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更懂你的廣告,如何關閉常用APP的個性化推薦

2021-01-10 奇客派

大數據算法,這大概是現如今網際網路世界被提到最多的詞了吧。誠然,大數據應用於各行各業,在很多你看不到的地方發揮著巨大價值。對於普通用戶而言,最明顯能感受到大數據算法存在的,除了電商平臺和資訊APP的信息推薦,怕就是不厭其煩的廣告了吧,美其名曰——個性化廣告。

為什麼廣告看起來如此「知心」?

在我們日常所用的APP中,個性化廣告普遍存在的著,比如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等。這些廣告好像知道很多事情:

朋友圈的婚紗攝影廣告——它怎麼知道我處於熱戀期?微博的植髮廣告——它怎麼知道我買了霸王洗髮水?QQ空間的手機廣告——它怎麼知道我想換手機?……

諸如此類,每個人所看見的內容可能並不相同,這就是根據算法推薦的個性化廣告。它之所以看起來會那麼懂你,主要是因為在你使用對應APP所產生的行為習慣會被記錄,例如你經常瀏覽哪些信息、你的地理位置、熱衷參與的話題等等,系統根據這些信息會給用戶打上一些具備個性特點的標籤,稱「用戶畫像」。

當獲取的行為數據量越大,個性特點更鮮明,用戶畫像也會更加精準,可以了解你的興趣愛好、購買力、是否單身以及生活和工作的習慣等等,當然也會更加了解你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它就給你推薦什麼。

個性化廣告是可以關閉的

會不會有那麼一些瞬間,你並不想讓人知道你喜歡什麼東西?無論是出於隱私保護,還是控制消費欲的目的,拒絕這一類「知心」廣告或許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想法。而事實上,在主流的APP服務中,個性化廣告的確是可以手動關閉的,如果沒有關閉的設置入口那麼它可能已經違規了。

2019年年底,網信辦發布《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中關於「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違規行為中包含以下兩條:

1.利用用戶個人信息和算法定向推送信息,未提供非定向推送信息的選項;2.未向用戶提供撤回同意收集個人信息的途徑、方式;

這意味著,用戶有權取消收集個人信息的授權,APP也需要向用戶提供是否接受算法推薦廣告的選擇權。

與此同時,2020年3月6日發布的《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其中針對個人信息主體撤回授權同意的規範中提到:應保障個人信息主體拒絕接收基於其個人信息推送商業廣告的權利。

隨著這些規範的出臺,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服務都會逐漸提供關閉個性化廣告的途徑。目前一些主流的應用基本已經按照規範要求提供了對應的選項。

微信朋友圈、微博等關閉個性化廣告方法

奇客君測試了一些主流的應用,包括微信、QQ、微博、今日頭條、京東、淘寶等APP,發現基本都可以找到關閉個性化推薦的入口。不過目前像微博、微信等部分服務,雖然可以關閉,但會有一定的時限。

關閉微信朋友圈、QQ空間個性化廣告

像QQ空間和朋友圈這類基於生活的社交圈,刷著好友動態突然刷到廣告還是蠻影響體驗的。由於QQ、微信都是騰訊的服務,因此兩者關閉方法基本一致,只是入口相對隱蔽。

依次打開「設置」-「關於微信」,點擊底部出現的「隱私保護指引」,可以通過搜索功能找到如圖所示「關於廣告」的超鏈位置,點擊進入騰訊隱私保護平臺,便可找到「管理您看到的廣告」設置入口。

國內用戶直接點擊「管理」就進入「個性化服務設置」頁面,這裡可以選擇登陸微信或者QQ來管理對應帳號的相關設置。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騰訊所有個性化廣告關閉有效期只有六個月。

關閉微博個性化廣告

相較於騰訊的層層入口,微博則就簡單多了。在手機APP中就有相關的設置選項,不用跳轉隱私協議頁面。

依次打開「設置」-「隱私設置」,就能看到底部的「個性化廣告推薦」選項按鈕,直接關閉即可。

注意下面一行小字提醒,微博的個性化廣告關閉有效期僅有三個月,而且關閉之後並不會影響到你看到的廣告數量,只是可能不會經常出現如此「懂你」的廣告了。

關閉淘寶個性化推薦

淘寶則會根據你經常瀏覽、購買的商品類別打上不同的標籤,雖然有時候是方便了,但有些東西可能買了一次再也不需要了。

其個性化關閉入口也是有點不好找,可以點開「設置」-「隱私」-「我有疑問」,其中有一條問題是「如何管理我的個性化廣告?」,點擊之後,找到「隱私實驗室」,就可以看到個性化廣告的設置了。

滿屏的都是個性化標籤,多達數十個,如果你不想關閉所有的,可以進行部分刪減。全部關閉的話,拉到底部點擊「高級設置」即可停用全部類別。

其它常用APP基本都可關閉

因為奇客君一般微博、微信這類社交平臺會用的比較頻繁,涉及的個人信息可能也會更真實,所以覺得還是關掉比較好。至於其他平臺倒也還好。不過奇客君測試發現,主流的資訊、電商以及團購外賣服務的個性化推薦基本都是可以關閉的。

像微信、QQ這種入口藏的比較深的算是少數,大多數APP在隱私設置中都可以找到關閉個性化推薦的入口,今日頭條裡則是直接給出了廣告設置功能。

總結

最後,想要強調的是,關閉個性化廣告,並不會減少廣告數量,僅僅只是減少與用戶特點相關度較高的廣告。

這兩年,對於個人信息安全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隨著相關規範的出臺,隱私保護的措施也會越來越完善,個性化廣告看起來基本不會涉及敏感信息,但大數據既然可以給你一個精準的用戶畫像就可以做更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目前,還有大量的APP沒有提供個性化廣告關閉入口,在相關規範的要求下很快應該會增加,把選擇權交給用戶。

當然,奇客君寫這篇文章並非呼籲所有人關閉個性化廣告,在電商、團購等服務類APP一定程度上可以帶來方便,因此選擇權更多的是在個人,奇客君這裡只是提供一些指引。

相關焦點

  • 讀取用戶信息進行推薦 微信朋友圈個性化廣告如何關閉
    讀取用戶信息進行推薦 微信朋友圈個性化廣告如何關閉 2020-12-18 08:35:22  ■本報記者 任翀  「你知道怎樣關閉微信朋友圈個性化廣告推送嗎?
  • 知道怎麼關微信個性化廣告嗎?關閉微信個性化推薦廣告操作來了
    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微信如何關閉廣告推送。2020年12月16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了《APP廣告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報告(2020)》。個性化廣告推薦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要以獲取消費者大量信息為前提。上海市消保委認為,消費者有權利拒絕個性化廣告推薦。但對600款APP相關功能設置測試發現,僅有14.5%的APP可以找到個性化廣告推薦關閉入口。
  • 朋友圈個性化廣告怎麼關閉?
    作為一款社交類應用,微信是我們溝通聊天最常用的工具。除了聊天,刷「朋友圈」是另一常用的功能。但朋友圈常常出現一些廣告,並且這些廣告與自己的實際生活遇到的問題類似,比如說近期資金流水比較大,朋友圈就會出現理財的廣告;出去旅遊,大概率會在朋友圈裡看到外語類廣告。這說明微信在跟蹤你的數據隱私,即使點了不感興趣也會有別的廣告,所以怎樣屏蔽朋友圈廣告?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不滿意,今天我就教大家如何關閉朋友圈的廣告,還你那份最初的美好。
  • 微信朋友圈個性化廣告,怎麼才能關閉
    市消保委15個月監測1600個App的廣告,發現「關不掉」「不可選擇」等問題突出微信朋友圈個性化廣告,怎麼才能關閉「你知道怎樣關閉微信朋友圈個性化廣告推送嗎?不是那些個人微商發布的廣告,而是微信作為平臺、各種廣告主發布的廣告。」
  • 如何關閉微信朋友圈廣告個性化推送?速來收藏!
    如何關閉微信朋友圈廣告個性化推送?速來收藏!: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小夥伴們想知道如何關閉微信朋友圈廣告嗎
  • 上海市消保委:熱門手機APP裡的廣告沒有「關閉鍵」,微信個性化廣告...
    發布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韓曉餘 攝)今天(16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了《APP廣告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報告(2020)》,通過對600款APP廣告行為分析發現,58%的APP含有廣告,其中69.7%的廣告沒有「關閉鍵」,如微信、汽車之家、快看視頻、36氪等。「賣廣告」是網際網路公司流量變現的最主要方式。多年來,網際網路廣告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
  • 微信朋友圈個性化廣告咋才能關?APP裡廣告亟待監管
    上海市消保委15個月監測1600個App的廣告,發現「關不掉」「不可選擇」等問題突出微信朋友圈個性化廣告,怎麼才能關閉「你知道怎樣關閉微信朋友圈個性化廣告推送嗎不是那些個人微商發布的廣告,而是微信作為平臺、各種廣告主發布的廣告。」前天,在《App廣告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報告(2020)》發布現場,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拿出手機,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關閉微信個性化廣告。「按照廣告法,廣告發布平臺應給消費者選擇的權利,但根據微信目前的設置方式,普通消費者無法順利關閉廣告」。
  • 微信朋友圈個性化廣告,咋才能關閉? 得10多個頁面
    「你知道怎樣關閉微信朋友圈個性化廣告推送嗎?不是那些個人微商發布的廣告,而是微信作為平臺、各種廣告主發布的廣告。」前天,在《App廣告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報告(2020)》發布現場,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拿出手機,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關閉微信個性化廣告。
  • 這些APP被點名!想關閉朋友圈廣告?
    69.7%的廣告竟沒有「關閉鍵」?用戶擔心APP廣告讀取隱私,卻很難關閉廣告。根據廣告法,「以電子信息方式發送廣告的,應當明示發送者的真實身份和聯繫方式,並向接收者提供拒絕繼續接收的方式」。可項目組對600款APP的廣告行為進行深度分析發現,58%的APP含有廣告,其中69.7%的廣告沒有「關閉鍵」,包括微信、汽車之家、快看視頻、36氪等。同時,針對600款APP相關功能設置測試發現,僅有14.5%的APP可以找到個性化廣告推薦關閉入口。
  • 知道怎麼關微信個性化廣告嗎?七成受測含廣告APP沒關閉鍵
    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微信如何關閉廣告推送。2020年12月16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了《APP廣告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報告(2020)》。個性化廣告推薦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要以獲取消費者大量信息為前提。上海市消保委認為,消費者有權利拒絕個性化廣告推薦。但對600款APP相關功能設置測試發現,僅有14.5%的APP可以找到個性化廣告推薦關閉入口。
  • 上海市消保委:近七成受測APP廣告「關不掉」 微信個性化廣告關閉需...
    報告指出,58%的APP含有廣告,其中69.7%的廣告沒有「關閉鍵」,微信APP個性化廣告推薦關閉入口極其隱蔽,需13個步驟才能關閉。通過對600款APP廣告行為分析發現,58%的APP含有廣告,其中69.7%的廣告沒有「關閉鍵」,如微信、汽車之家、快看視頻、36氪等。個性化廣告推薦「不可選擇」問題較為普遍。個性化廣告推薦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要以獲取消費者大量信息為前提。上海市消保委認為,消費者有權利拒絕個性化廣告推薦。
  • 捆綁廣告的軟體如何永久關閉彈窗廣告?
    很多朋友在使用電腦的過程中,因為安裝了一些常用的軟體,但這些軟體實際上都捆綁了一些插件,在開機或使用電腦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彈窗廣告,很多朋友想關閉它,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操作,甚至有些朋友想「永久性」的關閉它。
  • 微信朋友圈廣告沒有關閉鍵 取消個性化推荐居然要11步!消保委揭露...
    其中,包括微信在內的近7成APP廣告根本沒有「關閉鍵」,而取消微信個性化推薦廣告,竟要經過11道關卡。   取消微信個性化推薦廣告需要11步   除了廣告無法關閉外,同樣被消費者屢屢詬病的,還有個性化推薦廣告,600款APP中僅有14.5%可以找到個性化廣告推薦關閉入口
  • 知道怎麼關微信廣告嗎?七成受測含廣告APP沒有「關閉鍵」
    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微信如何關閉廣告推送。2020年12月16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了《APP廣告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報告(2020)》。上海市消保委通過對600款APP廣告行為分析發現,58%的APP含有廣告,其中69.7%的廣告沒有「關閉鍵」,如汽車之家、快看視頻、36氪等。2019年9月-2020年11月,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與捷興信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組成項目組,開展了為期15個月的數據抓取、內容梳理與趨勢分析。分析發現,APP廣告的總體投放量在疫情前後變化明顯。
  • 隔屏有耳調查|手機App為何更懂你?元兇之一是程序化廣告
    最近,有關「隔屏有耳」的質疑聲在網上發酵:為什麼有些App特別「懂我」?用戶私下的聊天是否遭到了竊聽?用戶個人信息是不是遭到了竊取?為何在一個明明還沒有進行任何操作的網站上,會看到似曾相識的內容?除了未經允許的竊聽,出現上述情況的「元兇」之一,可能是一種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成熟應用的廣告技術——程序化廣告。
  • 微信個性化廣告如何關閉?這一點你得知道,否則徒勞無功
    #2020星標大獎#個性化廣告最近,微信被點名,主要的點就是微信朋友圈內的個性化廣告。作為系統自帶的功能,微信個性化廣告如何「關閉」呢?本期科技君就告訴大家。首先打開微信『設置』。找到第三組的『關於微信』,並點擊。
  • 微信App廣告亂象被點名!實測發現個性化廣告只能關6個月
    12月16日,上海市消保委發布《App廣告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報告(2020)》(下稱《報告》),其中指出,微信App存在廣告不能一鍵關閉、個性化廣告推薦關閉流程設置繁瑣以及推送廣告涉嫌虛假宣傳等問題,引發廣泛關注。12月17日,南都記者實測發現,微信個性化廣告推薦關閉入口隱蔽,共需要4個步驟才能到達,一次只能關閉6個月。
  • 簡單幾步關閉手機推送的廣告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的內存也在不斷地擴大,內存擴大的同時,新入手的手機一般也會預裝很多軟體,使用過程中自然也會有很多廣告的推送,下面介紹幾個關閉手機不同類型廣告推送的方法。(不同的手機和系統有不同界面,不過方法都是大同小異)
  • 你的微信被監聽了?官方闢謠!個性化廣告是這樣出現在朋友圈的
    近日,有短視頻聲稱「微信正在監聽你的聊天記錄」,並在視頻中傳授所謂「1分鐘關閉」訣竅。那麼微信真的會監聽用戶的聊天記錄,並以此推送相關廣告麼?騰訊微信團隊提到,有短視頻聲稱「微信正在監聽你的聊天記錄」,並在視頻中傳授所謂「1分鐘關閉」訣竅。騰訊微信團隊稱,所謂的「按照聊天內容推送廣告」,是典型的「嫁接」謠言,騰訊的廣告投放標籤是針對用戶群體而非單個用戶,且所有的廣告投放都經過加密處理。
  • APP廣告 想對你說不有點難
    視覺中國供圖歷時近一年的「智能電視開機廣告」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終於有了結果。近期,江蘇消保委向法院主張的智能電視開機廣告必須擁有「一鍵關閉」功能,得到判決支持。電視的廣告終於可以關了,但是一些APP的廣告依然無法一鍵關閉。微信朋友圈會推送個性化廣告,而且根本找不到關閉選項,有些APP還會強迫用戶在使用前「欣賞」長達幾十秒的廣告,讓人不勝其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