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創/圖來自網絡 作者:小貝讀史
我是小貝讀史,歷史如浩渺的滄海,如縹緲的煙雲,道不淨前朝事,理不清的今朝人。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昔日萬邦來朝的大唐盛世化為歷史的泡影。政權動蕩,五代更迭,十國割據,金庸筆下那帶有神秘色彩的國度——大理國誕生了,比之趙匡胤的趙宋王朝還要早上23年。作為一個與宋朝並立且延續三百多年的多民族政權,大理國究竟有著怎樣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呢?
我們從大理國的源起——南詔國說起。時間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當時「西南洱海地區曾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割據政權,被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作為地區性的勢力劃分,蒙舍詔在其它五詔之南,於是便稱之為「南詔」。
初興的大唐王朝恰恰需要拉攏外部勢力,來形成自身威懾力。於是便看中了南詔,給予了大力扶持,幫助南詔一統了六沼之地。據史料記載:
「時任首領皮邏閣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訓、御史嚴正誨參與軍事,先滅越析,次滅三浪,又滅蒙嶲,很快統一六詔,南詔算正式立國。」
此後南詔國在時任首領皮邏閣的帶領下一步步壯大起來。但好景不長,有點家底的南詔國開始耀武揚威,向唐朝伸出作惡的利爪。此時興盛至極的大唐哪受得了這窩囊氣,前前後後發動了三次徵討。可哪想南詔依附著吐蕃,令唐軍吃盡了苦頭,損失異常慘重。直到第三次才徹徹底底把南詔、吐蕃聯軍打的服服帖帖。
遭受潰敗的南詔國終於又倒向唐朝,大唐王朝畢竟家大業大也不再追究。可反覆無常的南詔國日子稍微過的好一點就開始野心勃勃起來,致使南詔與唐朝關係又一次破裂。
無休止的戰亂讓南詔內耗過大,政權開始四分五裂,逐步走向滅亡。此後的30年間,這片帶有權力分化的土地上先後建立了大長和國,大義興國,但終究只留下一串蒼白的歷史字符罷了。
政權的割裂使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直到937年,在這個動蕩混亂的西南邊陲,終於盼來了那個堪當大任的一代明主段思平,大理段氏也由此在金庸筆下塑造出一個個妙筆生花的人物。
而此時五代之局已走向末路,隨著後周世宗柴榮的大刀闊斧的南徵北戰,天下的格局似乎逐漸趨向穩合。再到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王朝。預示著軍閥割據的年代徹底終結,而宋朝也將面臨著大一統的難題。
遠在西南的大理國自然是不願參與到中原王朝的爭鬥之中,而趙匡胤也未有開擴疆域的野心。據《續資治通鑑》及相關史料記載:
「公元965年,宋太祖趙匡胤在滅亡後蜀,奪取四川,大將王全斌上奏,乘此機會,一鼓作氣,長驅直入,攻滅大理。但趙匡胤卻拿起手邊的玉斧,在地圖上沿著大渡河畫了一條線,令宋軍攻勢到此為止,並說「此外非吾所有也」。 」
可以看出趙匡胤對於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小國政權,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作為一個非漢人統治之地,所處的位置太過偏遠,而王朝立國多為中原腹地,自然對這等邊陲之地瞧不上。再加上宋朝初立,時局不穩,還有一大片漢地未能收復,自然不敢牽扯到這齣力不討好的對外戰事上。
處於一片祥和之中的大理國,除了皇家內部權勢的爭鬥外,對外始終展現著佛系的一面。宋朝建立之初,便千裡迢迢派使者去朝拜歸順。這和南詔歸順大唐的套路似乎如出一轍。可大理畢竟不是盲目無知的南詔,不論宋朝興盛或是衰弱,大理國始終保持著一個中立者的身份,求的一方安逸,以至於史料中的記載也言之甚少,只留下金庸筆下那難以捉摸的段氏王朝。
但隨著蒙古政權的崛起,這個神秘的王朝終究未能成為時代的倖存者,隨著它依附的王朝一樣,成為歷史下難以磨滅的深刻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