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主流譯文:
孔子說:「天下太平,制禮作樂和出兵討伐都由天子決定;天下昏亂,制禮作樂和出兵討伐就由諸侯決定。由諸侯決定,大概傳至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大夫決定,傳至五代就很少有不失政權的了;如果陪臣掌握了國家政權,傳三代不失就很少有了。天下太平,國家最高的權力就不會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百姓就不會議論朝政了。」
拙的譯文:
略。
拙的本會:
這一篇想了很久,感覺好像是孔子自己提醒了人們,孔子自己的主張及其實施,終歸還是要天子們自己要強而有力,要起到帶頭作用。
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很多時候,我們理解天下有道指的是政治清明,上層領導開明,善良,為百姓為國家做好事做貢獻,人們過著太平富裕的日子。這個天下有道,表現上是這麼一種現象,可是決定這種天下有道要什麼條件呢?拙認為主要的還是要有德才兼備的領導,有強有力的能力,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了這個條件,指望著臣子和百姓都遵規守紀,樂善好施,講仁義禮智信,而天下太平,仍然天下有道般的景象,那是非常天真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這句話其實分兩理解。一是天子昏庸無能甚至殘暴,導致下面民不聊生,不得已而造反,這是天下無道。二是天子昏庸無能,但不至於影響天下百姓,只是有些有野心的人,覺得有可乘之機,便利用這麼個庸君造反起來了,最終使得天下大亂。當然不管哪種情況,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改朝換代了。
諸侯替天行道,說起來是很正能量的事,也是孔子這裡說的禮樂徵伐自諸侯出的事。但是十世(30年為一世)即300年不失去政權的情況就很少了。意思是,如果出現了禮樂徵伐這樣的事都有諸侯這麼幹了,那麼天子的政權在300年左右不垮臺是很少的了。孔子說的原因是亂了秩序,亂了禮數。那時候的社會,就是靠這麼一套東西來維持的。禮樂徵伐的事,是天子幹的事,諸侯是不能幹的,否則就是犯上作亂了的。既然能犯上作亂,那麼開了個壞的頭,以後就會越來越亂,最終就會亡國,事實也確實如此。
接下來孔子舉的列子是一級一級往下說。接著是大夫,再就是陪臣。如果亂成大夫都能幹禮樂徵伐的事,陪臣(隔著一個級別的官員)都能執掌國家的大事,那麼也一樣,國家的政權更快也會喪失。就春秋戰國的例子也足以說明了這些。
孔子反對這些,顯得非常的無力。指望著著人們無條件去維護和尊崇一個政權,指望著人們都非常好的道德守著各自的本份,讓周王朝一代代延續下去,是不可能的。唯有周天子勵精圖治,發奮圖強,自己強大起來,施展仁政,才能讓天下順服,才能讓天下太平。天下有道,最終靠的還是周天子自身。天下無道,也是周天下軟弱無能,讓人隨意欺凌。