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鮮明特徵,每一個專題都充滿著改革開放的精神。第六專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新突破」和第七專題「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集中論述了新時代我國改革開放的戰略舉措。改革實現新突破、開放形成新格局,在中國人民、全世界面前展現了我們黨和國家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和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和行動不僅充分表明了我們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而且明確了新時代改革開放只能更加堅定,不能絲毫動搖;只能更加前進,不能有半點退步。
一、中國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開放,它使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煥發出了強大的生機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貫穿始終的一條線索就是「解放」。
首先是思想的解放。1978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衝破了「左」傾錯誤思想和「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打破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確立,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探索符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思想解放也永不停歇。面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黨始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問題導向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在「姓資姓社」「姓公姓私」「計劃與市場」「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地位」等重大思想理論問題上不斷解放思想,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以中國生動的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其次是生產力的解放。思想的解放推動了體制的改革。改革開放一開始,我們就通過變革高度集中的體制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在中央與地方之間,財政體制上變「統收統支」為「分灶吃飯」,人事體制上變「下管兩級」為「下管一級」,放開了地方的手腳,激發了地方發展的積極性。在國家與個人關係上,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實行承包製、利改稅等制度,通過經濟手段來調節國家與個人間關係,實現國家利益與個人經濟收入掛鈎,激發了人民群眾致富的熱情。用改革的辦法不斷革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保護和激發社會創造力與創業熱情,是貫穿中國改革開放整個過程的一個重要內容。
最後是人的解放。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通過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教育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等領域的改革,賦予了各種市場主體平等的身份,依法保護了公民的各項權利,人們更好地享有了平等的政治地位、受教育權、勞動權和發展權利等,把人從貧窮愚昧封閉的境況中解放出來,把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本質上要求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在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充分湧流的基礎上,不斷促進人的解放,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中國的改革與開放,堅持放下包袱、放開手腳、放心致富,這「三放」的本質就是人的解放,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具體實現。堅持新時代改革開放不動搖,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動搖。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發展起來的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災難深重,中國人民苦難重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到1949年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用30年的時間,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展了社會主義建設,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誌,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礎上,用改革的辦法逐步革除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地方,用開放的辦法逐步擴大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不斷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中,我們以中國實際問題為導向,大膽探索經濟發展規律,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施「放水養魚」,變中央的一個積極性為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調動一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因素,形成最大的同心圓,群策群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
我們不迷信任何模式和教條,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積極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問題,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持續的體製革故鼎新過程中鞏固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提煉改革開放精神中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在改革開放中開創、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我們強調堅定「四個自信」,首先就要堅定對改革開放的自信,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改革開放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組成部分,又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動力源泉。改革開放不僅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也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抉擇。
三、堅持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必須立足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方位,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提高治理效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呈現出許多新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既要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此時,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的體制問題,改革開放制度建設分量變得更重了,對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了;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了,零打碎敲的動作、條條塊塊的變動和「打補丁」式的完善,已經很難解決問題。特別是面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新形勢,改革更要有一攬子的計劃,需要把防風險、打基礎、惠民生、利長遠的改革有機統一起來。因此,新時代謀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錨定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基礎上,從增強體制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方面著力,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增強改革的系統性。一是改革要確保每一項體制自成體系,能夠獨立運行,針對性地解決專項問題,達到體制設計的效能;二是相關體制之間要處理好前後左右的關係,做到相互配合銜接,達到「1+1>2」的效果。每一項改革措施不僅要有原則、要求、條款,還必須要有實施措施、效能評估等環節;不僅要考慮體制本身的自洽性,還要考慮與其他體制之間的配套,避免出現「看起來很美好,用起來很尷尬」的情況,諸如常被詬病的「玻璃門」「彈簧門」「朝令夕改」現象,以及「中梗阻」「最後一公裡」打不通等問題。
增強改革的整體性。改革要有戰略性思維,實現綜合平衡、統籌推進。要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整體考慮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人民群眾能夠承受的程度。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實施要避免單兵突進,克服體制改革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畸形發展。單打獨鬥的體制機制不僅難以發揮整體效能,而且也是不可持續的。
增強改革的協同性。就是要發揮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加強改革方案的頂層設計和實施中的整體推進。問題倒逼改革,中國的改革開放一開始是哪個地方、哪個方面、哪個部門、哪個領域有問題就從哪裡改起,哪裡問題嚴重就先改哪裡。因此改革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進的,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樣的改革積極的方面是針對性強、時效性強,解決問題速度快;不足的方面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消除不了總病根,體制之間相互打架,無法有始有終執行到底,嚴重時還會發生在利益面前相互爭權、在矛盾面前相互推諉,使制度失去嚴肅性。「條塊分割」式的改革在改革開放之初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時至今日已經很難適應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增強改革的集成性、協同性變得非常緊迫和必要。
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根本就是要健全部門協調配合機制,防止政出多門、政策效應相互抵消,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斷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
四、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必須放手讓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湧流,形成熱氣騰騰、你追我趕、爭先奮進的發展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寧夏調研時指出,要加強對改革舉措的評估問效;要加快培育充分競爭的市場,不斷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培育開放型經濟主體,營造開放型經濟環境。改革開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套定型、成熟的制度,給人一個穩定的預期,讓人們充分發揮其潛力,放開手腳幹事業、謀發展。制度具有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兩種作用,堅持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制度的正向激勵作用,為激發各類社會主體的活力提供制度保證。
一是要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幹預微觀經濟活動,而是為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其主要職責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各市場主體,包括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平等的市場主體,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環境,激發各個市場主體、各類市場要素在財富創造中的積極性。
二是要秉承開放精神,加大開放力度,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實現共贏發展。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儘管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還在制約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對外開放對我國來說仍然極為重要。我們需要通過「引進來」戰略,引進先進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先進科學技術和發展資金;需要通過「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利用國際市場;需要對外開放與國際發展接軌,利用對外開放倒逼對內改革;需要對外開放落實「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人類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面對當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的局面,我們要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既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也要面向外部市場,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所以,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永遠不能關上,只能越開越大。
三是改革完善幹部人事制度,激勵領導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各級領導幹部不僅是改革開放的領導者,也直接受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影響。領導幹部關鍵少數的地位決定了這個群體有沒有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直接關係到改革事業的成敗。當前關鍵是要剷除幹部隊伍中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作風。要加強制度的約束性,編密、編實制度的籠子,防止出現「牛欄關貓」制度約束失之於寬、失之於松、失之於軟的現象。要增強制度的激勵性,鼓勵領導幹部幹事業、幹成事業,讓那些真正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幹部「有為」「有位」,堅持防止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甚至「老實人吃虧」的現象發生。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問責和容錯糾錯工作機制,對領導幹部堅持嚴管與厚愛結合、激勵與約束並重,形成保護廣大幹部改革創新、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氛圍。要改革考核、選拔任免等幹部人事制度,形成「擔當有為者光榮、懶政庸政者可恥」的輿論導向,防止在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發生,保護和激發領導幹部改革創新的積極性。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李曉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