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四百二十五篇:天下有道與無道

2020-12-22 拙愉微評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主流譯文:

孔子說:「天下太平,制禮作樂和出兵討伐都由天子決定;天下昏亂,制禮作樂和出兵討伐就由諸侯決定。由諸侯決定,大概傳至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大夫決定,傳至五代就很少有不失政權的了;如果陪臣掌握了國家政權,傳三代不失就很少有了。天下太平,國家最高的權力就不會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百姓就不會議論朝政了。」

拙的譯文:

略。

拙的本會:

這一篇想了很久,感覺好像是孔子自己提醒了人們,孔子自己的主張及其實施,終歸還是要天子們自己要強而有力,要起到帶頭作用。

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很多時候,我們理解天下有道指的是政治清明,上層領導開明,善良,為百姓為國家做好事做貢獻,人們過著太平富裕的日子。這個天下有道,表現上是這麼一種現象,可是決定這種天下有道要什麼條件呢?拙認為主要的還是要有德才兼備的領導,有強有力的能力,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了這個條件,指望著臣子和百姓都遵規守紀,樂善好施,講仁義禮智信,而天下太平,仍然天下有道般的景象,那是非常天真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這句話其實分兩理解。一是天子昏庸無能甚至殘暴,導致下面民不聊生,不得已而造反,這是天下無道。二是天子昏庸無能,但不至於影響天下百姓,只是有些有野心的人,覺得有可乘之機,便利用這麼個庸君造反起來了,最終使得天下大亂。當然不管哪種情況,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改朝換代了。

諸侯替天行道,說起來是很正能量的事,也是孔子這裡說的禮樂徵伐自諸侯出的事。但是十世(30年為一世)即300年不失去政權的情況就很少了。意思是,如果出現了禮樂徵伐這樣的事都有諸侯這麼幹了,那麼天子的政權在300年左右不垮臺是很少的了。孔子說的原因是亂了秩序,亂了禮數。那時候的社會,就是靠這麼一套東西來維持的。禮樂徵伐的事,是天子幹的事,諸侯是不能幹的,否則就是犯上作亂了的。既然能犯上作亂,那麼開了個壞的頭,以後就會越來越亂,最終就會亡國,事實也確實如此。

接下來孔子舉的列子是一級一級往下說。接著是大夫,再就是陪臣。如果亂成大夫都能幹禮樂徵伐的事,陪臣(隔著一個級別的官員)都能執掌國家的大事,那麼也一樣,國家的政權更快也會喪失。就春秋戰國的例子也足以說明了這些。

孔子反對這些,顯得非常的無力。指望著著人們無條件去維護和尊崇一個政權,指望著人們都非常好的道德守著各自的本份,讓周王朝一代代延續下去,是不可能的。唯有周天子勵精圖治,發奮圖強,自己強大起來,施展仁政,才能讓天下順服,才能讓天下太平。天下有道,最終靠的還是周天子自身。天下無道,也是周天下軟弱無能,讓人隨意欺凌。

相關焦點

  • 《論語》晨讀,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豈非今日父母之邦之謂乎?曾凡朝:有意思的是,寧武子在衛文公這個明君當政期間如何展現聰明智慧的記載不多。這和孔子邦有道則現,邦無道則隱的思想是一致的。贊稱「敢於擔當」之愚[強][強]曾凡朝:孔子對邦有道、無道時如何處世,多有論及。《論語·公冶長篇》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泰伯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憲問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漢高祖之弟劉交被封為 楚元王 後,對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設酒宴,都會專門為穆生準備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繼位,開始還設甜米酒,到後來就漸漸忘了。
  •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翻譯:孔子說:堅定的相信儒家之道,勤奮學習,堅持依道行事,直到死去。危險、動亂的國家,不要去。
  • 《悟學.第244篇》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悟學.第244篇》論語. 季氏第十六.新解讀(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譯文】孔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決定;天下無道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由諸侯作主決定。由諸侯作主決定,大概傳到十代就很少能持續了;由大夫決定,傳到五代就很少能持續了。
  • 《論語》: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八篇「秦伯篇」,本篇記錄了對堯、舜、禹的直面讚美。在上文品讀了「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危邦:瀕臨危亡的國家。見:同「現」。孔子說:「堅定信仰,勤奮好學,寧死也要堅守大道。處在危險境地的國家不進入,處在亂世的邦國不去居住。天下國家有正道就現身,荒亂無道就隱退。
  • 一起學《論語》15.7衛靈公篇——直哉史魚,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孔子說:「真是正直啊史魚!國家有道,他像一支筆直的箭;國家無道,他仍然像一支筆直的箭。真是君子啊蘧伯玉!國家有道,就出仕做官;國家無道,就隱藏起自己。」史魚:即衛國大夫史鰌(qiū),字子魚。史,官名。如矢:像箭一樣直,形容其直言直行。
  • 《論語》中的隱逸情懷:君子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這群「遁世不見知而無悔」的神秘人物被稱為隱士,《論語》中的隱士遠離政治權利,卻對天下大事瞭然於胸。歸隱只是他們選擇的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仁義志士!在避世創生的根源處1.隱士參政、兼愛非攻:中國的隱士,每一位都和現實政治脫不了干係,不過以居配角輔助他人。
  • 《悟學.第93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悟學.第93篇》論語.泰伯第八.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313 亥-子81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譯文】 孔子說:「堅定信念,愛好學習,誓死守衛正義的大道。政局不穩的國家,不要進入;動亂的國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 女孩名字大全:論語機靈聰明的女寶寶名,你想做那個有趣的人嗎?
    《論語》中有很多的講到一些倫理思想與道德修養的,很多的人觀點都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促進人的修養,父母們採用論語中的字眼來取名,非常的好聽有寓意。 一、《論語》中機靈聰明的女寶寶名1.念希出自《論語》: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文中的「希」是稀少,變少之義。「念」在本文中是記的意思。4. 書然出自《論語第11章(先進)》: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
  • 呂留良《論語講義》的經世致用特色
    之所以如此講,究其原因就在於,三代時禮樂盛行,三代後徒有虛名,「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 。  呂留良進而指出,三代之上與三代之下,其治亂是不同的,其差異就在於「禮樂徵伐」是否在「有道」之後。
  • 論語大義(崔栢滔)衛靈公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以衛靈公開篇,孔子不言軍旅,而願意以俎豆之事輔佐一國之君,篇末以孔子禮待盲人樂師的相師之道回應,內涵深刻,以寫意手法傳遞出了禮樂文化精髓,點明孔子之所以不回答衛靈公之問,「明日遂行」,其原因就是靈公無道:放著孔子指明的大道不走,尋求小道冒險。靈公最後也終於無道可走。
  • 女寶寶取名:20個宛如天仙的論語寶寶名,冷門且好聽
    楊絳在《論語》裡見到了不同的人:「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林語堂說:「吾嘗細讀《論語》,精讀《論語》而咀嚼之,覺得聖人無一句話不幽默。」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儀地的一個官員請求拜見孔子,他說:君子來到這個地方,我沒有不和他見面的。弟子讓他見了孔子。見完走出來說道:你們為何要憂傷?天下混亂很久了,上天派孔子來引導大家。】儀是衛國的一個邊城,「封人」指的是被封在此地做官的人。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張學幹祿章」
    《論語·憲問》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子張》子夏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拙讀《論語》之第八篇:君子的理想人格
    這也是《論語》最讓後人抓狂的地方。對於這篇,拙一直是很困惑,說君子要敦厚莊重,我們能理解;說敦厚莊重就能顯得威嚴,也勉強能說得過去,但是與「學則不固」怎麼又能扯上關係呢?此外本篇中的「無友不如己者」也是讓後人猜得抓狂。
  • 論語-學而篇11、子曰: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為什麼總是執著於這些小事情呢?當我們不能去學習的時候,我們總認為自己腦子裡的那點東西是對的,可是當我們讀過很多書學過很多知識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才能回來修正我們的行為,還記得論語有句話嗎?叫就有道,而正焉,這是我們所學的那個東西就是有道的請通過學來的知識,你自己再去對照的時候你會發現啊,還是我自身的不足和智慧不夠所導致的,那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的指導方向,論語還有一句話還記得嗎?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知己難求,志同道合的人,就像是遠方而來的人,南懷瑾認為,這裡的「遠」不僅僅指空間上的遠。《論語》中另一句應用廣泛的句子,便是「以德報怨」,以德報怨的意思是不去記恨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