛擬世界的主體元素。
  • 人類起源史:中國區人類起源的過程分析
    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她歷史悠久,早在一百多萬年以前,遠古祖先就揭開了我國歷史的序幕。那麼,我們的遠古祖先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個問題,很早以前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探索。我國古代曾經流傳「女媧造人」的神話,說的是一個名叫女媧的神,看到世界上只有山川草木、鳥獸魚蟲跟自己相伴,感到孤寂,便用黃土捏了一些小人兒,從此大地上就出現了人類。
  • 培養數感,從小做起;千萬不要錯過數感窗口期
    其實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對於數學的認知程度,再適齡給予引導,即能循序漸進培養其數感。孩子的認知進程數學其實囊括許多面向,數學可分為數、量、圖形與空間、邏輯與關係等,而對於孩子來說,數字屬於抽象的意義,是孩子最不容易懂、也是最後才會學習到的,在幼兒園裡,老師大多會運用遊戲,如:邊吃水果,邊認識數字字卡、認識日曆等方式,以幫助孩子理解數學的涵義。
  • 從2020年新冠疫情看生命政治與人類文明的再文明化
    文明的本質結構在於互助,如果瑪格麗特·米德從一個癒合的股骨中看到了互助作為人類文明的起源,那麼今天人類文明的結構正是以互助作為根本內核而支撐著,而發展著。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互助這一文明的內核,作為文明載體的各種形式如家、社區、國家以及國際組織根本不可能存在下去。
  • 關於人類的起源,也是人與猿重要的區別
    圍繞著人類起源問題,數千年來一直存在著唯物論與唯心論的鬥爭。直到今天,在世界不少地方乃至一些發達國家,仍有許多人宣揚上帝造人的「特創論」。基督教的《舊約全書·創世紀》說:上帝用了5天的時間創造了萬物,「第6日乃照己像,摶士為人,名日亞當。後取亞當的肋骨變為婦人,名日夏娃。
  • 女媧的原型和起源是什麼,為什麼會是人首蛇身?暗藏人類發展規律
    她摶土造人、鍊石補天、治理洪水,創造並維護了人類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媧又成了婚姻之神,幫助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女媧還製作了笙簧,讓青年男女歡聚的盛會,更加的歡樂、熱烈。當人類社會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之後,又有了伏羲、女媧成為兄妹。在躲避大洪水之後,為了繁衍人類,結為夫婦的傳說。
  • 斯坦福教授:數學啟蒙要培養「數感」,不要總逼孩子背數學口訣
    孩子們不明白這些數字的真正含義,仍然可以指著四個櫻桃說它們是六個。事實上,如果想學好數學,總是死記硬背是不行的。斯坦福教授:數學啟蒙關鍵在「數感」史丹福大學數學教育教授喬·博勒(Jo boaler)說:「數感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死記硬背只會讓孩子不願意思考數字和數字之間的關係。
  • 探尋人類精神文明起源
    人類史前思想是如何起源的?人類的精神文明是如何誕生的?藝術和宗教是如何產生的?人類早期的象徵表達是如何形成的?這不僅是史前研究或認知考古學的熱門話題,同時也關涉早期人類文明的核心問題,即史前思想(prehistoric intellectual),也就是史前人類的象徵體系(symbolic system)。
  • 數字科技黃金時代:京東數科專注「科技賦能
    當今世界,日新月異,數據的海量產生、數據源的不斷豐富、算力的快速提升引發了,共同推動了數字科技驅動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治理體系、人類文明進步影響深遠。第三階段的科技發展浪潮撲面而來。
  • 中國數碼信息(00250.HK)擬4.88億元購買數碼辰星科技發展(北京...
    格隆匯12月22日丨南海控股(00680.HK)、中國數碼信息(00250.HK)聯合公告,於2020年12月22日,買方中國數碼信息有限公司與賣方南海控股有限公司訂立該協議,買方有條件同意購買目標公司數碼辰星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代價人民幣4.88億元將以現金支付
  • 《老子》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竟然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不斷萌生了尋找宇宙起源的夢想,然而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這個問題依舊是那麼神秘,每當科學家們抬頭仰望夜空,它就像一顆顆閃耀的星辰,激勵著人們為之奮鬥。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道德經》就會發現,原來早在2500年前的老子,就已經對於宇宙起源進行了最為超前的解釋,而且最連續、最有價值。《道德經》在書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別樣的宇宙起源觀念。
  • 開航數碼:印花高端化之路行穩致遠 - 紡織資訊 - 紡織網 - 紡織...
    為在後疫情時代吸引更多客戶,公司依託先進設備,走上差異化發展路線。「此次花巨資引進荷蘭施託克Javelin數碼印花機,就是為生產高品質的數碼印花產品提供技術保障。」壽華君說道。  該高精尖設備採用Archer:registered:噴頭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印花精度能達到1200×1200dpi,比市面上普通的數碼印染要提高1-2倍,噴出來的印花清晰度更高,層次感更明顯,其次噴頭與布面的距離可由以往的1.5mm增至4mm,有效降低噴頭損壞的風險,同時採用特殊配方的活性墨水,能夠明顯消除印花圖案的霧面感,對環境保護也更友好。
  • 廣電總局推進視頻高畫質化,珠江數碼助力更好的視聽體驗
    隨著人們對更好品質生活的追求,視頻信號也經歷了從模擬、數字、高清到如今超高清的4個階段。視頻清晰度的不斷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人們對更好的視聽體驗的追求。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前景迎利好超高清視頻是繼數位化、高畫質化之後的新一輪重大技術變革,是5G商用部署的重要場景和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