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陶文: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書寫

2020-12-18 中國視窗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80年來餘把這八個字當作一句俚語,從未引起過足夠的重視。前幾日攜友去了一趟良渚博物館,偶然在接待大廳看到了一冊《良渚文化刻畫符號》,打開一看,竟然有不少古文字映入眼帘,有象形文字,更多的是表意文字。作為一個從事古文字研究幾十年的學人,餘立馬從相應的殷商甲骨文中找到了部分同形文字。誠然陶器上的確存在著數量不少且介乎裝飾圖條的「符號」,令人不知所以。回到居所,餘再次像當年研究被康有為稱為中國第一文物的《石鼓文》一樣,走火入魔,夜不能寐,結果是意想不到的驚喜,令餘終於明白杭州為什麼被譽為人間天堂。因為,從五千年前的良渚陶文上可以看到天堂裡文明的燦爛曙光。我深感責任重大,很有必要把良渚陶文的重大意義寫出來,告訴世人,共沐榮光。

內容豐富的良渚陶文

良渚陶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日月星辰、山水飛禽,雞龜貓蝶鹿蛇更是栩栩如生,一目了然。一個「燕」字,畫的就是一隻燕子,線條流暢,與甲骨文燕字同形;「星」字,與國旗的五角星同形,無疑可以看作五千年文明的傳承;江南水鄉常見的魚笱對應的文字形似一隻竹筐,這是一種魚能遊進去而再也出不來的竹製魚具,亦即《詩經·小雅·苕之華》「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中的「罶」字。陶文中的象形文字,其實也有豐富的內涵。比如:羊,表示吉祥;魚,表示富裕;草木,表示豐盛和茁壯成長。早期陶文中的確存在大量符號,也代表著一定的含義。有些文字學者,把所有初文都說成符號,不承認其為文字的初形就有失偏頗了。

陶文中還有不少數籌,一橫為一;二橫為二;三四亦然……南湖出土的一個陶罐上,一下子出現了22條橫畫,這無疑是表示一共製作了22件陶罐。這種方式顯然有點笨拙,陶工們很快就改Ⅰ為十;Ⅱ為二十……萬作卐。這個「萬」字不簡單,全世界不少地方均有發現。唐武則天將卐定音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足見這位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水平著實不一般。其實在商周時期,萬、萬、卐三文已經互相通借。可以這樣說,數字完全是從生活需要出發形成的完整的記數文字。

除了象形和數籌,良渚陶文中更多的是表意文字,計有丁、又、示、木、巾、亞、田、今、有、已、爻、左、月、夕、入、小、玉、王、本、人、川、玨、肜、甲、公、亞、生、刀、戉、廠、未、雨、才、上、下、卜、乙、井、甘、卯、在等。有一個字形與甲骨文同,當為禘字,意為祭祀。

除了單字,良渚陶文中還出現多字現象。蘇州澄湖的一個黑皮陶罐上,排列著貓鳥蝶雞蛇五個象形陶文,線條流暢,美不勝收。在另一個貫耳壺的腹部,有一組文字,饒宗頤釋為「冓戉五個」。冓,古時作宮室深密處解,於文句不合,故第一字當誤。按《說文》:「冓,交接材也,象對交之形。」此說頗有意思,陶文第一字確有交接與對交之形,然非冓字,當釋「篳」,正是良渚曾出土的竹製蒸架,是一種交接而成的生活用具。戉即鉞,斧形,制篳之工具。篳字右邊尚有長長的一橫畫,表示此篳「一下子」用鉞做了五個。可見刻文為紀的陶工,不僅心靈手巧,也是一個性情中人。中國文字正是由一大批這樣的聰明之人創造,然後互相滲透,兼收並蓄,逐漸形成。良渚南湖的一個夾沙黑皮陶罐肩腹處,刻了一周十二個象形和表意文字,餘越看越喜歡,覺得這好似一首絕美的敘事小詩。興之所至,欣然命筆,書寫出來,與讀者諸君共賞。

手持弓矢去狩獵,(前三個象形文字為弓矢嘼)

無果而返回水鄉。

大網小網全帶上,(三個網形文字及一小池塘)

滿載而歸喜洋洋。

用鉞刳魚下陶罐,(三個表意文字,鉞和下字)

魚鮮配飯滿屋香。

耀眼魚刺興未盡,(最後二個象形文字為魚骨)

刻此為紀陶罐上。

按,餘之所以說狩獵無果而返的依據是,餐桌上只有魚刺而無嘼骨。這次會餐,皆大歡喜,故特地刻在罐上以為紀念。這也說明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不僅生活得很滋潤,作者也是個有文化有情趣的好客之人。

五千年前的良渚,位於環太湖流域的西南部,這裡氣候溼潤,資源豐富,水網密布,特別適合人居。這裡不僅有過宮殿式的豪華建築,又有相當完善的水利設施,甚至還出土了貯存著20多萬斤稻米的大型糧倉。既有錦片,又有麻織品。大量陶器紡輪的發現,說明當時紡織業已具有相當規模。五千年前,當世界上的多數先民還在以樹葉遮羞,獸皮取暖的時候,良渚先民已經吃著美味魚鮮配香噴噴的米飯,穿著華麗的錦衣,行走在寬暢的街市,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天堂就絕非鑿空之說了。因此,先民們在文明之路上先行一步是絕對可信的。

比甲骨文還早的文字

《良渚文化刻畫符號》一書,僅收了600餘個「符號」,而今「符號」已徵集到近千個,目前正在整理之中。餘期待著一睹為快,並做進一步的研究。但僅憑眼前的資料,餘以為良渚文化已經有固定的書寫方法,而且已為長三角地區的上海馬橋文化和蘇州澄湖文化,以及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蕭山的跨湖橋文化、嘉興的馬家浜文化、湖州錢山漾文化等先民們之間的頻繁往來,提供了文字作為交流工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約定俗成。以長三角地區先民們的聰明才智、經商能力,當地豐富的物資,再加上優越的水利之便,可以料想他們早與商周時期開封、洛陽的先民們有了相當頻繁的交流。這就是良渚陶文為什麼能在甲骨文中找到影子,甚至完全可以銜接的根本原因。綜上所述,甲骨文絕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認為:「近年的發現和研究告訴我們,良渚文化和商周文化之間,確實有明顯的淵源關係……這使我們傾向於這種符號是漢字先行形態的假說。」其說甚善。至於文字創始的傳說,一般都認為「黃帝史官倉頡,取象於道,始作文字」。高誘《淮南子修務訓》亦謂:「史皇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這些說法的確不足信,如果說倉頡是一個會寫蟲鳥書的書法家,乃至對漢字進行過整理和研究倒是完全有可能的。總而言之,華夏文字從陶器上出現初文到形成完整的漢字體系,五千年來唯有陶工們一直在緊跟時代脈搏,循序漸進。這是因為陶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據考古發現,商周時期,陶器上也有不少刻畫文字,春秋時期更多,而且已將戳記文字用在陶器上。及秦,帶有小篆書風的秦惠文王瓦書竟有119個字之多。到漢代,陶器上不僅有隸書,晚期還出現了楷書。陶文中不僅可以見到豐富的算籌、幹支紀年,甚至可以見到中華民族的幾百個姓氏,足見陶文是我國文字發展的活字典。

陶文中有20個字母

餘在研究良渚陶文的同時,尚有一驚人的發現,那就是五千年前的陶文中竟然藏著19個拉丁字母。婆羅米文以字母「十」為「K」。這樣算來,良渚陶文中就有20個字母,約為世界通用26個字母的80%。茲將這些字母公布如下:A、D、C、E、U、Y、P、I、S、W、N、V、L、H、T、X、M、O、Q、K。除了良渚文化出現字母外,大溪地文化彩陶上有X、I、O、十(K)四個;二裡地陶文中有X、I、V、M四個;半坡文化陶器上則有T、I、Z、E、K、L、P、V、X、O等十個字母。這說明我國先民有過用拼音的方式來解決語言向文字發展的嘗試。眾所周知,拉丁字母源自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則源自腓尼基字母。羅馬字母又繼承了希臘字母,26個字母也就成為現代英語的字母。美國學者吉德瑋在談到漢字起源的論文中,認為西方傳教士很早就將字母傳入華夏,但始終無法引導漢字「字母化」。他同時又指出,漢字傳承精英文化,蘊積至為深厚,因此不受西方影響。餘認為,他要是知道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中已經出現了20個字母,會否發出,中國陶文中的大量字母,在與外界交往中互相滲透,才促成西方字母的發展這般感嘆。饒宗頤認為:「陶符與腓尼基字母比較,百分之七十以上實同於漢土仰韶期彩陶上的符號,這說明很可能遠古時期,西北地區的閃族與羌人雜處,通過商品貿易,閃族人遂取陶符作為字母依據的材料。」他又引日本學者三上次男倡言之「陶瓷之路」一說:「我則認為彩陶文化時代,陶符的交流借鏡,引出字母的發明,在人類文化史上更有重大的意義。陶符之被採用作為字母的形符,是陶瓷之路上文化交流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按說,生活在此的先民,憑藉水系之便,很早就開始對外通商,五代吳越國甚至還到過阿拉伯進行海外貿易,文字上的交流亦屬正常。至於良渚先民創造的字母,如果對世界文明帶去過實質性的幫助,那應該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本文不想贅述,留待國內外有識之士去繼續研究吧。

餘非常慶幸的是先民們放棄字母,而是走了由象形、表意到形聲這樣一條文字發展的道路,厥功至偉哉。

(作者為古文字學者)


[責任編輯:秦偉]

相關焦點

  • 張抗抗:良渚——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源|人文札記
    這是良渚遺址南城牆。兩側的土牆剖面,正是城牆上部的泥土。那些散落的石塊,是當年城牆的地基墊石。  那一刻,那一瞥,那些曾經深埋於地下的城牆墊石,那些被考古發掘的土層剖面,在眼前拉開了一道厚重的歷史帷幕,它們如同一條鋒利的歷史縱線,在瞬間穿越了古今,回到五千年前華夏文明的原點。
  • 高曉松的曉書館,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遺址:在良渚,有詩也有遠方
    來這裡邂逅五千年文明來一次古老與現代的深度對話最初對良渚心生嚮往,是因為矮大緊老師說到良渚,就不得不提文明歷史:這裡是「良渚文化」 的發祥地,距今5300—4300年時間段的良渚時代,印證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一說法。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讓中華真正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上)
    作為一名浙江人,老老王對此自然是感到與有榮哉,尤其是老老王的家,距離良渚古城還不到五十公裡。事實上,這不僅僅是浙江人的榮耀,也是全體中國人的盛事。因為,良渚古城一旦申遺成功,將有助於真正確立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概念。——從我們讀小學開始就被告知,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歷史。
  • 你聽,《良渚的詩》:誰在五千年前寫下了第一行詩
    張海龍說,這是第一本以良渚為主題的詩集,用詩篇見證五千年中華文明聖地,這也是一本面向中外的有聲伴讀書,並且圖文並茂,多維互動,劉斌、楊煉、葉舟和浙江省著名詩人王自亮、盧文麗、李鬱蔥、泉子等近百名朗讀者,將詩人的聲音,獻給了良渚的詩。以下是詩人張海龍關於這部《 良渚的詩》的編後記。
  • 這個長假,讓5G帶你穿越良渚五千年 良渚古城數智體驗館十一開館,5G...
    在這張世界級的「文化金名片」上,杭州移動用全球領先科技講好良渚故事,加速5G與五千年文明的交融創新,讓科技與文化同頻共振,5G全覆蓋、5G新文明、5G新管理的建設思路在良渚古城遺址得到充分實踐。5G帶你跨越時空,解鎖全新網紅打卡地此次亮相的良渚古城數智體驗館,是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聯合杭州移動共同設計打造,運用最先進的5G技術呈現良渚文明五千年前的恢弘燦爛,力爭打造後申遺時代世界文保新典範。
  • 良渚是一部書
    良渚是一部書,一部悠長耐讀的大書。捧讀良渚,書香飄逸,流淌著中華文明的發展氣息。初讀良渚,良渚是一部古典的線裝書。我們無法確切地洞悉,五千多年前的陽光如何照耀在九州大地上。建造城郭,手工琢玉;城外種植水稻,水利工程可觀,讓肥沃的土地隨時可以得到澆灌潤澤;水草豐沛,適宜於江湖捕撈……民以食為天,衣食住行的穩定,使文明在日月更替中孕育和發展,從馬家浜到崧澤再到良渚,江南實現了一次力量的匯聚與輻射。這是低調的江南。這裡的先民用黑土燒制古樸的陶器,把精美的玉石雕琢成「琮璧」。他們製作漆器、骨器,他們敬天祭地,敬畏自然。
  • 十年志願路 致敬五千年!良渚文化志願者總隊十周年活動開啟
    當天上午,「十年志願路 致敬五千年」良渚文化志願者總隊年會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良渚國際研學中心舉行。良管委(指揮部)領導張俊傑、陳壽田、金國平、蔣衛東,餘杭區民政局、團區委和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旅遊職業學院、良渚職業高級中學、良渚第三小學、良渚七賢小學、長命中心小學等志願服務共建基地負責人參加活動(與會人員以實際為準)。
  •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怎樣計算的?
    喜歡歷史的讀者,總會在歷史書中看到「公元前」、「公元後」的說法。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歷史書中所謂的「公元前」究竟是什麼意思?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究竟又是怎樣計算的?由於不清楚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多,這次將為大家科普這兩個歷史中常用名詞的真正含義。
  •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國際上卻只承認三千年,夏朝為什麼不被承認?
    說起來中國歷史,大家都知道是上下五千年。良渚遺址的成功也標誌著中華上下有五千年,但國際上卻只有3300年的說法。但近些年隨著各種的遺蹟發掘,良渚文明、仰韶文化、河洛文化的發現,自然而然的能夠證實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歷史很多都來自與史書的記載,在中國史書歷來都很受重視,史官亦是每個朝代都會設置的官職。歷史能使我們很好地了解前人的事跡。
  •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有確切的科學根據
    前不久,歷史學者樊樹志的《圖文中國史》一書面世。為寫作本書,樊樹志先生反覆推敲,確定了最後的框架和結構,兼顧點線面,在朝代系統的結構下,選擇若干專題重點書寫,儘量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內容,並且深入淺出。此前,樊樹志先生給本科生講了幾十年中國通史課程,先後寫過兩本相關的圖書:《國史概要》和《國史十六講》。
  • 樊樹志: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有確切的科學根據
    前不久,歷史學者樊樹志的《圖文中國史》一書面世。為寫作本書,樊樹志先生反覆推敲,確定了最後的框架和結構,兼顧點線面,在朝代系統的結構下,選擇若干專題重點書寫,儘量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內容,並且深入淺出。此前,樊樹志先生給本科生講了幾十年中國通史課程,先後寫過兩本相關的圖書:《國史概要》和《國史十六講》。
  • 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許多都是緣於良渚的「飛鳥與魚」
    那隻玉鳥代表的正是想像力,如同海子當年把海鷗比喻成「上帝的遊泳褲」一般,我們也可以把玉鳥想像成一隻穿梭五千年的飛去來器。經由這隻玉鳥,我們才會真正理解到底什麼才是「驚鴻一現」:縱然歷史波詭雲譎,我們還是留下了存在過的證據。良渚古國至今已經無存,全都深埋於疲倦的泥土之中。
  •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崛起?首席專家王巍話「中華文明...
    中國學者義不容辭中華上下五千年,根據何在?是傳說,還是真實的歷史?到上世紀末,我們還拿不出很明確的回答。王巍記得,在大學裡學習古典文獻課,講到《尚書·堯典》,老師說,這個應該是戰國時人的杜撰。「我們的方法是以田野考古為中心,因為《五帝本紀》《夏本紀》等歷史記載早有歷史學家在研究,所以我們必須要從不斷發現的新鮮考古資料中,獲取無窮的研究動力。」王巍說。什麼是文明探源中華文明,那什麼是文明?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是什麼?
  • 在良渚遺址,我被先人絆了一跤
    良渚遺址(詩歌).這裡是濃縮的江山當我從2019年的大理石門前沿時光的隧道走向先民們的聚居處一不留神,被絆倒在黃土臺邊這是不是先人對我開的善良的玩笑?他們淳樸聰明才智都被用來築巢和耕作他們的骨殖肥沃著一頁頁的教科書磷光匯聚成星光,一直被深埋著我想,我是不是因為這一縷鑽出黃土層的五千年文化光芒跪倒塵埃於是,我就讓自己面朝黃土背朝天讓我的四肢百骸以最近的距離貼近祖先聽狩獵回來時野獸般的歡呼聲
  • 名家走讀丨趙健雄:良渚,良渚
    想來遺址公園的設計與建造者,就是這樣來想像和再現五千年前此地風光的,並通過一系列景觀仿造與神韻重生的辦法,把這種觀念與印象傳遞給了我們。事實上五千年前不會有這個漢語詞彙,而當時良渚人如何表達身處此地的感受?即使將來有一天,我們發現了良渚古語也破譯了如今看來只是一些符號的圖案背後的意蘊,恐怕仍難以完整體會與領悟。
  •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這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這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從昨天開始的第43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今天下午14點43分,中國浙江省的「良渚古城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另外,隨著昨天中國的海候鳥棲息地被成功選定,韓國的世界遺產目前已達到55處,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國家。
  •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共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格局
    浙江省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0萬餘件,從河姆渡文化漆器、良渚文化玉器到南宋金銀貨幣,從越國青銅器到唐五代金銅造像,從龍泉青瓷到明清書畫,無一不是極具地域特色和學術價值的珍貴歷史文物。這些館藏精品是一個個浙江故事的載體,反映了浙江人的進取精神和價值取向。古越世界雖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古越人的精神卻會像首不絕的長歌,繼續唱響在浙江大地上。
  • 「雲上澤國——良渚文明線上主題展」海外上線 民眾可在網際網路觀展
    中新網杭州12月22日電 (江楊燁)12月22日,「雲上澤國——良渚文明線上主題展」海外傳播發佈會在浙江杭州舉行。當天,「雲上澤國——良渚文明線上主題展」在義大利米蘭和德國漢堡同步上線。義大利和德國的民眾通過網際網路即可觀看展覽,了解世界文化遺産——良渚古城遺址。  2019年7月6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産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杭州。
  • 尚法實踐 | 有文化的思政課:我院徐惠婷老師的《中國法制史》課程師生赴良渚遺蹟,見證先民希翼和輝煌,感受歷史厚重與智慧
    遺蹟、遺物的發現,顯示了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申遺成功,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本次現場教學使同學們從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積澱之深厚,中華文明源頭之深遠,切實增強同學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價值認知,提升了自身史學素養和文化自信。
  • 看見文物 | 新時期時代良渚文化玉琮
    跳動的遠古初音,敲響中華文明五千年文明序曲,國家的雛形在此誕生,力證華夏文明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